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廣東省蜱及蜱傳播疾病流行概況

2014-03-22 21:06姜東續(xù)吳大成吳彩艷廖申權(quán)戚南山呂敏娜楊麗云吳玄光孫銘飛
動物醫(yī)學進展 2014年12期
關(guān)鍵詞:疫源地立克次體傳播媒介

李 娟,姜東續(xù),吳大成,吳彩艷,廖申權(quán),戚南山,呂敏娜,楊麗云,吳玄光*,孫銘飛*

(1.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動物衛(wèi)生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40;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獸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3.廣東恒興飼料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湛江 524094)

蜱隸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蛛形綱(Arachnida)、蜱螨亞綱(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總科(Ixodoidea),是一類重要的陸生脊椎動物專性體外寄生蟲,具有包括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在內(nèi)的廣闊宿主范圍[1]。蜱通過叮刺吸血可對宿主造成傷口繼發(fā)感染或涎液注入宿主體內(nèi)導致速發(fā)或遲發(fā)變態(tài)反應,引起動物出現(xiàn)貧血消瘦,生長發(fā)育受阻,生產(chǎn)性能下降,毛發(fā)質(zhì)量變差,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死亡。更重要的是蜱具有從宿主獲得多種病原體的能力,可作為多種重要人獸共患病如森林腦炎、萊姆病、蜱傳回歸熱、巴貝斯蟲病、落基山斑點熱、紐扣熱、人粒細胞無形體等病的傳播媒介,給人類健康和畜牧業(yè)生產(chǎn)造成極大危害[1-2]。近年來國內(nèi)頻發(fā)因蜱叮咬致人死亡的事件,因而對蜱及蜱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意義。

廣東省由于特殊的氣候、地理資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尤其是候鳥的遷徙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廣東省特殊的飲食習慣和進出口口岸龐大的貨物輸送量不但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相互接觸的機會,也為蜱及蜱傳病的傳播擴散提供便利條件。廣東省作為南北候鳥遷徙的交匯之地,幾乎包括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遷徙鳥類276種,秋、冬季節(jié)有來自北方越冬候鳥(包括日、韓等地),同時本地的夏候鳥會向南遷移(包括東南亞)。春、夏季節(jié)東南亞的夏候鳥返遷,同時原越冬鳥則向北遷移[3]。候鳥遷徙活動很容易打破蜱傳疾病的自然疫源性特點,將蜱或蜱傳病原攜帶到途徑地區(qū),使得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宿主的蜱在此聚集,增加了廣東地區(qū)受到外源蜱蟲及蜱傳病原危害的風險,給當?shù)厝?、畜健康帶來極大挑戰(zhàn)[4]。本文通過對廣東省蜱及蜱傳病原體的種類分布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期更好地了解廣東省已經(jīng)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相關(guān)蜱傳疾病,從而為蜱傳病的防控提供基礎(chǔ)資料。

1 廣東省蜱的流行種類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地理條件復雜多樣,蜱類分布廣泛種類豐富,中國現(xiàn)有蜱類2科10屬約119種[5]。其中能夠在人畜之間傳播疾病的有7個屬,分別為硬蜱屬(Ixodes)、革蜱屬(Dermacenter)、璃眼蜱屬(Hyalomma)、血蜱屬(Haemaphysalis)、扇頭蜱屬 (Rhipicephalus)、花蜱屬 (Amblyomma)和牛蜱屬(Boophilus)[2]。不同地理來源的蜱在種類上具有差異性,通常異扇蜱屬只分布在北方,而花蜱屬和盲花蜱屬則只見于南方;革蜱屬和璃眼蜱屬絕大多數(shù)屬于北方種類;血蜱屬、硬蜱屬、牛蜱屬和扇頭蜱屬在南北方均有存在,血蜱屬南方居多,而硬蜱屬和扇頭蜱屬則在北方占優(yōu)勢[5]??傮w來說,廣東省分布流行蜱類有硬蜱屬的粒形硬蜱,花蜱屬的龜形花蜱、爪哇花蜱、巴頓花蜱、厚體花蜱和變異花蜱,血蜱屬的鈍刺血蜱、臺島血蜱、豪豬血蜱、褐黃血蜱、具角血蜱、距刺血蜱、拉氏血蜱、臺灣血蜱、微形血蜱和越原血蜱,革蜱屬的金澤革蜱,牛蜱屬的微小牛蜱以及扇頭蜱屬的鐮形扇頭蜱和血紅扇頭蜱[5]。由于地理條件不同而引起蜱種分布的不同,其傳播的疾病病原亦不相同。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某些蜱種的分布范圍會受到影響[6]。不同宿主來源以及不同種的蜱可以攜帶的病原體種類并不完全一樣,可以引起不同疾病的發(fā)生與流行[7]。

