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在新形式下對CALL教材進行重新評估的必要性,并采用全新的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對作者所在大學使用的一套CALL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進行評估。旨在找到目前阻礙CALL教學常態(tài)化的關鍵因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CALL教材;評估標準;CALL常態(tài)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107-03
一、重新對CALL教材評估的意義
自2004年國家頒布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即2004《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來,以《課程要求》為綱要設計并普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包括:《21世紀大學英語》、《新視野大學英語》、《大學英語》(全新版)、《大學體驗英語》、《新標準大學英語》等等(陳堅林2010)12。并且各個出版社還在陸續(xù)出版發(fā)行新的教材,這么多教材出現(xiàn)在市場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需要教材使用者在使用前對其進行細致的評估。
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教材在教學組織過程中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就是課本(textbook)。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并應用到教學中,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認識是非常狹隘的。從最初的幻燈技術、錄音技術、電視影音技術、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技術到目前的網絡信息技術,科技的發(fā)展為我們設計、理解、評估、選定教材提供了多方位的渠道。
在我國目前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在整個課程大綱的設計中處于最終端的位置,只能被動接受學校指定的教材實施教學,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認為對教材實施評估的工作和教學本身并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但是隨著教學不斷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對教材基于何種語言理論而設計、教材是否普遍適用于不同學習人群、是否為多數(shù)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學習機會以及一套教材是否能為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入等這些問題產生各種疑問。尤其在網絡多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后,教師和學生已經不再單純地使用紙質教材,而是更多地利用網絡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因此,對教材重新定義、重新評估就顯得非常迫切。
二、CALL教材評估標準的確定
Chapelle(2002)把CALL教材評估分為判斷性和實證性評估:判斷性的評估包括對于軟件和教學任務的主觀判斷;而實證性的評估則要針對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進行考察,即能否為學習者提供真正的語言學習機會。Jamieson(2005)認為CALL教材的評價標準的確定應該在解決三個方面問題的基礎上進行:(1)評價中需引入有關語言及語言學習的專業(yè)知識;(2)評價者應該認識到評估結果和評估對象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3)整個評估過程應該產生穩(wěn)定的、站得住腳的結果。在此基礎上他們確定了CALL教材評估的六個標準:(1)學習潛能;(2)有意義學習;(3)學習者適應性或參與性;(4)真實性:(5)正面/積極影響;(6)可操作性。
三、對新視野教材進行全面評估研究
H éMARD(2004)在總結Dix et al.(1998),Dumas & Redish(1999)and Shneiderman (1998),Boyle(1997),Preece et al.(1994,2002),Karat(1995)等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ered)的CALL教材評估體系,并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評價方法表。這個表格為我們詳細展示了各種教學評估的方法包括調查表、非正式反饋、現(xiàn)場觀察、對照表、使用者提前演練、小組討論等,并對這些評估方法的實效、數(shù)據(jù)類型以及其優(yōu)缺點進行了詳細的闡明。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我們選取了其中問卷調查表、現(xiàn)場觀察、小組討論三個方法對《新視野》教材進行評估:
問卷調查表及觀察討論分析:
1.來自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1)大多數(shù)學生(96%)都使用過計算機網絡收發(fā)郵件、收看或收聽各類信息、下載音頻、視頻文件),其中78%的同學都認為自己對計算機網絡非常熟悉;(2)超過一半的學生在課堂中使用CALL,80%的學生認為語法練習對鞏固語言知識非常重要,而CALL可以幫助進行語法操練;65%的學生認為CALL教材的設計和方法適合他們;75%的學生喜歡網絡語言測試的形式。
2.課堂觀察?,F(xiàn)場觀察:觀察學生在計算機網絡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語法操練、互動活動、主題活動這三個方面的策略運用。(說明:現(xiàn)場觀察前請多媒體管理室的老師在教室隱秘處安放攝像設備進行錄象,作者在課后對錄象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同時委托三個小組對他們的討論進行錄音。由于學校語音實驗室數(shù)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使用,讀寫教材學習被安排在多媒體大課室進行,采用的是大班教學方式,聽說教材則是在多媒體語音實驗室進行。)以下是觀察記錄:
現(xiàn)場觀察1:學生的語法操練大多在教師對課文語言點進行講解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做翻譯練習或完型填空,做法依據(jù)教師的備課安排不同而不同;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則是在教師的組織下根據(jù)教師的活動設計開展,在我們的觀察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有組織學生進行猜詞競賽和學習唱歌環(huán)節(jié);主題活動方面,教師依據(jù)課文主題展開了一場辯論賽,要求學生在辯論中盡量用到課文中的表達形式。
現(xiàn)場觀察2:在涉及到基于課本內容的課堂活動方面,學生是否使用超媒體鏈接來補充語言知識完成課堂的語法操練:由于大班上課,整個教室只有教師一人操作的多媒體設備,學生沒有在語法操練中使用超鏈接的可能。
現(xiàn)場觀察3:基于主題交互活動方面(選取新視野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主題: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是否更加有利于語言學習。教師在設計語法操練和主題活動中使用過網絡信息資源并要求學生在主題活動前在網絡上搜索相關信息。
