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軍 倪再謝
(巢湖學院體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武術是以套路和格斗為主要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武術禮儀是習武者在習武群落中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特定關系,并為所有習武者所共同認可的,而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濃厚封建等級差異的禮節(jié)、行為準則[1]。武術禮儀充分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它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豐富多彩,在內涵上顯得博大精深。跆拳道是起源于朝鮮半島,利用手、腳技術和身體能力進行自身修煉和搏擊格斗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由于朝鮮半島長期深受中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影響,致使跆拳道禮儀必然符合中華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但隨著近代韓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模式上的西方式發(fā)展,因而跆拳道禮儀又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因此,可以認為兩種禮儀都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
1.1.1 體現(xiàn)封建等級觀念的磕拜禮儀
師徒傳承,是歷史上傳統(tǒng)武術延綿不絕的主要生命形式。古代習武者在正式拜師時要磕師立誓??膸?意思拜師者要向老師行叩頭禮,表示敬意;立誓,是拜師者要向老師立下誓言??膸熈⑹氖谴_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關系的最集中體現(xiàn),也是傳統(tǒng)社會中尊卑長幼倫理折射。
1.1.2 體現(xiàn)封建“三綱”觀念下的“洪門”禮儀
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中,師父猶如一位處于中心位置的家長,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當師父在傳授徒兒的武功時,師父具有絕對的權威。徒兒開始向師父、師伯、師叔等長輩請教時,絕對不能腳踏“洪門”出招,即不能與師父、師伯、師叔等長輩正面相對(不能站在長輩們的正前方)出手進攻,必須要站在側前方,否則視為大逆不道而要受到懲罰的。
1.1.3 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信”的理念下的“抱拳”禮儀
“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習武者之間相互切磋或比賽中,雙方經常使用拳心向外的“抱拳”禮儀,要求是:兩腳并攏,兩腿直立,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伸直并攏,大拇指內扣成掌,右手握拳,左掌輕貼右拳拳面,右拳拳心向外,右臂外旋撐圓,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這種“抱拳禮”原先流傳于“少林派”,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各種武林門派所采納并流傳推廣。使用暗器在我國古代武林中是屬于小人所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是名門正派、名人宗師所不屑的行為。所以該“抱拳”禮儀中右手拳心向外是把自己的拳心給對方看,表示自己手中沒有暗器,也就表明自己是光明磊落、誠實守信、誠信不欺、言而有信。
1.1.4 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下的“抱拳”禮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傳統(tǒng)武術界對習武者也有著諸多的具體規(guī)定,常常表現(xiàn)在拳心向下“抱拳”禮儀,其要求是:兩腳并攏,兩腿直立,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伸直并攏,大拇指內扣成掌,右手握拳,右拳拳心向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拳、掌與胸問距離約為20-30厘米。“抱拳禮”既表現(xiàn)為外在的行為,即禮貌和禮節(jié),又表現(xiàn)為內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內扣,表示謙虛,虛心向對方請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和諧統(tǒng)一于一家[2]。這一禮儀充分體現(xiàn)了習武者應該尊重對手,相互團結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仁”的觀念,是對每個習武之人提出了具體的約束,以此來約束習武者的行為舉止,使習武者必須去遵循。
1.1.5 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的“恭”“讓”的武術禮儀
