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展,趙炎秋
(湖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自20世紀(jì)80年代敘事學(xué)登陸中國以來,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學(xué)研究,日益成為研究熱點。其中,敘述人作為敘事研究中的一個重點范疇,也越來越受到學(xué)者們的關(guān)注。在敘事學(xué)看來,敘述人的設(shè)置,直接關(guān)系到小說藝術(shù)成就的高低?!都t樓夢》在敘述人的設(shè)置上,可謂獨具匠心。它將單一的、集體化的小說敘述人發(fā)展為一個多元的、多層次的、個性化的、立體化的敘述系統(tǒng),構(gòu)成了一部多聲部的樂章,帶來跌宕生姿、意蘊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我們只有明確這個前提,才可能真正理解《紅樓夢》把“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一
在《紅樓夢》中,“作者”、“敘述人”和“說書人”三者之間呈現(xiàn)出紛繁復(fù)雜的邏輯關(guān)系,不明確“誰是《紅樓夢》的敘述人”,就難以探討其敘述人的設(shè)置藝術(shù)。究竟誰是《紅樓夢》的敘述人?《紅樓夢》一開卷就說:
此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杂衷啤形豢垂伲耗愕来藭鴱暮味鴣恚俊璠1]1
其后又說: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后面又有一首偈云……[1]2
在不長的篇幅中,第一句是“說書人”的語言,第二句便是“作者”的語氣,接下來又是“自又云”的“夫子自道”,再下來又是“說書人”的語氣……前后出現(xiàn)了“曹雪芹”、“石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說書人”等眾多人物,真是一波三折、云蒸霧罩,究竟誰是這個故事的敘述人?
許多學(xué)者都圍繞“誰是《紅樓夢》的敘述人”作了多方探討。王平先生在《論〈紅樓夢〉的敘述者》一文中指出,在《紅樓夢》故事的敘述中,“石頭本身極少出場,而是盡量讓人物自己登場亮相,或者干脆把敘述的功能轉(zhuǎn)讓給了小說中的人物”[2]。李小菊先生在《跌宕生姿意蘊無窮——〈紅樓夢〉開頭藝術(shù)研究》中認為,從“作者自云”到石頭的由來,再到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神話,最后進入正文的這一敘述過程,是依靠作者、說書人、石頭三者的轉(zhuǎn)換實現(xiàn)的[3]。趙炎秋先生在《〈紅樓夢〉的敘述層與敘事者》一文中,將《紅樓夢》的故事劃分為背景敘事和故事敘事兩個敘述層次,認為其敘述者分別是“作者”、“在下”、石頭以及故事敘事第一敘述層中的部分人物。雖然趙先生也承認每個層次都有每個層次的敘述人,但他認為:從整體上看,“曹雪芹”只不過技術(shù)加工的編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只不過是抄錄人,《紅樓夢》的“主體故事的敘述者只能是石頭”[4]。這些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將“曹雪芹”、“說書人”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這些人物干干凈凈地撇去,多少與我們的閱讀經(jīng)驗不符,與《紅樓夢》跌宕生姿、意蘊無窮的敘述藝術(shù)有些不符。
事實上,這就涉及對“石頭”、“神瑛侍者”和“賈寶玉”之間的關(guān)系的理解。先是有人將“賈寶玉”看作“石頭”和“神瑛侍者”的化身,后有人又說“石頭”僅是“賈寶玉”身上一塊通靈的寶玉,而“賈寶玉”只能是“神瑛侍者”的轉(zhuǎn)世。因只有“神瑛侍者”對西方靈河岸三生石畔一株絳珠草有灌溉之恩,導(dǎo)致絳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要以淚相還,而這個人正是“賈寶玉”,而不是“石頭”。但是,在程高本中卻多出了這樣幾句話:
只因當(dāng)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游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
