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月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葫蘆島125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明確思政課是知識教育還是信仰教育,才能正確地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真正發(fā)揮思政課的教書育人功能。正確處理思政課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關系,對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知識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以知識教育為主的思政課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將課本知識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在評價體系上衡量教學的唯一標尺就是考試成績。信仰教育是一種有關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思政課是信仰教育,高校思政課要將政治課本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并外化為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讓學生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知識的基礎上信仰馬克思主義,進而成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知識教育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生只有先懂得、理解并真正掌握了知識,才能從心理上認同信仰馬克思主義。思政課不僅是知識傳播的載體,而且是信仰教育的有效載體。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應該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相伴而行,二者既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就我國高校當前情況而言,由于延續(xù)了高中的應試教育模式,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課堂仍然以枯燥的理論灌輸為主。高校思政課在知識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但是在重視知識教育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卻不理想,部分學生甚至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懷疑和動搖。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和“復旦大學投毒案”等校園惡性事件的發(fā)生說明我們的信仰教育的缺失,思政課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堅定的政治信仰。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
當前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正在進行新老更替,一批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思想素質過硬、教學經驗豐富的思政課教師已經接近退休年齡,80后的青年教師正逐步充實進思政課教師隊伍,這一方面為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活力,但另一方面這些青年教師由于接受新思想較快,信仰也呈現多元化傾向,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解領悟得不夠深刻。再加上大部分高校普遍看重教師的學歷,而忽視政治素質和思想品質,導致部分教師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不高,在教育活動中不能充分發(fā)揮真理的力量。一個自身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的人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其結果可想而知。
當今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對學生的信仰教育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雖說互聯網為思政課教學帶來了諸多好處,但與此同時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來源多元化,互聯網也成為大學生產生信仰危機的重災區(qū),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明辨是非,受到互聯網不良信息的影響,偏離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如果在教學中不能將信仰教育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很難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立場和觀點,一旦遇到社會現實問題,學生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困惑,甚至從根本上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產生動搖。
因此思政課在信仰教育方面應該讓學生學會自我判斷,自覺走馬克思主義信仰道路。
思政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高校思政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變也有其理論依據。
素質教育是指根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成為社會的人”。
高校的職責,首先就是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一批批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有些高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片面強調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忽視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認為學生接受知識技術教育是他們自己的需要,而學生接受信仰教育是黨和國家的需要,這樣就把二者對立起來了。當代大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把我們的信仰教育與學生的需要結合起來,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讓當代大學生具備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實現信仰教育入情、入理、入心,提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由于其特殊性,承擔著兩個目標:一是知識目標;二是信仰目標,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提高思政課目標的實效性就必須要實現思政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轉變。如果說我國高中教育是學知識的主要階段,那么大學就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是糾正學生之前錯誤偏差的價值觀,樹立符合時代的新的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是否將思政課所學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外化為大學生的行動,這是檢驗思政課是否具有實效性的根本尺度。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用優(yōu)秀文化培育大學生。要發(fā)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yōu)良學風,緊密圍繞大學生普遍關心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做好釋疑解惑和教育引導工作。特別做好理論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政治覺悟。因此高校思政課應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變。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作為人類的終極關懷而存在的。人總是靠某種理想信仰來支撐生存和發(fā)展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就體現了人們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最高目標的一種理想和追求。從價值哲學角度看,“人的全面發(fā)展”主要指“人應當怎樣存在”,尤其是主要回到“未來人應當怎樣存在的問題”。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價值取向就在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指的是大學生不僅具備科學文化修養(yǎng),更應該具備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可偏廢任何一方。不能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育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讓學生學了空洞的理論知識,到工作和實際生活中手足無措。思政課在教學中應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fā)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chuàng)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十八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離不開人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4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尤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教育。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是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大學生認識、解決、改造客觀世界必須掌握的思想武器,是幫助大學生辨別多元化社會思潮和各種錯誤觀點的重要工具。高校思政課在引導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思政課的本質和核心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是知識教育,更是信仰教育。思政課應該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提升到信仰教育層面。如果把信仰教育混同于知識教育,就不能觸動學生內心的靈魂,高校思政課教育應加快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變。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2]韓慶祥.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立新.大學生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逄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體會和講授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