2 廣東省存在的蜱傳播疾病流行種類

2.1 蜱傳人獸共患細菌病

2.1.1 萊姆病 萊姆?。↙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burgdoferi)引起的一種重要蜱傳人獸共患病,于1992年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重點防治研究對象,以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如腦膜炎、顱神經(jīng)炎、運動和感覺神經(jīng)炎)為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8]。該病在世界范圍廣泛分布,涉及美國大部、加拿大東南部、歐洲中北部、亞洲東部及北非等70多個國家,近些年新發(fā)病例呈現(xiàn)不斷擴張趨勢[9]。我國于1985年在黑龍江林區(qū)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第一例病例,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市、自治區(qū)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病例的報道,有至少19個省、市被推斷存在自然疫源地[10]。萊姆病的發(fā)生與其傳播媒介蜱的活動周期密切相關(guān),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至少35種蜱和少數(shù)吸血蚊、蠅、虻、螨、蚤類體內(nèi)存在有伯氏疏螺旋體感染,但只有硬蜱類(Ixodes)具有保持和傳播病原的能力。在美洲,萊姆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是肩突硬蜱(I.scapular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歐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ricinus),而我國主要是全溝硬蜱(I.persuleatus)、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和二棘血蜱(H.bispinosa),其中全溝硬蜱在北方多見,南方林區(qū)則多是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1]。研究發(fā)現(xiàn)伯氏疏螺旋體菌株目前至少存在13個基因型,我國分離到5種基因型,其中B.garinii和B.afzelii是我國北方地區(qū)主要的兩個基因型,南方地區(qū)則發(fā)現(xiàn)存在B.spielmanii和B.californiensis[11-12]。謝 霖 崇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廣東省梅州市存在萊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普遍易感,野鼠和牛是該地萊姆病螺旋體的主要動物宿主,臺灣長角血蜱是主要傳播媒介。Hao Q等[14]亦從廣東采集的蜱、嚙齒動物和人血清中分離到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螺旋體垂直傳播的特性以及隨鳥類遷徙和獸類長距離活動攜帶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可擴大萊姆病自然疫源地,如美國巴爾的摩市立公園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新的萊姆病疫源地。伴隨著人類活動頻繁,城市綠化和鼠類的增加,城市居民感染萊姆病的危險也有可能會增加。

2.1.2 Q 熱 Q 熱(Q Fever)是由貝納柯克斯體(Coxiellaburnetii)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病。人一般以發(fā)熱、頭痛、肌肉酸痛為主要癥狀,動物感染多為隱性經(jīng)過,但可引起妊娠牛、綿羊和山羊流產(chǎn)。該病分布相當廣泛,目前已報道的Q熱疫區(qū)幾乎遍及全球各大洲所有的國家[15]。

我國在1950年首次發(fā)現(xiàn)該病,常通過野生動物(嚙齒類)和家畜傳播。暴發(fā)流行多發(fā)生在屠宰場、食品加工廠、皮革廠和農(nóng)牧場等。該病原體以蜱作為傳播媒介并可經(jīng)卵傳代,形成自然疫源地。通常全溝硬蜱、乳突鈍緣蜱、鈴頭血蜱、亞東璃眼蜱和血紅扇頭蜱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16]。但近些年也有報道Q熱病原體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觸等多種途徑使人感染,其中呼吸道是引起Q熱暴發(fā)和流行的主要傳播途徑。貝氏柯克斯體是所有立克次體中唯一可以不通過節(jié)肢動物而通過氣溶膠方式使人及動物發(fā)生感染的病原體。牲畜屠宰過程中,感染動物的排泄物或內(nèi)臟、胎盤等會產(chǎn)生大量微生物氣溶膠而致病。吸入污染塵埃或繼發(fā)性氣溶膠均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飲用奶類和奶制品也可能經(jīng)口傳染 Q 熱[17]。

除牛、羊外,其他家畜作為傳染源的情況近年也屢見報到。1996年,山東省曾報道犬血清Q熱抗體陽性率高于山羊和牛。1998年廣東、廣西兩省軍警犬血清中也出現(xiàn)Q熱陽性。推斷犬的感染可能是因吞食病畜胎盤或被野外蜱類叮咬而造成的[17]。經(jīng)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病例證實,我國Q熱分布遍及24個省、市、自治區(qū),其中內(nèi)蒙、四川、新疆、云南及西藏等地區(qū)發(fā)生過暴發(fā)流行。

