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從小到大,無論走到哪里,我內(nèi)心最眷戀的仍然是母親做的飯菜。
特別是工作以后,回家的時間少了,能親口嘗嘗母親做的飯菜更是一種奢望。每每打電話,母親總是以各種好吃的誘惑我,希望我回家呆上一段時間。這時,我總是沉默無語,一來因為回不去不想讓母親失望,二來那些熟悉的菜名總能勾起我的回憶。
還好,每年的春節(jié)我都能回去,這多少彌補了些許遺憾。
我的家鄉(xiāng)淮濱是豫南的一個小縣城,隸屬于信陽市,因淮河而得名。盡管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但人們對于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卻不低,尤其是在飲食上。信陽人對吃的挑剔在整個河南都是出了名的。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們喜歡吃大魚大肉,而是說人們對于食物的搭配、做法、味道相當講究。換句話說,每道菜都是主婦們精心準備、細心烹制的結(jié)果。母親的飯菜當然也不例外。
小時候家里比較窮,為了讓我和弟弟能夠吃上豐富的飯菜,母親總會想方設(shè)法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不同的食物。即使再簡單的食材,在她那里都會變幻出不同的花樣。拿面條來說,除了普通的掛面外,母親還會在面里加上雞蛋、綠豆,制作出雞蛋面、綠豆面,不僅色澤養(yǎng)眼,味道也好。
不過,對于我來說,心中最牽掛的是母親的兩道菜:韭菜盒子、紅燒鯽魚。這兩道菜對于我的意義不僅僅是因為好吃,還因為其背后的故事。
韭菜盒子是一種亦菜亦飯的食物,也被稱為“懶人飯”,意指懶惰的家庭主婦因不想麻煩而做的簡單飯菜。其實不然,雖然食材只有面皮和韭菜兩種,但混合到一起卻能產(chǎn)生強烈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制作出一道美味。用薄薄的面皮包裹新鮮的韭菜,再調(diào)上各種輔料,既可上水蒸也可上鍋煎,蒸的酥軟鮮香,煎的焦黃脆口。每一種做法都能產(chǎn)生不同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每次做韭菜盒子,母親都會偷偷在我和弟弟的那份中加上雞蛋。起初,我并未發(fā)覺有任何異常,天真地認為每份盒子中加的都有雞蛋。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發(fā)現(xiàn)父親和母親吃的并沒有雞蛋,才恍然大悟。但母親給我的解釋是,吃中帶雞蛋的韭菜盒子就如吃中帶硬幣的元宵一樣,寓意著好運。那個時候,對于母親這樣的解釋并沒有懷疑。但今日再回想起來,卻感到無比的酸楚。
母親的另一樣拿手菜是紅燒鯽魚,這仍然跟小時候的家境有關(guān)。那個時候,因為家里窮,再加上我時常生病,為了給我補充營養(yǎng),母親便常常以魚代肉。那時,我家屋后有口自挖的水塘,每當我生病時,父親總會去塘里撒上一網(wǎng),撈回幾條魚讓母親做給我吃。清蒸、紅燒、魚頭湯,母親總是換著花樣讓我吃到新鮮又好吃的魚。我自認為,母親做的紅燒鯽魚是這里面最好吃的。鯽魚本身的肉質(zhì)比較緊實,再配上些許蔥姜蒜,加上醬油、紅糖、醋、燒酒等輔料,先小火煎再大火燜,出鍋后再配以零星香菜,使魚能夠充分吸收各種調(diào)料的香味,真可謂色香味俱全。
也正因此,我對魚有一種特殊的難以割舍的情感,一方面因為母親做的魚好吃,另一方面因為這其中飽含著父母對我的愛。成年之后,即使能吃到再多的肉,我也始終喜歡魚更多一些。
在20歲離開故鄉(xiāng)小城的時候,我的記憶中還滿是媽媽菜的味道。隨著一年年的漂泊,記憶中關(guān)于媽媽菜的味道開始變淡,但始終不曾忘記。
直到如今,每當工作和生活遇到不順時,腦海中總會出現(xiàn)一幅畫面:母親坐在桌邊,輕聲呼喚著我,面前擺的是一大桌豐盛菜肴。每想到這,我都會平靜許多,也會暗暗地告訴自己要堅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