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志青
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高等教育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自強就顯得尤為重要,任重而道遠。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的文化高地,肩負著文化傳承、推進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職能,高校應自覺地承擔起用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校園輿論、統領校園文化的責任,采取多種途徑促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意識的提升。
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既取決于經濟實力的發(fā)展程度,也取決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肩負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任,則要依托教育,高等學校正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宣傳和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它是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廣大學生為活動主體,以豐富的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知情意行、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規(guī)范、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高校不容忽視的重要任務。
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大學生這一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首先,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各樣的學術、文藝、體育等活動,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傳播者,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力所能及地擔當起文化傳播使者的任務,如在校園中開展的“古詩詞朗誦比賽”“書法大賽”“太極拳比賽”等,將中國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置于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傳播文化成果;再次,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就在于營建、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氛圍,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構筑學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置身于這種環(huán)境之中,感受校園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有進取精神、有綜合素質、積極向上的人。
二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是理所應當、義不容辭的,但現狀卻是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多被動而非主動、急功近利而非持之以恒,歸其原因是由于文化自覺意識欠缺,自信意識不足,自強意識薄弱,缺少追求“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動力。
1.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自覺意識不足
文化自覺的內涵包括三個維度:對自己所處的文化在形成、發(fā)展過程認識上高度自覺;對自己所處的文化在區(qū)別于其他文化認識上高度自覺;對自己所處的文化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上高度自覺。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廣大學生圍繞著考試轉,導致大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文化底蘊不足的現象,他們無暇顧及“國學”等傳統文化,對“國學”的熱愛程度低于對英語的熱愛,他們對民族傳統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民族文化知之不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缺少應有的自覺意識及自豪感。這種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欠缺,致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
2.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自信意識不足
文化自信有三層含義:第一,堅定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第二,積極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廣泛吸收借鑒一切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的信心;第三,著眼于未來,開創(chuàng)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新局面的信心。
眾所周知,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先烈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信仰,把無產階級大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堅定的信仰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改革開放35年以來,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民族精神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不深,信心不足,加之受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影響,丟掉了信仰,忘記了“主義”,總是在做“發(fā)財夢”“升官夢”“名利夢”“享樂夢”,弱化了“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夢”,更談不上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這種民族文化自信意識的欠缺,致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主動性、繼承性、創(chuàng)新性。
3.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自強意識不足
文化自強是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上產生的自強意識。文化自強就是要對中國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加以繼承和發(fā)展,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養(yǎng)分,創(chuàng)新發(fā)展自己的文化,走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文化發(fā)展道路,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我們看到有些學生推崇外來文化勝于傳統文化,照搬、照抄、復制外來文化勝于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宣傳弘揚。在“傳統戲劇進校園”“民間藝術進校園”等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活動中,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認知度偏低,如果說沒有高度的自覺、自信,從何而來自強發(fā)展。
三
那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增增強學生“三自”素養(yǎng)的形成呢?
1.在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中提升大學生“三自”意識
校園中,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動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質,重塑當代年輕人的先鋒性。自2005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學聯開始舉辦的中國大學生校園文化節(jié)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該文化節(jié)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創(chuàng)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探索文化建設的突破口。該活動力爭給大學生創(chuàng)造文化實踐機會,如義務支教、義務獻血等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得青年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所帶來的快樂,感受中國先進文化的魅力所在,進而增強其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自強。
2.在校園環(huán)境的熏陶中提升大學生“三自”意識
首先,注重有形校園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園硬件設施中加入人文主義因素。比如在校園建筑 (雕塑、景觀、植被)上銘刻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名句,使大學生在校園中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加強校園軟實力的建設,注重無形校園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比如校訓、校歌等,這些帶有大學文化的意義符號是大學的文化象征,是吸引、激勵大學生的有效形式,應充分利用它們來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自強意識。
3.在校園新媒體傳播中提升大學生的“三自”意識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中,網絡媒體已成為學習、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媒體對于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作用。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指出,要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要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對于高校而言,必須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注重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形成以“紅色網站”為主流的校園網絡文化;還要加強網絡文化隊伍建設,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規(guī)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甄別能力、文化抗干擾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當代大學生所擁有的主客觀條件,他們應當成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自覺實施者。對于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文化建設目標,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搖籃的高等院校,在引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過程中理應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 李宗貴:《什么是文化自覺怎樣做到文化自覺》,《北京日報》,2011年11月14日。
② 《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
③ 胡錦濤:《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4月25日。
④ 王秋蓮:《高校育人過程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⑤ 張宏輝:《論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兼談中國大學的文化性格》,《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⑥ 張雷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1期。
⑦ 王公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學術論壇》,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