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洵
京派山水畫大家吳鏡汀先生去世已四十一年,當今畫壇能夠聞其名者,仍覺如雷貫耳。今年夏天,北京畫院特為先生舉辦了“靈懷獨詣”紀念畫展(靈懷閣是先生的堂號,齊白石、湯定之均有為先生題寫的匾額),畫院為了配合這次畫展并為先生出版了《靈懷獨詣》畫集,使更多的圈內外人士得以了解先生的藝術成就。作為先生的門生,“靈懷獨詣”畫展的成功舉辦,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也。
但凡能回憶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文革年代,上了點兒歲數的畫家都知道,近現代畫壇多位杰出的畫家如秦仲文先生、溥雪齋先生、吳光宇先生等等均未能熬過來,于文革中期就已經帶著遺憾走了。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的名字被塵封已久,少為人知。然而,繪畫史總是由諸多大家圍繞在少數領軍人物的影響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地引領時代潮流匯集而成的。所以,歷史不該忘記他們。藝林野史筆記也應該是歷史全貌中的一部分,我之為文,是親歷親聞,所思所感;一家之言,但卻求真求善而已。
吳鏡汀先生是從傳統(tǒng)中國畫中走出來的優(yōu)秀畫家中的代表之一,上世紀末,先生早已離世,少為人知。先生早年門墻桃李,雖然成名成家者亦屬不少,然先生生后落寞,已少為畫壇提及,幸有啟功先生彰顯師門,執(zhí)禮甚恭。1998年左右,啟先生在韓海拍賣行購得先生早年以“石谷”筆法所作長卷《江山勝覽》,并在香港為之出版畫集,我提供了幾幅先生的生活照附在其中,因為啟先生是吳先生早年的弟子,啟先生青年時曾見吳先生畫此手卷,并親聆恩師教誨。歷經數十年后,先生早已駕鶴西去,時年,啟先生自己也已是八旬老人了。丹青依舊,物是人非,此情此景,啟先生由衷地感慨道:“此畫集出版,得以讓更多學人及愛好者受益?!?/p>
先生在藝術上是智者,在生活中是平易近人、清廉自守的謙謙君子,他一生只為追求藝術佳境,卻不諳世間俗務,以至于難以用常理看透世間亂象。記得是在文革初期,北京畫屆諸名家在美院集體接受批判,走在前面的是年已九旬的陳半丁先生,后面跟了二十多位藝術家,他們依次上臺接受批斗,那次批斗大會是吳先生從未經歷過的場面,他回來后就病倒了。后來先生跟我提及時說:“像我們這樣的人,過去人家恭維尚且不及,哪有現在這樣子的?!毕壬緛砩眢w已經衰弱,后來就每況愈下。由于先生實在難以理解其所處的時代中發(fā)生的那場運動,此情此景,又無語道說,由于大家均處境不佳,所以與其他老先生就都不相往來了,如與其相交數十年的摯友秦仲文先生,一直到先生去世也未能見過面,那時也沒有電話,先生的耳朵又聾,只能靠年輕的弟子在老先生中串門時傳遞信息,互致問候。當時先生年近七旬,體弱多病,每至午后,仍筆耕不輟,用斗方老高麗箋畫傳統(tǒng)山水,先生管這叫養(yǎng)病,畫以自嘲。其實,先生內心的孤獨和傷痛無一神醫(yī)可治,唯獨以畫筆與古人交流,才能換來心中片刻的慰藉。那時,我年少無知,不解其意,便請教先生:您這么大名氣,并已形成您個人面貌,怎么還畫宋元四王傳統(tǒng)呀?先生說:“這是基本功,要通過實踐去掌握,只有不斷地理解傳統(tǒng),這樣自己才知道如何研究創(chuàng)新,亦不失其魂。就像梨園界的演員喊嗓子練功是一個道理?!毕壬倪@番教誨令我受益匪淺,數十年來,其情其景記憶猶新,彷佛就如昨天。先生述而不作,片言只語,對后學者教益良多。先生于我,既是嚴師,又如慈父,在那個年代,先生是寂寞又清苦的。那時冬天,沒有反季節(jié)蔬菜,先生有時讓師母買一點青菜包餃子,有時,我去時在東單菜市場買好帶去,可先生一定要給我錢,我說:不要了,就兩毛錢??上壬f:“你如果不要,下次就別給我買了?!蔽抑缓米衩?,今日想起來,心酸又愧疚。
追憶一代宗師的高尚品格,感人至深。先生的魅力常常體現在對生活觀察的一些小事上。在生活方面,弟子有困難,先生傾力相助。當年,劉牧兄家中人口多,先生常以糧票貽之,以解燃眉之急。先生晚年還有一弟子王金江,他初次到靈懷閣面見先生時給先生帶了一盒點心,先生拒收無果,只好存放在條案上。后來先生向我提及此事說道:“我和王同學不熟,初次見面,他拿來的點心我不能收。”我說:金江久慕先生大名,這是他表達敬意而已,您不必多慮??上壬匀辉跀翟潞蟮鹊浇鸾瓘母尚;貋砜赐麜r將那盒點心“完璧歸趙”了。上述諸事,足見先生性格、心境之一斑。
現今已是信息化時代,風行炒作,“大師名家”迭出,令人眼花繚亂。畫論者,率意為之,往往硬傷累累,竟有專家論及當代畫史,把“京派”畫家說成“海派”,又把鏡汀、光宇兄弟說成叔侄,實在令人無語?;厥浊百t,深感可學習者多矣。鑒古思今,頓覺時下學人毫無敬畏之心,亦無心于治學者眾,令人痛惜。如果學人名利權位之心淡泊一些、治學態(tài)度嚴謹一些,加上現代化高科技給學者帶來如虎添翼的幫助,本應站在前賢的根基之上,長江后浪推前浪,對于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將有更大的益處,卻怎能一代不如一代呢?我已漸近暮年,每憶先師故舊,恍如昨日,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而更使我難以忘懷的是先生的人品、畫品。先賢們有很多東西是值得今人仰慕并時習之。
癸巳暮秋于綠茜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