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四川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轉型,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法院受理案件數(shù)量與日俱增,基層法院呈現(xiàn)出案多人少局面。與此同時,我國各級黨政機關及其各部門處理的涉訴涉法案件數(shù)量也增多。許多群眾放棄正常的訴訟渠道,把“信訪”作為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甚至,有些案件的當事人在法院判決后依然尋求信訪來解決糾紛。遇糾紛,人們不相信法院而相信黨政機關,不相信司法權力而相信行政權力,形成一種“大政府,弱法院”的局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這一現(xiàn)象就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司法改革的進行,目前我國法院的權威狀況相比以前已經(jīng)得到大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將糾紛訴諸法院、通過法院裁判來定紛止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司法實踐中,許多影響司法權威、挑戰(zhàn)司法權威的問題仍然存在:
法官丹寧勛爵指出:“在所有必須維護法律和秩序的地方,法院是最需要法律秩序的,司法過程必須不受干擾或干涉,為了維護法律和秩序,法官有權并且必須有權處置那些破壞司法正常的人?!盵1]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盡管法律這樣規(guī)定了,但“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動行動。故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痉ú块T絕對無從成功地反對其他兩個部門;故應要求使它能以自保,免受其它兩方面的侵犯”[2]。然而,根據(jù)我國憲法規(guī)定,司法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法院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chǎn)生,向其負責,受其監(jiān)督,司法機關的財政權、人事實際上由行政機關掌控。導致司法實踐中,地方人大、黨政機關對法院的個案進行名譽上的監(jiān)督、指導,實則是對司法的干預,這使得法院辦案有時不是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而是聽從人大、政黨機關的指揮,這讓法院判決的公正性備受質疑。
法院是社會正義最后一道防線,法官則是社會正義的守護神,掌握著國家司法權的行使。而“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頑固不變的經(jīng)驗”[3]。法官也不能俗免,近年來令人震驚的司法腐敗案件報道屢屢出現(xiàn),法官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違反規(guī)定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利用職權插手過問他人辦理的案件,在法院審判、執(zhí)行活動中徇私舞弊,泄露審判工作秘密的情況比比皆是?;鶎尤嗣穹ㄔ?、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都存在一定的腐敗現(xiàn)象,甚至連最高人民法院也未能幸免,最高法院原副院長黃松有成為建國以來司法系統(tǒng)因貪污腐敗而落馬的最高級別官員[4]。司法腐敗已到了一種比較嚴重的地步。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遲延訴訟或積案實際上等于拒絕審判”[5],即使司法裁判的最終結果和程序都公開、公正,但法院不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間內(nèi)做出裁判,那么法院最終司法裁判也并非公正。當今法院違反法律關于辦案期限的規(guī)定,超過法定審理時限現(xiàn)象普遍存在,無異于對當事人權利的漠視和損害。法院這種低效行為,容易使當事人對判決能否公正心存疑慮,從而嚴重影響到法院權威的樹立。這成為黨政機關處理越來越多涉訴涉法案件的原因之一。例如,“溫州動車案” 和 “湖南瓜農(nóng)案”,政府以很快的速度做出的賠償,最終很快將事件平息。試想,上述事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屬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法院定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作出裁判,再加上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法院最終的裁判也很可能得不到大家認同,從而認為法院裁判不公。
美國一位大法官說: “一個有效的司法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判決的終局性……如果一個解決方案可以沒有時間限制并且可以不同的理由反復上訴和修改,那就阻礙了矛盾的解決”。又說: “無休止的訴訟反映了,同時更刺激了對法院決定的不尊重。”[6]可見,司法裁判的終局性是司法權威的重要來源。然而,我國法院裁判終審不終、生效裁判無效力、既判力得不到維護和尊重,這樣一種尷尬的處境如何能樹立法院的權威。我國法律規(guī)定:除法定的情形以外,任何社會力量和訴訟主體,包括法院,都不得動搖、推翻司法裁判。然而,任何案件的最終裁判勢必都會影響一方當事人的利益,法院裁判不利的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自己義務,不斷的申訴,使訴訟無休止,讓法院裁判的終局性無法實現(xiàn)的現(xiàn)象常出現(xiàn),這勢必會影響法院權威的樹立。
