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所謂“撿漏”,就是賣主不知道這東西能值多少錢,稀里糊涂賣給你 ,讓你撿個大便宜。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剛剛踏入收藏的行列時,“漏”非常好撿,如今再想撿漏已經(jīng)非常難了。但難歸難,“漏”還是能撿得到的,因為年年都有新入行的賣家,這就看你有沒有擁有寶貝的運氣了,說難聽點,碰到把乾隆當康熙他爹的主,你不發(fā)才怪哩。
錯把珍品轉手賣
有些東西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早在2000年,我逛地攤時花了60元買了一方陶硯,當時根本分辨不出真假,又因它與我已經(jīng)收藏的一件硯臺差不多,于是我就把這方陶硯原價轉手賣給了一個好友,后來才知道我留下的是一件贗品,而轉給他的那件是標準的宋代貨,如今這方陶硯已成了他書房里的鎮(zhèn)屋之寶。
不動聲色把寶得
當然,咱有虧也有賺。我曾在一家古玩店遇到一件紫檀木鏡框,里面鑲嵌著一張毛主席的畫像,當時店主是以收藏主席畫像為由從一人家花300元購得的,那大戶人家不知道店主實際上相中的是那個紫檀木鏡框。店主要以2000元賣給我,我嫌貴,只出1000元,沒談妥。這個鏡框在店里又放了些日子,一直無人問津。古玩商往往都是剛進貨時要價特高,等幾天無人問津,他就急了。
十幾天后,我又去那家古玩店閑逛,店主遠遠看見我就忙著打招呼,沒談幾句話,那店主就提到鏡框了,他說,剛才有客戶出到1500元,他沒賣,如果我想要,就拿1500元算了。鬼才相信他的假話,如果有人真出1500元,他早就賣了,不過1500元還是值的,這也是我心里的價位。
我拿著那只鏡框又翻來覆去瞧了起來。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件藏品決定買下,付款前一定再仔細看一遍,看看有沒有硬傷,有沒有修過。
這一瞧不要緊,我發(fā)現(xiàn)主席像后面還夾著一幅老畫,憑感覺,我知道這幅畫非同一般,于是又與店主還起價來。此時的還價不是想減掉多少錢,而是怕引起他的懷疑,最后我以1500塊錢的價格購得了鏡框。后來經(jīng)鑒定,畫是清代宮廷畫家之作,是珍品。可能是原主人怕這幅畫丟失,于是夾在了主席像后面,這讓我撿了個大便宜。
還價錯失青花瓷
我的心儀之物也有因為還價而錯失的時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一個地攤上看到一件青花瓷,老板要價也不多——660元,當時我還價600元,那老板說不夠本,我轉身要走,意思是想逼老板就范,沒想到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一旁的朋友老李甩下660元把青花瓷抱走了,沒辦法,這也是古玩市場的規(guī)矩,人家正談價的商品,無論你多想要,也不能插話,一旦放下不要,任何人都有權買走。我是啞巴吃黃連,有苦沒處說。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如今那只青花瓷的價位已經(jīng)翻了500倍,老李說,就算給他30萬也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