2.1.3 北亞蜱傳斑點熱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是引起重要的全球性分布蜱傳病病原體,目前已報道該病發(fā)生的國家和地區(qū)高達50余個,包括落基山斑點熱、蜱傳北亞熱、鈕扣熱、北昆士蘭蜱媒斑疹傷寒、南非蜱咬熱、以色列斑點熱、日本斑點熱、阿斯特拉罕熱、弗林德斯島熱等。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宿主動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為主,包括嚙齒目、食蟲目、兔形目,以及部分鳥類[17]。鳥類在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遠距離傳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另外,部分家畜如牛、羊、兔、駱駝、牦牛等可能作為宿主動物存在。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傳播途徑以蜱類叮咬為主,病原可經(jīng)卵傳播并在蜱體內(nèi)存活2年之久,亦可通過蜱糞便、體液接觸破損的黏膜組織而感染[19]。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是北亞蜱傳斑點熱的主要傳播媒介,另外,邊緣革蜱(D.marginatus)、中華革蜱(D.sinicus)、森林革蜱(D.silvarum)和越原血蜱(H.yeni)也可作為該病的傳播媒介[10]。我國于1962年在黑龍江虎林發(fā)現(xiàn)第一例病例,在目前發(fā)現(xiàn)并證實具有致病性的13個斑點熱群立克次體中,我國存在有4種分別是西伯利亞立克次體、內(nèi)蒙古立克次體Ha-91株、黑龍江立克次體及虎林立克次體。目前該病在我國廣東、黑龍江、內(nèi)蒙、新疆、北京、吉林和遼寧均有報道。自然疫源地多存在于東經(jīng)90°~135°,北緯40°~50°的中國北部地區(qū),在南方部分地區(qū)的人和嚙齒動物上有發(fā)現(xiàn)血清陽性數(shù)據(jù)。張麗娟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廣東連平縣除了存在已證實的西伯利亞斑點熱外,還存在新的蜱傳斑點熱立克次體。

2.2 新發(fā)現(xiàn)的蜱傳播疾病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引起的一類新發(fā)人獸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侵染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以發(fā)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的蜱傳疾?。?1]。其病原體無形體為革蘭染色陰性細胞內(nèi)專性寄生菌,在細胞質(zhì)內(nèi)以包涵體形式存在。該病主要通過攜帶病原體的蜱叮咬,或直接接觸患者體液傳播。已報道的傳播媒介主要是龜形花蜱(A.testudinarium),越原血蜱(H.yeni)和森林革蜱(D.silvarum)。HGA呈世界性分布,人群對該病普遍易感,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自我國1999年發(fā)現(xiàn)第一例無形體病例以來,先后在廣東、新疆、內(nèi)蒙、黑龍江、廣西、福建和云南等地發(fā)現(xiàn)多例HGA感染患者或疑似患者[10]。據(jù)2010年河南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省內(nèi)共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蜱疑似無形體病例、綜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其中信陽72例,死亡9例,病例發(fā)生的疫區(qū)均有微小牛蜱分布,很可能與微小牛蜱的傳播有關(guān)[22]。李雁等[23]通過對廣東、甘肅和湖南三省蜱體內(nèi)無形體攜帶情況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廣東省血紅扇頭蜱攜帶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原陽性率為7.8%。

3 廣東省特殊地理環(huán)境在蜱及蜱傳病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

廣東省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存在大面積的山地、森林、丘陵和濕地,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保護區(qū)較多。同時也為蜱類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宿主資源,為一些蜱傳疾病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疫源地。

廣東省位于中國南方的邊界,距東南亞許多國家較近,非法狩獵、販賣和自然遷徙到廣東的外來野生動物種類較多,這也為新的蜱種和蜱媒病傳入提供了方便。特別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八條候鳥遷徙路線有三條途經(jīng)我國,其中“東非西亞遷徙線”的候鳥從蒙古進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進入印度半島,飛躍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腳;“中亞遷徙線”從西伯利亞進入我國,最后在印度半島繁衍生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則從美國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亞西太平洋群島,繁衍后再北上,經(jīng)過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其中有2條經(jīng)過廣東及周邊地區(qū)[3],形成越冬水鳥重要的遷徙帶,候鳥作為蜱的寄生宿主之一,對蜱及蜱傳病的擴散、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4,24]。候鳥遷徙活動很容易打破蜱傳疾病的自然疫源性特點,將蜱或蜱媒病原攜帶到途經(jīng)地區(qū),例如主要在北方出現(xiàn)的蜱傳腦炎很可能隨感染蜱經(jīng)候鳥遷徙攜帶到南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散播的風險[25]。另外,廣東省特殊的飲食習慣及其進出口口岸貨物流通特點增加了與野生動物相互接觸的機會,也為蜱及蜱傳病的傳播帶來便利條件。江莉等[26]從廣東進口貨物中截獲肩突硬蜱,目前該蜱種在我國尚無檢出報道,提示我省存在外來蜱及蜱傳病原入侵的危險性。

4 結(jié)語

目前有關(guān)廣東省的蜱種類、分布及蜱傳病的流行情況尚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根據(jù)2008年報道,廣東省目前存在的蜱種類有7屬22種,但具體地理分布尚不清楚。目前有關(guān)廣東省蜱傳病的報道也較少,僅有連平縣存在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和梅州市存在萊姆病的自然疫源地的報道。因此,明晰廣東省蜱蟲的流行種類、優(yōu)勢種,以及蜱傳病的分布概況可對評估廣東省人、畜感染風險提供基礎(chǔ)依據(jù),對蜱及蜱傳病的綜合監(jiān)測、防控乃至病原傳播機制等相關(guān)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李朝品.醫(yī)學蜱螨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11-27.

