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源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 康復科學系,南京 210038)
肢體殘疾,是指人體運動系統的結構、功能損傷造成的四肢殘缺或四肢、軀干麻痹(癱瘓)、畸形等,導致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以及活動或參與的局限。肢體殘疾包括:①上肢或下肢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②脊柱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③中樞、周圍神經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造成軀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礙。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4月1日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其中肢體殘疾2412萬人,所占比重居各類殘疾的第一位;[1]與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755萬人相比,肢體殘疾人總數大幅增加。[2]與1987年的抽樣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肢體殘疾人口總量增加,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殘疾類別結構也發(fā)生改變,肢體殘疾的現患率大幅增加,所占比例也成為各類殘疾中的第一位。蔡軍[3]通過對127例肢體殘疾病人心理社會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表明,肢體殘疾特別是后天性的肢體殘疾,由于客觀現實的殘疾,改變了其原有的實踐活動,這種改變從根本上來說是呈削弱性和損害性的,從而嚴重阻礙其自身完善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失去某些自我尊重和原有的社會地位,甚至還會產生生存的不安全感。而在人格上,最終表現為注意力內斂,抑郁孤獨和沉默寡言的內傾性表現。李靜璇[4]等人通過對社區(qū)殘疾人的心理社會問題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肢體殘疾人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倔強和自我克制,自我封閉、孤僻、內省、不主動與人交往。行為和人格偏離的患者,由于情緒極不穩(wěn)定,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能力極差,其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易于離開實際去思考問題,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還會表現出偏執(zhí)傾向,嚴重時可有妄想。由此,對于肢體殘疾人心理上的康復比肢體上存在障礙的殘疾人,更渴望溝通上無障礙和心理上的自我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發(fā)揚人道主義,發(fā)展殘疾人事業(yè)”。這是我們黨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把殘疾人事業(yè)作為人道主義事業(yè),把人道主義作為殘疾人事業(yè)的旗幟提出,以推動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保障和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在此背景下,我們要發(fā)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理解、尊重、關心、幫助肢體殘疾人,而這又具體體現在與肢體殘疾人交往過程中的禮儀。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對肢體殘疾人運用合適得當的交往禮儀,不僅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更體現出社會的和諧。
稱謂是一個極其龐大的語言文化系統。廣義的稱謂可以泛指一切人和物;狹義的稱謂則專指人們在社會交際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稱謂。人際稱謂系指狹義的概念,指稱的對象是人,他是由人的身份、職業(yè)、性別等特征而得來,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5]在與肢體殘疾人士交往中,特別是第一次見面而不知其姓名時,我們應用正面的詞語如“肢體殘疾人士”來稱呼肢體殘疾人,不要出現諸如“瘸子”“癱子”等帶侮辱性質的稱呼。同時,不要用“正常人”一詞稱呼非殘疾人,一般用“健全人”一詞與殘疾人相對應。
介紹是社交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本方式。通過介紹,可以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以便更好地進行交談、了解和溝通。[6]吳清平[7]等研究表明肢體殘疾成人社會支持水平低于非殘疾人,人格特征方面以精神質和掩飾傾向兩個維度上和非殘疾人具有一致性,情緒穩(wěn)定性得分明顯高于非殘疾人,性格內外向的得分明顯低于非殘疾人。表明肢體殘疾成人具有內傾、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谥w殘疾人的心理,我們在與之交往中更應該主動積極些,使他們能感受到主動的善意。
握手是社交活動中重要的禮儀規(guī)范。[8]握手是一種禮儀,但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國家之間的交往都賦予這個動作豐富的內涵。一般說來,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種交流,可以溝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雙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賀、鼓勵,也能傳達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虛假、傲慢。根據禮儀的規(guī)范,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后次序,一般應當遵守“尊者先伸手”的原則,應當由尊者首先伸出手來,而不可貿然搶先伸手。[9]在與肢體殘疾人交往中,一般應在其伸出手有握手的表示之后再伸手與其握手,一方面是出于對肢體殘疾者的尊重,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到肢體殘疾者由于肢體的不便或由于使用輔助器具而限制其握手。
和肢體殘疾人談話,除了要特別注意回避與其生理缺陷有關的詞語和內容,一般情況下,無需考慮殘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樣,談話內容根據雙向共感原則可以廣泛一些,根據談話對象的愛好,天文、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文化、新聞、趣事、國際、國內都可以,使其感到人們并沒有把他們另眼看待。如果要談及殘疾人的事時,就多談些殘疾人的事業(yè)、奮斗精神,社會的助殘活動、個人的助殘行為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殘疾人服務的企事業(yè)單位和發(fā)展前景等正面的話題。
