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疆的一條超級徒步線路,“五河連穿”跨越了中天山的5條大河——頭屯河、三屯河、呼圖壁河、塔西河和瑪納斯河,其中的D段長約60公里,是這條線路上的精華。清明期間,一隊驢友踏上旅途,從狼塔C線入口白楊溝(呼圖壁河支流)出發(fā),經(jīng)黑那亞提達坂、三道馬場、塔西河河谷、二道馬場,最終抵達清水河(瑪納斯河支流),沿途考察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為后來者開辟徒步線路……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新疆天山”申遺成功,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自此,這條橫貫新疆中部的大山脈成為了人類公認的自然遺產(chǎn)。
在中天山地區(qū),有兩座著名的山峰——天格爾峰和河源峰(狼塔),由這兩座山峰發(fā)育、生成的河流多達幾十條,其中比較大的,有發(fā)源于天格爾峰的頭屯河和三屯河,發(fā)源于狼塔的呼圖壁河、塔西河和瑪納斯河。這5條大河流經(jīng)中天山北坡,形成了天山北坡經(jīng)濟帶的核心地區(qū),其中分布著烏魯木齊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呼圖壁縣和瑪納斯縣。
在2009年的一次驢友聚會上,“五河連穿”的想法被首次提了出來,但未定具體路線。當然,穿越路線越是靠近天山主脈,穿越難度就越大,但風景指數(shù)也就越高。一晃4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五河連穿”的4/5部分都已經(jīng)由驢友們完成了探路,一條橫跨中天山五條大河的超級徒步路線呼之欲出,這條路線就叫做“五河連穿”!由于該線路一直沿著狼塔北側(cè)行進,所以也叫“狼塔大北線”。
這條穿越線路各路段具體為:A段+B段+C段——農(nóng)大林場(頭屯河)→老阿里鄉(xiāng)(三屯河)→呼圖壁林場(呼圖壁河)→白楊溝(呼圖壁河)→D段(塔西河)→E段(瑪納斯河)。其中D段——白楊溝(呼圖壁河,狼塔C線入口)→塔西河→清水河(瑪納斯河),距離60公里,我們在2013年清明節(jié)期間組隊,踏上了探尋這段路途的旅程。
1、白楊溝大水罐→D1營地→黑那亞提達坂
雪后的白楊溝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剛剛下過的這場大雪,覆蓋在整齊排列的塔松上,仿佛吸引我們進入一個童話的世界。
在新疆天山地區(qū),每年4月的氣候都極不穩(wěn)定。4月2日,這里就經(jīng)歷了一次較強冷空氣肆虐的天氣過程,讓人擔心車輛無法把我們送到計劃中的起點——白楊溝大水罐。如果那樣,我們將不得不因為繞行而增加28公里山路。但從天氣預報來看,自4月4日起,天氣將會轉(zhuǎn)晴。
4月3日,車輛載著我們一路駛向白楊溝大水罐,路上看不到任何車轍,這說明大雪封山后車輛難以通行。在一段300米的爬升路段,最深積雪已達20厘米,隊員們只好借來掃把和鐵鍬,把路上的積雪鏟除后,車輛才順利通過。
我們的司機駕駛技術(shù)的確不錯,經(jīng)過一番折騰,傍晚7點總算把我們平安地送到了徒步起點——白楊溝大水罐,這也是傳統(tǒng)狼塔C線穿越的起點。找了一片相對平整的地方,直接在雪地上扎營。晚上,氣溫下降到了零下15℃,盡管待在帳篷里,感覺還是很冷,呼出的濕氣在外帳里側(cè)結(jié)了一層薄冰。
第二天早上9點半,我們便整裝出發(fā)了,隊伍行進速度很快。雪后的白楊溝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剛剛下過的這場大雪,覆蓋在整齊排列的塔松上,仿佛吸引我們進入一個童話的世界。不遠處,聞名遐邇的狼塔線重要地標蛤蟆石,張開它那夸張的大口,像是在高呼歡迎口號,迎接我們這群不速之客。
大約4個小時后,隊伍來到了狼塔C線穿越的D1營地,在距離D1營地不遠處,就是2013年3月30日剛剛發(fā)生了“3·30”狼塔救援的地方。那次救援轟動了全國,還上了中央電視臺。
