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安
(湘潭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羅斯福是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開拓者,其社會保障政策主要解決美國社會“絕對貧困”問題,具有安全閥的作用。1964年,林登·約翰遜總統(tǒng)發(fā)起“向貧困宣戰(zhàn)”運動,開啟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新時代,經(jīng)歷尼克松、里根,到克林頓政府時期確立了有別于歐洲的美國社會保障模式,同時,為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方向。文章從分析貧困的復雜性開始,結(jié)合美國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梳理從約翰遜到克林頓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理念及政策變遷,從動態(tài)分析中全面理解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取向和美歐社會保障制度的細微差別。
在自由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的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一開始就有較大爭議,一直就是熱點話題。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似,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建立和完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福利病、道德風險等問題,馬文·奧拉斯基的《美國同情心的悲劇》分析美國救濟窮人的幾種模式及弊端,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救濟窮人,但應該努力防止因為濫用救助而助長惰性、壓抑社會活力[1]。還有觀點認為,現(xiàn)行的社會保障籌資與財務模式對經(jīng)濟增長不利,降低了企業(yè)的競爭力,也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所以應該大幅削減福利項目,降低支付水平,如卡特和希普曼《信守諾言:美國養(yǎng)老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思路》主張將養(yǎng)老保險私營化[2]。謝尼亞·舍爾·阿德龍《建立社會保障——私有化的挑戰(zhàn)》也持有這種觀點[3]。
國內(nèi)學者主要從三個層面研究美國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是制度的歷史演變,黃安年《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詳細對美國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保障政策的背景、內(nèi)容等作了梳理,資料翔實豐富[4];鄧大松的《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分析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5];其次是內(nèi)容框架和特點,顧海良、張雷聲在《世界主要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概觀》中把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內(nèi)容分為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三大部分[6];最后是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發(fā)展趨勢,李珍《社會保障理論》從經(jīng)濟理論及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成因及面臨的問題[7]。
貧困是一個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復雜問題,在美國,它涉及到政治的交叉領(lǐng)域——種族、教育、住房、醫(yī)療等。反貧困無時無刻不在挑戰(zhàn)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效率等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是政客、利益集團之間,在普通民眾之間也存在著認知上的差異。反貧困政策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政策制定處在多重矛盾之中。
