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面對當下 綜合創(chuàng)新——“當代文論與批評實踐”高端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14-03-29 02:34
關鍵詞:教授文學

王 開 國 牛 靜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主辦、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當代文論與批評實踐’高端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2014年理事會”,于2014年3月28日至29日在重慶師范大學隆重召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陳炎、周憲、吳秀明、夏中義、王一川、羅鋼、趙憲章以及學會秘書長朱國華等60余位來自全國文藝理論學界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王有亮教授主持,重慶師范大學副校長董景榮教授、文學院院長張全之教授分別致歡迎辭,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教授陳炎致開幕辭。陳炎教授在致辭中揭橥了本次會議的主旨:“‘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批判是為了鍛造更為鋒利的武器?!彼赋?,中國文藝理論界在新時期以來的西方文論譯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古代文論的“再建構”工作也獲得了明顯進展,但文藝理論界還需要進一步做好以下三個工作:一是整合西方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鍛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論;二是在批評實踐中驗證文論的有效性;三是在前兩者的良性互動中實現(xiàn)文論的創(chuàng)新和批評質(zhì)量的提高。與會學者圍繞各項議題進行了極具學理高度、思想深度、時空廣度、現(xiàn)實熱度和批判力度的交流和交鋒。

一、“革命”的漫長與損益:文藝理論的中西體用與綜合創(chuàng)新

“話語轉向”是晚近文論的大趨勢,對此貢獻最大的??率且ξ姆?揚州大學教授)先生關注的重點。他認為??碌脑捳Z理論經(jīng)歷了從“考古學”到“譜系學”的方法論演變,??聦τ谥R話語與權力關系、身體話語與微觀政治進行了開掘和建構,開辟了一條觀照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的新路徑。姚文放教授認為,??聦τ谖膶W理論的影響通過直接效用和參照效用兩條途徑得以實現(xiàn),而后者則更為重要。王偉(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和王曉華(深圳大學教授)都以伊格爾頓為言說對象。前者指出,雖然伊格爾頓在文學上是個決絕的反本質(zhì)主義者,但在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又不遺余力地為本質(zhì)主義搖旗吶喊。伊格爾頓的這種態(tài)度與其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息息相關。因此在討論伊氏究竟認同本質(zhì)主義還是反對本質(zhì)主義的問題時,應當把文學及其他領域區(qū)分開來。后者梳理了伊格爾頓重塑“身體”主體形貌的脈絡,認為伊氏以馬克思和現(xiàn)象學的身體觀念為思想資源,完全從身體的立場出發(fā),試圖建構作為“創(chuàng)造歷史的勞動主體”的身體觀。這種“身體觀”有助于清點西方“身體”的舊傷和流弊,重塑身體的主體形貌,推動“理論之后”的理論研究回到其起源和承擔者。閻嘉(四川大學教授)探討了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尤其是社會學對于文學研究的影響,認為文化研究者的出身將影響其理論視點。陳炎闡發(fā)了科學對西方音樂、建筑、雕塑、繪畫、文學等藝術的雙重影響,認為絕對的科學視點會遮蔽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學目的,對跨學科的文學研究方法提出了警示。