程高本這樣一改,石頭便成了神瑛侍者,卻也產(chǎn)生了諸多的矛盾?;蛟S正是這種種矛盾,說明了“石頭”、“神瑛侍者”和“賈寶玉”之間界分的不確定性。而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同的是神瑛侍者化為寶玉、絳珠仙子化為黛玉、頑石化為美玉的理解。正例頗多,如寶玉出生之時,便含玉(即石頭)而生了。樂黛云先生也指出:“作為敘述契機的石頭”,“既不是故事主人公(賈寶玉和甄寶玉)”,“又不完全在故事之外”,“它緊緊依附于主人公,是他們的象征和化身,用他們的思想觀點來觀察一切,并使他們和他們自己并不了解的前生和來世聯(lián)結(jié)起來”[5]。
周林生先生為厘清“頑石”、“神瑛侍者”、“賈寶玉”這幾者之間的關(guān)系,認真核查了庚辰本、甲戌本文字上的差異,得出的結(jié)論是:曹雪芹對這四個名號之間的關(guān)系的描寫并非是始終如一的:“在前一階段中,賈寶玉即神瑛侍者即頑石,作品的‘木石前盟’之說即是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產(chǎn)生的;在后一階段里,作者把頑石的幻相僅僅局限為通靈玉,以之作為神瑛侍者——賈寶玉塵世生活的見證者、記錄者。而高鶚對頑石、神瑛侍者、賈寶玉關(guān)系的描寫,是符合曹雪芹第一階段的描寫的?!盵6]周先生對庚辰本和甲戌本的核對極為仔細認真,其對曹雪芹前后描寫不一的分析,也是言之在理的。在筆者看來,在曹雪芹第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中以及高鶚的續(xù)書中,賈寶玉即神瑛侍者,亦即頑石。至少,原書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理解的可能。筆者就是在此基礎(chǔ)上來理解《紅樓夢》敘述人的設(shè)置藝術(shù)的,不過,筆者對《紅樓夢》敘述人的理解并不限于賈寶玉和頑石之間非此即彼的判斷,因為在非此即彼判斷之中,筆者仍愿保持一種看花還似非花的彈性的理解。在曹雪芹原來的構(gòu)思之中,他本來就想追求這樣一種撲朔迷離的效果。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還把《紅樓夢》的敘述人理解為一個系統(tǒng),理解為更寬泛的敘述人概念,即直接講述故事的人與間接闡述故事的人,都將納入筆者的“敘述人”概念。
二
《紅樓夢》有別于其他小說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敘述人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由單一的一個敘述人擔(dān)負整個故事的敘述,而是由“曹雪芹”、“石頭”和“說書人”充當(dāng)石頭故事的敘述人,只不過他們分分合合,各有側(cè)重,時有重合而已。
從小說敘事文本來看,“整個石頭的故事”應(yīng)包括“石頭自敘的故事”和“曹雪芹加工改造過的故事”。其中,“石頭自敘的故事”又包括其前世和今生的故事,正是“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zhèn)鳌盵1]4。而“曹雪芹”對“石頭自敘故事”所作的加工、改造,也應(yīng)包含石頭前世今生的故事。
從敘事邏輯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先有“石頭自敘的故事”,然后才有“曹雪芹”對“石頭自敘故事”的認同和對其精華之處進行的深度挖掘,但也不敢妄加改竄,于是便有了“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1]7。另一方面,從創(chuàng)作實際來看,是“曹雪芹”將自己半生的經(jīng)驗融入“石頭自敘的故事”之中,將真事隱去,“隨物賦形”,“使人生經(jīng)驗之流越出自身的限制而傳遞于讀者”[7],發(fā)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感嘆。從《紅樓夢》的敘述層次來看,自然是先有“石頭”自述其前生后世的故事,然后才是“曹雪芹”對“石頭”故事作的二度創(chuàng)作,再是說書人對“石頭”的故事和“曹雪芹”所加工改造過的故事作的藝術(shù)上的敷衍。
整個《紅樓夢》概括起來說,也就是講述石頭的故事?!笆^自敘”是整個故事的基礎(chǔ),故事的內(nèi)核?!安苎┣邸彪m自稱作者,他與生活中的曹雪芹也有部分相似,但他并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作者。他的創(chuàng)造、加工、改造,賦予了“石頭”故事以新的形態(tài)、內(nèi)涵和自己的體驗,可謂重新賦予了“石頭自敘的故事”以形態(tài)和精神。《紅樓夢》開卷便道:“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1]1交代了其創(chuàng)作的原則、方法、用意、艱辛和對讀者的期盼等。而后,又通過說書人的敘述,將“石頭”自敘的故事和“曹雪芹”加工改造過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從《紅樓夢》的表達順序來看卻是先從“曹雪芹”回溯到“說書人”,再由“說書人”回溯到“石頭”,在開篇不長的篇幅內(nèi)實現(xiàn)了三者之間的雙重置換。在實行雙重置換之中,卻又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亦即石頭前世今生的故事。如果我們將石頭前世今生的故事割裂開來,或是將石頭自述的故事與曹雪芹加工創(chuàng)造的故事割裂開來,是不符合作品實際的。
