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強
“立身先立學,立學先立志”是我國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倡導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倍鞍賹W須先立志。立志不堅,終不濟事?!彼麖娬{指出:“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蔽艺J為,先輩的這些教誨,對當代學子仍能帶來醍醐灌頂?shù)膯⒌稀1疚南刖痛俗鲆恍┨剿?,談談青年學子如何立學立志。這里不想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從實現(xiàn)中國夢談起,通過解剖鴉片戰(zhàn)爭這只“麻雀”入手,弄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認清我們的歷史責任,從而給日常學習、工作帶來更大的動力。
偉大的歷史責任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語”,“中國夢”名列榜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立即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中國夢”這一詞語不脛而走。
我們先來重溫一下總書記說過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他用三個名句回顧了我們民族的奮斗歷史:“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jīng)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經(jīng)過鴉片戰(zhàn)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xù)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xiàn)出光明的前景?,F(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能自強。審視現(xiàn)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xiàn)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fā)展好,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值得我們每個人牢牢記住的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币簿褪钦f,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責任已經(jīng)歷史地落到當代人(特別是當代年輕人)的身上。我們必須牢記自己的歷史責任,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全身心地工作和學習!這,應該成為我們立學立志的出發(fā)點。
慘痛的歷史記錄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鴉片戰(zhàn)爭,這場發(fā)生于170多年前的戰(zhàn)爭是我國近代經(jīng)歷的國恥的開端。想當年,聆聽中學歷史老師痛陳這段歷史時,我和我的同學無不扼腕拍案、痛哭流涕。兩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是鴉片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戰(zhàn)事,正好發(fā)生在離我家不遠的定海曉峰嶺—竹山門一線;離我們中學不遠有“姚公殉難處”和“三總兵衣冠?!?,是我們前往緬懷戰(zhàn)爭中殉難的知縣姚懷祥和總兵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的處所。因此,我自幼就較為了解鴉片戰(zhàn)爭,英烈們的事跡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
