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磊 黃 湖 潘 尹 田新橋
陰囊皮下裂頭蚴病超聲表現(xiàn)1例
鄭 磊 黃 湖 潘 尹 田新橋
裂頭蚴病;陰囊;超聲檢查;病例報告
患兒男,5個月。家長發(fā)現(xiàn)患兒雙側陰囊腫脹,左側陰囊可觸及一腫塊。體格檢查:雙側陰囊腫脹,大小均為2.0 cm×2.0 cm,質軟,可回納入腹,透光試驗(+);左側陰囊壁可觸及一腫塊,大小約1.5 cm×0.5 cm,無觸痛,質中,雙側睪丸下降。既往史:患兒腹壁紅腫曾用生蛙皮敷于肚皮。超聲檢查:雙側睪丸大小及形態(tài)正常,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內部回聲均勻,血供正常。雙側附睪未見異?;芈?。雙側睪丸鞘膜腔均可見液性暗區(qū),左側約3.2 cm×1.0 cm,右側約2.9 cm×1.0 cm,內部透聲可。左側陰囊壁見一低回聲團塊,大小約1.9 cm×0.8 cm,邊界欠清,內部回聲不均勻(圖1A),可見數(shù)個高回聲團,較大者大小約0.5 cm×0.2 cm(圖1B);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示團塊內可見血流信號。超聲診斷:雙側睪丸鞘膜腔積液,左側陰囊壁實質性腫塊。CT檢查:左側睪丸前方見一枚結節(jié)灶,大小約1.2 cm×0.9 cm,其內密度欠均勻,平掃呈高低混雜密度(圖1C),并見點狀致密影;增強后明顯強化(圖1D),兩側陰囊內可見弧形低密度影。CT診斷:左側睪丸占位性病變,畸胎瘤可能;雙側睪丸鞘膜積液。術中所見:左側陰囊壁見一腫塊,呈扁平狀,與睪丸不相連,大小約1.5 cm×0.3 cm,質偏硬,邊界欠清,其內可見一銀白色絲狀物,長約3 cm。病理診斷:左陰囊慢性肉芽腫性炎,中央可見一蟲體(圖1E),考慮為寄生蟲性肉芽腫性結節(jié)。蟲體鑒定:曼氏迭宮絳蟲裂頭蚴。
圖1 二維超聲示陰囊皮下見一低回聲團,邊界欠清,內部回聲分布不均勻,可見高回聲團(A);二維超聲示低回聲團內可見高回聲團(箭,B);CT平掃示左側睪丸前方見一腫塊(箭),內部密度不均勻(C);CT增強掃描示左側睪丸前方腫塊明顯強化(箭,D);病理鏡下見組織中可見大量增生的上皮樣細胞和纖維組織,局部大量嗜酸粒細胞聚集,中央可見一蟲體橫斷面(箭, HE, ×100, E)
曼氏迭宮絳蟲病和曼氏裂頭蚴病均為由曼氏迭宮絳蟲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前者是由寄生在小腸的成蟲引起,產生的癥狀較輕;后者則由幼蟲裂頭蚴引起,裂頭蚴可在體內移行,并侵犯多個組織器官,癥狀遠較成蟲嚴重[1]。曼氏裂頭蚴病分布范圍較廣,多見于東亞及東南亞各國[2]。我國臨床病例報道來自于全國26個省、市及自治區(qū),年齡為未滿周歲至62歲,其中以10~30歲人群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為2︰1[3]。人體感染裂頭蚴的方式主要包括局部皮膚敷貼蛙或蛇肉、生食或半生食蛙、蛇、豬肉及受感染的劍水蚤[4]。本例患兒感染的途徑為局部敷貼生蛙皮。皮下裂頭蚴病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形成游走性皮下結節(jié),結節(jié)可以呈圓形、柱狀及條索狀,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癢和蟲爬感,出現(xiàn)炎癥時,可能出現(xiàn)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的疼痛或觸痛,有時出現(xiàn)蕁麻疹[5]。由于裂頭蚴的寄生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易誤診、漏診。
本例患兒為裂頭蚴在陰囊皮下引起的肉芽腫性炎,感染途徑可能是裂頭蚴經皮膚或黏膜直接侵入機體,超聲表現(xiàn)為低回聲團,內部數(shù)個高回聲團可能是由于蟲體在其內卷曲的表現(xiàn)。CT檢查未能區(qū)分病灶的具體位置,因而誤診為睪丸腫瘤。超聲檢查在判斷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內部結構及血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但確診依靠病理檢查及蟲體檢測。
[1] 趙德軍, 王悅虹. 肺曼氏裂頭蚴病6例診治分析.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4, 26(1): 20-21.
[2] 曾慶仁, 賀美, 王芳, 等. 10例疑似曼氏裂頭蚴病的病原學診斷.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2, 30(3): 224-227, 232.
[3] 藺西萌, 王中全. 我國曼氏裂頭蚴病臨床特征概述.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1, (6): 467-468, 471.
[4] 王越, 干小仙. 曼氏裂頭蚴病診斷研究進展.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7, 23(9): 942-944.
[5] 李雍龍. 人體寄生蟲學. 第7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127-131.
R543.6;R445.1
2013-11-13
2014-04-20
(責任編輯 張春輝)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超聲影像科 浙江溫州325027
田新橋 E-mail: tianxq2005@163.com
10.3969/j.issn.1005-5185.2014.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