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越
打開朋友圈,我們看到的幾乎全是歌舞升平——可愛的孩子、嶄新的手袋、純凈的美景、動人的自拍……總之,全在“曬”。
“曬”其實是一個展示自己的過程,透過一個人所曬的景象與方式,我們總能發(fā)現他的潛臺詞是什么。
曬美景美食——優(yōu)雅地驕傲著
可以預見,當春節(jié)假期與情人節(jié)接踵而至,我們的微博與朋友圈又將齊齊變身“全球旅行攻略”與美食節(jié)目,有人奔向反季節(jié)的溫暖,曬出沙灘泳裝照;有人直驅冰雪深處,分享滑雪或冰旅館。旅行的人報道異國美食,濃郁醬料與海邊生鮮滿屏飛舞,剩下沒出國的,就只能鉚足了勁地把面前的食物拍得引人垂涎。
心理咨詢師許維素認為,享受美景與美食已成當下主流文化,意味著既懂工作又懂休閑的生活方式,也勾勒著一個人的品位與價值觀。我們會下意識地去迎合社會文化所倡導的生活,因為只有被主流價值觀所認同與認可,才能讓人感覺安全、踏實,才能滿足我們“得到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而在社交網絡上把所有“證據”優(yōu)雅地曬出來,則是一種驕傲的宣示——“我見過它”“我買過它”“我用過它”,也就是說,我占有了這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曬自拍——被強化的社交信號
“今天忙到要飛起來了”,可以配嘟嘴照;“開飯咯”,可以配與食物的合照;“長假結束,收心上班”,可以配微笑照;“真的受傷了”,也可以配憂傷看鏡頭望遠照。
心理專家認為,“曬臉族”這種行為很可能是被強化出來的。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很認真寫一句話發(fā)出來,沒什么人搭理,但如果配上一張自己的照片,就會受到更多的關注。這樣的經歷多了,就慢慢變成了習慣。
可為什么大家一邊吐槽自拍客自戀,一邊用點贊與評論去強化“曬臉”呢?這或許是因為,當我們面對自拍照時,就像是有人在面對面跟你打招呼,這是一個很強烈的“求關注”信號,如果看到了這樣的信號還不回應,就會覺得自己錯過了什么,或是覺得自己失禮,對不起對方。
曬孩子——重走童年的機會
我們沒少在社交網絡里見證別人家孩子的一顰一笑,并且被動掌握了不少孩子換新牙、蹣跚學步等瑣碎信息,有的家長的個人頁面干脆就成了少兒頻道,每每打開都不見其人只見其娃。
擁有孩子的狀態(tài)本身就意味著和諧、幸福與溫馨,所以對家長來說,曬孩子就是在曬幸福。
還有一種可能,是“曬孩子的童年,好像自己又跟著成長了一遍”。面對孩子,家長內心的童年體驗自然會被激發(fā)出來。有些家長喜歡把關于孩子的一切都事無巨細地曬出來,不管別人有無耐心去看,很可能是因為不接受自己童年里的很多東西,而曬孩子的一切,則象征著他希望別人能接受自己的一切。
曬恩愛——夠真才會被接納
曬恩愛的分為兩派。婉約派一般喜歡采用看似抱怨抓狂的口吻——“我們家小熊說我又胖了!”或“討厭,又被耍了!”來間接泄露生活中有趣和有愛的瞬間,豪放派則喜歡直接喊話——“老公又給我買了××”“老公又帶我去了××”,然后再補上一句“謝謝老公,我好幸福!”
曬恩愛的動因依然與主流文化價值取向分不開,比如“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通過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讓伴侶對自己好,讓大家知道自己被愛著、被滋潤著,是讓這些女性感到安全和滿足的重要指標。
更何況曬恩愛還有積極作用——這種行為能強化另一半的行為。當女方的態(tài)度是“只有讓大家都知道,我才對得起你對我這么好”,大家又都贊揚男方是“好男人”,那么結果自然是男方受鼓勵,女方也得意,皆大歡喜。
不過在曬恩愛這件事上,“態(tài)度和潛臺詞是什么,別人都是能夠感覺到的。”許維素認為,如果只是分享快樂和感悟,觀者的感覺會是舒服的,有時還會覺得學到了點兒什么??扇绻麜窭锖小靶恪钡某煞郑闪恕拔乙嬖V你們我過得有多好”,很容易招致反感。所以為什么有人曬得讓人紛紛留言“又相信愛情了”,有人卻只能得到“秀恩愛死得快”之類的評語,差別就在一個“真”字上。
(阿牛摘自《心理月刊》2013年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