再從敘事學(xué)的角度看,“石頭自敘故事”無疑是“主敘事”,其自敘的幻形入世的故事強調(diào)的是人生的直接體驗和經(jīng)歷,是整個故事敘述的基礎(chǔ)、內(nèi)核和主體,但故事不全是或主要不是以自述的口吻敘述出來的,其中融入了“曹雪芹的加工”和“說書人的講述”。它的敘述已十分靈活,不再死守傳統(tǒng)小說說書人的模式,既可隱秘在人物背后通過人物來敘述,又可現(xiàn)身說法,如在第十八回作者寫道:
此時自己回想起當(dāng)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璠1]237
敘述人“石頭”的現(xiàn)身說法,使其前世的凄涼與今生繁華連到了一起,脂硯齋曾批道:“如此繁華盛極花團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語截住,是何筆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絕!”[8]170但是我們得承認,在大多數(shù)時候,石頭是隱藏在人物的背后來敘述的。而“曹雪芹所加工改造的故事”應(yīng)該是“次敘事”?!安苎┣邸辈]進入故事,只是出現(xiàn)在小說的緣起中,雖自稱“作者”,實際上他只是作者虛擬的一個敘述人,是虛構(gòu)的作者,他對“石頭”自述的故事,作了二次解讀和二次創(chuàng)造?!罢f書人”則看作是整個石頭故事的“總敘述人”?!罢f書人”也沒出現(xiàn)在整個故事之中,但他從始至終、時隱時現(xiàn)地擔(dān)負著石頭前世今生的故事以及“曹雪芹”加工改造過的故事的敘述,并負責(zé)整個故事的講述、調(diào)度、解釋、說明、評價及敘述策略的選擇,而不是趙炎秋先生所講的只是故事背景的敘述。他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說書場”的傳統(tǒng)敘述藝術(shù),并對傳統(tǒng)敘述人的全能全知作了一定改進。
理清了“整個石頭故事”的內(nèi)涵之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石頭”、“曹雪芹”和“說書人”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了。三個不同身份的敘述者,都在敘述石頭的故事,那么,他們在講述中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
筆者認為,“石頭”、“曹雪芹”和“說書人”在整個石頭故事的敘述中,以三個不同的身份,敘述著同一個故事,但擔(dān)負著不同功能,故事之間相互有滲透、有包融、有主次。三個敘述人之間有離合、有置換。當(dāng)“曹雪芹”—“說書人”—“石頭”三者之間實現(xiàn)相互轉(zhuǎn)換時,其間也有疊合,作者“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戲于筆墨之中,可謂狡猾之至”[8]85,“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8]5。
在分分合合之處,“石頭”與“曹雪芹”之間有諸多疊合:這種疊合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的同一性上,他們有經(jīng)歷的疊合,皆親身經(jīng)歷了一番人事;有生活狀態(tài)的疊合,都是身處凄涼潦倒之中,“曹雪芹”過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生活,而又“一事無成”,“石頭”則“無材補天”被棄,而“自怨自嘆”,“悲號慚愧”;有精神上的疊合,一番經(jīng)歷后他們反思人生世事;有敘述精神疊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zhèn)髡摺?;對讀者理解的擔(dān)心也是疊合的,為了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主旨,“曹雪芹”在開篇就交代創(chuàng)作意圖,而“石頭”亦談到“但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不過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紀(jì)哉!……所以我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愿他們當(dāng)那醉淫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1]5