這個季節(jié),陽坡的積雪已經(jīng)很少,氣溫為5℃左右,如果不是這場大雪,氣溫應(yīng)該在10℃以上。
午飯過后,大家開始準備翻越此行中的第一座達坂——黑那亞提達坂。這座達坂海拔3150米,是此次探路活動中的第一個難點。至此,“五河穿越”路線和狼塔C線完全分道揚鑣了。
2、D1營地→黑那亞提達坂→三道馬場
偶爾回頭,拍了一張白楊溝冰雪世界的照片:遠處的山頭上,風吹雪形成的“白霧”像旗云一樣飄舞;天空潔凈如洗、遠方冰峰畢現(xiàn),感覺波光粼粼。
這一天天氣晴好,溝谷里基本無風,比較暖和。但從遠處觀察,黑那亞提達坂的埡口處有很深的積雪,同時天空中還有風吹雪形成的“白霧”。所謂“白霧”,其實就是被風吹起來的雪粒子,這樣的風吹雪,一般都會在達坂的背風面形成雪墻,雪墻可達好幾米高。
黑那亞提達坂的海拔高度只有3150米,但大家都爬得很辛苦,許多隊員嘴唇發(fā)黑,伴有輕微的高反癥狀,這可能跟風大、冬季含氧量低有關(guān)。隨著海拔的上升,坡度逐漸加大,積雪越來越厚,氣溫也在迅速降低,隊員之間逐漸拉開了距離,只要停下來,馬上就有被凍透的感覺。
我走在隊伍的后半部,從遠處看見第一撥隊員正在通過埡口。天空中飄著被大風卷起的雪粒,埡口東側(cè)風吹雪形成的雪墻足有3米高。在這里,瞬間風力有七八級以上,隊友們都低著頭,呈出身體前傾的姿勢。幸好我提前估計到了大風,叮囑前面帶隊的副領(lǐng)隊背包者和豆?jié){,到了達坂頂后不用等齊后面的隊員就直接下降,否則極易造成隊員迅速失溫。
偶爾回頭,拍了一張白楊溝冰雪世界的照片:遠處的山頭上,風吹雪形成的“白霧”像旗云一樣飄舞;天空潔凈如洗、遠方冰峰畢現(xiàn),感覺波光粼粼。穿著紅色衣服的驢友,也成了這美麗圖畫中的點睛之筆。
這是我見過的最潔凈的天空。
我最后一個登頂達坂埡口時,所有隊友都已經(jīng)下山了。八級大風刮得人站立不穩(wěn),在埡口上眺望:正南方就是狼塔C線方向,順溝走到頭就是白楊溝達坂,而正西方才是我們這次要走的塔西河方向。我掏出相機,拍了不到10張,大風便迅速抽走體內(nèi)的熱量,雙手開始凍得麻木,棉手套似乎也不管用,接著打起寒顫來。不能繼續(xù)停留在達坂頂上了,必須馬上下撤,否則有失溫的危險。隨著逐漸下行,體內(nèi)的熱量才開始慢慢恢復。endprint
轉(zhuǎn)過了一彎又彎,路邊逐漸出現(xiàn)裸露的草地,氣溫越來越高。但不久,我們看到路邊的草地被野豬拱得亂七八糟,像是被剛剛犁過的田地,心里難免犯怵。俗話說“一豬二熊三老虎”,就是指野豬極度危險。與野豬狹路相逢尤其危險,所以在路過野豬棲息地時,我們都要提前搞出點大的聲響,比如大聲呼叫,以提前驚退野豬,避免與野豬正面相遇,確保自身安全。
太陽落山不久,我們終于趕到了D2營地——三道馬場,隨即點燃篝火,并囑咐大家晚上要提防野豬襲擊,有動靜就要大聲吆喝,這樣既可以提醒隊友注意安全,也可以嚇退野豬。
這一天路程有點長,吃過晚飯后,大家都早早休息了。
3、三道馬場→塔西河河谷→塔西河河谷
塔西河的上游河谷,人跡罕至,依然保留著極其原始的自然風光,河谷中有大片平整的草地可以扎營,據(jù)說最近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瑪納斯碧玉的礦脈。
第三日清晨醒來,才發(fā)現(xiàn)營地位于三道馬場的核心地帶,距離營地不遠處的臺階上有幾座大房子。三道馬場、二道馬場都是非常著名的天山牧場,上世紀新疆解放前夕,這一帶曾經(jīng)是巨匪烏斯?jié)M的老巢。傳說要進入三道馬場只有一條密道,而且道路異常艱險,易守難攻,然而一旦進入三道馬場腹地,溝谷卻很平緩、開闊,非常適合馬匹快速移動,這也許就是以騎兵著稱的巨匪烏斯?jié)M選擇三道馬場的原因吧。為了剿滅這股土匪,人民解放軍翻山越嶺,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三道馬場,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兩大片墓地,有的墳?zāi)箍雌饋砟甏眠h,但也有近代墓葬,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三道馬場只是夏季牧場,只有在6-8月這3個月里,牧民才來此放牧,然后就轉(zhuǎn)場去了冬季牧場。既然沒有固定居民,這墓地又從何而來呢?