從西方哲學、美學角度研究文學問題,并由此涉及國內(nèi)文論建構歷程,是此次會議的一個主題。劉彥順(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探討了叔本華美學思想對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時間視域”的解釋問題,認為一個流暢的閱讀內(nèi)時間意識奠基于這一作品的構成。賈瑋(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從梅洛-龐蒂的言語現(xiàn)象學出發(fā),探討了文學語言與個體歷史性生成之間的深層次關系,并認為這種關系初步展示出了文學語言對于他者個體生成的倫理責任。祁志祥(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指出,在建設性后現(xiàn)代視閾下,美的客觀性是制約美的主觀性的基礎,同時包容著美的主觀性;美的主觀性決定了美的客觀標準的流動開放。王有亮(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黃沈俊(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以國內(nèi)文藝理論教材為考察對象,指出大部分文論教材對作為“復數(shù)”的“英、美新批評”的敘述具有“單質(zhì)化與本質(zhì)主義、標簽化及非語境化”傾向,以此揭示出新時期以來文論教材編寫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王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以歷史和邏輯的方法對“真實”作了文學史時段和文學文體類型方面的區(qū)分,認為“真實論”作為整體性的判斷方式是錯誤的?!罢鎸崱笔俏膶W的一種伴隨因素,與其他伴隨因素一樣,執(zhí)行著對于文學的解釋功能。彭修銀(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則探討了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學科確立過程中,日本因素對文藝學的基本范疇、審美觀念和學科體系、方法論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中國古典文藝理論是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堅實后方,與會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他們堅守中國本土的學術品格。李春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清理了西漢到曹魏時期“論”體的觀念史,揭示了漢代經(jīng)學的“講論”語境對“論”體興盛的外部影響,認為士人階層政治干預意識的增強和經(jīng)學的衰微是決定“論”體興盛的主體原因,士人思想家對辭賦之士的拒斥和反撥成就了漢代“論”體的興盛局面;“論”的文體觀的成熟可以理解為士人階層疏離經(jīng)學傳統(tǒng),不斷尋找新的言說方式以表達日益發(fā)展的獨立精神的過程。劉鋒杰(蘇州大學教授)的論文區(qū)別了“文以載道”的“道”與“政治”的關系,認為那些文學政治化的主張,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工具論;而載道觀的“道”則近于西方人所謂的“政治哲學”,但“道”與“政治”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楊文虎(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以學界對《文心雕龍·辨騷》篇的爭論為例,提出了“誤讀”不可避免但應該有限度的意見。在討論中,多數(shù)學者認為對理論的“誤讀”應當有限度,但對文學作品的“誤讀”則無需那么嚴格。王開國(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分析了劉勰寫作《文心雕龍》的預設動機與實現(xiàn)目標之間的復雜性,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在“敷贊圣旨”的名義下偏離“圣旨”的奇特現(xiàn)象,是劉勰無法釋懷的“立德”希望與現(xiàn)實的“立家”追求相結合的產(chǎn)物。唐蕓蕓(重慶師范大學講師)從詩學邏輯建構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翁方綱堅持立足于文學史的精神,通過虛實理論的研究和對于宋詩與杜甫詩關系的揭示,超越了時人糾結不清的唐宋之辨,實現(xiàn)了唐宋詩同源的理論建構。

對中國美學問題的研究也成為此次會議的內(nèi)容之一。楊江濤(重慶師范大學講師)認為非對象化體驗世界的話語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話語方式對現(xiàn)代美學的貢獻,這種話語方式揭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原發(fā)而富有價值的審美經(jīng)驗。王建疆(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認為中國美學文獻的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還不夠完整,也缺乏對于文獻整理的理論研究和概括提煉,并由此提出了原生態(tài)、民族性、闡釋學、思想性和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原則作為對策。顧祖釗(安徽大學教授)指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忽視了中國古代理論資源和哲學智慧、美學的生命原理、審美雙向性即主體間性、美的存在形式多元性等問題。

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在綜合中實現(xiàn)學術創(chuàng)新,鍛造出有效闡釋中國問題的“理論”武器,如何為當代文藝理論研究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成為與會者熱烈討論的話題。王鴻生(同濟大學教授)綜合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與方法,提出了“敘事倫理批評”的觀點?!皵⑹聜惱砼u”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道德批評,兩者在批評的依據(jù)、方式、視域、語態(tài)和效果方面都有嚴格的差異。陳劍瀾(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指出,王鴻生的觀點基于理論之后的國際大氣候和文化研究再政治化的國內(nèi)小氣候而提出,其用意在于提取審美批評與社會批評的各自優(yōu)點,但還可以從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中獲得啟發(fā)。劉俐俐(南開大學教授)倡導在人類學的大視野中展開故事研究,認為準確理解和把握人類學意義上的故事,將開啟人文科學研究新的地平線,催生出文學理論一些新的生長點。傅修延(江西師范大學教授)對四大民間傳說進行了互文性重釋,認為四大民間傳說的用意在于倫理教育,是同一故事的不同變體,是相互依存、彼此印證的有機序列,并且在故事情節(jié)、倫理取位、傳說結尾、人物身份和故事時間等方面存在相互契合之處。這可以看作是對劉俐俐設想的一種呼應。吳興明(四川大學教授)則認為,基于知識積累的考慮,依托傳統(tǒng)進而深化推進,是“理論之后”新文學理論方案的必然選擇。他主張低調(diào)重建、謹慎推進,認為新的文學理論方案在“追新”的尺度上不能期望太高。陳劍瀾認為工具主義態(tài)度始終推動著百年來的中西、體用、本末之辯,今天研究西方文論,應該重拾工具主義態(tài)度。他認為漢語中的西方文論研究有兩個目的,一是了解,即“為學日益”;二是取用,即“為道日損”。借助于西方“他者”視角的激發(fā),不斷將漢語思想中“可讀”的文本轉換為“可寫”的文本,在中西雙向考察中汲取資源,以期達到中國學術的創(chuàng)新。朱國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則指出,中國強調(diào)實踐致用的傳統(tǒng)認識仍然在阻隔著我們對于西學如其所是的認識,當代西方人文學科的政治轉向容易使國人以政治知識化的想象去化約西人知識政治化的視角,前輩大師繞過西學核心即認識論而取道傳統(tǒng)學術的做法,充分說明我們曾經(jīng)獲得的西學成就極其有限。他認為西學的充分中國化和實現(xiàn)中國學術的原創(chuàng)是一場漫長的學術革命,不可急于求成,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與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明,則為我們帶來了美好的愿景。