同樣,在“石頭”與寶玉之間,“曹雪芹”與“說書人”之間,也存有疊合之處。如在創(chuàng)作精神和敘述精神上,在創(chuàng)新精神和嚴(yán)謹(jǐn)求真、求實上,他們都分別敘述過相似的觀點:
后面又有一首偈云……其中家庭閨閣瑣事,以及閑情詩詞倒還全備,或可適趣解悶,然朝代年紀(jì),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1]4
雖我未學(xué),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fù)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1]2
這種種疊合,使得故事的敘述分分合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從而顯得掩映多姿,意味盎然。讀《紅樓夢》,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這是石頭的自敘,但又像曹雪芹的“夫子自道”。說到《紅樓夢》研究,像胡適、周汝昌等大家,都先后提出過“自敘說”,應(yīng)該也是有這方面的緣故的。
三
一方面,“說書人”、“曹雪芹”、“石頭”之間他們各司其職,各有側(cè)重而相互置換,同時又交叉疊合。另一方面,除“石頭”、“曹雪芹”和“說書人”敘述中以三個不同身份在敘述同一個故事外,石頭的故事實際上還被故事中的人物不斷地復(fù)述,這在敘事學(xué)上叫“二度敘事”。當(dāng)?shù)谝粚用鏀⑹雎曇繇懫饡r,二度敘事者的聲音也先后響起,他們都未直接講述故事,但是他們從不同層面間接地對故事做了自己的講解。并且,他們之間相互指涉、相互印證、相互渲染、相互掩映。這些聲音包括“一僧一道”、“冷子興”和“焦大”、“警幻仙姑”、“甄士隱”等。
《紅樓夢》一開頭,就出現(xiàn)“一僧一道”兩個人物,他們可以說是故事的見證人、評價者,他們的配置可謂意味深長?!妒^記》在原有的書名中,就曾被冠以《情僧錄》。而在第一回中,一僧一道“坐于石邊高談闊論”,先是說些“云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然后便說起“紅塵中榮華富貴”,勾起了石頭的凡心。也正是一僧一道將凡心已熾的靈石攜入紅塵,幻形為通靈寶玉,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xiāng)里”歷盡悲歡離合、世態(tài)炎涼。石頭的故事,正是從此處說起。最終,它也是由一僧一道將其帶回原處。他們出入、來回于兩個世界,對人物的命運了如指掌,知其前因后果,見證了石頭的前世今生,甚至他們也部分地加入了故事敘述,如當(dāng)“石頭”苦求攜帶入世時,一僧一道就說道:
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持;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1]3
雖是對石頭說的話,但卻是對石頭命運的一個總的預(yù)言,甲戌本脂硯齋曾批曰:“四句乃一部之總綱。”[8]2在第二十五回中,寶玉與熙鳳重病,一僧一道前來醫(yī)治,對那通靈寶玉長嘆道:“青埂峰一別,展眼已過十三載矣!……”在小說中起到了點睛的作用。他們來往于神話和現(xiàn)實兩個世界,通曉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為紅樓故事添上了意味深長的敘述。事實上,他們充當(dāng)了石頭故事直接的目擊證人,是石頭故事最具“權(quán)威的敘述者”。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一首《好了歌》,不僅點化了甄士隱,還從哲學(xué)的層面,以抽象的形式,對故事作了反復(fù)詠嘆和畫龍點睛式的總結(jié)、升華,賦予了故事以哲學(xué)意味。他們的《好了歌》雖不是一字不落地在記實的層面復(fù)述石頭的故事,但也在脫略形骸、直契精神實質(zhì)的哲學(xué)層面賦予了故事以哲學(xué)的意味。他們從佛家與道家的雙重意蘊中闡釋石頭的故事,預(yù)示著人物命運。