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當年剿匪勝利后,烏斯?jié)M掠奪來的大批寶藏卻不翼而飛,這給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懸念。此后的很多年里,盜墓者、尋寶者紛至沓來,光顧三道馬場,但一無所獲,這批寶藏的最后去向始終是個謎。
從營地出發(fā)后,我和繁華、青一、阿蓮等幾位隊員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后,負責收隊。這時,應(yīng)該過河走上左側(cè)山坡的馬道了,可前面的隊伍依然沿著河道前行。這個季節(jié),河水很淺,我估計沿著河道再走一段也能過河,便沒有叫回他們??墒?,當我們上升了百米左右后才看清楚:沿河道再往前走,就進入了峽谷,而那段峽谷是個“死胡同”,根本走不通,況且峽谷里結(jié)的冰還沒有融化。
就在此時,河對岸的臺地上,“轟隆隆”地跑過幾十只野豬。從我們與野豬的距離和野豬的身形來判斷,體格大的野豬體重超過了150公斤,跟小牛一般大小。昨天沿路那些仿佛被犁過的田地,估計就是這群野豬所為。剛想換上長焦鏡頭,沒料到野豬跑得太快,翻過一座小山梁便沒了蹤影。
最后,誤入峽谷的隊員不得不爬回馬道。因為要等他們,我們8人的后隊變?yōu)榍瓣牐辛烁鄷r間拍照、曬太陽。山里的太陽曬著暖洋洋的,可真是舒服。
從昨天下午翻過黑那亞提達坂進入三道馬場起,到今天中午,再往前翻過一座不足200米的小達坂,就算走出了三道馬場——我們橫穿三道馬場,差不多用了一整天的時間!
隨后,隊伍一路行進到塔西河河谷,也就是“五河連穿“中的第四條大河。塔西河是完全發(fā)源于河源峰(狼塔)的一條河,但不知塔西河的名字是不是因為塔西河發(fā)源于狼塔西側(cè)而得名。
根據(jù)我們掌握的資料,塔西河水流較大,可能需要保護趟河,就像在狼塔一樣,我們這次也攜帶了8毫米靜力繩和輔助繩,還有主鎖和扁帶。可是,當我們來到塔西河邊,河水比想象中要小得多,走在前面的豆?jié){、背包者、土狼、夏天、芝麻等隊友已經(jīng)在河上搭起了一座橋,雖然只是一根木頭的獨木橋,卻也讓大家避免了趟水過河。
塔西河的上游河谷,人跡罕至,依然保留著極其原始的自然風光,河谷中有大片平整的草地可以扎營,據(jù)說最近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瑪納斯碧玉的礦脈。此時剛好中午,太陽曬著暖融融的,真想在這里扎營半天,好好享受一下,但無奈這次是探路活動,后續(xù)路程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不敢過多耽誤,匆匆吃了午飯,便在下午2點半開始向二道馬場達坂爬升。
4、塔西河河谷→二道馬場→二道馬場達坂→小樹林營地→清水河谷
沿著前隊踩出的腳印,一步步下降。馬道先是橫切前行,然后垂直鉆入樹林開始下降,說明這條路可以直接到達清水河谷,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從谷歌地圖上看,通往二道馬場達坂的路是漫長的上坡路,絕對海拔上升700米,長度超過8公里,預計用時4個小時。二道馬場和三道馬場同為天山北坡的著名牧場,草原平緩,6月初,這里應(yīng)該是無邊無際的花海。
上二道馬場達坂的路,忽上忽下,呈波浪狀起伏,不遠處的雪山邊就是二道馬場達坂埡口,我們必須先下降一百多米才可以接近。此時我走在隊伍后面,看著隊友們一會兒疾行在彎彎曲曲的馬道上,一會兒又下到溝谷里而不見蹤影,馬道起起落落,有時還隱藏在樹林中,需要仔細尋覓才能發(fā)現(xiàn)。恍惚間,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也突然感慨起自己的“馬道人生”來。
距離二道馬場達坂不遠了,前面的臺地上有座牧屋,旁邊的溝里有條小溪,這一路過來已經(jīng)快3個小時了,還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休息過,似乎一直都在趕路。