法院裁判的執(zhí)行是法院權威樹立的最后一道屏障。近年來,法院裁判執(zhí)行難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來解決該問題,但是法院裁判執(zhí)行難的問題仍沒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法院判決的被執(zhí)行人是一些黨政機關、部門、社會團體或是與其有關的企業(yè)時,他們往往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權力, 利用其特殊的背景對法院執(zhí)行施加壓力,對法院判決的執(zhí)行置之不理,出現(xiàn)“你判你的,我干我的”,導致法院裁判成為“法律白條”。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強制執(zhí)行也很難有效地實施,法院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案件另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難以維護和保障。即使法院裁判的被執(zhí)行人是普通單位組織或公民,惡意轉換、隱匿財產(chǎn),無視法院裁判權威,拒絕履行法院裁判的情況也頻頻發(fā)生。
我國法院權威之所以難以樹立,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觀念方面的原因,又有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原因;既有司法制度自身的原因,又有司法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
1.傳統(tǒng)法律觀念影響。雖然“法”“律”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這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律概念完全不同。中國古代的法和律不具有獨立的地位,是刑懲的工具,再加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官方倡導無訟、息訟,民眾則恥訟、懼訟、厭訟,法律的地位極其低下。民眾缺乏對法律最基本的信任,整個社會都是個“官本位”的社會,權就是法,權大于法。而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新舊法律觀念過渡時期,盡管人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的提高,但傳統(tǒng)法律觀念仍然影響著人們,對法律不信任的心理仍然存在。遇糾紛,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官老爺”解決。這種對法律的不信任就直接導致了對法院的不信任。這無關乎法院公正與否。
2.現(xiàn)代法治理念缺乏。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法治應包含兩個重要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普遍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良好的法律[7]?,F(xiàn)代意義的法治也應該包擴兩個部分: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和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前者強調(diào)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后者則強調(diào)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等價值、原則和精神。
目前,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立法,中國已經(jīng)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法可依的問題已得到解決。但有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法治理念,我國幾千年的法制歷史就是例證。新中國建立后,法律虛無主義盛行,沒有民法、刑法、訴訟法等法律,出現(xiàn)砸爛公檢法、撤銷國務院法制局、監(jiān)察部、司法部等現(xiàn)象。改革開放后,法律工具主義代替了法律虛無主義,法律是為政治、經(jīng)濟等各種各樣的目標服務的工具。盡管現(xiàn)在也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但在社會生活中,根本沒有法律至上的觀念,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形式意義和實質意義的法治都沒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理念嚴重缺乏。
一是公開審判制度缺乏實質性。雖然我國確立了審判公開原則,但是,目前庭審流于形式,法官裁判意見的形成過程不公開。法官審而不判,合議庭合而不議,審判委員會判而不審,最后案件裁判文書也簡單化,使得最后的裁判結論缺乏說服力,導致法院的公正程度降低。二是錯案追究制度不合理。法律上未明確規(guī)定錯案的定義和范圍、追究責任的程序和方法。實踐中,不管法官是否存在違法、違紀行為,只要裁判被推翻,這一案件裁判結果就是錯案,裁判法官就會遭受不利后果。三是對法官績效考評制度單一化,把辦案數(shù)量、審判質量、審判效率和審判技能等進行“數(shù)目字上管理”,考評單位和個人的工作績效,主要依靠各種數(shù)據(jù)。如結案數(shù)、結收案比、平均審限、調(diào)解率、上訴率、申訴率、發(fā)改率等,并將其作為年終確定考核等級、評先授獎、能否返還崗位責任風險保證金以及人事升遷的標準[8]。四是再審制度不完善。雖然《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對再審程序都做了修改,但刑訴中申訴、再審事由、再審啟動主體以及審理程序的構建等仍存在問題。民訴再審程序修改盡管細化了再審事由,但是由此也帶來了判案標準的不確定性,法院裁判的既判力、終局性受到挑戰(zhàn),從而影響法院權威的樹立。五是法院裁判執(zhí)行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國無專門的強制執(zhí)行法,執(zhí)行中混亂狀態(tài)甚為嚴重。六是檢察監(jiān)督制度流于形式。法檢系統(tǒng)配合過度,制約不足,導致法院、法官濫用審判權、貪污腐敗缺乏外部的有效監(jiān)督。上述法律制度的先天不足,是法院權威難以樹立的一大重要原因。
法院最重要的權利就是審判權,法官更是行使審判權的主體,如果法院、法官不獨立,司法裁判易受非正當因素的干擾,法院就失去公正,法院權威就無從談起。美國法官萬斯庭提出,保證法官權威性的條件中法官自己對于公正判決的獨立意識;政府其他部門對法官的支持意識,他們向法官提供幫助,同時避免在特定案件中,在某些方式上對法官判決施加壓力[9]。這兩個條件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保證法官權威性的條件,更是保證法院權威性的條件。然而,在我國,以上兩個條件均不具備,不僅法院審判外部不獨立,法院審判內(nèi)部也不獨立,即法官不獨立。