3.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就課堂互動、語言輸入、輸出和網絡計算機技術之間的關系交換意見,展開討論:學生普遍認為自己能很好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開展學習,但是有的同學反映校園網網速有些慢;盡管網絡資源很豐富,但是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極為有限。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費時費力,查找效率很低,需要教師給予更多幫助;大多數(shù)學生對超文本鏈接的使用比較陌生,包括教師本人也很少在課堂中使用。endprint
學生在線學習情況:教材配備了網絡在線學習版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在網絡上交流。網絡自主學習應該是這套教材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理論依據(jù)。學生反映他們很少在線閱讀,多數(shù)還是使用課本進行學習,原因是已經習慣看課本做練習這種傳統(tǒng)學習方式。學生普遍認為網絡版學習并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不如和教師一起在課堂學習,因為這種方式缺乏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真實交流。他們認為語言和文化聯(lián)系起來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教師布置的主題任務,這種聯(lián)系是沒有必要的。學生非常喜歡網絡診斷測試這種方式來學習提高詞匯量,這其實與他們的學習習慣是不無關系的:在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中,缺乏真實的語境來遷移詞匯知識,必須經過閱讀和反復的操練在短時間內獲得詞匯量積累。
至于課堂中使用的多媒體計算機設備,學生認為在呈現(xiàn)教學材料方面非常實用,但其有效性取決于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是否能夠吸引他們。過多過雜的聲音、圖片、影象等資料的呈現(xiàn)會使他們分散注意力。
四、《新視野》教材評估對CALL常態(tài)化啟示
運用以上三項評價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所用的新視野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進行了初步的思考、討論,為教師重新評價教材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角度。學生們的觀點比較如實地反映了我校使用新視野教材的真實狀況??梢钥闯觯乱曇敖滩牡脑O計貫徹了《大綱》的精神,是一套基于目前普遍倡導的建構主義學習觀及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而設計的立體化教材(陳堅林,2005)。但是從學生及教師方面得出的反饋信息看出,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其設計理念和教學效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未來CALL常態(tài)化趨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Bax(2006)提出的影響CALL常態(tài)化發(fā)展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對我們認識目前CALL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找到解決的途徑有很大的啟發(fā):(1)后勤保障方面,如技術人員因缺乏對學生語言學習認知特點的了解,在教室內擺放計算機位置不科學。這一點在我校的語音實驗室很明顯,學生的個人電腦擺放前后左右排列,有的教室一列達到10排位置,組織活動時交流很困難;(2)利益各方的認識、知識和能力方面,如前所述的問題出現(xiàn)正是學校管理層、技術人員和教師缺乏溝通造成的;(3)教學大綱與軟件和硬件匹配方面,從我?!缎乱曇啊方滩氖褂们闆r來看,配套光盤由于只是紙質教材的翻版,使用價值很低,學生反映他們從來不使用光盤;(4)對教師及技術人員培訓、提高和支持方面。概括起來要使CALL教學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必須協(xié)調“硬件”、“軟件”、“人件”之間的關系,促進技術與外語課程全面整合。
在這里,教師作為實施教學的靈魂,其教學觀的改變對常態(tài)化進程起著關鍵作用。教師不應為教材、教學光盤所左右,不應懼怕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沖擊。對教材設計中不符合學生實際語言水平的活動結合多變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加以重新改造、設計。當然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教師提高其自身計算機運用能力、豐富其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教師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這一切都取決于教學管理部門是否對CALL常態(tài)化的趨勢和出現(xiàn)的問題有同樣的認識。一方面對硬件的投入應該加大,另一方面協(xié)調好計算機技術輔助人員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同時要定時對外語教師進行計算機網絡課件設計、課堂教學方面的技術培訓,從而構建一個動態(tài)、和諧、良性、高效的教學生態(tài)(陳堅林,2010),這也是CALL教學常態(tài)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五、結束語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個人計算機(PC)在我國普及率大大提升,為CALL教學的常態(tài)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是目前在許多地方高校盡管在形式上施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但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距離常態(tài)化還有很大的差距。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得到學校對CALL教學的重視,增加硬件配套設施的投入,加大對教師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培訓的力度;需要教師自身轉變觀念,結合課程大綱目標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利用網絡資源和相關教學軟件修改、設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Andrea Chambers,Stephen Bax.Making Call work:Toward Normalization[J].System,2006.
[2]Dominique Hémard.Enhancing online CALL design:The case for evaluation[J].System,2004.
[3]Jamieson,J.,C.A.Chapelle & S.Preiss(2005).CALL evaluation CALICO Journal 23.1,93╞138.
[4]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張紅玲.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常態(tài)化:問題與對策中國電化教育[J].2010,(10).
基金項目:本文為海南大學青年基金項目:網絡與外語課程生態(tài)整合環(huán)境下基于Moodle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jj278。
作者簡介:章朝紅(1978.9-),女,江西南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