英國在十七世紀實行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但是“為富不仁”,到處侵略,擴大它的殖民統(tǒng)治,對中國覬覦已久。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出使中國,要求允許寧波、定海等地通商,并求割取舟山島附近一小島作為英商居住及貨物存放地。乾隆帝當即嚴詞拒絕這一無理要求。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英國駐中國的商務代表義律向英國政府建議:“立即用武力占領舟山島”其時,英國商人對我國實行經(jīng)濟侵略,大肆向中國銷售鴉片,于是當年6月發(fā)生林則徐領導發(fā)動了虎門銷煙事件。1840年1月16日,英國政府聲稱中國的禁煙使英商利益受損,公然發(fā)出照會,要中國賠償煙款、割讓舟山島。2月,英國政府決定派出所謂“東方遠征軍”開往中國,任命喬治·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英外交大臣巴麥尊發(fā)出侵華訓令,稱:第一步封鎖珠江口;第二步占領舟山群島。
第一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軍在廣州受挫,6月23日,英海軍司令伯麥率領艦隊轉向定海。第一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7月3日,英軍兩艘汽船侵入定海港,進行偵察活動。4日,剛到任一個多月的定海知縣姚懷祥得知有不明來歷的外國船只竄入定海港,就親自登英艦詢問來意。伯麥向姚知縣出示“照會”。聲稱:“必須立即將定海所屬各海島及其炮臺交出,一體投降”,“否則即用戰(zhàn)法奪據(jù)之”,并限半個時辰內答復。姚懷祥看完“照會”后勃然大怒,拒收照會,并聲明“決不投降,也決不獻城”,立即離開英艦回城。此時,定海港已集結了英“威里士號”“康威號”“巡洋號”“鱷魚號”四艦;“皇后號”“馬打牙土加號”“阿脫蘭塔號”三艘汽船。21艘運輸船上載有英皇家軍團第18團、第26團、第49團及孟加拉志愿軍、炮兵隊、工兵隊,共約三千兵員,擺開了進攻定海城的架勢。
當時定海兵力只有二千余人,武器是長矛、盾牌、火銃、抬炮,惟有一門銅炮,是明朝萬歷年間(1572~1620年)造的。面對強敵,討論決定:總兵(相當于現(xiàn)時的軍分區(qū)司令員)張朝發(fā)調城外各營及水師,在東岳宮阻擊英軍。知縣姚懷祥率城中士兵,守垛待戰(zhàn),并塞四門,堅守城內。endprint
7月5日下午二時,英軍開始登岸,張朝發(fā)領兵以弓箭射擊,擊斃英兵2人。伯麥惱羞成怒,命令各艦所有大炮轟擊定海城。張朝發(fā)用小鐵炮還擊,不幸被英軍炮彈炸傷左腿,被迫去鎮(zhèn)海救治(因傷重,救治無效去世)。英軍隨即登岸,占據(jù)東岳宮山,繼續(xù)炮擊定海城。姚懷祥孤軍奮戰(zhàn)。
7月6日凌晨,英軍在東門登梯入城。姚懷祥派兵護居民從北門撤出。他手臂受傷,仍領親兵、鄉(xiāng)勇20余人作最后抵抗。四更時,大批英軍入城,城陷。
姚懷祥悲憤滿懷,退出北門時嘔血數(shù)升,嘆曰:“吾何生焉?”投梵宮池死。姚懷祥的自盡,激勵了官吏的民族氣節(jié)。典史全福誓死不降,懸梁自盡。軍營書記李昌達夫婦怒斥英侵略軍后投方河自盡。后人為紀念他們,把梵宮池更名為“姚公池”,池旁立“姚公殉難處”碑,在方河(今留方井)旁為李昌達夫婦立紀念碑。
1840年11月9日,清朝大臣伊里布與英軍統(tǒng)帥懿律簽訂浙江休戰(zhàn)協(xié)議,英軍從定海撤走一半。至1941年2月24日,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獲釋,英軍才全部撤離定海。
在英軍撤離定海的前一天下午,定海鎮(zhèn)總兵葛云飛、壽春鎮(zhèn)總兵王錫朋、處州鎮(zhèn)總兵鄭國鴻率領三千將士,在鎮(zhèn)海關誓師,于次日上午抵達定海。七個月之后,更為慘烈的第二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拉開戰(zhàn)幕。
