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趙志英,邱素華,裴庭梅,張曉飛,黎燕峰
(河北醫(yī)科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藥理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7)
藥理學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程,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藥理學實驗教學是藥理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效果不僅關系著理論教學的質量,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本科醫(yī)學教育標準》通知中就明確指出“本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yè)素質的醫(yī)學畢業(yè)生”。但多年來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實驗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與方法陳舊、教學主體倒錯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限制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提升實驗教學質量,改變教育現(xiàn)狀,培養(yǎng)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作者所在院校對本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藥理學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
在傳統(tǒng)的藥理學實驗課教學中,學生通常是以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模式為主。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指導下,只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照著實驗講義中的方法步驟去做,很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也缺乏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相對于這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模式,設計性實驗有利于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實驗的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素養(yǎng)[1]。設計性實驗分為完全自主設計和限定性設計兩種模式[2]。由于完全自主設計對學校軟、硬件設施的配備都有較高要求,而且從查閱文獻、了解研究背景,到確定實驗題目和完成實驗設計,更是要花費學生和教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這在招生人數(shù)較多的本科生中很難開展實施。而限定性設計實驗,一般是給定實驗題目、明確實驗目的、提供實驗設備以及所需工具藥品等,學生只需按照給定的條件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方法與步驟)和完成實驗。與完全自主設計比較,雖然限定性設計,從某些方面沒有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是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等各方面,有殊途同歸的效果,而且限定性設計實驗相對簡單易行,較適于在本科層次的實驗教學中開展與實施。于是在本次教改中開設了限定性設計實驗,即:“作用于腸平滑肌藥物的辨別”的實驗,要求學生利用離體腸肌實驗裝置和給定的工具藥(乙酰膽堿)自行設計實驗,完成對一組作用于腸平滑肌藥物的辨別,這些藥物中有:阿托品、組胺、苯海拉明、毛果蕓香堿、生理鹽水。具體實施方案為:①由實驗準備人員將這5種藥品編號(注意:各實驗小組同一藥品的編號不應相同);②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課余時間完成);③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最終方案,并完成實驗(教師不主動參與,必要時可給予引導,但不直接給出意見);④匯報實驗結果;⑤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各組實驗結果給出評判意見。
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激發(fā)了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實驗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比如:將“普萘洛爾對氯化鋇所致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以及“呋塞米利尿作用的觀察”等實驗列為設計性實驗,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研素養(yǎng)。
開設“臨床病案用藥”為基礎的討論課,是此次實驗教學改革的另一舉措。將“臨床病案用藥討論課”作為藥理學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的一次實踐課,安排于實驗教學中進行,是考慮到實驗課以小班形式上課,學生人數(shù)少,更利于討論課的有效開展。臨床病案用藥討論課是以臨床“病案”為依托,“病案”敘述力求簡明扼要,主要包括臨床表現(xiàn)、問診、查體、實驗室檢查、診斷及治療幾部分。討論主要圍繞案例中“治療用藥”方面的相關問題展開,如:用藥是否正確?用藥目的和藥理學依據(jù)是什么?還有無其他藥物可以替代?用藥注意事項以及有何不良反應等,而與診斷相關的內容不屬討論范疇。所選病案中的“治療用藥”力求覆蓋藥理學教學大綱的全部內容。具體實施辦法:①課前1-2周將選定的“病案”素材(6個病案案例)全部發(fā)給學生,并將“討論內容”附于各臨床病案之后。學生通過所學的相關藥理知識圍繞病案中的“治療用藥”做出回答、分析與判斷,同時也可提出自己的問題以待討論;②討論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分6個小組),每組各選定一個案例(抓鬮確定),先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與交流;③各組推薦代表,就各自“案例”中治療用藥問題做主題發(fā)言,其他小組可進行提問或作補充發(fā)言,或展開辯論,教師主要作旁聽者、討論方向的引領者和討論進程的掌控者;④最后可由教師作總結性發(fā)言,對討論內容進行梳理、評判與補充。
學習藥理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為臨床合理選擇和使用藥物奠定基礎,更好地為患者防病治病。但在藥理學學習階段,因缺乏必要的臨床知識與臨床實踐,常常制約了學生對藥理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掌握,更談不上靈活應用。 “臨床病案用藥討論課”為藥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構建了良好平臺,借助于這樣一個平臺,可加強學生對過往知識的綜合掌握,做到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同時也有助于增進各學科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與融合,此外,“討論課”所營造的寬松、平等、活躍的教學氛圍,也深受學生的歡迎。
