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論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喉音聲母曉、匣、云、以的分立
王曦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在周法高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反切比較法、反切用字分析法、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概率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中喉音聲母進行了考察,證明玄應語音中喉音聲母曉、匣、云、以都分別獨立而有別。
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唐初語音;聲母;喉音
唐初僧人玄應所著《一切經(jīng)音義》(以下簡稱“《玄應音義》”)二十五卷,是我們研究唐初語音的重要文獻資料。該書也是王力《漢語語音史》[1](164-174)據(jù)以確定隋-中唐音系的兩種主要的基礎材料之一。周法高《玄應反切考》[2]和《玄應反切再論》[3]、王力《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考》[4]、黃仁瑄《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研究》[5](60-92)、黃坤堯《玄應音系辨析》[6](1-24)、李吉東《玄應音義反切考》[7](29-120)等先后對其音系作過研究。《玄應音義》音系的喉音聲母中,影母不與其他聲母相混,獨立無疑。但曉、匣、云、以的分混,各家態(tài)度不一。我們研究以為,這四母也應分立。喉音五母之音可擬為:影?、曉x、匣?、云j、以?。
黃仁瑄研究《玄應音義》的譯音材料,發(fā)現(xiàn)“匣紐對譯梵音h,而且是正譯,跟曉紐對音完全相同”,故認為玄應語音中“匣紐已經(jīng)徹底清化并與曉紐合流”[5](65)。施向東研究與玄應同時代的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材料也發(fā)現(xiàn),“曉匣兩紐共同對譯輔音h,不僅梵詞譯音如此,密咒和圓明字輪譯音也是如此”,而且曉匣兩母字在譯音材料中出現(xiàn)的條件相同,所以施先生也認為“匣紐已清化”,否則“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8]。周法高《玄應反切考》[2](387-388)和李吉東《玄應音義反切考》[7](31)采用系聯(lián)法研究其中的注音材料,都是將曉、匣兩母分立。
關于《玄應音義》中曉母與匣母的分混,我們綜合運用反切比較法、反切用字分析法、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進行考察,認為玄應語音中曉、匣分立不混。
(一)反切比較法證曉、匣分立
我們在《玄應音義》音注材料中發(fā)現(xiàn)曉母與匣母混注2例2次:
(1)以匣注曉(1例1次)
舡許江切,湖江反12/564/×①
(2)以曉注匣(1例1次)
瘊戶鉤切,呼溝反14/668/193上
《玄應音義》中,曉、匣兩母音注凡557例997次(匣母音注凡301例544次,曉母音注凡256例453次,含直音),而二母混注才2例2次,僅占全部音注的0.36%(例數(shù)百分比)、0.2%(次數(shù)百分比),可謂微乎其微。這說明玄應語音中曉、匣兩母基本不混。
(二)反切用字分析法證曉、匣分立
王曦曾提出反切用字分析法,通過對同一條切語中的被注字和切上字、切下字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比較三者之間在聲、韻、調(diào)方面的異同,找出其中存在的音位對立,以證明研究對象中相關音類的分立。這一方法的基礎是反切原則:同一條反切中的被注字、切上字、切下字必定互不同音。具體來說就是:切上字必不與被注字同韻類;切下字必不與被注字同聲類;切上字與切下字必不同聲類,亦不同韻類[9](53-62)。例如:
匪尾韻非母,跗斐尾韻敷母反25/1155/339中
霏微韻敷母,敷非微韻非母反19/881/259上
霏微韻敷母,孚非微韻非母反11/500/147上
孚遇韻敷母,匹付遇韻非母反2/103/30中、6/276/83中
哹尤韻敷母,芳不尤韻非母反20/903/264下
杮廢韻敷母,麩廢廢韻非母反18/846/248上
杮廢韻敷母,敷廢廢韻非母反13/598/171中、15/712/207上、16/755/220上、22/1008/296中、24/1098/322下
犎鐘韻敷母,妃封鐘韻非母反10/446/131中、11/522/153上、14/681/197下、18/825/240下、22/998/292下、23/1048/307上、24/1095/322上