在所有國家,反貧困和社會保障永遠都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但它未必是每一個政府都特別關(guān)注的政策問題。政策目標要以信息源為基礎,這些信息可能來自智庫、研究機構(gòu)或者官僚部門,它們必須通過這些部門過濾,意識形態(tài)差異可能導致信息在過濾過程中出現(xiàn)偏移,甚至是被曲解。貧困者往往是政治和政策目標中的弱勢方,弱勢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參與政治的能力,有限話語權(quán)往往使他們在政府決策中處于不利地位。與貧困交織在一起的往往還有種族關(guān)系、性別不平等、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這些都屬于政客們盡量回避的決策高風險區(qū),更多時候?qū)⑺鳛榇蝺?yōu)選擇。
從政治層面講,自由意味著權(quán)威缺失;從經(jīng)濟意義上來說,自由就是一種典型的個人主義——信奉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與自由一樣,從政治上來說,平等和自由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政治平等是指政治權(quán)力的平等。從經(jīng)濟層面上來講,自由和平等存在分歧,經(jīng)濟自由更加注重經(jīng)濟上的個人主義,擺脫政府管制;經(jīng)濟平等通常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和權(quán)威來達到。縱觀20世紀美國的社會改革運動,都是圍繞著平等和自由——哪個應該更加優(yōu)先的問題而展開。
在消除貧困問題上,平等與自由的矛盾十分明顯,如果平等的理念占主導地位,反貧困政策應該更加堅決,因為窮人是機會不平等的受害者,政府干預成為必要——這是美國左派思想。如果經(jīng)濟自由和個人主義占主導地位,反貧困計劃就被視為違背了美國人珍視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反貧困計劃所必須征收的稅收也被視為對私有財產(chǎn)的侵犯,財富是個人努力的結(jié)果,貧困是懶惰和平庸的表現(xiàn)——這是保守派思想。
大部分美國人對貧困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伊麗莎白時代,對貧困的援助也嚴格地將其區(qū)分為“應得的”和“不應得的”。所謂“應得的”是指那些不能勞動的人,例如殘疾、年老、鰥夫寡婦等,他們是應該得到幫助的弱者;除此之外,其余是“不應得”的。美國個人主義者認為,不值得幫助的人的問題不是經(jīng)濟問題,而是一種道德缺陷;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看來,盡管窮人不幸,但他們要脫離貧困的話,也必須付出代價,幫助窮人被視為非自然的和對普遍的“善”有害。
對“應得的”和“不應得的”區(qū)分是決策者的最大困難,這種區(qū)分往往是根據(jù)對象的行為和結(jié)果,而行為和結(jié)果往往受到各種環(huán)境、個人的認知差異的影響,存在潛在的不確定性。他們必須制定政策幫助“應得的”,剔除對“不應得的”的不合理幫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并不這么簡單,在剔除“不應得”窮人的行為中,“應得的”窮人往往也很容易成為受害者。另一個困境是,如果貧困是外部環(huán)境引起的,那么,非貧困者通過改善外部環(huán)境可以幫助貧困者。在這個過程中,貧困者就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非貧困者作為局外人,他們對貧困的認知當然沒有貧困者清晰,這樣,他們制定的反貧困計劃的功效就會打折扣。
一部分人認為反貧困計劃,也有一部分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幫助了窮人,這些錢花得值得;認為這是在浪費政府資源,是反生產(chǎn)力的,不但不會幫助窮人,反而會傷害其他人的積極性。在美國政治派別中,左派認同前者,右派認可后者。
反貧困計劃有兩個目標,一是消除貧困,那么這種計劃成功的標志是受益者可能成為自食其力的人;二是盡可能消除產(chǎn)生貧困的根源,而不是終結(jié)貧困,其成功的標志是計劃的受益者的生活狀態(tài)遠好于此前,計劃的連續(xù)性是他們生活質(zhì)量提升的基礎和保障。
這兩個目標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對反貧困計劃的評估。如果我們把消除產(chǎn)生貧困的根源誤認為是消除貧困,那么,最后對這個計劃的評估就會出現(xiàn)偏差。例如“對無依靠兒童家庭援助”計劃(AFDC),1935年社會保險法提出,主要是為寡婦和單身母親提供基本生存保障,計劃設計的初衷是幫助而不是消除此類貧困,隨著離婚率的提高,單身母親越來越多,甚至她們中的許多把享受這種福利待遇作為離婚的理由,這樣的幫助最終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阻礙。這個計劃雖然遭到許多人的詬病,但由于缺乏甄別機制,計劃至今仍在執(zhí)行。