另外,我們還不能不注意到“冷子興”和“焦大”這兩個人物?!袄渥优d”和“焦大”可以說是作者特意設(shè)置的人物。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是故事講述的頭緒,是故事的領(lǐng)起,直接指出賈府“養(yǎng)的兒孫,一代不如一代”的衰敗趨勢。焦大則作為知根知底的知情人,痛罵賈府主人那些見不得人的骯臟和丑惡。雖然在故事中只是部分地涉及石頭的生活,更準(zhǔn)確地說,只涉及石頭生活背景的某個方面,但一個閑閑說起,冷眼旁觀;一個痛徹心扉,破口大罵。實際上,他們也是置身于故事之內(nèi)的“故事目擊證人”:一個直擊故事的現(xiàn)實背景,一個洞察故事的歷史過程,是刺向黑暗現(xiàn)實的“雙槍”。他們以鞭撻的形式,對石頭入世故事作了某個方面單刀直入的敘述。冷子興以旁觀者的身份“冷眼”講述了寧榮二府的歷史現(xiàn)世,特別是對寶玉的奇異之處,在故事展開之前便客觀地道來。他們在故事中也充當(dāng)了故事的二度敘述者。脂硯齋在回前曾批道:
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興一人,即俗謂冷中出熱、無中生有也?!式栌美渥优d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閱者心中已有一榮府隱隱在心。[8]13
焦大則是透過最激憤的情感,將寧榮二府的現(xiàn)狀揭露得徹徹底底,脂硯齋就批到:“一段借醉奴口角,閑閑補出寧、榮往事近故?!薄昂鼋哟私勾笠欢巍U婵审@心駭目。一字化一淚,一淚化一血珠?!盵8]80
如果說冷子興和焦大的講述主要是照應(yīng)過去,使故事有了“來龍”,那么警幻仙姑,則是預(yù)伏未來,使情節(jié)有了“去脈”。警幻仙姑是先知,是命運女神,也是權(quán)威的價值判斷者??赡艽蠖鄶?shù)的讀者重在其預(yù)言的解讀,而忽視了警幻仙姑演《紅樓夢十二支曲》時對石頭故事的二度敘述。警幻仙姑先讓寶玉看了十二釵的冊籍,又讓他聞過“群芳髓(碎)”,品了“千紅一窟(哭)茶”,飲了“萬艷同杯(悲)酒”,最后預(yù)演了十二支曲。這十二支曲正是警幻仙姑在藝術(shù)的層面上,將石頭的故事再敘述了一遍。她不但對整個故事作了先知式的藝術(shù)形式的預(yù)演,還對主要人物作了價值上的判斷。如:一首《枉凝眉》將釵黛的悲劇唱到了絕處,一首《聰明累》將王熙鳳的性格及命運一一揭露等。最有意思的是,當(dāng)警幻仙姑把石頭的未來的遭際以歌舞的形式一一演示給賈寶玉看時,夢中的賈寶玉卻對自己的命運還一無所知,有道“癡兒竟尚未悟”。這里,她的敘述雖然不是一字不落地復(fù)述整個石頭的故事,但也在脫略形骸的精神價值層面賦予了故事以權(quán)威的判斷。
甄士隱是故事的詮釋者。他的出現(xiàn)不僅意指作者將“真事隱去”的創(chuàng)作原則,他的一番夢幻經(jīng)歷也使出世與入世的兩個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聯(lián)系在了一起,“還淚之說”便是他從一僧一道那兒聽來的。他本生于鄉(xiāng)宦之家,但卻禍從天降,不幸連連。脂評道:“找前伙后,士隱家一段小榮枯至此結(jié)住,所謂真不去假焉來也?!盵8]5便是以甄士隱的“小榮枯”引出賈家的“大榮枯”。尤其是他對《好了歌》的詮釋,給讀者的印象更是深刻。他從世俗的角度,以世俗的、形象化的事例,對《好了歌》作了“世事皆空”的解讀,實際上也是對石頭故事的通俗性和抽象化類型化的解讀。俞平伯在談到“《好了歌》解注”時分析道:“一衰一盛,循環(huán)反復(fù),又是衰者自衰,盛者自盛。”[9]對整個故事做出了深刻的詮釋。甄士隱對故事再體驗式的深刻的解讀和詮釋,受到道人大贊“解得切,解得切”。
也許是作者擔(dān)心讀者不解“滿紙荒唐言”中的“味”,便巧妙地通過“一僧一道”、“冷子興”和“焦大”、“警幻仙姑”、“甄士隱”等人物,將故事的意味多層地、多角度地解讀出來,通過這些人物之間的相互指涉、相互印證、相互渲染、相互掩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從不同的層面對故事作了不同程度的詮釋,敘述一層一層地更逼近故事深處,更顯深意與趣味。
四
《紅樓夢》在敘述方面還有不同于中國古代其他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風(fēng)貌:它的敘述不像中國古代傳統(tǒng)小說那樣由一個“敘述人”以全能全知的視角敘述,而是在敘述過程中,對全能全知的視角作了限制,甚至可以說它將傳統(tǒng)的全能全知的視角化解得不露痕跡,有點“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審美意味。
那么,這種效果是怎么來的呢?筆者認為是由“石頭自敘”向“說書人敘述”和“人物視角敘述”作濃淡相宜的演化來實現(xiàn)的,可以概括為:“說書人”+“人物視角”,也就是敘事學(xué)所說的“角色敘事”。
