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科,明慶忠
(1.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2.云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旅游哲學理論研究的新高度
——評曹詩圖著《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
高 科1,明慶忠2
(1.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2.云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旅游哲學屬于旅游學和哲學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邊緣學科。英國著名旅游學者約翰·特萊伯(John Tribe)研究認為,“哲學在旅游學科體系構建中是對旅游知識的理論發(fā)展起作用的關鍵學科之一”[1]16。旅游哲學在旅游學研究中的學術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國內的旅游哲學研究卻長期鮮有問津者,至新世紀之交才有學者開始嘗試探討旅游哲學問題[2]。此后,雖有個別學者從哲學角度對旅游研究和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進行過探討,但這些研究大都淺嘗輒止,不成體系。旅游哲學也成為我國旅游學術研究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直到2008年,武漢科技大學曹詩圖教授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出版了《旅游哲學引論》一書[3],填補了國內旅游哲學研究學術專著的空白。該書首次對旅游哲學的概念、學科目標、研究對象、學科意義、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思考,初步構建起了旅游哲學的理論體系。該書出版后不久,學界便有多篇書評發(fā)表,大多給予積極評價。其中,有學者認為該書“將旅游學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旅游研究學術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4]。也有學者在肯定該書“開創(chuàng)性和建設性”意義的基礎上,認為該書未能很好構建起“以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為主體的旅游哲學體系”,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5]。應該說,作為國內第一部旅游哲學研究專著,《旅游哲學引論》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對推動我國旅游哲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著者苦心孤詣、篳路藍縷之功亦為學界所認同。但學界同時也認識到,旅游哲學研究和理論體系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和更加深入地探討。
正是抱著對學術孜孜以求、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曹詩圖教授繼續(xù)扎根旅游哲學研究領域不斷探索,近年來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由學苑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著名學者、世界休閑科學院資深院士馬惠娣女士為該書撰寫序言,對該書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價值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個層面的工作恰恰是近30年中國旅游研究最為缺失的東西。能做這樣的研究,自然是旅游學界的一樁幸事……希望這部著作能為變革人的旅游觀念、旅游行為、旅游目的而推波助力;希望借機讓政策制定者、規(guī)劃設計者、教書育人者、業(yè)界經營者、學術研究者、職能管理者有些發(fā)反思與批判”[6]1-5。
該書分為7章,共28萬余言。第1章“緒論”提綱挈領,統(tǒng)領全書,在評述國內旅游哲學研究現狀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全書的邏輯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基本觀點。第2章“旅游本體論”是全書的重中之重,作者從旅游哲學的元概念和邏輯起點——旅游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討了旅游的本質,提出了“旅游是人們以消遣、審美、求知等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覽和逗留的各種身心自由的體驗”、“異地身心自由體驗是旅游的本質”等重要觀點。第3章“旅游價值論”全面分析了旅游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美育功能、認知功能、經濟功能、德育功能、康體功能、成人成才功能、再生產功能、社會功能等,并從旅游與人、旅游與社會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旅游的內在價值。第4章“旅游倫理論”分析了不同旅游利益相關者應該遵守的倫理道德與旅游道德,指出了旅游倫理建設的路徑。第5章
“旅游批判論”引入哲學中的“異化”概念,對國內存在的旅游異化現象進行了“反思與批判”。第6章“旅游矛盾論”提出了“旅游現象是一個矛盾復合體”的觀點,指出了旅游現象中的諸多矛盾表象,并對旅游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化解之道進行了分析。第7章“旅游認識論”以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旅游領域的認識與實踐問題,構建起了旅游研究的哲學認識論框架??v覽全書,“旅游本體論”、“旅游價值論”和“旅游認識論”三章是該書的重點,所占篇幅最大,論述也最為充分。