第二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
三總兵到定海后,立即布防,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葛云飛以為定海城三面環(huán)山,南臨大海,北依龍峰山,東有青壘頭山,正南有東岳宮山,西有曉峰嶺、竹山門,有利于設炮位扼守,但城南地勢平坦,必須增筑防御工事。三總兵商定:①堵塞竹山門狹港;②在定海港中的五奎山、吉祥門、大巨門、毛港、虎頭頸等島嶼建立炮臺,架設大炮;③從青壘頭山至竹山門的海邊筑一道土城墻,城上置大炮;④在曉峰嶺建炮臺。可是,欽差大臣裕謙沒有批準此計劃,葛云飛非常著急,要求預借自己的三年俸祿,用于建筑防御工事。在葛云飛再三懇求下,上述計劃中的一部分才得到上級允準。
由于英軍占據(jù)定海期間的燒殺搶掠,人力物力都很缺乏。在筑土城時,葛云飛身先士卒,帶頭勞作。一次,裕謙到定海來視察,見他與士兵同吃霉干菜、芥菜湯、糙米飯,深受感動,勸他注意養(yǎng)身。葛云飛說:“寇患未絕,即使好菜好飯也沒有好味道?!苯?jīng)過軍民一個多月努力,一條長一千四百多丈、高一丈多、厚五尺的土城筑成了,土城中設“久安”“長治”兩門。
1841年8月26日,英國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為總司令,率軍侵占鼓浪嶼,接著北上定海。30日,葛云飛正在為將要調離定海的王錫朋、鄭國鴻餞行。突然接到英軍北犯的報告。王、鄭二總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協(xié)助防守,并要求到最危險的土城駐防,葛云飛十分感激。接著,三總兵各整隊伍,準備迎戰(zhàn),并上書要求上司給定海增撥抬炮、大炮,上司不準。并下令“只允許在岸上擊殺敵人,不許出海作戰(zhàn)?!北M管如此,葛云飛的抗戰(zhàn)決心毫不動搖,他說:“大丈夫以身許國,到了這危急關頭,只有竭力拼殺,以死報國?!蓖?、鄭二總兵積極響應。
1841年9月26日,壯烈的定海保衛(wèi)戰(zhàn)揭開序幕。
根據(jù)史料記載,這次定海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軍隊在鴉片戰(zhàn)爭中抵抗最烈的一戰(zhàn),也是殲敵最多的一次戰(zhàn)斗。殲敵數(shù)沒有確切的統(tǒng)計,據(jù)東岳山英軍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記載,英軍皇家55團死在舟山的有伍長、鼓手和士兵416人。參加攻城的18團、49團等傷亡還不計在內。
在這六日六夜的血戰(zhàn)中定海三總兵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及參將章玉衡、副將托爾泰等將領全部戰(zhàn)死疆場,參戰(zhàn)的5800名士兵,絕大部分在血戰(zhàn)中陣亡。值得引以為自豪的是:所有將士英勇不屈,無人投降,無人逃跑。范文瀾先生所著《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開戰(zhàn)以來,定海抵抗最力,英軍受創(chuàng)不小?!边@次保衛(wèi)戰(zhàn)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可侮,中國國土不可侵的偉大民族意志和和浩然正氣。
1841年9月26日,英水師提督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率四艦闖入竹山門。葛云飛立即跨馬沿土城趕到竹山門,發(fā)現(xiàn)英軍正準備登岸,葛云飛見反擊時機已到,下令把炮口對準敵艦,親自發(fā)炮,打死英軍十多人。英軍見勢不妙,立即撤離。葛云飛也當即通知左營游擊張紹廷在東港浦準備迎戰(zhàn)。果然,英軍向東港浦發(fā)起攻擊,張紹廷開炮反擊。經(jīng)過一場激戰(zhàn),由于有土城阻擋,英軍不能進,只得退回。葛云飛與王、鄭二總兵商定,形勢緊迫,馬上調整防區(qū):葛云飛駐土城要沖,擔負全面防御;王錫朋守西邊制高點曉峰嶺;鄭國鴻守要隘竹山門。