二、“歸來”的困境與突圍:學院批評的多重危機和文學批評的多元探索

對理論“歸來”不良語境的指認成為不少專家的關注重點。趙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以莫言與韓寒為例,揭示了當下中國作家的精神狀況與知識分子的角色難題:如果像薩特那樣倡導介入,文學勢必受到傷害;如果像阿多諾那樣反對介入,文學又可能失去社會作用,這是對文學的另一種傷害。這種狀況與困境恰好構成作家乃至學者的生活現(xiàn)實。肖偉勝(西南大學教授)認為現(xiàn)代性“逐新”迷思引發(fā)的價值焦慮,全球化時代風險意識觸發(fā)的本體焦慮,炫耀性消費引發(fā)的道德焦慮,共同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情緒漩流,導致焦慮成為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文化癥候。吳子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則以“奧威爾問題”為出發(fā)點,呼吁當代作家回歸現(xiàn)實地生存、交往、創(chuàng)造的“生活世界”,回歸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文化精神,使創(chuàng)作建基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上,營構出既內(nèi)蘊著個人切身體驗,流淌著民族文化血脈,又充分汲取域外文化之長,能適應文化交流、對話的漢語文學價值體系。

在新傳媒時代,學院派文學批評的理論化、術語化、圈子化,艱澀難懂、原創(chuàng)性和公信力的缺失,尤其是對于網(wǎng)絡文學的忽視等問題,引發(fā)了“民間派”的諸多不滿。此次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失。黃鳴奮(廈門大學教授)系統(tǒng)闡釋了后信息爆炸時代的數(shù)碼閱讀問題。在社會層面,數(shù)碼閱讀將數(shù)碼土著當成標領風騷的閱讀主體,將參與者視為數(shù)碼產(chǎn)品的預設閱讀對象,認為機器識別技術及其開發(fā)商是日漸重要的閱讀中介;在產(chǎn)品層面,主要訴諸超文本、多媒體與超媒體等閱讀手段,將多層代碼作為閱讀內(nèi)容,從比特流的角度把握閱讀本體;在運作層面,推崇作為閱讀方式的人機交互、作為閱讀環(huán)境的虛擬社區(qū)、作為閱讀機制的經(jīng)典重組。他認為數(shù)碼閱讀是獲取信息、娛情悅性、啟迪心智的途徑,具備相應的實踐、藝術和學術價值,但數(shù)碼閱讀將數(shù)碼媒體當成主要信息來源,將數(shù)碼藝術列入主要娛樂產(chǎn)品,將數(shù)碼閱讀學視為主要理論取向的現(xiàn)象,成為理論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馬漢廣(黑龍江大學教授)認為網(wǎng)絡文學作品的文本與文本、文本與圖像以及多種媒體之間都是“間性”存在。這種超媒體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聯(lián)結不同領域、地域和階層的人共同參與一場文學狂歡活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聯(lián)結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技術類別形成一種最廣泛的互文性,帶來任何單一形式所無法承擔的消費和娛樂功能??聺h琳(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認為網(wǎng)絡批評具有主體身份多元化、批評方式互動化、批評功能多重化、批評話語尖銳化等諸多學院批評所沒有的優(yōu)點,但網(wǎng)絡批評也有標準模糊、過分娛樂、過于膚淺等致命傷。他因此呼吁學院派批評家放下身段,反思自身痼疾、借鑒吸收網(wǎng)評優(yōu)點,以實現(xiàn)二者互補。歐陽友權(中南大學教授)系統(tǒng)總結了網(wǎng)絡文學批評的價值和局限。他認為網(wǎng)絡文學批評改寫了批評的機制與格局,在言者立場上以真話對抗虛假,在話語表達上用犀利替代陳腐,在批評方式上從互動語境中實現(xiàn)間性對話。但網(wǎng)絡批評用即興式點評弱化了思考的深邃性,用趣味式言說消解了批評的學理性,加上惡搞式批評的“輿論暴力”和價值偏誤,造成了網(wǎng)絡文學批評的局限。歐陽友權還提出了設定平民化開放空間的評價標準,在共享式樂園里還原主體承擔,以及由誰來為自由言說的“粗口秀”買單等問題,并認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網(wǎng)絡文學批評。王德勝(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總結了“微時代”的美學取向,即平凡敘事、文化共享、斷片的截取,以及功能絕對化的文化體驗,意義的“微化”與“微”意義的傳遞等。馮毓云(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從《囚界無邊》成功的互動創(chuàng)作和《泰囧》兩極的批評現(xiàn)象獲得啟示,主張文學批評的大眾化,以實現(xiàn)學院批評和民間批評的雙向借鑒和共同提高。

