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森林植被與土壤微生物關系研究進展

2014-03-20 22:16張穎慧東北林業(yè)大學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4年30期

張穎慧 (東北林業(yè)大學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物質循環(huán)、凈化空氣、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等諸多功能。在森林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地上部分植被和地下部分土壤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具有極高生產力和豐富物種多樣性的基礎[1-2]。森林植被作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調節(jié)著林內的碳循環(huán),通過同化和異化作用維持著林內能量流動和養(yǎng)分分配。土壤微生物作為分解者,通過分解植被凋落物的生物學過程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與植被根系的互作共生為植被的生長發(fā)育提供條件。由此可見,森林植被與土壤微生物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3]。一方面,植物通過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源源不斷地向土壤輸送各種碳源供土壤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則通過自身的分解和代謝作用增加了土壤養(yǎng)分含量、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進而為植被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4]。因此,探明二者之間的關系不但有利于揭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長久穩(wěn)定、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原因,還能夠為森林的保護和物種多樣性的維護提供理論依據。筆者針對森林植被與土壤微生物之間互作關系的問題,對前人研究的成果進行綜述,意在借鑒以往研究經驗、方法的同時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1 森林植被多樣性研究進展

森林植被多樣性特征一般用物種豐富度指數、物種多樣性指數、群落均勻度指數來表示。其中,物種豐富度指數代表植被物種的總數,該指數越大說明植被種類越豐富;物種多樣性指數不但可以反映植被群落中某一個體出現頻率的高低,還能反映物種個體間的差異,是評價個體密度、群落類型、生境等的重要指標;群落均勻度則代表整個植被群落中某一物種個體數量在整個群落中分配的均勻程度[5]。這些多樣性指數能夠表明森林植被群落的結構特征,是目前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的熱點內容。森林又分為原始森林和人工林,近年來的研究一致認為原始紅松林的植被多樣性與人工林相比較高,植被的群落結構也相對穩(wěn)定。而人工林由于樹種相對單一,因此植被多樣性水平相對較低[6]。國內學者在對小興安嶺原始紅松林進行研究后發(fā)現,原始紅松林的草本植被具有極高的多樣性指數,群落結構相對均勻,而與其毗鄰的興安落葉松林和白樺林的草本植被種類較少,多樣性指數較低。然而,在原始森林破壞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工林的營造又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國外學者對人工林植被多樣性進行調查和研究后發(fā)現,人工林可以加速森林植被的恢復速度,增加植物種源。也有研究認為,森林植被多樣性是促成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持久平衡的基礎,一旦植被破壞嚴重將會導致森林的大面積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劇。

森林的植被多樣性不但與林內植被物種的數量、種類和出現頻率的高低有關,還與植被的地域性分布、垂直分布、林分類型密切相關。在高緯度地區(qū),森林植被物種的種類要明顯少于低緯度地區(qū),林內植被多樣性指數相對偏低,這與溫度條件、季相變化關系最為密切。同時,幼齡林和中齡林的植被多樣性程度高于退化林和次生林,這主要是受到了林內喬木的群落結構和郁閉度的影響[7]。

2 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2.1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森林土壤微生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近年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研究認為,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主導力量。通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種類、改良土壤理化條件、分解和制造土壤有機質等生命活動,為森林植被的生長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研究認為,森林土壤微生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進林內的能量流動。植被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向土壤輸送不同的凋落物成分,由于凋落物成分的不同,進而出現了分解和利用各種凋落物成分的土壤微生物類群。土壤微生物通過分解和利用植被的凋落物,并將其分解成為土壤養(yǎng)分重新供給植物利用,形成了植被-土壤-土壤微生物之間的互作關系[8]。土壤微生物還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將酶釋放于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酶活性,進而促成了土壤養(yǎng)分和能量流動的生物學過程。某些固氮類的微生物類群與植被存在著共生的關系,可以將周圍環(huán)境中處于游離狀態(tài)的氮素進行固定,為植被的氮素來源提供了保障。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森林中作為分解者,不但可以分解動植物的殘體還能改良和改善土壤的健康狀況和養(yǎng)分供應,提高了森林的生產力水平[9]。