針對過去藥理實驗中存在的課堂容量不足、實驗方法簡單、陳舊、缺乏科研和實際應用價值等問題改革如下。
如“戊巴比妥鈉的ED50測定”實驗,由于課堂內容的安排相對于3個學時的課時安排和各實驗小組的學生人數(shù),則突顯不足,有些學生沒有動手機會,只得旁觀,或者干脆聊天、玩手機等,直接影響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得課堂氣氛松散,缺乏凝聚力。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其改為“戊巴比妥鈉的LD50、ED50以及治療指數(shù)的測定”,實驗內容(課堂容量)增加了一倍,這對學生是壓力,也是挑戰(zhàn)。在實驗課時不變的情況下,要完成兩倍于原實驗內容的實驗,就必須認真思考、通力合作,合理組織和安排實驗過程,做到分工明確、緊張有序。實驗課容量的增加,可充分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與合作能力等。
“受體激動藥(乙酰膽堿)量效曲線測定”和“受體拮抗藥(阿托品)PA2測定”為藥理學經(jīng)典實驗,過去被分別安排在兩次離體腸平滑肌實驗中進行,而且關于實驗方法的選擇也主要偏重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實驗本身應具有的科研及實用價值。此次改革,對上述兩實驗的測定方法進行了更改,比如:激動藥乙酰膽堿量效曲線測定由原來的“四濃度(Cmax、Cmin和效應介于30-70%最大效應之間的另兩個乙酰膽堿濃度)拉丁方測定法” 改為“累加給藥測定法”;拮抗藥阿托品PA2測定實驗也由“簡易法”改用“量效曲線直線化分析法(Schil法)”,該分析法求PA2的公式為:pA2=log(EC50’/EC50-1)-log[I],式中EC50為無拮抗藥阿托品存在時激動藥乙酰膽堿的半最大效應濃度,EC50’為有阿托品存在時(阿托品濃度為[I]),激動藥乙酰膽堿達同等水平效應(半最大效應)所需的濃度??蓱]到阿托品PA2測定實驗中也需要通過乙酰膽堿量效曲線測定實驗來求得EC50,為避免兩次實驗內容上的重復,對實驗內容進行了整合,將兩次實驗課合并為一次實驗,同時把剩余課時安排為設計性實驗課。
調整后的實驗方法為藥效學相關研究的通用方法,實驗數(shù)據(jù)還可借助于專用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實驗結果也更精準、可靠,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兩次實驗內容的整合,更有利于學生對藥理學基礎理論的融會貫通。此外,在實驗講義中還保留和增加了其他相關的測定方法及原理的介紹,使學生能夠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視角去學習和了解藥效學參數(shù)的測定原理與方法,既可填補理論課的空白,又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整個PBL教學過程的中心內容,而教師的作用則由傳統(tǒng)的“灌輸式”講授轉變?yōu)椤皢l(fā)式”教學,通過啟發(fā)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查找和獲取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不正確之處進行及時地幫助與糾正等措施,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3]。PBL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整合和運用能力、與人溝通以及與人合作能力等諸多方面均有其獨到優(yōu)勢,PBL已成為國際上廣受重視的教學模式, 并得到教育界的持續(xù)實踐和改進。據(jù) WHO 報告,全球目前大約有1,700余所醫(yī)學院采用PBL模式,PBL是目前西方醫(yī)學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并向全球擴散[4]。PBL教學模式或者正在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影響著我們。
此次藥理實驗教學改革,將PBL教學法,確切地說是將其教學理念融入實驗課教學之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和過分偏重講授的教學方式。教師由實驗課的主導者變?yōu)橐龑д?,將主體地位讓位于學生,教師不再對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與步驟等作具體詳盡的講解,而是將其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主去學習和了解。讓學生在自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課堂上教師以“問題導入”的方式與學生展開“互動式”教學。互動過程,既是對學生參與實驗的主體意識和認真態(tài)度的一種激勵,也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溝通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比如“磺胺嘧啶藥動學參數(shù)測定”實驗,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與思考:①如何求一個藥物的藥動學參數(shù)?(簡述實驗思路);②磺胺嘧啶血藥濃度測定的原理及注意事項;③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應如何進行分析與處理?等。將PBL教學法和教學理念運用于藥理實驗教學,改變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了其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上述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促進了學生各種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師生主體地位的角色轉換,為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當然,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斷努力、堅持探索,使藥理實驗課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為培養(yǎng)順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予陽,曹 珂,溫慧敏,等.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與思路[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26-128.
[2]王 鵬,吳國華,王 濤,等. 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3):217-218.
[3]韋星呈,曾 艷,刁 騁,等. PBL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免疫學實驗教學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9(2):3-4.
[4]董煒疆,王唯析,錢亦華,等.PBL 教學模式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探索和應用[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3(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