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玉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新課標》的實施客觀上要求教師采取有別于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策略。所謂閱讀教學策略指的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方面的策劃與選擇,它要解決的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該采用怎樣的閱讀教學策略呢?結合實踐,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閱讀教學理念上的一大進步。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視個性,強調統(tǒng)一,回避差異,出現(xiàn)了教參為教師導讀,教師為學生導讀,基本上把教參視為唯一標準的現(xiàn)象。所以,要使語文新課程閱讀理念付之于教學實踐,必須營造師生平等、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淡化教參、教師的權威,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分享彼此思考、體驗、觀念,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在具體實施策略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提問設計要有開放的意識
在開課之初,我們習慣于設計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但如果我們所設的問題是預先已定結論而希望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最終找到答案的,那么,這樣的問題設計是失敗的,無比有更強。因為這樣的問題設計往往把學生的思考定了向,學生只會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束縛了自己的心靈感悟,壓制了自己對文本的個性體驗和獨到的見解。所以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個性、思維的差異,設計具有開放性的提問,給學生更多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和更自由的思維空間。例如在《狼》的教學中提問:課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戶”還是“狼”?你是喜歡“屠戶”還是喜歡“狼”?
(二)教師及時引領、促進及提升
民主、開放的課堂,并不等于課堂是放任自由,天馬行空,甚至是一盤散沙的。一堂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對放與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在細心聆聽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見解的同時還要及時介入,善于評價、總結、拓展、補充、提升,不能整節(jié)課都讓學生說了算,因為雖然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感受與體會,但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層次的,甚至是膚淺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引與提升。例如在學習《心聲》一課導入后,進入到整體感悟階段:
師: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
師:認真閱讀完了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或者說此刻你有什么心聲想與老師、同學們說呢?
生1:我特別同情李京京同學的生活處境,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雖然剛才(新課導入時)我已經(jīng)說過了,但是我還是想再強調一次——那感覺特難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覺得他很有自信。遭到老師的拒絕的后,還敢出于善意地指正其他同學,又遭到同學的數(shù)落,但在公開課上居然還有勇氣站起來。
生3:課文中的趙小楨,她雖然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在我的心中她卻是一個沒有勇氣、缺乏自信的人。
師:剛才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學的發(fā)言讓我仿佛看到了我們每一位同學的那顆渴望關愛、渴求平等的心。其實老師也曾經(jīng)或多或少地忽略過某些同學,但今天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之后,我決心改正,爭取做一個公正無私、讓同學們更喜歡的老師——因為這是你們的心聲。
接下來請問同學們,我們該如何來理解課文標題的“心聲”呢?難道僅僅是李京京對老師的心聲嗎?除了這點,還有嗎?
生1:我覺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師能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心聲外,還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聽見父母吵鬧聲,甚至遷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2:我覺得還有的就是作者的心聲。我讀了他這篇文章后,覺得他好像想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在所難免,但我們要像李京京一樣,面對冷漠,面對挫折,敢于自我肯定,永不言棄,最后一定會成功的。
生3:我覺得這是教育專家的心聲。教育本來就是一塊凈土,哪里容得弄虛作假?如果教育者都弄虛作假,那么他教育出來的學生還能講誠信嗎?所以教育家們正在呼吁教育要返璞歸真。
該教例中,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時,教師適時介入,引導、提升學生對“心聲”的更深理解。
二、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關注課程的開發(fā)、利用,是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時,語文作為母語的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語文新課程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边@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做到:
(一)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利用教材中的學習資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學習價值。特別是在學校圖書資源、學生家庭藏書嚴重不足的落后山區(qū),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把其變?yōu)楦欣趯W生學習、發(fā)展的學習內容。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可以對教材內容作如下篩選、整合:
(花園)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草,美麗的鮮花隨處可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還長著十二棵桃樹,一到春天就開放出粉撲撲的團團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讓學生分小組從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賞析并討論這三則材料,教師作出適當點評、小結后,讓學生選取夏、秋、冬的任一季節(jié),作一段景物描寫,盡可能抓住該季節(jié)的景物特點,寫出新意。這樣把教材中相對零散的學習資源進行優(yōu)化組合,使之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對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加強課內外學習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由課內到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拓展與延伸。
課內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并非是對立的,課內教學資源是課外學習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基礎和依據(jù),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是對課內教學資源的深化和補充,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實現(xiàn)閱讀教學由課內到課外,由課外到課內的相互轉化。
1.以教材一些課文為基點,向課外相關文章拓展
拓展的方式是多樣的:以某篇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冰心的《紙船》,可分別將其與席慕蓉的《鄉(xiāng)愁》、泰戈爾的《紙船》作對比閱讀。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學《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可以有選擇的給學生介紹或讓學生閱讀《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中的相關章節(jié)。以某位作家的作品為基點,向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2.引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中素材性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引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素材性資源,可以賦予課文新的時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記》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向學生出示就在我們身邊的現(xiàn)代“桃花源”,喚醒了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一些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反思。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古今社會制度、背景的不同,使學生能更深地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厭惡亂世,想擺脫壓迫、擺脫剝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題思想。這樣由文本聯(lián)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領悟,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新理念。
在《新課標》背景下,關于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筆者在這只是談了幾點膚淺的個人看法與嘗試。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效度,還有待于我們作進一步的學習、研究、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孫亞杰,徐云知.近十年閱讀教學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2]李維智,楊利華.關于提高高中生閱讀量的深層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10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平遠縣石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