腐敗誘因與從政生態(tài)治理
祁建民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權力崇拜”的社會。中央集權的國家權力深入到民間社會,從觀念意識到宗族、結社都受到國家權力控制。政治權力掌握大量資源,擁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宗法制度還是郡縣制度,國家權力總要盡可能地向社會延伸。實行編戶齊民,由國家權力機關直接進行統(tǒng)治。由于國家權力無比強大,傳統(tǒng)的社會結合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并不是一種截然分開、彼此對抗的關系,而是政治權力與社會關系相互交錯、國家權力與各種社會結合交織在一起。由此,國家權力成為了社會結合的核心,社會結合以國家權力為依托向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延伸。這種權力的無限膨脹,就會導致追求權力和濫用權力,并進而產生權力崇拜。“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通過科舉考試及第當官,成為社會精英的最大追求,進入仕途成為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受這種權力崇拜文化的影響,入仕者也認為當上官是個人奮斗的結果,千辛萬苦掌了權,必須要拿到回報才行,“當官好辦事”、“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腐敗也就成為必然。
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官員是人民的公仆,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黨的官員必須要與這種權力崇拜觀念徹底決裂。反腐敗首先必須明確樹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權力觀?!爸袊伯a黨是執(zhí)政黨,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權力服務于人民。領導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決不能把它變成牟取個人或少數人私利的工具”,習近平要求黨的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起這樣的權力觀,即“權力就是責任,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解決入黨為什么、當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問題”,時刻警惕“權力崇拜”意識作祟。為此,經常有組織地進行理想信念和人民公仆教育就十分必要。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人際關系是以自我為中心所構建起的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按照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說法,這是一種“差序格局”的社會。在這樣的關系格局中,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關系中發(fā)生意義,一切價值是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日本學者石田浩提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生活共同體,由血緣(宗族)、地緣(老鄉(xiāng))和學緣(同學)等構成了復雜交錯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中,只要一人當官,三親六故都充滿期待,升官者很快就會成為社會關系網的集結點,成為擴大、鏈接人際關系的目標,而為官者本人也就背負上了沉重負擔。由此便出現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拉關系”、搞“小圈子”等的不良政治生態(tài)。
現代中國不可能完全摒除掉這種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及其慣性。所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就必須正確處理好自身的各種人際關系。習近平曾在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春季開學典禮的講話中強調,領導干部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必須提高警惕,“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對領導干部拉攏腐蝕的手段越來越多,形式也越來越隱蔽,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結交權力”。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在蘭考調研指導群眾路線教育時著重對領導干部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特別是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必須毫不猶豫站穩(wěn)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二是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學習充電、消化政策,多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多系統(tǒng)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自覺遠離那些庸俗的東西;三是實實在在做人做事,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不搞“假大空”;四是對一切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獨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漸。這四點告誡完全切合中國社會實際狀況和官員從政生態(tài)。如今,不少人常說當官很累,正是因為被各種關系所牽累,而只要堅持原則,擺脫各種私人利益關系的羈絆,自然會身心輕松,專心工作。從中亦可看出,從組織上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社會交際行為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實屬必需。
在“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當中,人們遇到事情往往會認為只有通過私誼性質的關系網才能順利解決,寧可相信個人關系,也不走正常渠道,由此就形成了各種所謂的“潛規(guī)則”。盡管在一般情況下,依據“明規(guī)則”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是總有人在個人與公共權力發(fā)生關系時,竭力通過親屬、友鄰、同學等庇護或服從關系來說情打招呼。關系不分遠近,即使是一般熟人也好辦事,這就要拉關系。而在拉關系過程中,僅僅依靠人情往往還不夠,于是就需要金錢甚至美色開路,如此便易導致腐敗。
可見,健全合理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營造良好的從政生態(tài)十分重要?!皺嗔κ潜p刃劍’。領導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權力,為我們創(chuàng)造和提供了為人民服務的機遇,同時也容易成為權力尋租的主攻目標”,而“領導干部一旦放松了警惕,經受不住各種誘惑,就可能搞權錢交易,滑向腐敗和犯罪的深淵”。建立公開、正常的辦事渠道,就要打破一切“潛規(guī)則”。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指出:“要堅持清正嚴明,形成正氣弘揚的大氣候,讓那些看起來無影無蹤的潛規(guī)則在黨內以及社會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開所有辦事規(guī)則和程序,方便人們辦事,讓“潛規(guī)則”失去效用甚至成為負擔,形成人人都按正常規(guī)矩辦事的社會風氣。
打破“潛規(guī)則”還離不開檢查監(jiān)督,由紀檢監(jiān)察部門自上而下地對權力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檢查要與自下而上地由人民群眾對于權力的普遍監(jiān)督結合起來。但這種監(jiān)督不僅要通過民眾個體,而且要通過集團性政治資源進行。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內部缺乏集團性政治資源,朋黨只是爭權奪利的工具,但沒有集團性政治資源就形不成對于權力的有效制衡。雖然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個人也可以監(jiān)督權力,但是由于受個人認識差異和個人利益關系的限制,這種監(jiān)督往往不穩(wěn)定、不規(guī)范。現代政治學已經證明,作為權力的基礎“集體資源優(yōu)于個人資源,而且這種資源由比較穩(wěn)定的集團和組織擁有時也更加持久”。建立有組織的人民監(jiān)督機制,可以使監(jiān)督長效、穩(wěn)定,同時在解決糾紛時也會更加理性。
(作者為日本長崎縣立大學國際信息學院教授、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山西特聘專家”)
責編/袁靜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