理論對于文藝現(xiàn)象的解釋雖然是滯后的、有限的,但往往是深刻的。經(jīng)過“理論旅行”后的中國文學批評已經(jīng)顯示出較高的質(zhì)量,部分參會者憑借自己關于中西文論史、批評史、文學史的深厚學養(yǎng),對文學活動的各個維度展開了深度闡發(fā)。

羅鋼(清華大學教授)對王國維《人間詞話》從當初作為新文學革命先驅的著作變?yōu)楝F(xiàn)在的國學經(jīng)典的過程作了細致的文獻梳理。陳劍瀾認為這個梳理非常有價值,傳統(tǒng)精神和民族詩學需要我們一次次的重新提煉。夏中義(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以阿爾多塞和蘇汶的“人性論”模式為參照,通過對于1956年和1978年的錢谷融學案研究,闡釋了中國歷史語境中的人性論觀念史和“馬克思主義”兩張臉的問題,認為這個問題的要害在于“馬列主義”異質(zhì)于馬克思的思想原典。吳秀明(浙江大學教授)以主流文學話語在80年代以來的差異競爭和規(guī)范/妥協(xié)機制為背景,探討了《沉重的翅膀》和《白鹿原》在“思想越界”情形下的修訂過程及其留下的內(nèi)在裂隙,闡釋了“后三十年”主流文學話語結構的場域遷移問題??荠i程(西南大學教授)清理了姚文元的文學活動,認為姚文元在“十七年”的文學批評中力圖追求“科學性”,到“文革”前夕才轉向政治批判,成為一個“文壇殺手”。革命樂觀主義是姚文元批評的基調(diào),階級論則是其批評的基石。雖然具有時代原因,但姚文元見風使舵,“利用”以至濫用政治,喪失了學者操守。王一川(北京大學教授)從電影《有話好好說》切入,概括出改革開放時代電影“革命式改革”的獨特文化品格,認為改革開放時代電影文化的主調(diào)是對于既往社會革命的一種自我改革,但這種改革又沿用了既往的革命方式;革命式改革是改革開放時代電影文化的主調(diào)。以謝晉為代表的第三代導演構成革命式電影文化的完結者,而第四、五、六代導演則成為革命式改革的電影文化的主力軍。