“恭”“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所極力崇尚和要求的。它在武術禮儀中表現(xiàn)為“退避三舍”的形式,是習武者在相互切磋或較量中要雙腳并步站立,右腳前出一步,左腳再向邁出一步,隨后右腳向左腳靠攏成并步站立并身體微微前傾低頭鞠躬;接著從左腳開始向后退出三步,右腳向左腳靠攏成并步站立,隨即左臂彎曲左手手背靠貼身體腰部,身體微微前傾并左側轉體約45度,伸出右臂,右肘微下墜,右手五指并攏掌心向上,口中喊“請”。即向前進兩步,向后退出三步。向前走兩步表示向對方請教,向后退三步表示恭敬和謙讓,也表示自己尊重對方。這種武術禮儀體現(xiàn)出“恭”、“讓”的儒家思想。
1.1.6 體現(xiàn)佛家手印的“合十”禮儀
“合十禮”是左右手掌位于中位(胸口)相合十。這種禮儀源于印度古代的婆羅門教的禮法,后來被佛教沿襲使用。佛門弟子在武術練習或切磋時,往往在施“合十禮”的同時,口中念“阿彌陀佛”,即是歸于彌陀一乘愿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3]。它表現(xiàn)佛教的宗教理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是從“空”和“緣”入手分析升華的佛性的真諦。
1.1.7 體現(xiàn)道家“虛靜無為”思想的“無為”禮儀
道家思想以先秦時代的哲學家老子為其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對武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其陰陽、八卦、五行理論對習武者構建武術內容及修煉的方法論與思想原則均有較大的影響。老子的“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币约啊盀闊o為,則無不治?!盵4]這些思想為傳統(tǒng)武術禮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所以表現(xiàn)為道家的“無為”禮儀是根據老子“虛靜無為”的思想衍化而成。具體是在行禮時取站式,兩手成拳下垂并向后擺,不輕易顯露出來。象征老子的“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
1.2.1 跆拳道禮儀的形式
跆拳道的唯一禮儀就是“鞠躬”,其要求是:“兩腳并攏,兩腿挺直,小腹微收,兩臂自然下垂,雙手握拳置于身體兩側,低頭屈腰,腰部前屈不小于30,相互鞠躬”。跆拳道禮儀在不同場合、不同環(huán)境下有著具體的行禮規(guī)定。例如在進行比賽前,紅、藍雙方運動員需要先向各自的教練行禮,上場后要向不同方向的計分裁判員行禮,然后還要向場上主裁判行禮,最后是紅、藍雙方運動員之間互相行鞠躬禮;比賽結束后,紅、藍雙方運動員之間再次相互敬禮;如果在比賽時受到場上主裁判判罰,也要向主裁判行禮。在日常訓練時,運動員只要進入訓練場館,就要自覺地向墻上懸掛的本國國旗和國際跆拳道聯(lián)盟旗行禮;運動員如果見到教練員,應該站在教練員正前方幾米遠的地方行禮;訓練前,運動員要整隊,由隊長帶領全體運動員先向教練員行禮,再由教練帶領向場館內的旗幟行禮;在進行雙人配對訓練時,每次訓練完成需要交換訓練器械的時候,兩個運動員之間要相互行鞠躬禮并且要用雙手接過器械訓練。當訓練結束后,教練員要帶領全體運動員向場館內國旗行鞠躬禮。此外如果運動員在訓練中遲到了,運動員到達道館后,應先向教練行禮,在得到教練允許后方可踏上道墊進行訓練。運動員在進行跆拳道練習時,如果跆拳道道服松散開,此時運動員應該停止運動,轉身背向國旗、會旗和教練員及同伴整理道服,整理好后方可轉回[5]。
1.2.2 跆拳道禮儀與儒家思想
跆拳道練習推崇“以禮始,以禮終”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滨倘赖摹暗馈睆淖置嫔现v,是指正確的方法,其蘊藏的深刻的內涵卻是指人生的道理、道德、修養(yǎng),一種道德規(guī)范,也就是所謂的“武德”,而這些觀念恰恰以儒家的“仁”“禮”為主體而構成[6]。儒家思想要求人們遵循忠、教、智、仁、勇、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而在跆拳道訓練中始終要在充滿“尚禮”和“仁愛”氛圍,并將“智、仁、信、勇、嚴”作為人生信條[7],跆拳道的“嚴”是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同時又進一步的發(fā)揚、拓展了儒家思想。在訓練或比賽結束后,再次相互鞠躬敬禮,以示友好和平等;如在比賽中受到場上裁判的判罰,也要行鞠躬禮表示服從。跆拳道練習者除了在訓練和比賽中要注重跆拳道禮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溫、良、恭、儉、讓,表現(xiàn)出謙虛謹慎、以禮待人。
1.2.3 跆拳道禮儀與西方民主思想
現(xiàn)代跆拳道禮儀形成于1955年的韓國。從1910年日本侵占朝鮮半島開始,朝鮮半島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逐步被全盤西化。由于禮儀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所以此時形成的跆拳道禮儀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1.2.3.1 跆拳道禮儀取消了等級觀念