傍晚6點半,我隨后隊到達二道馬場達坂頂部,連續(xù)爬山4個小時,許多隊員的體能都到了極限。這時達坂頂部又開始起霧,我擔心找不到下山的馬道。從地圖上看,從二道馬場達坂下降到清水河的馬道既不夠清晰也不連貫,是這次探路中最不確定的路段,為此我還制作了3套備用方案,而最遠的備用下降路線需要往清水河上游方向多繞行7公里山路,但在這樣的大霧天氣中很難實現(xiàn),時間也不允許。
看到達坂頂上有積雪可以解決水源,我開始考慮直接在達坂頂扎營,等待明天早晨大霧散去后再走,那樣就更容易找到下山的馬道,但副領(lǐng)隊背包者告訴我前隊已經(jīng)下山了,下山的路上有積雪,有點滑,但還可以走。我告訴他,在下降途中,只要找到能扎營的地方,就停下來扎營。endprint
這次出來之前,隊員芝麻新買了一部手持式GPS,帶著實地測試。除了上午在峽谷中走了一小段冤枉路之外,這臺機器把其他線路判斷得都非常準確。中午爬向二道馬場達坂前,我特意與他做了交流,希望他能借助GPS的導航和豆?jié){、背包者的經(jīng)驗,正確地找到從二道馬場達坂埡口下降到清水河的這段路?,F(xiàn)在大霧彌漫,能見度很低,前隊尋找下山道路的難度也陡然增大。他們能找到下山的路嗎?
趁著等待后面隊員的間隙,我在達坂頂上轉(zhuǎn)了一圈。此前,從地圖上知道,二道馬場達坂海拔高度2750米,是這一帶的交通樞紐——有兩條大馬道在這里交匯,呈大十字形。其中一條大馬道沿著山脊延伸,出口在塔西河火燒洼西側(cè)的西溝煤礦。這條山脊的最高點3250米,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積雪很深,無法行走。這條山脊路線基本呈南北方向,是剿匪小說里描寫的進入三道馬場的唯一“密道”。另外一條就是我們這次行走的路線。它以東西方向為主,在翻過二道馬場達坂后,借用了清水河谷的道路,清水河谷的道路是后來林場搬運木材時新修的,搬運木材的道路雖已廢棄,但還是比馬道平整、寬敞多了。而且,沿著清水河谷還修建有多座橋梁,不用趟河。
我留在達坂頂上接應(yīng)后面的隊員,并告訴他們下行的路線。大霧最濃的時候,我看不見前方幾米開外的物體。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2010年5月的移摩古道之行。當時我第一個沖上達坂,但天氣突然起霧,讓我完全找不到繼續(xù)前行的馬道,也看不到后面的隊友,茫茫雪原,只有我的大包和手杖陪伴在身邊,一種莫名的孤獨感瞬間襲來。
沿著前隊踩出的腳印,一步步下降。馬道先是橫切前行,然后垂直鉆入樹林開始下降,說明這條路可以直接到達清水河谷,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樹林中的這段路覆蓋著積雪,個別路段還比較滑溜。這時已是下午7點了,樹林中的光線很暗,加之已連續(xù)行走了10個小時的山路,隊友們的身體都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tài),要走這樣的路,需要萬分小心。
晚上8點半,我和走在最后的幾位隊員終于到達小樹林營地,先期到達的隊員已經(jīng)扎好了帳篷,開始做飯了。營地點起了三堆篝火,烘烤著我們濕透的鞋襪。小樹林營地海拔2150米,而清水河谷海拔2050米,兩者之間還有100米下降,但山谷已經(jīng)變得平緩和寬敞。也就是說,前面的路已經(jīng)沒有難度,我們的探路活動已經(jīng)成功了。GPS顯示,今天爬升1300米,徒步距離25公里。
晚飯后,隊員們圍著篝火喝酒聊天,慶祝探路成功,一直到凌晨兩點。
最后一天的路,已經(jīng)沒有任何難度,順溝下到清水河后,再順流而下就可以出山了。早上9點,心急的隊員就出發(fā)了,當然還有人是急著去清水河撿玉石的。隊伍速度很快,中午一點半,便到達清水河煤窯溝處與接應(yīng)車輛會合,完成了五河穿越D段的探路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