9月27日凌晨三四點鐘,英軍竄入小竹山,開炮直逼土城。葛云飛開炮還擊,激戰(zhàn)到中午,英軍又一次敗退。葛云飛意識到,這是大戰(zhàn)的前奏,派人向鎮(zhèn)海大營告急,要求火速增兵。可是浙江提督余步云擁兵四千多,不但坐視不救,反誣葛云飛是“為他日論功”,并說:“如果定海城失守,惟葛云飛是問?!痹鲈疅o望,這事葛云飛怕影響士氣,不好向將士們透露,只好說:“我們已連打勝仗,大家要更加奮勇殺敵才是?!?/p>
28日早晨,英艦“摩底士底號”“哥倫拜思號”“復仇神號”一起向曉峰嶺發(fā)起攻擊,開炮三四百發(fā)。接著,英船長愛爾斯·葛拉領兵約五十人,企圖在竹山門登陸,被鄭國鴻擊退。與此同時,英國侵略軍的大部隊在螺頭登岸,向曉峰嶺發(fā)起攻擊。左營游擊胡德耀在抵抗中右手中彈,骨碎脈斷昏了過去。王錫朋親臨胡德耀陣地指揮作戰(zhàn)。傍晚,英軍占據(jù)五奎山。英海軍司令也于此時率艦隊從黃牛礁竄入定海港。
29日,英艦在大小五奎山以南海域集結待發(fā),掩護炮兵在五奎山搭帳篷、建炮臺,準備用68磅的重炮轟擊土城。葛云飛在土城開炮朝五奎山轟擊,打碎敵船一艘、帳篷五頂,打死打傷英軍四十余人。此時,英軍發(fā)排炮,火力越來越猛。突然間,葛云飛發(fā)現(xiàn)山頂有個穿紅衣的英國軍官在指揮,一炮打去,把那個穿紅衣的人擊倒,英軍被迫拖尸落船而逃。
30日,英軍進吉祥門,攻擊東港浦,被擊退。接著,轉攻竹山門和曉峰嶺。到了傍晚,英軍準備登岸,又被守軍擊敗。英軍大為震驚,于是就調兵遣將,艦、船增加到二十九艘,兵力在四千以上,定海城重兵壓境。endprint
1841年10月1日清晨,英軍乘大霧天,傾巢出動,全線攻擊。在五奎山大炮的掩護下,英軍分成兩個縱隊強行登陸。第一縱隊約1500人,向曉峰嶺進攻,王錫朋指揮將士奮勇抵抗,前隊陣亡,后隊續(xù)進,連續(xù)擊退英軍九次進攻。打到后來,炮筒都紅透了,無法裝藥,于是就跟敵人展開肉搏戰(zhàn)。王錫朋血戰(zhàn)陣亡,所部武舉朱匯源、差官呂林環(huán)、外委劉桂五,夏敏忠、張魁甲等相繼殉國,曉峰嶺失守。英軍攻占曉峰嶺后,兵分兩路:一路攻定海城,一路攻竹山門。鄭國鴻在竹山門頑強抵抗。從早晨戰(zhàn)到中午,打得炮筒火紅不能用,就用大刀、長矛阻擊。無奈英軍越聚越多,炮火連接不斷,一顆罪惡的子彈洞穿鄭國鴻的胸膛,這位65歲的老將壯烈犧牲,竹山門隨之失陷。
英軍的第二縱隊進攻東港浦,炮轟東岳宮山的守軍炮臺,葛云飛率部堅決抵抗。這時,得報曉峰嶺、竹山門已失守,王、鄭二總兵已殉國,葛云飛大驚,感到危局難救,將印信交給隨從,說:“此我盡忠時也,家有老母八十矣,知某死,淚眼欲枯,當為某百計慰之,并轉飭兒輩力圖奮勉,繼乃父未竟之志?!边@時,英軍已逼近。葛云飛命所部二百余人,分段把守。他親自殺敵數(shù)十人,在與敵人肉搏中負傷四十多處,突然敵槍彈打中他的左眼,接著又被英軍劈開面部,鮮血淋漓,依然靠在崖壁上,實現(xiàn)了他“城亡人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
英軍占領定海后的第六天,在定海設立“政府”,并調守備丁尼士總理一切事務。1842年2月16日,又宣布定海與香港為自由貿易港。定海人民拒不接受英軍的殖民統(tǒng)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七日,定??h三十六岙群眾集會訂立盟誓,發(fā)布兩千多字的《定??h民人告白》。號召定海人民“同心協(xié)力,與侵略軍作斗爭”,迫使英軍龜縮在定海城內,不敢輕舉妄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十二日,兩廣總督耆英在虎門與英國公使德庇訂立《退還舟山條款》,主要內容是:“英軍退還舟山后,舟山等島永不給與他國,舟山等島若受他國侵略,英軍應為保護無虞,仍為中國據(jù)守?!钡?。五月十七日,英軍從城內撤到海邊。定海水師中營游擊葉炳忠率兵跑步入城,分守四門,中國的龍旗重新在定海城上飄揚,被英國侵略軍侵占四年另九個月的定海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我們?yōu)楹螘邙f片戰(zhàn)爭中落敗?