對約翰遜總統(tǒng)時期(1963-1968年)反貧困的最大爭論是約翰遜承諾實現(xiàn)所有公民的機會平等和經(jīng)濟權(quán)利平等。約翰遜把美國的貧困歸因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他強調(diào)“國家的基本目標是確保所有美國人的充分和公平機會,最大化地挖掘生產(chǎn)潛力,為所有公民擴展機會,分享社會和經(jīng)濟進步?!盵8]
在霍華德大學的講話中,約翰遜把政府的作用再次提升到幫助非裔美國人克服奴隸制遺產(chǎn)和歧視,他已經(jīng)超越了羅斯福為了幫助美國人而擴展自由含義的境界,追求現(xiàn)實的機會均等。“僅僅敞開機會的大門是不夠的,所有公民有能力跨過這個大門,這是民權(quán)的更有意義的一步,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自由,還有機會;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合理的平等,而是個人的能力;不僅僅將平等視為一種權(quán)力和理論,而且是將平等視為事實和結(jié)果?!盵9]
如果說羅斯福是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開拓者,其社會保障政策具有安全閥的作用,約翰遜是這一政策的發(fā)展者,其社會保障政策具有調(diào)節(jié)器和潤滑劑的作用。約翰遜對美國貧困和解決貧困問題的觀點主要有:
第一,美國貧困的產(chǎn)生源于外部環(huán)境。約翰遜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這種觀點:貧困是由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大部分貧困是由于機會不均等造成的,窮人是受害者和無辜者,他們值得同情,應該得到幫助。
第二,相信貧困循環(huán)理論,試圖從根本上消除貧困。貧困循環(huán)理論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一種“貧困文化”,這是奧斯堪·劉易斯最先提出的觀點,他將貧困現(xiàn)象視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不是經(jīng)濟現(xiàn)象[10]。他認為貧困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并且會代際相傳,所以外部幫助是正當?shù)摹?/p>
第三,試圖將窮人分類,根據(jù)不同特征用不同計劃援助他們。約翰遜將貧困人口分為不能雇傭者、摩擦性失業(yè)者、頑固性失業(yè)者和工作的窮人四種。在約翰遜看來,這四類人都是值得幫助的,政府應該適度干預,幫助窮人脫貧[11]。
第四,試圖通過各種途徑讓非窮人理解窮人。為了不引起反感,不與美國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對抗,約翰遜再三強調(diào)他的反貧困計劃不是施舍和救濟,而是提供機會,使窮人從“食稅者”變成“納稅人”。在簽署1964年《經(jīng)濟機會法》時說,《經(jīng)濟機會法》的目的是提供機會,把數(shù)以百萬計的失學、失業(yè)的年青人帶離街道,把他們列入培訓計劃,使他們自食其力。政府對貧困的回答不是讓窮人生活更保險,而是幫助他們脫貧,快速、充滿希望地進入主流社會[11]。1967年后,約翰遜政府開始考慮許多反貧困計劃的長期性效果,把許多有效計劃從單純反貧困轉(zhuǎn)向保障的制度化,實現(xiàn)向福利國家建設的過渡。
尼克松的社會保障觀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提出的《家庭援助計劃》如果在國會獲得通過,它將是《1935年社會保障法》之后最進步的立法;另一方面,尼克松對保障機制和福利接受者的要求十分嚴格。他攻擊社會保障“負擔”的同時,也極力要求幫助貧困兒童和工作的窮人;在攻擊政府無效率的同時,繼續(xù)支持充分就業(yè);在簽署擴展的《經(jīng)濟機會法》的同時,也設法削弱經(jīng)濟機會局①約翰遜政府時期成立的專門負責全國范圍內(nèi)反貧困計劃的執(zhí)行機構(gòu).職能,直到最后撤銷該機構(gòu)。
在第一屆任期初,尼克松沿襲了約翰遜政府時期許多反貧困計劃,向國會遞交了他的保障計劃——《家庭援助計劃》,每一個失業(yè)的四口之家每年可從政府獲得2400美元援助,工作的窮人每年可以獲得最低1600美元的補貼,直到其家庭年收入達到4000美元;并且,接受補貼的成年人不再要求其以工作或者進入培訓班為條件。該計劃在國會遭遇到了極大阻力,1972年,參議院不同意其關(guān)鍵觀點從而導致該計劃而宣布流產(chǎn)。第二屆任期開始,尼克松宣布社會保障改革不再是他的國內(nèi)事務的主要內(nèi)容。
在政府角色方面,尼克松和約翰遜沒有特別大的差異,尼克松繼續(xù)高舉充分就業(yè)大旗,希望政府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做得更多,而約翰遜也主張多關(guān)心窮人和經(jīng)濟權(quán)利不平等問題。尼克松雖然認同約翰遜積極政府的觀點,但他認為政府可以在兩個方面做得更好,一是政府的效率,特別是社會保障計劃的運行效率;二是約翰遜認為“富裕中的貧困”在美國長期存在是恥辱,政府有責任消除;尼克松認為,富裕的美國雖然也存在貧困,但整個社會財富的長期持續(xù)增長說明美國社會體制的主流是好的,貧困的存在只是瑕疵。