我們根據(jù)“反切下字必不與被注字同聲類”原則,例中這些反切的被注字與切下字都存在非與敷的對立,結合《玄應音義》中的其他材料,我們證明玄應語音中非、敷兩母有別[10]。
在《玄應音義》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同一韻中曉、匣母字互為反切下字的例子。
(1)匣母字以同韻曉母字作反切下字者2例4次:
砎轄韻匣母,胡瞎轄韻曉母反15/720/209下
轄轄韻匣母,胡瞎轄韻曉母反1/33/7下、7/329/99中、16/767/224上
(2)曉母字以同韻匣母字作反切下字者 27例 43次:
呼模韻曉母,火胡模韻匣母反7/308/93上、7/333/100下
醯齊韻曉母,呼奚齊韻匣母反14/644/185上
醯齊韻曉母,虛奚齊韻匣母反24/1107/326上
鋗先韻合口曉母,呼玄先韻合口匣母反14/657/189下
茠豪韻曉母,呼豪豪韻匣母反11/501/147中
薅豪韻曉母,呼豪豪韻匣母反5/×/69上
荒唐韻合口曉母,呼黃唐韻合口匣母反8/368/110上
儚登韻合口曉母,霍弘登韻合口匣母反1/46/11中
廠旱韻曉母,呼旱反旱韻匣母1/27/6下、9/420/124中、14/664/192上
罕旱韻曉母,呼旱旱韻匣母反25/1147/337中
□旱韻曉母,呼旱旱韻匣母反3/157/46上
怳蕩韻合口曉母,呼晃蕩韻合口匣母反9/417/124上
嚾換韻曉母,呼換換韻匣母反7/316/96上
煥換韻曉母,呼換換韻匣母反1/14/2中
豁末韻曉母,呼活末韻匣母反8/362/107中、11/511/150上
哈合韻曉母,呼合合韻匣母反12/533/156上
欱A合韻曉母,呼合合韻匣母反15/690/×、16/755/220上
欱B洽韻曉母,呼洽洽韻匣母反15/690/×
欱B洽韻曉母,火洽洽韻匣母反15/724/211上
瞎轄韻曉母,火轄轄韻匣母反9/438/129中、15/693/201上
瞎轄韻曉母,呼轄轄韻匣母反12/552/160下、14/653/188上、20/902/264中
喝曷韻曉母,呼曷曷韻匣母反22/988/289下、24/1107/326上、25/1133/333下
慌蕩韻合口曉母,呼晃蕩韻合口匣母反3/143/41下、8/365/109上、8/368/110上、8/386/115下
薨登韻合口曉母,呼弘登韻合口匣母反4/209/59下、7/315/95下、12/538/157中、20/928/272上
根據(jù)“反切下字與被注字必不同聲類”的反切原則,以上同一韻中曉、匣母字互為反切下字的 29例47次反映出玄應語音中曉、匣二母明確有別。
(三)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證曉、匣分立
在歸納玄應作注的注音條例時,我們發(fā)現(xiàn):玄應在同一詞條中為同一字并注二音或多音時,其所注各音必定互不同音。據(jù)此條例,可以通過對同一詞條中同一字并注多音現(xiàn)象的考察,找出其中的對立,從而確認某些音類的分立。此法即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10]。例如:
《大智度論》第九十七卷“躊躇”條:躕,腸於、腸誅二反。9/441/130上
《栴檀樹經(jīng)》“躊躇”條:躕,腸於、腸誅二反。13/606/173中
例中“腸於反魚韻澄母”和“腸誅反虞韻澄母”并舉,切下字所代表的韻類形成對立,說明玄應語音中魚、虞兩韻有別。
玄應音注中也有同一字并注兩音的韻母相同而聲母分別為曉、匣母的例子:
(1)《妙法蓮華經(jīng)》第一卷“華蓋”條:華蓋,胡瓜反。……又音呼瓜反。6/265/79中
(2)《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六卷“胡荾”條:胡荾,……今江南謂胡,亦為葫,音胡、祈,閭里間音火孤反。16/757/220下
第(1)例“華”之二音“胡瓜反麻韻合口二等匣母”與“呼瓜反麻韻合口二等曉母”、第(2)例“葫”之二音“音胡模韻匣母”與“火孤反模韻曉母”都分別是韻母全同,并列二音之別都只在于聲類不同:前者為匣母,后者為曉母。這說明玄應語音中曉、匣母存在對立,是不同聲類。
綜上三種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肯定,玄應語音中曉、匣分立有別。
王力據(jù)朱翱反切考定晚唐-五代音系(836~960),其時聲母共 36個,全濁聲母仍全部保留,曉、匣有別[1](228-234)。馮蒸考察反映宋初漢語北方官話語音的《爾雅音圖》,認為其中的“濁聲母則已清化”,曉、匣合一[11]。周祖謨考察宋初邵雍《皇極經(jīng)世聲音圖》,也認為此時全濁聲母已清化,“一與相對之清音相配,一與相對之次清音相配”,曉、匣母“已不分清濁矣”[12](590-592)??梢姖h語通語中全濁聲母完全清化是宋代的事,唐初通語中匣母不可能“徹底清化并與曉紐合流”。那么,為什么玄應和玄奘的譯音材料中會出現(xiàn)“匣紐對譯梵音 h”,“跟曉紐對音完全相同”的現(xiàn)象呢?這種現(xiàn)象是否真的“無法解釋”?