1.法院審判外部不獨立:一是審判機關與黨的領導關系未理順。政黨對法院審判活動的干預沒有受到憲法的限制,各級黨委及其政法委領導常以“指示、決定”的方式干預法院的案件;二是審判機關相對于人大來說不獨立。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向人大機關負責并匯報工作;但現(xiàn)實中,一些地方人大對人民法院常進行“個案監(jiān)督”,有立法權僭越司法權之嫌;三是司法權相對于行政權來說不獨立。盡管立法上明確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任何個人的干涉”,但現(xiàn)實中,行政權高于司法權,法院的人、財、物都受制于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也憑借這種優(yōu)越地位而影響、控制司法活動,使法院獨立失去物質基礎。
2.法院審判內(nèi)部不獨立,主要是法院審判組織不獨立。表現(xiàn)為:一是法院審判組織沒有獨立的裁決權。合議庭一個案件審理后,要向庭長、院長“層層匯報”、“層層審批“。二是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人員不獨立。三是我國司法獨立是“法院獨立”,而非“法官獨立”。法官受制于庭長、庭長受制于院長、院長受制于作出批示的領導,法官審而不判、合議庭合而不議、審判委員會判而不審是法院審判的現(xiàn)實情況,導致法院審判不公正,滋生司法腐敗,進而影響法院權威的的樹立。
法院權威難以形成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樹立法院權威不能僅靠法院本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是從多層面入手,靠多部門合作,是一個循序漸進而又長期的過程。
1.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在《法律篇》中柏拉圖表達了對法律的看法:“我現(xiàn)在要以法律的仆人這一術語來稱呼那些通常被稱為統(tǒng)治者的人。我認為這是維系城邦成敗的大事,當法律缺乏最高的權威,受制于其他權威,城邦就遭殃。但如果法律在統(tǒng)治者之上,統(tǒng)治者成為法律的仆人,城邦就會安全,并享受諸神賜予城邦的一切好東西?!盵10]“法律必須被信仰”[11]3。因為“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11]38法律至上觀念的培育乃至法律信仰的確立,是法律權威的根本保障,而法院的權威主要是來自于法律的權威,如果法律都不被公眾信仰,法律的權威也無從樹立,法院權威也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12]。其次,國家的治理者與受治者均須受到法律平等的支配和約束。權力來自于法律的批準,法律成為權力的依據(jù)和標準,權力機關不得干預法院的審判活動。最后,公眾知法、懂法、守法,自覺的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在全社會樹立起法律至上觀念。
2.法院樹立公正和效率并重的觀念。在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在21世紀的主題就是公正與效率”之后,提高訴訟效率一直是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由于過分強調(diào)效率,致使實踐中出現(xiàn)一些為追求司法效率而損害司法公正的現(xiàn)象,大量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就是例證?!肮撬痉ǖ挠篮銉r值目標”。法院不公正,司法公正就喪失根基。但是法院公正也體現(xiàn)在法院高效,如波斯納說“公正的第二種涵義也許是最普通的涵義是效率”。效率是公正必要內(nèi)涵之一,司法公正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效率來維持,缺失了起碼效率的公正將不再是公正。因此,法院不能一味追求公正裁判而不講求效率,也不能犧牲公正去講求效率,須樹立公正和效率并重的觀念。
孟德斯鳩說:“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3]在法治社會中,這一界限就是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因此,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尤為重要。
1.確保公開審判制度實質性公開。以法院審判公開促進法院公正,樹立法院權威。這要求:允許旁聽人員做記錄;根據(jù)案件性質允許記者對社會關注的案件的采訪、錄像、拍照等;公開審議過程和評判理由,這可以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將法院裁判理由和結論的多數(shù)意見在裁判文書中一并記錄而公之于眾,讓當事人清楚、明確地了解其勝訴或敗訴過程。
2.完善法院績效考評制度。法院績效考評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勵、監(jiān)督和制約法官。將法官的績效考評落腳點置于法官日常的審判活動中,充分考慮案件復雜性和多樣性,注意考察黨委、人大、政府、紀檢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綜合性評價,遵循司法規(guī)律,完善保證案件質量和數(shù)量統(tǒng)一的法院績效考評制度。
3.改革審判監(jiān)督程序。嚴格控制不利于被告再審的啟動;取消法院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權力,保證其中立地位;嚴格限制再審啟動次數(shù);規(guī)范當事人申訴權和檢察機關抗訴權,對當事人放棄上訴權和調(diào)解結案的案件,不得提起再審申訴[14];明確規(guī)定錯案的定義和范圍、追究責任的程序和方法,以維護裁判終局性和權威性。
4.制定強制執(zhí)行法。實行審執(zhí)分離,改變實踐中重審判和輕執(zhí)行做法,做到審判與執(zhí)行并重,既維護審判獨立,又保障執(zhí)行獨立,實現(xiàn)生效裁判所確定內(nèi)容,消除法院裁判是“司法白條”的觀念,以此樹立法院權威。
