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軍
(桐廬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311500)
桐廬種茶、產(chǎn)茶、飲茶,歷史悠久。三國時的《桐君采藥錄》中就有記載“武昌,廬江,晉陵好茶,而不及桐廬”。一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有“睦州茶生桐廬峪”的記載。宋時,桐廬分水貢芽茶被列為貢品。1915年,桐廬縣谷芽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現(xiàn)在的雪水云綠更是屢獲大獎,2009年桐廬縣被授予全國重點產(chǎn)茶縣稱號。
桐廬茶文化底蘊深厚。在兩千年的栽茶、制茶、飲茶、藝茶歷史中,桐廬人茶相融,人茶相育,涌現(xiàn)了一大批事茶之人,茶文化積淀極其深厚,獨樹一幟?!芭刹?,男炒茶”、“客來敬茶”、“泉水焙茶”的桐廬茶俗、茶禮和茶藝無不折射出精致和諧的人文內涵和璀璨深邃的茶飲文化,茶與百姓的生活和人們的交往有著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而茶文化的本質就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和所倡導與產(chǎn)生的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這和提倡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絲絲入扣。桐廬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千姿百態(tài),以茶為題材的詩詞,古典,故事爭奇斗妍,各類茶樓、茶館、茶室隨處可見。茶葉是桐廬農(nóng)業(y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在增加農(nóng)戶收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在茶經(jīng)濟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弘揚茶文化,以“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為契機,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推動茶文化的普及工作,促進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在過去桐廬農(nóng)村鄉(xiāng)間的道路上,每隔五至十里必有一涼亭供行人休息小憩,而亭中設有茶桶義務供茶,許多村莊和家族設有“茶田”,專供義茶費用,此舉謂之積德行善,常年不間斷,記得小時候去外婆家都是步行,其間要經(jīng)過幾個涼亭,總會進去歇歇腳,喝上一口茶解解乏,而現(xiàn)在這種涼亭已不多見了,可喜的是現(xiàn)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正在恢復這種涼亭。在山鄉(xiāng)民間,家家都有一個火爐塘,上懸一把茶壺,入冬臘月,人們圍坐在通紅的爐火旁,一堂暖氣,滿屋飄香,沏茶談笑,悠樂其間。唐末大畫家,大詩人貫休,對桐廬一帶的山民煮茶有記載,在他的桐江閑居十二首的一首就這樣寫到:靜室焚檀印,深爐燒鐵瓶。茶和阿魏暖,火種柏根馨。昔日鄉(xiāng)民凡上田間山頭,必帶竹桶茶,喝起來格外清涼解渴,非其他茶可取代。
茶成為家家戶戶日常待客的必備飲料,客來敬茶成為代代相傳的禮儀,客人進門,敬上一杯熱茶,表達主人的一片盛情,飲茶,寒暄,借茶表意。沖茶時講究“淺茶滿酒”,一般倒茶或沖茶至茶具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左右,如沖滿茶杯,不但燙手燙嘴,還有逐客之意。敬茶時一定要和藹可親,笑容可掬。雙手捧之,至客人面前,低聲說“請用茶”,主人應陪伴客人飲茶聊天,在客人喝去半杯時及時續(xù)加開水,客人飲茶時應慢啜細飲,邊談邊飲,要贊譽主人的熱情和手藝。
在桐廬的南鄉(xiāng)地區(qū)還流傳著婚俗中的“三茶”,即男子向女子求婚時要喝下茶,而女方受聘禮時喝的茶稱為受茶,結婚時要喝合茶。媒人說媒稱為食茶,即媒人說媒后倘女方應允則泡茶煮蛋相待。舉行婚禮時還有“三道茶”儀式,第一道為“百果”,第二道為“蓮子或棗子”,第三道才是“茶葉”,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時,接第一道茶要雙手捧之,并深深作揖,爾后將茶杯向嘴唇輕輕一觸,即由家人收入,第二道茶依舊如此,至第三道時方可接杯作揖后飲之。為了傳承和弘揚茶禮,2013年桐廬縣優(yōu)秀青年集體婚禮就采用了“三道茶”禮。