《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以旅游概念為邏輯起點,重新構建了旅游哲學的理論體系。構建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是開展旅游哲學研究最為核心和重要的工作,“關乎整個旅游哲學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5]。然而,由于學界的旅游哲學研究嚴重不足,國內外幾無可以參照和借鑒的成果,因此按照怎樣的邏輯思路和模塊來建構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成為旅游哲學研究的一個全新學術命題。在第一章“導論”中,作者開宗明義,明確提出了“以哲學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旅游概念為邏輯起點,以旅游本質為核心,以旅游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將旅游學與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美學等學科有機結合,從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等哲學領域”,系統(tǒng)研究旅游本質等旅游學基本問題,以此來構建旅游哲學體系的邏輯思路[6]4-5(見圖1)。
圖1 旅游哲學研究的邏輯思路[6]5
鑒于作者先前出版的《旅游哲學引論》一書所構建的、按8個模塊展開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有些欠嚴謹,某些內容安排欠妥當”[7],該書對原有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的“綱”和“目”都進行了較大調整。作者按照“旅游本體論”、“旅游價值論”、“旅游倫理論”、“旅游批判論”、“旅游矛盾論”、“旅游認識論”等6個模塊,重新構建起了以“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為基礎框架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在該書中,作者將《旅游哲學引論》一書中的“旅游本體論”與“旅游本質論”歸并為“旅游本體論”。旅游本體論的研究內容回歸到旅游哲學的根基——旅游的概念與本質,避免了以前“用價值論的理解代替了本體論的理解”等問題[5],更加符合哲學意義上“本體論”的內涵。原來的“旅游實踐論”和“旅游方法論”歸并到“旅游認識論”。還有各個模塊的研究內容也經過了較大幅度的刪減、補充和調整。經過重新設計后,該書所確立的旅游哲學體系,既合乎了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框架,又保留了原有理論框架的特色。新的理論體系更加嚴謹,內容安排也更趨合理。當然,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該理論體系“并不意味著這是哲學視野旅游研究或旅游哲學研究應有的理論框架,或不能簡單理解為旅游哲學體系含有這六個相等或并列的層級內容”[6]5。該理論體系僅是作者旅游哲學研究的理論探索,為一家之言。
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尤其是理論與觀點的創(chuàng)新。研究者要創(chuàng)新理論、觀點,不能依靠主觀臆斷,而應該具備“問題意識”等學術素養(yǎng)、豐富的研究經驗以及深厚的學術功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學術過程,才能提出經得起學術檢驗、令人信服的理論與觀點。《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包括《旅游哲學引論》)中的一些觀點,如作者關于旅游的定義、旅游的本質、旅游的功能、旅游的異化、“旅游亟需從哲學的視角和高度進行研究”等,已經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學界廣泛傳播,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反響。在《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中,作者又提出了旅游概念的“圈層理論”、旅游本質的“樊籠理論”、旅游結構的“冰山學說”以及旅游層次或境界的“金字塔理論”。這些理論是作者經過長期思考后,對旅游現象和本質的高度概括,仔細品味,意蘊深遠。在觀點創(chuàng)新方面,該書將旅游的本質由旅游者的“異地愉悅體驗”提升到了旅游者的“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的高度,更加切入
旅游本質,頗具海德格爾關于“人詩意地棲居”的哲學韻味。還有該書從文化、美育、認知、德育、康體等多角度對旅游功能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旅游功能研究。如果用該書所提出的旅游多功能觀點去反觀國內對旅游經濟功能的頂禮膜拜現象,我們很容易發(fā)現,僅從經濟角度解釋旅游功能的做法是何等的狹隘與短淺。又如,作者在論述“旅游與人的精神世界”中,提出“旅游真正價值則在于充盈并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觀點,聯系到作者還將旅游研究納入到“人學”的范疇去認知并實踐,這說明作者真正洞悉了旅游活動之于旅游主體的最高價值(馬惠娣在該書“序言”中對作者關于旅游哲學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這一觀點頗為欣賞[6]3)。這些觀點將會對我國的旅游研究與實踐起到警醒的作用,彰顯了旅游哲學研究作為“警示平臺”的意義。