5.強化檢察監(jiān)督。西方學者認為,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檢察機關是我國法律監(jiān)督機關,對法院權力制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檢察機關的審判監(jiān)督權。鑒于實踐中檢察院和法院配合有余,而監(jiān)督不足的情況,強化檢察機關對法院審判權的監(jiān)督尤為必要,防止法院權力濫用,遏制司法腐敗,樹立法院權威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制度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司法獨立也經(jīng)歷了從法律規(guī)定到實際確立的曲折歷程。我國也不例外,雖然憲法規(guī)定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但是,要改善現(xiàn)有的司法環(huán)境,樹立起法院的權威,是一個長期而又曲折的過程,要真正實現(xiàn)審判獨立需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1.保障法院外部獨立。首先,理順政黨與法院之間的領導關系。法院審判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我國司法獨立的根本前提。但是黨對法院的領導主要是政治上的領導和思想上的領導,在具體案件上,黨委只能依照法律和政策發(fā)表意見,而不能對對案件作出具體的決定;司法機關應認真聽取和嚴肅對待黨委意見,但對案件的具體處理仍要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其次,規(guī)范人大對法院的監(jiān)督方式。根據(jù)憲法規(guī)定人大與法院是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關系。人大對法院的監(jiān)督是人大對法院整體活動進行監(jiān)督,而非對法院的具體個案進行監(jiān)督。有學者認為,應避免人大對案件直接進行調(diào)查,避免人大對案件的具體審理提出建議和決定,防止人大對法院具體個案審判的干預。最后,保證法院的人事和財政獨立。有學者認為要實現(xiàn)法院人事和財政獨立就要改革現(xiàn)行的法院財政保障機制,改由中央和省兩級劃撥,同時逐步將地方法院的人事管理權從同級地方黨委和政府改由上級黨委和政府管理[15]。還有學者認為,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法院的經(jīng)費( 包括法官的福利待遇) 由中央財政直接劃撥,并對其全部經(jīng)費進行管理;人事上,實行法官資格確認和法官任免及晉升由中央統(tǒng)一管理。筆者認為,不管法院的人事和財政權是由中央和省兩級管理還是由中央統(tǒng)一管理,總的思路就是要切斷司法機關對地方的人事和財政的依附關系,實現(xiàn)法院的人事權和財政權的獨立。另外,在司法管轄區(qū)域的劃分上,可以根據(jù)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人口密集度以及司法現(xiàn)狀等多種因素來劃分司法管轄區(qū),改變司法管轄按行政管轄區(qū)域劃分的不合理現(xiàn)狀。
2.保障法院內(nèi)部獨立。首先,著力提高法官的素質,這是保障法院內(nèi)部獨立的根本前提。西方有法諺云:“法官是帝國的王侯”[16]。法官作為司法權行使主體,法官權威與否直接關系法院權威與否。法官權威的樹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適當提高法官任職年齡、學歷條件,借鑒西方國家經(jīng)驗,建立從優(yōu)秀律師或法學教師中選任法官的制度和建立法官逐級晉升制度,適當延長法官退休年齡,建立一支職業(yè)素養(yǎng)較高的法官隊伍;二是適當提高法官薪金與待遇水平。三是加強法官思想道德建設,增加法官職業(yè)認同感和榮譽感。四是要加大法官在職教育培訓力度,加強法官的審判技能訓練, 努力提高法官分析判斷、適用法律和調(diào)解疏導等能力,逐步實現(xiàn)法官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其次,保障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建立法官個人負責制,取消法院單位負責制,取消法院院長、庭長審批案件以及庭務會議討論決定案件制度,保障法官獨立。再次,保障法院審級獨立。上下級法院之間是一種審判監(jiān)督關系,應限制乃至取消下級法院對上級法院的請示匯報案件的做法,減少乃至取消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審判指示,保證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 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9.
[2] [美]漢密爾頓.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91.
[3]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154.
[4] 新華網(wǎng).最高法原副院長被雙開 60年來下馬最高司法官員[EB/OL].(2009-08-22)[2014-01-08].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822/100221.shtml.
[5]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55.
[6] 宋冰編.程序、正義與現(xiàn)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
[7]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69.
[8] 艾佳慧.中國法院績效考評制度研究——— “同構性”和“雙軌制”的邏輯及其問題[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8(5):22-24.
[9] 宋冰.程序、正義與現(xiàn)代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81.
[10] 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23.
[11] [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76.
[13]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14] 卞建林.我國司法權威的缺失與樹立[J].法學論壇,2010(1):57-60.
[15] 陳光中.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J].比較法研究,2013(2):44-48.
[16] [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青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