石頭“幻形入世”的故事雖說是石頭自敘,但入世的故事卻是通過說書人敘述和故事人物視角來表現(xiàn)的。整個故事的敘述雖然說以石頭自敘為基礎(chǔ),但自敘的口吻并沒有貫徹始終,而是“石頭自敘”在向說書人講述和人物視角的不斷轉(zhuǎn)換?!都t樓夢》的敘述者并不輕易地展露自己全知全能的敘述身份,也一般不說出此時此刻不應(yīng)認知的話語,但作者有時也很巧妙地運用了全知全能的上帝本相。如在第八回的時候,在借寶釵之眼來描述寶玉之玉之后就以毋庸置疑的權(quán)威口吻說道:“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的幻相?!?/p>
按理說,在《紅樓夢》中,“石頭”是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也只能是一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因為在《紅樓夢》中,上上下下幾百人,各自又有其興衰,實是個小社會,它包含的廣度與實際跨度不可能是一人能感知得了、經(jīng)歷得了的,“石頭”作為敘述者,必須凌駕于作品之上來組織和講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性格,描繪人物的心理。如第二十九回敘述寶黛之間的心理活動:
即如此刻,寶玉的內(nèi)心想的是“別人不知我的心……心里這意思,只是口里說不出來。那林黛玉心里想著“你心里自然有我……”[1]401
賈寶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試探,是不了解彼此的心理的,而石頭卻能知曉二人的心思。這里,作者就不能不用到全知全能的敘述。
但是,作者在采用全知全能的敘述時,巧妙地作了限制:讓“石頭”深入到人物內(nèi)心,把寶黛這對都有“癡病”的癡情人“情重愈斟情”、“求近反而遠”的微妙心理和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楊義先生在《中國敘事學(xué)》中曾評價道:“說話人首先必須和他敘述的人物視角重合,講述起來能夠口到、手到、眼到、神到,他采取的往往是限知的角色視角,角色變了,視角也隨著流動,積累限知而成為全知。”[10]
敘述人講述故事往往以全知全能的視角,縱覽全局,彌綸全言,他仿佛手中揮動著指揮棒,指揮著一場交響樂。但一到具體情境,他便化為筆下的人物,來講述故事。如第三十五回,寶玉挨打后黛玉十分牽掛,便是這樣處理的:
一日,站在花陰下遠遠向怡紅院望去,只見李宮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項人等都向怡紅院內(nèi)去過之后,一起一起的散盡了,只不見鳳姐兒來,心里自己盤算道:“如何他不來瞧寶玉?……黛玉看了不覺點頭,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處來,早又淚珠滿面。[1]461敘述人正是通過林黛玉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情節(jié),一方面起到了陳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透過這種“遠遠望著”的熱鬧與自己獨自一人擔(dān)心之間形成對比,使林黛玉的心理得到展現(xiàn)。所以,羅書華在《文學(xué)形象的敘述學(xué)考察——以〈紅樓夢〉為個案》一文中曾指出:“《紅樓夢》中數(shù)以百計的形象都是以他們的話語存在著,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自然敘述群,他們從各個方面發(fā)散、豐富著作品的敘述,使得作品似乎是自我呈現(xiàn)的,而非作者敘述出來的?!盵11]
不僅如此,“石頭自敘”在向“說書人”和“人物視角”作濃淡的演化時,寫意性的筆墨,往往使敘述視角在向“人物視角”和“說書人”視角之間流轉(zhuǎn)自如。楊義先生認為,這種流動視角起源于說話人的藝術(shù),“說話人在采取敘事視角的時候,必須首先潛入角色。揣摩角色的口吻,擺出角色的身段,裝成角色的神態(tài)……”[10]223也就是說書場的機制。摹聲摹色地將讀者引導(dǎo)到說書場,可以說是說書場機制的審美機制之一。說書場機制既讓讀者入于故事之內(nèi),又能出于故事之外。一般說來,小說開頭擔(dān)負著“斷”開生活之流進入藝術(shù)世界的使命,小說結(jié)尾則擔(dān)負著“斷”開藝術(shù)之流而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使命。希利斯·米勒曾指出:“故事的開頭既身處敘述文本之內(nèi),又身處其之外?!盵12]這一見解是頗深刻的。中國古典小說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可以通過敘述人自然地“斷”“續(xù)”引導(dǎo)讀者隨時“出”“入”于故事內(nèi)外?!