尼克松將貧困者分為三類:沒有工作能力、工作的貧困者和懶惰的、享受福利的貧困者。前兩部分值得同情的,福利窮人是可惡的,政府的任務就是甄別。
尼克松的攻擊目標是社會保障制度,尼克松說:“目前的保障機制是一個巨大失敗……制度常常使低薪工作者拿的錢還低于那些閑賦在家拿福利的人,這不是對工作的刺激,對工作的人來說不公平,也不符合道德標準[12]”尼克松的批評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反工作和反家庭,其次是福利依賴、對窮人的不公平、損傷非窮人的工作積極性和浪費等。他認為保障制度的受害者包括值得幫助的窮人(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福利)、懶惰的窮人(因為他們受到了福利制度的負面刺激)、工作的窮人(他們的辛勤勞動與他們所得到的報酬不一致)、納稅人(他們的稅收沒有起到應該的作用)、城市和州(承受巨大的財政壓力),最后的受害者是美國社會。
尼克松認為國家社會保障計劃既要動員能夠工作的人離開福利名單,又要使那些無助的人體面地接受援助,同時,還要鼓勵已經(jīng)工作的人不要停止工作?!案@媱潙撟鲆恍┦裁茨?首先,它應該滿足那些不能自足的人的暫時需要,包括窮人、殘疾人、老年人和體弱者,但必須保護個人和家庭尊嚴;其次,應該給他們提供機會和刺激,使他們離開福利名單,進入納稅人名單?!彼J為福利制度改革首先應該嚴格區(qū)分不能工作的窮人和能夠工作的窮人,對于前者,不能簡單地均等化地享受社會福利;對于后者,福利計劃的目標是幫助他們脫貧,福利只是工作導向,使那些能夠工作的人就業(yè)?!皫椭總€能夠工作的人來保障經(jīng)濟自由,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條件使人們離開福利計劃,福利制度必須幫助人們精神再生[13]?!?/p>
就目的而言,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計劃和約翰遜的向貧困宣戰(zhàn)是一致的——使那些能夠工作的人工作,不同的是,約翰遜盡量避免將反貧困和福利聯(lián)系在一起,而尼克松直接建立一種合理的福利機制;約翰遜注重弱勢群體的機會平等,特別是“頑固”的失業(yè)者,尼克松注重福利制度本身的平等機會。所以,約翰遜改革的主要對象是貧困群體中的“頑固”失業(yè)者,而尼克松福利制度解決的是懶惰的依賴福利的貧困者。
尼克松時期是國家福利制度改革的良機,莫伊尼漢認為,尼克松本來可以通過福利制度改革使自己在美國總統(tǒng)史上揚名立萬[14],但《家庭援助法》的流產(chǎn)充分表明了福利制度改革的困難和貧困政治的復雜性。
尼克松反對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他認為全面的社會保障實際上違背了美國的平等與自由價值觀,對保障的依賴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對自由的侵犯(因為接受援助往往是有條件的),因為福利制度與懶惰的窮人的不合適關(guān)系,導致了對工作的窮人和納稅人的不平等。
在尼克松的社會保障觀中充分體現(xiàn)了自由,他認為政府有責任為能夠工作的人提供工作機會,公民有責任接受工作,體現(xiàn)二者關(guān)系的自由理念建立在三個假設的基礎上,一是為所有能夠工作的人提供工作機會,二是這些工作能夠給工作者帶來體面生活,三是使能夠工作的人有工作愿望。尼克松將第一種和第三種假設視為當然,他認為只要是工作都是體面的,這就是工作的平等。尼克松在關(guān)注美國社會的平等問題時,并不選擇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不平等,而是選擇工作的窮人、辛苦工作的納稅人和懶惰的福利人之間缺乏平等;不是選擇現(xiàn)存的反貧困違背自由理念作為話題,而是強調(diào)保障機制導致道德崩潰、增加財政支出和產(chǎn)生依賴性,對提供福利和接受福利的雙方來說都妨礙了自由。
里根的任期內(nèi)大量減少了政府在反貧困方面的支出,福利名單的資格控制更加嚴格,有學者稱其任期是“這個國家的窮人的恐怖的8年[15]”。
不像約翰遜、尼克松,里根的福利計劃相當簡單,盡量削減福利,將有限的資金轉(zhuǎn)移到幫助那些真正貧困的人,并且通過這種幫助刺激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里根的社會保障邏輯又回到了新政前對自由企業(yè)制度的信任,只要政府不過多干預,自由企業(yè)能夠提供充分的就業(yè)機會。
里根上任之后,大規(guī)模削減社會保障計劃,包括嚴格AFDC資格、食品券、學生貸款,降低住房補貼、取消學校午餐計劃,降低醫(yī)療援助補貼,將57個分類計劃捆綁成7個授權(quán)撥款計劃,并削減了撥款總額的25%,停止了兒童營養(yǎng)計劃、懷孕婦女食品計劃、VISTA和法律服務計劃,削減了10%的福利支出?!秶鴷究返慕y(tǒng)計顯示,在1982年,有40.8萬人失去了享受社會保障資格,29.9萬人減少了受益,35%工作的人終止了保障受益[16]。
里根政府時期是“新政”前政府理念的回歸,羅斯福認為在大商業(yè)社會,為了拯救個人主義,需要政府援助個人,換句話說,政府和個人在一起來確保真正的自由;而里根認為政府是個人自由的敵人,只有有限政府才存在自由[17]。