《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彰顯了哲學研究所秉持的“質疑、反思與批判”的學術態(tài)度,并將其一以貫之。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旅游哲學對旅游的一切問題都要追本溯源、尋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別人從未發(fā)現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對人們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見、常識等進行批判性的省察、質疑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權力”[6]110。作者在研究中很好地堅持了這種“質疑、反思與批判”的學術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展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第五章“旅游批判論”。作者直面我國旅游領域的異化現象,提出了旅游異化的概念,分析旅游異化的表現并進行反思與批判,構建起了旅游異化研究的分析框架。異化現象廣泛存在于旅游的學術研究、發(fā)展模式、思想觀念、消費者意識和行為、消費環(huán)境等各個領域,旅游異化研究正是對“背離旅游本質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初衷”現象的批評與反思。這種批判性的聲音在學術界猶如空谷回音,彌足珍貴。另外,作者對旅游概念和本質的研究也體現了這種批判性的學術態(tài)度。作者對旅游概念和旅游本質的探討,正是建立在“批判性地反思國內外學界提出的旅游概念”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本身也是作者對自己的學術研究批判性自省的結果,讀者很容易發(fā)現作者對先前文章與著作中的某些理論、觀點等方面做出的修正、完善與提升。
當然,任何一部學術著作都可能存在不足之處。依筆者淺見,《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在某些地方仍值得進一步強化和改進。首先,該書去掉了《旅游哲學引論》中的“緒論”和“旅游方法論”部分,筆者認為此種做法似有不妥?!堵糜握軐W引論》的“緒論”部分,論述了旅游哲學的概念、學術緣起、學術價值、研究內容、理論體系、學科性質、學科地位、研究方法等旅游哲學切關宏旨的基礎性問題。這些問題關乎旅游哲學這門學科存在的“合法性”,應該是一本“教科書”式的旅游哲學著作不可或缺的。同樣不可或缺的還有“旅游方法論”部分,因為“旅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屬于旅游方法論范疇,是旅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6]171。其次,《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稍顯單薄,理論性還不夠強,哲學味道也不夠濃厚。例如,第六章“旅游矛盾論”所論述的矛盾皆為旅游實踐中的具體矛盾,并引用大量實例。雖然這種做法能夠讓理論分析與旅游實踐的聯系更為緊密,但似乎削弱了文章的理論性與“哲學”韻味。
然而,瑕不掩瑜,盡管該書在個別篇章和具體研究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但從總體上看,該書較之《旅游哲學引論》已經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彌補了《旅游哲學引論》存在的一些不足與缺憾”[7]。尤其是該書對旅游哲學理論體系以及一些具體問題做出了新的、深刻的思考,提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理論。《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的出版,將進一步地推動我國旅游哲學研究的深入和相關研究學術水平的提高。旅游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學術領域頗為深廣,是旅游研究中的最高殿堂。曹詩圖教授在此領域精耕十余載,為國內的旅游哲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局面,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但從整體而言,國內旅游哲學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不揣淺陋,所闡發(fā)的僅是一孔之見,不當之處還敬請各位方家指正。
[1]鄒統(tǒng)釬,高中,鐘林生.旅游學術思想流派[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2]許宗元.旅游哲學發(fā)凡[J].旅游科學,2000(3):35-39.
[3]曹詩圖.旅游哲學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4]譚傳鳳.旅游研究領域新的里程碑[J].旅游論壇,2010(3):377-378.
[5]張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旅游哲學[J].旅游學刊,2012(9):106-112.
[6]曹詩圖.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7]曹詩圖.旅游哲學研究基本問題與理論體系探討[J].旅游學刊,2013(9): 94-101.
[責任編輯:諶世龍]
2014-04-19
高科(1983-),男,四川眉山人,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與文化旅游;明慶忠(1963-),男,湖北黃岡人,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qū)域規(guī)劃與旅游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