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帆 朱婷婷
( 江西修水縣農(nóng)業(yè)局 332400)
雙井名茶始于唐、盛于宋、鼎盛于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是修水縣當前兩大茶葉品牌(寧紅、雙井綠)之一。以原產(chǎn)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的家鄉(xiāng)——修水縣杭口鎮(zhèn)雙井村而得名。
雙井茶屬綠茶類。
初為蒸青團茶——將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穿烘干。元·柳貫詩:“舊聞雙井團茶美……”。唐·陸羽《茶經(jīng)》:“荼之造”即是敘述蒸青團茶的制法。
晚唐和北宋,已發(fā)展為蒸青散茶(時名草茶)——鮮葉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保持一定的自然狀態(tài)。毛文錫公元935年前后著《茶譜》載:“洪州雙井白芽,制造極精”;黃庭堅之父黃庶:“家童來,持雙井芽,數(shù)數(shù)飲之,輒成詩,以示同舍:……白芽包裹林巖姿……”;黃庭堅詠雙井茶詩《次韻感春五首——其五》:“茶如鷹爪拳……”;均說明是散茶。真正的雙井白芽,原料極為細嫩,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草茶極品,唯雙井顧渚……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旗非所貴,不得已取一槍一旗猶可,過是則老矣”;成品茶貯藏也極為講究,歐陽修《歸田錄》:“自景祜已后,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shù)斤養(yǎng)之,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
其后,制作工藝益臻完善,并發(fā)展為炒青散茶——鮮葉以鍋炒殺青,揉捻,鍋炒整形干燥(炒干或烘干),進一步提高了香味。清'龔鴻《雙井茶歌》描述了當時采茶盛況:“茶中妙品稱無雙,雙井名聞在修江,春到社前芽先吐,云腴競摘吠郵龐,土女紛紛歸來晚,筠籃滿貯喚小艘,向道今年何處好,明月灣前與釣石工……”。
清末以來,雙井名茶制作曾一度中斷。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繼承傳統(tǒng)品質(zhì)風格、產(chǎn)制工藝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研究創(chuàng)新:在選用良種、科學(xué)栽培的基礎(chǔ)上,采摘一芽一葉初展、長度在2.5 厘米左右的幼嫩茶芽,經(jīng)過“薄攤、殺青、抖散、揉捻、初烘、整形、提毫、攤涼、篩末、復(fù)烘、趁熱包裝”等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制成的“雙井綠”外形緊圓帶曲,形如鳳爪,鋒苗潤秀,銀毫披露;內(nèi)質(zhì)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醇厚,湯色清湛明亮,葉底嫩綠勻凈。多次在全國、省、市名茶評比中獲獎。
在唐代,一般是煮飲,將餅?zāi)?磨)碎后,過羅篩,用鍋(鍑、釜、鼎——以鐵、銀、瓷、石等制)煮飲。水沸的程度掌握必須恰到好處(叫“候湯”),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意指三沸之后,水已煮老,不宜再喝了。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xué)分析,水煮沸時間過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逸散,而這些氣體的存在,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會促使茶葉中的高分子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類物質(zhì)分解,從而能提高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的味道不正。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隨后用竹莢環(huán)攪水湯中心,用則(匙之類)量茶末,當中心投下,不久,水的波濤濺出沫子,即用先前舀出的水澆進去,制止其沸騰,使生成華(指沫、餑,均為茶湯的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餑)。分盛碗內(nèi)喝時,要使沫、餑均勻”。