里根認為政府不是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問題的制造者,政府發(fā)展已經(jīng)超重和畸形,社會保障機制是一種典型表現(xiàn)。他把政府的作用定位在保護環(huán)境、促進健康和安全、維護工人和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證機會均等[18]。
里根的社會保障理念從約翰遜-尼克松時代對“值得的”和“不值得的”貧困者的援助轉(zhuǎn)變?yōu)閷Α罢嬲毨д摺焙汀胺秦毨д摺钡膮^(qū)分,他并不認為“非貧困者”不值得幫助,是他們不需要幫助,他們要為自己的貧困負責。例如,尼克松關(guān)注那些懶惰而又能夠工作的福利人,如果他們工作的話,本來可以養(yǎng)活自己,所以他們不應得福利;里根不是指責懶惰的貧困者,而是那些不需要福利,但又接受了福利的個人,例如,某些人就業(yè)了的同時又接受了AFDC、食品券,或者其他計劃。從這個方面來看,里根認為貧困僅僅是由于政府過多干預,引起對社會保障的依賴和社會運行效率的降低。
里根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官僚主義者和福利的欺騙者才是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對象,不需要福利的福利接受者是在浪費國家的資源和享受奢侈,所以國家的保障制度改革應該甄別,削減福利支出。他的政策主要是削減反貧困和保障計劃,而不是改革。當談到具體計劃的欺騙、浪費情況的時候,里根認為是“癌癥”、“毒瘤”和“怪物”,是在“搶劫”國家的錢包[19]。
1996年,比爾·克林頓在玫瑰花園簽署了《個人責任和工作機會調(diào)整法》,該法終止了在新政時期建立的聯(lián)邦授權(quán)福利模式,而代之以有時間限制、工作要求和由各州控制的福利計劃。這個法案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社會政策的最大一次轉(zhuǎn)變,聯(lián)邦節(jié)省了550億美元福利支出的同時,也將導致110多萬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下[20]。
在1992年總統(tǒng)競選活動中,克林頓就表達了他的福利觀,他認為接受福利的人應該接受教育、培訓,使自己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和孩子?!叭绻隳軌蚬ぷ?,那你就必須工作,因為不再有人為你提供條件使你永遠呆在福利圈里?!盵21]他要使福利制度“給人第二次機會,而不是給人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轉(zhuǎn)化是從福利到工作,從領(lǐng)取福利者到領(lǐng)取工資者,從依賴到獨立、自尊,新福利機制的目的就是架起一座通往工作的橋梁。
克林頓當選之后并不能立即兌現(xiàn)承諾,因為他首先必須進行醫(yī)療制度改革,只有在提供普遍醫(yī)療照顧的前提下,才能夠搬掉使人們從享受福利到工作的障礙,因為享受福利的人同時也享受著醫(yī)療援助,而工作的人沒有資格享受醫(yī)療援助,如果普遍的醫(yī)療照顧實行了,福利改革相對容易。
克林頓福利改革的哲學基礎是他的“新聯(lián)盟”政治理念。在1988年選舉失敗之后,老民主黨價值觀徹底失敗了,克林頓站出來組織了新民主黨聯(lián)盟,提出了既不同于共和黨,又不同于老民主黨的新價值觀,翻出了建國之父們和羅斯福時代的社會契約理論,更多地強調(diào)“責任”——政府提供工作機會的責任,以及公民工作的責任,而不是老民主黨提倡的權(quán)力和大政府。
在政治謀略上,克林頓不再像約翰遜一樣通過宣揚貧困和不平等的普遍性來引起社會對貧困的關(guān)注,而是更多地為中產(chǎn)階級辯護。新民主黨認為,為了獲得足夠的選票,必須將訴求轉(zhuǎn)移到獲得中產(chǎn)階級的支持。這種策略的轉(zhuǎn)移標志著福利制度由原來的為弱勢群體爭取利益轉(zhuǎn)移到為中產(chǎn)階級謀取更多利益。
克林頓將工作的窮人視為可以轉(zhuǎn)化的整體,他的政策目標就是將“福利人”轉(zhuǎn)化為“工作人”,再將工作的窮人轉(zhuǎn)化為中產(chǎn)階級,以此消除“福利人”對福利的依賴性,同時為工作的人提供最低工資保障,并以此達到政府和窮人互惠的目的。克林頓的邏輯是只要個人努力工作,政府就有責任確保工作的人得到應該有的報酬,只有個人盡責才有政府的保障,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政府和個人的責任和機會的換位。
20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反貧困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雖然有一定的連貫性,但并非一以貫之,其政策演進的深層次原因源于其基本意識形態(tài)——自由主義理念的變遷,以及兩黨或者歷屆政府執(zhí)政理念的差異。羅斯福政府把社會保障作為穩(wěn)定社會的安全閥,邁出了開拓性的一步。