羅世方《梵語課本》認為,梵文超聲h是一個“喉門(=舌根)摩擦音”,“它是清音,但諧音性質是屬于濁音的”[13](51)。這個音在梵語中沒有清濁對立的音位。在對譯梵文超聲h時,漢語中的曉、匣二母字都能滿足“喉門摩擦音”這個條件。也就是說,以漢語的曉母字對譯梵文超聲h和以匣母字來對譯的效果是相同的。劉廣和曾指出梵漢對音研究的局限:“梵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各有各的語音系統(tǒng),遇上不能等值對音的,會近音代替。”[14](78)這大概是玄應和玄奘譯音中曉、匣不分的原因。但由此而認為二人語音中匣母“已經(jīng)徹底清化并與曉紐合流”則顯然與當時的實際語音情況不符。
周法高《玄應反切考》[2](388)和李吉東《玄應音義反切考》[7](31)據(jù)系聯(lián)結果,將匣、云分立,未作解釋。王力《漢語語音史》“隋-中唐音系”則是匣云合一[1](165),該研究的兩項基礎材料之一即是《玄應音義》。我們運用反切比較法和概率統(tǒng)計法研究,認為《玄應音義》匣云有別。
現(xiàn)將周法高系聯(lián)結果列舉如下:
匣紐
奚(胡雞反,胡啼反)胡(戶孤反)湖(戶孤反)核(戶革反)後〔渾(胡昆反,後昆反)〕戶洪〔狐(戶吾反,洪孤反)〕瑚〔鞙(胡犬反,瑚犬反)〕下〔脛(胡定反,下定反,賢定反)〕賢(胡堅反)乎〔行(下庚反,乎庚反)〕侯〔眩(胡遍反,侯遍反)〕曷〔荷(又作何二形同胡歌胡可二反)何(胡可曷多二反,今皆作荷也)〕何(胡可曷多二反)
喻云紐
于〔祐(胡救反,于救反,爰救反)〕雨(于矩反)宇(于甫反)爰(王元反)王〔爰(王元反)〕禹〔迂(宇俱反,禹俱反)〕羽〔盂(禹俱反,羽俱反)〕有〔尤(禹流反,有憂反,有周反)〕為(于危反,于碑反)
如果僅依據(jù)反切系聯(lián)法是無法將二母分開的,如上引“喻云紐”中,同一“祐”字卻注以胡匣母救反、于云母救反、爰云母救反,正可以將匣紐“胡”和喻云紐“于”系聯(lián)為一類。周先生和李吉東雖將二母分立,卻沒有說明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反切比較法證匣、云分立
《玄應音義》中匣、云混注不限于“祐,胡救反”1例5次,另外還有4例5次:
A、以匣注云(3例3次)
熊羽弓切,胡弓反2/95/27下
熊羽弓切,胡宮反24/1099/323上
痏榮美切,胡軌反4/173/49下
B、以云注匣(1例2次)
《玄應音義》中,匣、云兩母音注凡 389例 679次(匣母音注301例544次,云母音注88例135次,含直音),二母混注才5例10次,僅占全部音注的1.29%(例數(shù)百分比)、1.47%(次數(shù)百分比)。上舉諸混切例中,“熊”字今天仍然讀[x],是中古匣母清化的結果。如果不將其計入混注例,則混注例為3例8次,所占比例更低,僅占全部音注的0.77%(例數(shù)百分比)、1.18%(次數(shù)百分比)。這說明《玄應音義》中匣、云兩母應該是分立。
(二)概率統(tǒng)計法證匣、云分立
陸志韋曾于 1939年發(fā)表《證〈廣韻〉五十一聲類》[15](373-431),首開用概率統(tǒng)計方法研究古音的先例。陸先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前研究方法的模糊性,為分類找到精確的標準。其所分五十一聲類,大體上和曾運乾、白滌洲兩位先生的分類一致。這說明陸先生使用的概率統(tǒng)計方法是有效且可靠的。為了更充分地考察《玄應音義》中匣、云兩母的分合情況,我們按照陸先生的方法和步驟對《玄應音義》中的全部聲類的相逢概率進行了統(tǒng)計。
周法高系聯(lián)《玄應音義》反切上字,得喉音影、喻以、曉、匣、喻云,牙音見、溪、群、疑,舌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來、日,正齒音三等照章、穿昌、床船、審書、禪,正齒音二等照莊、穿初、床崇、審生,齒頭音精、清、從、心、邪,唇音幫非、滂敷、並奉、明微。其中曉、見、溪、疑按三等與一二四等每類各分兩組,端知、透徹、定澄、泥娘、幫非、滂敷、並奉、明微亦各分兩組,凡45類[1](386-400)。這45類中有個別字不能系聯(lián),周先生根據(jù)與《切韻》系韻書比較而歸于相應類中,標明為該類不能系聯(lián)者。這些不能系聯(lián)的字出現(xiàn)次數(shù)都很少,統(tǒng)計時由于數(shù)據(jù)稀疏而難以作出判斷,故暫不在統(tǒng)計。滂母“匹”字比較特殊,單獨列出為一類,因此得46類。各類取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者為代表,如匣母代表字為“胡”,云母代表字為“于”。據(jù)我們考察,《玄應音義》重紐韻只存在于支開、真開、宵三韻的平聲;部分重韻合并,如脂開與之、東一與冬、刪與山等;其韻類如區(qū)分聲調(diào)共有240類[16](99-100)。統(tǒng)計46聲類在240韻類中相逢次數(shù),得整個聲類相逢次數(shù)表。由于此表太大,無法在此全部羅列,今僅列出匣、于二母與各聲類的相逢情況如表1。