部分學者提出了應對現(xiàn)實語境的構想和策略。周憲(南京大學教授)認為藝術理論介于美學和部門藝術理論之間,具有居間性。居間性既使得藝術理論可以上通下達,也使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進入藝術理論場域,構成復雜的學術共同體,進而形成一種協(xié)商性的合力狀態(tài),最終可能達成某種妥協(xié)性的共識。他認為文學和美術理論可以通過自我批判,變居間性的消極理解為積極建構,由此推進藝術理論的發(fā)展。馬大康(溫州大學教授)主張在重返文學現(xiàn)場、回歸文學活動時,要重視各種理論話語之間的適切性和互補性,由此幫助我們深刻闡釋文學話語行為體系的復雜性、多變性,發(fā)現(xiàn)以往文學研究中各種對立觀點的根源,進而深入揭示文學活動的奧秘。嚴金東(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認為錢穆的“雅化”文學觀,對當前學界“重寫文學史”、“地域文學”問題有直接的啟發(fā)意義。邱曉林(四川大學教授)指出施坦伯格的“約翰斯賞析”就是這位曾經(jīng)的形式主義批判者沒有走出形式主義理論的統(tǒng)治陰影,導致他沒有真正理解現(xiàn)代藝術之自我確證的內(nèi)涵,從而對前衛(wèi)藝術做出了虛妄不實的過度闡釋。趙憲章(南京大學教授)追溯了文學成像的起源,闡釋了文學成像的可能,并梳理了圖像與文學的種種關聯(lián)。他認為文學成像的前提是圖像的生成,圖像源于“一畫”,意謂自我意識萌生之后人與自然的吻別和認同;“一畫”的“畫”即“話”,意味著語言與圖像同源共生、彼此相間,語象肉身與外物的相似決定了言說的圖像性,文字的出現(xiàn)則陡增了“以圖言說”的在場誘惑,誘使文學變體為“圖說”;文學成像的實踐過程基于“文心取意”,不同取意所形成的“語圖漩渦”增添了文藝史的無限風景。趙炎秋(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通過重讀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探討了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語音與文字兩大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理解文學并進而理解文學和藝術之關系的基礎。語音和文字的關系是不可割裂的,文字不是外在于語言的另一個系統(tǒng),它就在語言之中。研究文字與圖像的關系可以實現(xiàn)對于語言和圖像關系的研究,研究文學也可以通過研究文字進行。對此,陳炎認為可以通過現(xiàn)存的某些原始部落作發(fā)生學研究,王峰認為存在著無文字的語言,杜衛(wèi)(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則質(zhì)疑建立在法語系統(tǒng)之上的語言學理論是否對漢語言文學研究適用的問題。徐岱(浙江大學教授)從倫理高度對文藝批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堅持藝術文化的價值在于為社會提供正效應、“正能量”。批評倫理的基礎是真誠的態(tài)度而非絕對的邏輯,真正的“批評實踐”是一項為文學作品更好地實現(xiàn)藝術價值而努力的活動,在具體實施時需要“去理論化”。

60余位專家學者以不同的視野和方法,聚焦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對各種文藝現(xiàn)象、問題進行了多維度、多層次的討論交流,取得了較多共識,也引發(fā)了更多思考。閉幕式上,陳劍瀾和馮憲光(四川大學教授)都作了學術總結。馮憲光先生充分肯定了此次會議的學術質(zhì)量和良好風氣,認為與會者對一些理論和批評前沿問題所作的交流和交鋒,充分表明了與會學者的開闊視野、真誠態(tài)度和嚴謹思考,不僅有利于重慶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的建設,也有利于建構更接地氣的文學理論,提高當代文學批評的質(zhì)量,更有利于增進同行間的友誼和交流,促進中國文藝理論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猜你喜歡
教授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曾覺民 教授
劉排教授簡介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劉宏偉教授簡介
文學病
我與文學三十年
文學
祁连县| 囊谦县| 延吉市| 上饶市| 宁城县| 班玛县| 昌乐县| 河北省| 韶关市| 云霄县| 灵川县| 潞西市| 锡林浩特市| 施甸县| 利辛县| 上蔡县| 麻阳| 手游| 特克斯县| 平谷区| 松桃| 万盛区| 彭州市| 南阳市| 常山县| 两当县| 安达市| 红安县| 平泉县| 连山| 阿拉尔市| 犍为县| 丽水市| 平果县| 台东市| 亳州市| 阳西县| 英吉沙县| 黄骅市| 榆中县| 吉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