從約翰遜到克林頓政府時期確立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的基本模式,毫無疑問,這個時期在美國社會保障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富裕的美國”起步,基于“美國式”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它重新詮釋了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在自由主義意識中更多地強調(diào)個人的責任,在提供平等機會的過程中希望以最小的消極自由代價獲得最大的積極自由,政府僅僅通過確保個人自由來保障全社會的機會均等。形成了具有美國特征、區(qū)別于歐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模式,為未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指明了發(fā)展方向的同時,也為全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在當今——歐洲的“從搖籃到墳墓”福利國家建設已經(jīng)走到窮途末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其借鑒和指導意義顯得更加重大。
[1]奧拉斯基.美國同情心的悲劇[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2004.
[2]馬歇爾·卡特.信守諾言:美國養(yǎng)老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思路[M].李珍,等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3]謝尼亞·舍爾·阿德龍.建立社會保障:私有化的挑戰(zhàn)[M].王發(fā)運,等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4]黃安年.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5]鄧大松.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6]顧海良,張雷聲.世界主要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概觀[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7]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Johnso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8.
[9]Johnso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5.
[10]Oscar Lewis.La Vida:A Puerto Rican Family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San Juan and New York[M].New York:Random House,1966.
[11]Johnso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3 -1964.
[12]Nixo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
[13]Nixon.Radio Speech[R].Annenberg:Pew Archive of Presidential Campaign Discourse,1968.
[14]B.Vincent,V.Burke.Nixon’s Good Deed:Welfare Refor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15]Walter I.Trattner,F(xiàn)rom Poor Law to Welfare State: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6]D.Stoesz,H.J.Karger.Deconstructing Welfare:The Reagan Legacy and the Welfare State[J].Social Work,1993(38).
[17]Reaga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
[18]Reaga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3.
[19]Reagan.Public Papers[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4.
[20]Sheila Zedlewski,Sanda Clark.Potential Effects of Congressional Welfare Reform Legislation on Family Incomes[R].The Urban Institute,1996.
[22]Clinton.The New Covenant:Address to Students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R].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