都t樓夢》在運用這種流動的視角時更是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如第三回寫黛玉初進榮國府,就非常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轉(zhuǎn)化,透過黛玉的眼睛,先看到的是鳳姐“人未至聲先聞”的放誕無禮,然而視角一轉(zhuǎn),便是“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則是敘述鳳姐眼中的黛玉了。隨后又是在敘述人的敘述與黛玉的視角間轉(zhuǎn)換,直至黛玉與寶玉的初見:“丫頭進來笑道‘寶玉來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著:‘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惜懂頑童?——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心中想著,忽見丫頭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公子:頭上戴著束發(fā)嵌玉紫金冠……”[1]47在透過黛玉的眼來看寶玉之后,敘述人又截取了寶玉眼中的黛玉:“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一與眾人客別:兩彎似感非感胃煙眉,……”[1]49這一見之后又換為敘述人的敘述了。短短一場見面,就有若干個人物視角和敘述人視角“在動態(tài)中”不斷地變化著、組合著、流動著。
敘述人講述故事,故事同時也引領(lǐng)著“敘述人”,在《紅樓夢》中運用得最頻繁、最有特色而又不著痕跡,它造成如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展示了精細并且縱橫交錯的特點,兼具講述與展示的特色,如元妃、黛玉、寶玉、劉姥姥、冷子興、焦大等。其中冷子興和焦大的角色敘事,又與我們前面說的二度敘事相映成趣。這樣的敘述,一層一層地逼近故事的深層內(nèi)蘊。
五
前面說到,《紅樓夢》之前的敘述基本上是集體化的,無個性化的,而《紅樓夢》的敘述,則是個性化的,其敘述人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又不斷被敘述,構(gòu)成最可靠和最不可靠敘述者。布斯認為,可靠與不可靠敘述是由敘事者與隱含作者的矛盾與否構(gòu)成的。然而在《紅樓夢》中敘事者與隱含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非“從一而終”,他們之間或是相符,或是矛盾,時時流轉(zhuǎn),給敘述帶來了許多現(xiàn)代意味,也給敘述人的定位帶來許多現(xiàn)代意味。
在古典小說中,敘述者一般與作者的態(tài)度思想保持一致,基本都含有莊嚴(yán)的道德批判和勸戒的聲音,因而敘述人的敘述,也多是嚴(yán)肅的、認真的可靠性敘述。然而,《紅樓夢》是石頭自述的故事,而石頭在故事中,又不斷被敘述,構(gòu)成了最可信和最不可信的復(fù)合敘述者。石頭一面強調(diào)親身經(jīng)歷,不敢稍加穿鑿附會,一面又通過他人的貶斥和提供的不可靠敘述,解構(gòu)敘述的權(quán)威性,造成意味深長的效果。
《紅樓夢》中的敘述人一方面是可靠的敘述人,如第一回中石頭與空空道人的關(guān)于創(chuàng)作思想的對話,就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有不可靠的敘述。對寶玉和石頭的敘述,敘述人可謂煞費心思。在第三回寶玉出場時,敘述者插入了一段議論:“看其外貌最好,卻難知其底細”、“后人有《西江月》二首,批寶玉極合”[1]48-49。敘述人似乎是認同“后人”用《西江月》來評判寶玉,但顯然卻是與作者曹雪芹的態(tài)度和全文的主旨截然相反的。脂評批道:“試問作者是丑寶玉乎?是贊寶玉乎?試問觀者是喜寶玉乎?是惡寶玉乎?”[8]344《紅樓夢》中對寶玉的評論多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而有些“癡呆”,但也有“警幻仙姑”稱其為“情種”,賈雨村也評道“若非多讀書識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不能知也”。