2.2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主要有DGGE技術、BIOLOG-ECO微平板技術、磷酸脂肪酸法(PLFA)、傳統(tǒng)培養(yǎng)法等。DGGE技術又名變性梯度凝膠電泳,于1993年首次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研究。該技術不依賴微生物的培養(yǎng)過程,以圖譜的形式表現群落結構特征,通過提取環(huán)境中的總DNA進而涵蓋了整個微生物類群的總遺傳信息,能準確反映微生物群落組成特點。BIOLOG-ECO微平板技術則以微生物能夠分解和利用的碳源種類的不同為出發(fā)點來評價群落結構組成的差異,平板內共有31種碳源,包括氨基酸類、碳水類、羧酸類、胺類、芳香類和多聚類共計6大類。其特點在于能夠反映土壤中及富營養(yǎng)生長的微生物類群,并快速地獲得大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多樣性等信息。而生長緩慢、培養(yǎng)條件苛刻的微生物類群則不適用于該方法。磷酸脂肪酸法(PLFA)的特點是不需要把微生物從樣品中分離出來從而避免了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種群在培養(yǎng)過程中產生的選擇性生長現象。該方法創(chuàng)立于1959年,標記物有脂肪壁、酯類多糖類A脂肪酸、磷脂酸和鞘脂類化合物等。該方法的原理是,微生物活細胞中細胞膜上含有磷酸脂肪酸,可以隨著細胞的死亡而迅速分解。所以,微生物的種群結構可以由磷酸脂肪酸圖譜來反映,從而實現對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行檢測的目標。傳統(tǒng)培養(yǎng)法僅能對微生物全部類群中可培養(yǎng)類群進行分析,由于可培養(yǎng)類群的比例僅占全部微生物類群總數的1%~2%,因此該方法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10-11]。因此,該方法只能應用于那些對溫度、pH、養(yǎng)分條件等具有特殊要求的微生物類群。

目前,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經從傳統(tǒng)的鑒定和分離向分子生物學手段發(fā)展,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結合各個方法的優(yōu)點來進行研究。

3 森林植被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3.1 植被多樣性對土壤的影響 關于植被對土壤的影響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植被群落結構與土壤環(huán)境耦合關系、植被凋落物和根系活動對土壤理化條件影響等方面。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植被的根系活動與土壤條件存在密切的相關性關系,并且隨著土層的加深土壤營養(yǎng)含量不斷下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植被根系生物量的降低和活性的降低。在森林土壤中,表層土壤受到植被的影響較為顯著。研究表明,森林表層土壤的腐殖質含量最高,主要來源于植被的凋落物和草本植被的更替。尤其是在植被群落多樣性程度較高的森林中,林下表層土壤較為肥沃,而在植被群落多樣性較低的條件下,表層土壤養(yǎng)分相對貧瘠[12]。

植被對土壤的影響還主要表現在涵養(yǎng)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結構,改良土壤性狀等方面。在森林植被豐富、覆蓋率高的地區(qū),林下土壤具有極高的保水能力,土壤團粒結構相對穩(wěn)定。而在土壤鹽堿化程度高,土壤瘠薄的地區(qū),通過植被恢復的手段可達到改善土壤條件狀況的目的。研究表明,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中,通過搭配栽植不同種類的喬木、灌木可以起到植被聯(lián)合修復土壤的作用,土壤條件改善效果比較顯著??梢?,植被對土壤的影響不僅表現為對林下土壤條件的改良,也表現為對鹽堿地、荒漠地區(qū)的改良和修復作用[13]。

3.2 土壤微生物對凋落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生物因子,在分解動植物殘體、將凋落物轉化為養(yǎng)分等生物學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地下部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有機質主要來源于土壤微生物對不同類型植被凋落物的分解和利用,并一直保持著分解-腐殖化-緩慢礦化的狀態(tài)。并且土壤微生物對凋落物的分解過程會受到溫度、水分、凋落物類型、土壤條件等諸多環(huán)境與生物因素的影響。在周圍環(huán)境較佳的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凋落物分解速率會加快,反之則受到抑制。