[2]劉 琪,王偉利,孟慶風.蜱及蜱傳病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3):1107-1109.

[3]于 輝,孔令達,陳冠春.候鳥遷徙與人類健康[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4(3):15-16.

[4]Scharf W C.Immature ticks on birds:temporal abundance and reinfestation[J].Northeastern Naturalist,2004,11:143-150.

[5]陳 澤,楊曉軍,楊曉紅,等.中國蜱類地理分布及區(qū)系分析[J].四川動物,2008,27(5):820-823.

[6]Estrada-Pena A,Ayllón N,de la Fuente J.Impact of climate trends on tick-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J].Front Physiol,2012,3:64.

[7]馬米玲,李海建,慶保平.我國蜱媒傳播的人獸共患?。跩].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12,4(1):41-42.

[8]Kuehn B M.CDC estimates 300000US cases of Lyme disease annually[J].2013,310:1110.

[9]Sprong H,Hofhuis A,Gassner F,et al.Circumstantial evidence for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number and activity ofBorrelia-infectedIxodesricinusin the Netherlands[J].Parasit Vectors,2012,5:294.

[10]Wu XB,Na R H,Wei S S,et al.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J].Parasit Vectors,2013,6:119.

[11]Chu C Y,Liu W,Jiang B G,et al.Novel genospecies of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from rodents and ticks in southwestern China[J].J Clin Microbiol,2008,46:3130-3133.

[12]Masuzawa T,Takada N,Kudeken M,et al.Borreliasinicasp.nov.,a lyme disease-relatedBorreliaspecies isolated in China[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1,51:1817-1824.

[13]謝霖崇,萬康林,郭 衍,等.廣東梅州市萊姆病自然疫源地調(diào)查[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9,4(8):575-578.

[14]Hao Q,Hou X,Geng Z,et al.Distribution of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in China[J].J Clin Microbiol,2011,49:647-650.

[15]Szymańska-Czerwińska M,Galińska E M,Niemczuk K,et al.Prevalence ofCoxiellaburnetiiinfection in foresters and ticks in the south-eastern Poland and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methods[J].Ann Agric Environ Med,2013,20(4):699-704.

[16]Chmielewski T,Tylewska-Wierzbanowska S.Q fev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J].Pol J Microbiol,2012,61(2):81-93.

[17]馮曉研,吳 敏,羅 敏.我國Q熱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0,26(3):219-220.

[18]Lewin M R,Bouyer D H,Walker D H,et al.Rickettsia sibiricainfection in members of scientific expeditions to northern[J].Asia Lancet,2003,362(9391):1201-1202.

[19]He J F,Zheng K,Li W,et al.Study on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in Guangdong province[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03,24(8):700-703.

[20]張麗娟,張景山,付秀萍,等.廣東連平縣存在新的蜱傳斑點熱立克次體[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6,22(8):697-700.

[21]Dumler J S.Anaplasma and Ehrlichia infection[J].Ann NY Acad Sci,2005,1063:361-373.

[22]黃 斌,黃新華.信陽微小牛蜱流行病學及其防治[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1(1):27-28.

[23]李 雁,康逢義,楊吉飛,等.甘肅、湖南和廣東三省蜱體內(nèi)嗜吞噬細胞無形體與伯氏疏螺旋體共感染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3,29(2):117-121.

[24]Hasle G.Transport of ixodid ticks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by migratory birds[J].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3,10(3):48.

[25]楊正時.蜱傳腦炎病毒傳播的生態(tài)鏈[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2,24(1):76-79.

[26]江 莉,龔勁聰,胡龍飛,等.DNA條形碼技術(shù)用于進口貨物中肩突硬蜱的鑒定[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14,37(1):33-36.

猜你喜歡
疫源地立克次體傳播媒介
2020年烏魯木齊市一起動物間鼠疫疫情處置分析
“擼貓”需當心感染立克次體
視覺文化視閾下武術(shù)傳播媒介研究
鼠疫自然疫源地構(gòu)成成分及其作用分析
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媒介思想論述
反腐報道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我國斑點熱立克次體感染與免疫的實驗研究
新發(fā)蜱傳病原體
——勞氏立克次體的研究現(xiàn)狀
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