根據(jù)陸先生的計算公式 240Qab/QaQb②計算相逢機率并取對數(shù)、去小數(shù)點,得到表2。
表1 匣、云二母與各聲類相逢次數(shù)表
表2 匣、云二母與各聲類相逢關系表
《玄應音義》聲類 46類可分為甲群和乙群兩大類,各群內(nèi)部關系協(xié)和,群間大致相沖突?!坝凇鳖悓偌兹?,“胡”類屬乙群。這些都與陸志韋研究《廣韻》聲類所得結果相同。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于”類明顯與“匹方敷扶亡直女之昌神式時而居丘渠魚虛馀”關系近,“匣”類則相反,與“補普蒲莫都他徒奴古苦五呼”關系近。這說明匣、云不可能同類。
綜上兩種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肯定,玄應語音中匣、云分立有別。匣云混注5例,蓋玄應語音中古音之殘留,抑或是玄應注釋時暗引前人舊注而混入音系的異質成分。
周法高《玄應反切考》[2](387-388)和李吉東《玄應音義反切考》[7](31)據(jù)系聯(lián)結果,分云、以為二母。黃仁瑄《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研究》則據(jù)譯音材料,只立一個“喻”母,不分云、以[5](75)。我們綜合運用反切比較法和反切用字分析法進行研究,認為《玄應音義》中云、以有別。
(一)反切比較法證云、以分立
我們考察了《玄應音義》的全部材料,發(fā)現(xiàn)其中云、以混注僅以云注以1例1次:
《金剛般若經(jīng)》(羅什法師譯)“唯然”條:唯然,弋誰、于比二反。《說文》:唯,諾也。謂應之敬辭也?!抖Y》云:唯而起。鄭玄注云:唯恭于諾也。3/163/47下
被注字“唯”,《廣韻》脂韻以母也追切和旨韻以母以水切二音,“于比反”對應“唯”的上聲旨韻以水切,玄應用“于比反”作注是云以混注。
《玄應音義》中僅此一見,其占音注總數(shù)380例563次(以母音注292例428次和云母音注88例135次)的0.26%(例數(shù)百分比)、0.18%(次數(shù)百分比)。這說明玄應語音中云、以兩母能夠明確區(qū)分開來。
(二)反切用字分析法證云、以分立
我們在《玄應音義》中找到以母字用同韻云母字作反切下字者1例1次:
《大智度論》第四卷“猶豫”條:猶豫,弋又、弋周二反。9/407/121上
玄應所注音“弋又反”,切上字“弋”為職韻以母,切下字“又”為宥韻云母。根據(jù)反切用字分析法中“切上字與切下字必不同聲類,亦不同韻類”的反切原則,切上字“弋”的以母與切下字“又”的云母不同聲類。故此,這條音注可以說明玄應語音中云、以二母有別。
綜上兩種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肯定,玄應語音中云、以分立有別。
注釋:
① 被注字后小字“許江切”是該字在參照系《廣韻》中的反切,如果《廣韻》未收,則標注所據(jù)韻書或字書的名稱。所標數(shù)字為詞條出處,分別表示:“《玄應音義》卷數(shù)/叢書集成本頁碼/高麗藏本頁碼和上中下欄”。如果某一條目在叢書集成本或高麗藏本中未見,其頁碼則以“×”代替。
② 陸先生公式原為240(ab)/ab,其中a表示a類出現(xiàn)的韻類數(shù),b表示b類出現(xiàn)的韻類數(shù),(ab)表示a、b兩類相逢的韻類數(shù)。為表意更明確且符合統(tǒng)計學通行慣例,我們改為 240Qab/ (QaQb),Qa表示a類出現(xiàn)的韻類數(shù),Qb表示b類出現(xiàn)的韻類數(shù),Qab表示a、b兩類相逢的韻類數(shù)。
[1] 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周法高.玄應反切考[C]//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20本上冊.南京: 中央研究院,1948.
[3] 周法高.玄應反切再論[J].大陸雜志,1984,69(5): 197-212.
[4] 王力.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考[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0(3): 18-24.