良好的情境是交談成功的一半,這里的情境主要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基礎的、顯性的,易于理解和實踐的;心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則是深層的、隱性的,相對難以領悟和實踐的。[10]肢體殘疾人的特殊身體狀況使他們普遍具有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能力喪失的痛苦與內心深處的自卑糾結在一起,他們大多敏感、自尊。路人異樣的眼光,甚至坐在輪椅上與站立的人說話時,被“居高臨下”俯視的狀態(tài),都會讓他們心生不快。與肢體殘疾者如坐輪椅的殘疾人交談時,如果時間超過一分鐘,交談者最好采用蹲姿與其談話,此時雙方的目光在同一水平線上。心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最為根本也是最為關鍵的是要給對方一個平等的心理環(huán)境。
去他人的工作單位或住所拜訪,應事先有約定,不應隨時、隨意不邀而至,成為打擾對方工作和生活計劃的不速之客。[11]這在與肢體殘疾者交往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無論到家中或者是賓館,造訪重度肢殘人,一定需要事先征得同意,因為許多殘疾人一旦沒有佩戴假肢、支具、沒有乘坐輪椅時,行動非常不便,意外來訪對于他們會有產生壓力。
禮儀作為一種行為方式,貫穿于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全過程,并且能夠及時轉化為對方的視覺和心理形象,迅速引起對方及他方的審美價值判斷,從而使禮儀體現出一種形象塑造的功能。[12]接待禮儀也顯示人們的人格修養(yǎng)、文化背景等道德要素的窗口。在有肢體殘疾者造訪時,要確保肢體殘疾者特別是使用輪椅的肢體殘疾者能方便進出,在肢體殘疾者行進的路徑,不要堆放障礙物。
如果在為肢體殘疾者提供座位時,最好是提供帶有扶手的凳子或者坐凳比較高的椅子以方便肢體殘疾者休息。
幫助肢體殘疾人前征求其意見。有學者認為肢體上的殘疾,給他們正常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有些殘疾人對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經常遭遇挫折、取笑和不合時宜的憐憫,容易產生自卑感。他們在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方面的特點與常人并無明顯的區(qū)別,只是在個性特征方面存在些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點。[13]因此,如果是肢體殘疾人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做。如果因為他們身體不方便就為他們做好一切,反而傷害了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獨立性和意志、能力等。肢體殘疾人很好強,他們不喜歡甚至反感別人對他們的憐憫,如果不征得他們的同意,一上去就幫忙,可能將其激怒,反而會陷入尷尬局面。當然,如果其帶有大件行李的時,在征求其同意后可以給以協助。
輪椅對于殘疾人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某種意義上它甚至就是身體的“一個部分”,在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14]在與使用輪椅的肢體殘疾交往時,不要倚靠在輪椅上,沒有人愿意被倚靠著進行交談。對于使用手杖或拐杖的肢體殘疾者,他們需要借助這些輔助器具來平衡自己,所以在給與幫助時需要在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攙扶,而不要冒昧的主動上前,這樣往往會造成“幫倒忙”。
在與健全人交往的禮儀中,在拍照前應務必取得被拍攝者同意,如果未經同意拍攝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對于肢體殘疾者,特別是一些中重度肢體殘疾者,由于身體的部分缺陷,在拍照中往往會有一些顧慮,因此,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可在未征求肢體殘疾者意見就直接站其旁邊進行拍照。
自助餐是一種由賓客自行挑選、拿取或自烹自食的一種就餐形式。這種就餐形式可以不受約束的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肢體殘疾人在取食時由于肢體障礙存在諸多不便,健全人應詢問其需求,按照要求協助取食品。一般在就餐時,根據其具體情況詢問需要什么樣的餐具,忌諱直接喂他們吃東西。
社會層面上,一些長期存在的觀點認為殘疾人由于自身缺陷,在社會參與中處于劣勢是自然現象,或基于殘疾人對于社會貢獻較小而合理化他們弱勢地位以及被隔離,對于這些帶有偏見的或者說帶有歧視性的態(tài)度,國家應該從立法方面給與一定的支持,使得殘疾人與正常人一樣,同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視為社會成員多樣性的一種,而不是一種病態(tài)的存在。同時,基于人本質上的平等,殘疾人應該享有正常人一樣的權利,最大限度地擁有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每個人也應該充分理解并尊重肢體殘疾人,以達到真正的和諧社會。
[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狄亞,于文方,檀英,等.中國1987年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M].北京: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1989.
[3]蔡軍.127例肢體殘疾病人心理社會狀況的調查和分析[J].中國康復,1989(1):20-22
[4]李靜璇,李圣剛.社區(qū)殘疾人的心理社會問題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22):374-377
[5]白芳.人際稱謂研究綜述[J].燕山大學學報,2003(3):89-92
[6]鐘文先.芻議介紹的禮儀[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1):54-55
[7]吳清平.肢體殘疾成人社會生活狀況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康復,1999(2):96-98
[8]曹俊.從握手禮儀看中西文化差異[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22):255-256
[9]姜立新.現代禮儀教材[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10]林秀清.從語言藝術談高校人事工作者的服務意識[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10):32-33
[11]楊好雨.拜訪作客不可忽視的細節(jié)[J].解放軍生活,2006(2):55
[12]徐蔚.論高校辦公室的接待禮儀功能[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8-140
[13]張伯源,任寶崇.殘疾人心理及其診斷與訓練[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14]宮浩欽,黃盛斌.基于殘疾人情感訴求的輪椅設計新思路[J].包裝工程,2010(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