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zhàn)爭,是百年國恥的開端。清政府盲目自大、吏治腐敗、落后守舊,導致喪權辱國。我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落敗是歷史的必然。本文在此不做全面分析,僅從雙方在戰(zhàn)爭中所使用的兵器的角度進行初步分析。
在火器制造上,我們的老祖宗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大家知道,火藥是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但由于長期以來閉關自守,沒有著力發(fā)展科技,我們這個火藥的發(fā)明國卻被“學生”超過,從康熙之后一百多年間,因為出現(xiàn)虛假的“太平盛世”,火器發(fā)展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下面就19世紀40年代的中英雙方的兵器做一具體對比??傮w來說,英國所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戰(zhàn)爭中已進入熱兵器時代,而在所謂天朝大國的中國,還處于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于是就有上述戰(zhàn)事中以達到長矛對抗長槍短炮的局面?,F(xiàn)比較雙方的火藥、火槍和火炮的水平。
火藥對比
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半個世紀,發(fā)生了甲午海戰(zhàn),以我方大敗虧輸告終??催^電影《甲午風云》的人都能記得那些戰(zhàn)爭場面,特別對關鍵時刻的“啞炮”印象頗深。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在其后更為濕潤的舟山,“啞炮”事件更是層出不窮。關鍵問題是火藥成分的配比方案。
為了以武力拓展殖民地,在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中,把發(fā)展軍火工業(yè)放在重要位置。英國科學家和軍火商著力研究了火藥的配比問題,經(jīng)科學研究得到硝、硫、碳的最佳配比率:76.84∶11.84∶11.32。在火藥生產工藝環(huán)節(jié),如提純、粉碎、拌和、壓制、烘干等方面,英國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保證了英軍火藥的優(yōu)良品質,雖經(jīng)過長途海運,到中國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我軍火藥的硝、硫、碳配比大體使
用幾百年一成不變的舊配比:80∶10∶
10,這一配比含硝量偏高,所以極容易吸濕轉潮,儲存很不方便,只能隨用隨造,對戰(zhàn)事極其不利?;鹚幹谱鞴に嚿希宄匀徊捎萌斯げ僮鞣椒ㄅ渲贫桑|量十分粗糙。當時清朝尚無現(xiàn)代密封除濕技術,沿海戰(zhàn)備火藥吸潮導致威力下降、精度變差也不足為奇。
火槍對比
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er)燧發(fā)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fā)槍。伯克槍槍長1.166米,口徑15.3毫米,發(fā)射35克重的槍彈,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鐘2~3發(fā);布倫威克式擊發(fā)槍槍長1.42米,口徑17.5毫米,重4.1千克,發(fā)射53克重的槍彈,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鐘3~4發(fā)。
清軍當時的軍用槍主要是鳥槍和抬槍。鳥槍射程不到100米,射速每分鐘1~2發(fā)。抬槍是一種重型鳥槍,長2.5米,木鞘長1.67米,發(fā)射5錢重鉛彈,射程300步,射速每分鐘1發(fā)。清軍的鳥槍制作粗劣,槍管薄厚不均,槍膛寬窄不一。膛寬則彈出無力,飛行不遠;管薄則易膛炸,自傷射手。即使這種質量粗劣的武器,在清軍中普及率大概也只有40%~60%,甚至更少。
火炮對比
英國火炮用車床、鉆床等機械制造,炮身均勻、對稱、光潔,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英軍火炮部隊能發(fā)射球型實心彈、霰彈、開花彈、燃燒彈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種彈種搭配比較合理,能夠對各種作戰(zhàn)目標實施打擊。
英軍在火炮種類上也做到了大體統(tǒng)一。經(jīng)過多次調整,英國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6磅輕型火炮和口徑8、10英寸的榴彈炮和臼炮。其有效射程在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4500米之內。
清軍火炮制作工藝低劣、射程較近、炮彈種類較少。在火炮制作上,清朝墨守成規(guī)、堅守祖制。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炮樣竟然還是康熙時期留下的。新造火炮因鋼材冶煉不純,氣孔多、易炸裂,再加上偷工減料、官員中飽私囊,使得質量極差。
由于當時中國冶煉技術落后,所造大炮往往管壁厚而口徑小,結果發(fā)射炮彈比較輕而火炮笨重,不利于戰(zhàn)時調整,轉向困難、射界有限、調整射程不易。
在射程上,中國購買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2000米之內,有效射程約為1000~1500米;而中國原有的舊式重型火炮的射程應小于這個數(shù)據(jù)。無論最大射程是“2000米”還是“3000~4000米”,相對于英軍可以達到近4500米的射程,清軍絕大部分火炮的劣勢是一目了然的。
以史為鑒 志存高遠
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交戰(zhàn)雙方使用的兵器做了一些粗淺分析,從一個小側面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能自強?!?/p>
必須指出,鴉片戰(zhàn)爭時期我國的落后態(tài)勢并非一時造成的,落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應該做更全面的反思。
而作為理工科學子,我們應該從中更加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應該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樹雄心,立大志,做切切實實的事情,用實際行動來改變目前還存在的落后之處,不斷創(chuàng)建新的業(yè)績。
愿與朋友們一起,策馬揚鞭,向前,
向前!(來源:科學網(wǎng)博客,2013-1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