桐廬地處浙西要塞,分水江、富春江交集之處,沿江各埠船只穿梭,商賈云集,熱鬧非凡。據(jù)桐廬縣志記載,解放前桐廬東門頭一帶茶肆樓館十分興盛,知名的有張裕隆、天香樓等。茶客熙熙攘攘,他們或交流信息,或洽談生意或休閑娛樂,各得其所,樂在其中。亦有為了解決糾紛而上茶店來“吃品茶”的。而一直延續(xù)至今的是喝元寶茶風俗,所謂元寶茶即在茶水里放兩顆橄欖,因為橄欖形如元寶,故稱為元寶茶。喝元寶茶不僅有主人的祝福和深情,還隱喻生活四季常青,年年發(fā)財,事事如意,更可以去膩消食,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F(xiàn)在的東門頭還有棲鳳樓供百姓喝茶休閑,一杯香茗,視為消遣愉悅之所,時代發(fā)展的今天,飲茶已成時尚,茶館的發(fā)展方興未艾,如新茗茶館、天茶地酒等,擇幽雅環(huán)境于一偶,融古今裝飾于一體,清雅中見古樸,成為各界人士休閑、怡情、商談、品茗的好去處。
被譽為中國最美縣的桐廬,有著醉人的秀美山水,且環(huán)境優(yōu)異,古跡眾多?!板X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就是最好的寫照。宋代大文豪蘇軾贊曰:“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p>
桐廬產(chǎn)茶,起于三國,興于唐,盛于宋,鼎于今。境內山山有茶,“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引得歷代好茗者的獵奇。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提到:“過桐江至嚴子灘,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以陳黑壞茶煎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辈枋リ懹鹨嘣酱耍J為天下二十個最宜泡茶的水品中,嚴子灘水名列第十九,故有天下第十九泉之稱(現(xiàn)存天下第十九泉的碑亭)。宋朝范仲淹的《瀟灑桐廬郡十詠(之五)》云:“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倍凇逗驼箩簭氖露凡韪琛返囊欢握f:“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錯落一番茶,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培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園中蟾”形象地描寫了當時睦洲山區(qū)桐廬一帶的采茶、制茶的景象。又據(jù)《明萬歷嚴州府志》記載:“分水縣有地名天尊巖,生茶今為州境之冠”。明朝李日華的《紫桃軒雜綴》云:“邑天尊巖產(chǎn)茶最芳辣,宋時已充貢”。
相傳,古時一次特大洪災,席卷了山上的樹木和泥土,留下光禿禿的嶙峋巖石,山下的良田成了亂石灘,民居夷為平地,山農(nóng)苦不堪言,此時小青龍經(jīng)過此地,見此慘狀,遂生愛民之心,急至天庭在種子庫里抓了一把茶籽撒到山上,次年茶綠香飄,從此山農(nóng)以茶為生。南宋建都杭州時,當?shù)厣睫r(nóng)用該山茶樹所制的芽茶朝貢進京,皇帝喝了這蘭香四溢的好茶,頓覺賞心悅目,連聲叫好,遂欽封此山為宋家山。
而在唐代著名詩人方干的故里——蘆茨,鄉(xiāng)民尚儒,傳承著“以茶奉孝,以茶敬長”的美德。傳說,一山農(nóng)媳婦對婆婆十分孝道,只是婆婆久病不愈,四處求醫(yī),苦無良藥。一日她遇到一位長老,向其求教,長老被她的孝心感動,動了惻隱之心,說此深山白云源頂?shù)膽已律嫌邢刹?,能治百病,唯心誠方能得之。次晨,媳婦起五更,背筐翻山越嶺直奔所指懸崖,果見幾棵茶樹格外油綠,時隱時現(xiàn)于云霧中,當即跪地膜拜,采回鮮葉,干之,煎之,喂之。不久婆婆復健如初,在山鄉(xiāng)傳為佳話。由此,每年杜鵑花紅時,家家淑女爭先上山采茶,以敬奉長輩,蔚然成風。清朝桐廬知縣陳萇作《桐江竹子詞》:“谷雨村村摘嫩芽,紛紛香氣出籬笆,山家客到無供給,泉水新烹自焙茶”,道出農(nóng)家厚道樸素之心,也可見當時茶事之甚。
瀟灑桐廬,茶韻悠長。茶文化作為一種精神食糧,在提高人民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yǎng)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當今,以茶禮儀,以茶會友,以茶怡情,以茶保健,已漸成時尚,社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氛圍正與時俱進。同時,以茶為載體,研究茶文化,普及茶知識,提升茶產(chǎn)業(yè),促進茶經(jīng)濟,全力推進茶文化的傳播,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平衡人的心態(tài),解決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惑,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