2.2.1 煮飲
全葉煮:如黃庶:“白芽包裹林巖姿……石鼎泉甘火齊得,混沌不死元氣肥……”;黃庭堅:“茶如鷹爪拳,湯作蟹眼煎”。均指全葉煮,一般煮“三沸”即可。
磨(碾)碎煮:如蘇軾《和魯直送雙井茶》詩:“……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湯生璣珠……”: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要及新香碾一杯……粉身碎骨方余味……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煮的要點與上述煮團茶末一樣。
2.2.2 點飲
全葉沖泡:黃庭堅《點茶法》:“點時凈濯瓶,注甘冷泉,熱火煮盤焰盞,令熱,湯才沸即點草茶、劣,不比建溪(指建溪蒸青團茶),須用熱沸湯也?!币驁F茶磨成細末沖泡,只須二沸湯水泡;草茶未經(jīng)搗揉,也未碾末,須用三沸湯才能使茶汁泡出來。
碾末沖泡:黃庭堅《滿庭芳》詞:“北苑龍團,江南鷹爪……碾深羅細,瓊?cè)锱?一作冷)生煙……銀瓶蟹眼,波怒濤翻……”。說明在宋代,雙井茶(江南鷹爪)和蒸青團茶(北苑龍團)均有碾碎,過羅篩后,量茶末,置于碗(杯、盎盞)中,以湯瓶燒開水沖調(diào)飲用的。湯瓶宜小不宜大,便于點茶,以金、銀制的最好,一般以鋏或瓷石制;由于口小,看不清水的沸騰程度,故除陸羽的“三沸”法外,還有“聲辨”'和“氣辨”,所謂“候湯”難也。水沸的程度,宋·趙佶《大觀茶論》:“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續(xù)并躍為度(相當于二沸),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后用。”點茶前,須焰盞令熱(以沸水將茶杯燙熱),否則,沫、餑就飄浮不起來。點時,先注入一點湯水(沸水),將茶末調(diào)勻,再圍著四周旋轉(zhuǎn)增添注入湯水,并用茶筅(竹制,形似小帚,宜厚重)拍擊拂動,注水到茶杯的十分之四時停止注水,這時茶色鮮亮純白,挨著茶杯邊上的茶水不留痕印為最上等。
黃庭堅對碾茶方法也有講究,《硝茶法》:“當以蘆布作巾,裹厚坰盞一復(fù),置茶其中,每用首頓之,盡篩去白毛,并棟去茶子,乃硭之,則茶色味皆勝也”。又云:“石硝須洗,令無他茶氣,風日極干之,芽子以疏布凈,揉去白毛,乃入硝,少下,而急轉(zhuǎn)如旋風落雪,方得所”。
當今日本生產(chǎn)、茶道接待貴賓時品飲的最高級蒸青綠茶——碾茶(茶園搭棚覆蓋,鮮葉細嫩,色翠綠,飲時以3 克左右,沖入三口半能飲完的水,攪成懸浮液,連末飲之),看來就是這一珍貴的中國古典茶文化和品茶藝術(shù)的傳承和發(fā)揚。
一般都是全葉沖泡。
燒水宜大火急沸,不宜文火慢煮。水燒到沸滾起泡為度,未沸滾則茶中有效成分不能泡出,香低味淡,但也不可沸騰過久。明·許次紓《茶疏》說:“水一入銚,便須急煮……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
高檔細嫩名茶,不宜用水溫過高的開水沖泡,以免茶葉燙熟,維生素C 被破壞,降低清香鮮爽風味,以水溫80℃左右為宜,可將開水裝入保溫瓶中,稍待片刻再泡茶。
茶具以陶、瓷最好。為了觀賞,則用玻璃杯泡。搪瓷效果較差,但經(jīng)久耐用。
一般每杯約放3 ~5 克茶葉,沖入200 ~300 毫升開水,蓋上杯蓋,待3 ~5 分鐘飲用。最好先沖入少許開水,以剛能浸沒茶葉為度,加蓋3 ~5 分鐘,再加注開水到七、八成,趁熱飲用。喝到杯中尚余1/3茶水時,就要再加開水,以調(diào)和先后浸出的茶湯滋味。如暫時不飲,就等到要喝時再加開水,隨斟隨飲。一般每杯沖泡三次開水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