又如第三十回,敘述人對王夫人的敘述也是不可靠的。寶玉與金釵調(diào)情,被假寐的王夫人聽到,致使金釵最后投井而死。對此,敘述人卻說道:“王夫人固然是個寬仁慈厚的人,從來不曾打過丫頭們一下,今忽見金釵兒行此無恥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氣忿不過,打了一下,罵了幾句。雖金釵兒苦求,亦不肯收留……”[1]411這里顯然不符合事實,像在為王夫人掩飾辯解,反而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感觀,究竟應(yīng)如何評判王夫人,讀者自有決斷。又如書中敘述者多處強調(diào)襲人“溫順柔情”“心地純良”,是“有名的賢人”,但李嬤嬤一句話“誰不是襲人拿下馬來的?我都知道那些事”,不能不使人對此產(chǎn)生疑竇。另外,一僧一道一方面稱“石兄”,一方面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稱其為“蠢物”,也是一例。
可靠的敘述與不可靠的敘述,使得敘述人的敘述跌宕生姿、意蘊無窮,使得讀者能夠有更為廣闊的理解和詮釋空間,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小說敘述人藝術(shù)的一個極大突破。
當(dāng)《紅樓夢》敘述的主旋律響起的時候,不同的聲部構(gòu)成了一部立體的、多聲部樂章。它的主旋律是石頭自敘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同時又經(jīng)過“曹雪芹”的加工改造和“說書人”的藝術(shù)敷衍,三者之間各有側(cè)重,相互置換,交叉疊合,建構(gòu)出了一個多元的敘述人系統(tǒng);除了整個故事大的脈絡(luò)外,幾個二度敘述者的敘述,為主旋律奏響了多聲部的和聲,它們從哲學(xué)、藝術(shù)、現(xiàn)實的不同層面,講述了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在故事之中充當(dāng)起見證者、知情人和洞察者角色,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印證、相互指涉;隨著故事的流轉(zhuǎn),不同的人物又充當(dāng)角色敘事,造成了如臨其境的現(xiàn)場效果,反諷多重的敘事意味?!都t樓夢》敘述人的設(shè)置再也不是傳統(tǒng)的單一化、集體化的敘述人聲音,而是在匠心獨運的敘述人的設(shè)置上,建構(gòu)了立體化的講述系統(tǒng)。其主體故事雖然是由“石頭自敘”構(gòu)成,但并非以其自敘貫穿始終,而是兼有說書人敘述和人物視角的轉(zhuǎn)換。同時,敘述人也不再簡單地是作者的化身,而帶有了個性化、反諷等敘述特點,構(gòu)成最可靠和最不可靠的敘述。從這幾點來看,《紅樓夢》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敘述人藝術(shù)的特點,一方面也把傳統(tǒng)的寫法打破了,其敘述人的設(shè)置藝術(shù)建構(gòu)出了一個多元的、多層次的、立體的敘述系統(tǒng),形成了一個多聲部的樂章,搖曳多姿,意味盎然。
[1]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2]王平.論《紅樓夢》的敘述者 [J].紅樓夢學(xué)刊,1998(第3輯):149-162.
[3]李小菊.跌宕生姿意蘊無窮——《紅樓夢》開頭藝術(shù)研究[J].紅樓夢學(xué)刊,2002(第2輯):337-345.
[4]趙炎秋.《紅樓夢》的敘述層與敘事者[J].湖南城市學(xué)院學(xué)報,2009(2):73-77.
[5]樂黛云.作為《紅樓夢》敘述契機的石頭[J].中國文化研究,1997(冬之卷):113-114.
[6]周林生.略論“頑石”、“神瑛侍者”、“通靈寶玉”和賈寶玉的關(guān)系[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1:114-117.
[7]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xué)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113.
[8]曹雪芹,著.脂硯齋,批評.脂硯齋批評本 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2006.
[9]俞平伯.評《好了歌》[J].紅樓夢學(xué)刊,1991(第1輯):11-13.
[10]楊義.中國敘事學(xu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3.
[11]羅書華.文學(xué)形象的敘述學(xué)考察——以《紅樓夢》為個案[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4):111-116.
[12][美]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