[5] 黃仁瑄.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研究[D].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6] 黃坤堯.玄應音系辨析[C]// 佛經(jīng)音義研究——首屆佛經(jīng)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李吉東.玄應音義反切考[D].濟南: 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8] 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J].語言研究,1983(1): 30.
[9] 王曦.試論反切用字分析在音注研究中的作用[C]// 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2.
[10] 王曦.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唇音考母考察[J].中國語文,2014(4).
[11] 馮蒸.《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濁音清化[J].語文研究,1991(2): 29.
[12] 周祖謨.宋代汴洛語音考[C]//問學集.北京: 中華書局,1966.
[13] 羅世方.梵語課本[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0: 51.
[14] 劉廣和.歷史語言的若干研究方法評議——讀徐通鏘《歷史語言學》札記[C]//.音韻比較研究.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15] 陸志韋.證《廣韻》五十一聲類[C]//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二).北京: 中華書局,1999.
[16] 王曦.《玄應音義》音注新探[D].南京: 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On Independent Xiao Xia Yun and Yi According to the Gutturophonies in the Xuan Ying’sYiqiejing Yinyi
WANG X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such as Zhou Fagao,we studied the gutturophonies in the Xuan Ying’sYiqiejing Yinyiby many methods such a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anqie with a frame of reference,the examination of the words in Fanqie,the analysis among the antithetic phonetic annotations,probability statistics etc.We believes that the initials Xiao,Xia,Yun and Yi should be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gutturophonies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Xuan Ying(玄應);Yiqiejing Yinyi(一切經(jīng)音義); the phonetics of the early stage of Tang dynasty; initial; gutturophony
H109.2
A
1672-3104(2014)03-0286-05
[編輯: 汪曉]
2013-12-21;
2014-04-05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12&ZD184);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陸德明《周易》《詩經(jīng)》二書釋文音韻比較研究”(10CYY025)
王曦(1973-),男,湖南衡山人,博士,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