土壤微生物不僅具有分解凋落物的功能,還能夠將分解后所產出的營養(yǎng)成分在土壤中進行循環(huán)和周轉,進而重新被植物所利用。國外的研究還認為,森林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并且在長時期的循環(huán)和利用過程中促成了森林土壤生產力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豐富的特點。

3.3 土壤微生物對植被的促進作用 土壤微生物對植被根系的生命活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可為根系的養(yǎng)分吸收提供能量來源和物質來源;另一方面,有些土壤微生物類群還能與植被形成共生的局面,促進植被從土壤中獲取營養(yǎng)。例如,菌根是土壤微生物中真菌類群與植物根系的共生體,與植被根系之間形成相互有利、互為條件的生理整體。菌根不僅可以提高根系對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還擴大了植被根系活動范圍。菌根可從植物中攝取有機質來作為自身生命活動的養(yǎng)分,又能從土壤中獲得各種礦質元素供給植物吸收和利用,從而促進了植被的各種生命活動。土壤微生物對植被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對土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表明,土壤各種酶的存在大都來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和釋放,極高的土壤酶活性是促成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理化性質的先決條件。而土壤作為植被賴以生存的必要環(huán)境,能夠顯著影響植被的生命活動和健康狀況。因此,土壤微生物可通過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條件,推進土壤物質和能量流動等方面來促進植被的生長[14]。

因此,目前關于土壤微生物對植被的促進作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對植被的直接促進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通過改良土壤條件而對植被產生的間接促進作用。

4 討論

土壤是森林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共同生存的環(huán)境因子。在未來對植被與土壤微生物關系研究中,從土壤理化條件、養(yǎng)分條件、酶活性等角度出發(fā),進而建立植被-土壤-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是未來研究的新思路?,F有的研究成果中,已經初步探明原始林和人工林的植被多樣性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特征,建立了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僅確立植被與土壤微生物的關系還無法全面而正確地揭示植被與土壤微生物互作的機制。因為,二者的生命活動是以土壤為直接媒介的。在未來的研究中,以土壤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明確植被與土壤微生物的互作關系是一個新的研究思路,應該重點加以考慮。

[1]于洋,鄒莉,孫婷婷,等.天然紅松林植被多樣性與土壤功能多樣性的關系[J].草業(yè)科學,2014,32(7):1176-1180.

[2]畢江濤,賀達漢.植物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9):244-250.

[3]杜瑋超,袁霞,曲同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與地上植被類型關系的研究進展[J].當代生態(tài)農業(yè),2011(1):14-18.

[4] GLORIA RODRíGUEZ-LOINAZ,MIREN ONAINDIA,IBONE AMEZAG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oi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native mixed-oak forests[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8,40:49-60.

[5]李驍,王迎春.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7(6):708-713.

[6]陳法霖,鄭華,歐陽志云,等.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對凋落物組成變化的響應[J].土壤學報,2011,48(3):603-611.

[7]MIHAI COROI,MICHELINE SHEEHY SKEFFINGTON PAUL GILLER.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tand structure in streamside forests in the south of Ireland[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4,202:39-57.

[8]鐘文輝,蔡祖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5):899-904.

[9]ARMANDO PIGNATARO,M.CRISTINA MOSCATELLI,STEFANO MOCALI.Assessment of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a coppiced forest system[J].Applied Soil Ecology,2012,62:115-123.

[10]褚建民,盧琦,崔向慧,等.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樣性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7,20(3):62-67.

[11]JEFFREY S B,DONALD D K.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rhizosphere of corn grown under conventional and low-input systems[J].Applied Soil E-cology,1996,5:21-27.

[12]蔣婧,宋明華.植物與土壤微生物在調控生態(tài)系統(tǒng)養(yǎng)分循環(huán)中的作用[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8):979-988.

[13]HARRIS J A.Measurement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estimating the success resto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3,54(4):801-808.

[14]ALLEN R,PLATT K,WISER S.Biodiversity in New Zealand plantation forestry-An industry perspective[J].New Zealand For,1995,39(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