等級觀念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之首要表征。三綱五常是儒家倫理的基本骨架,三綱五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維護以君權、父權、夫權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儒家是以“禮”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規(guī)范,傳統(tǒng)社會是禮治社會,“以禮入法”、“一準乎禮”是中國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而禮強調的仍然是等差之愛,尊卑有序。孟子認為“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其“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觀點,就是要求臣子盡片面的忠、孝絕對義務。所以武術禮儀中的磕拜、“洪門”禮儀是這種等級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F(xiàn)代跆拳道禮儀中的相互正面鞠躬,以及拜師時不需要向“師父”行磕拜禮儀,打破了封建社會的“三綱”理念,取消了“師父”與“徒弟”之間在身份上的等級差異。
1.2.3.2 跆拳道禮儀倡導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近代以來,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在與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旨在倡導一種維護多數人統(tǒng)治和人民權利的民主制度。民主思想代表新興的、進步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民主思想首先強調的是人、人的權利和尊嚴;民主思想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生而平等。20世紀50年代,隨著韓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全盤西化,此時形成的跆拳道禮儀必然受時代潮流因素的影響,所以倡導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必然貫穿在跆拳道禮儀之中。
武術禮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武術禮儀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它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集儒家、佛教和道家核心思想于一體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且各地民風民俗并不完全相同,有時甚至差異性很大,從而傳統(tǒng)武術禮儀在形式上的繁多(數十種)和內涵上的深邃。除上述武術禮儀之外,還有四指禮儀、三指禮儀、舉手禮儀、合參禮儀、一字禮儀、蓮花禮儀等。此外還有流傳于特定門派(如少林派的退三進步半禮儀)和特定民族(如苗族的掌拳禮儀)的禮儀[8];導致要想正確理解武術禮儀必須要充分懂得中華文化,而要懂得中華文化又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武術禮儀不是通過簡單的外形學習或練習后就能理解和掌握。而朝鮮半島地域較小,民族成分較為簡單,跆拳道禮儀不過是反映出中華儒家思想的某一方面,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涵上,武術禮儀與跆拳道禮儀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縱觀歷史表明,跆拳道禮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這種體現(xiàn)在形式上是單一的,表現(xiàn)為跆拳道禮儀只是一個簡單“鞠躬”;它的內涵僅僅表示為對教練員、裁判員、比賽對手或相互練習者等人的一種尊重與友愛。正是由于武術禮儀的“繁”而使其普及和推廣困難加大,而跆拳道禮儀的“簡”則正好適合當前簡單、快速的生活需求,致使很多人錯誤的認為跆拳道禮儀優(yōu)于武術禮儀。
無論是武術禮儀還是跆拳道禮儀,它們都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武術禮儀是在中華古代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熏陶下而形成、發(fā)展的。在朝鮮半島的發(fā)展歷史上,它長期深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例如中國殷朝的臣民箕子及其族群約在公元前13世紀進入朝鮮半島,全面引進中國殷朝的文化。在公元前109年,中國漢武帝發(fā)動大軍由陸海兩路進攻位于遼河口的衛(wèi)滿朝鮮控制了大部分朝鮮,漢文化開始進入朝鮮。如朝鮮南部地區(qū)漢江的意思是“漢(朝)人之江”;漢城的含義是“漢(朝)人之城”。在朝鮮新羅時期同中國唐代建立友好關系時,大唐文化傳入朝鮮,到高麗時期的中國明朝,朱熹的新儒教教義的涌入,從朝鮮半島李氏王朝的建立開始,李氏王朝就把建立儒學機構放在第一位,開創(chuàng)一個儒教國家??v觀朝鮮半島的發(fā)展史,儒家思想在朝鮮文化中占據非常重要地位。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以手搏為主的跆拳道禮儀完全引入部分儒家思想下的武術禮儀,由此可見武術禮儀與跆拳道禮儀是“源”與“流”關系。
武術禮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表現(xiàn)出中華儒家“三綱”、“仁”、“信”和“恭”、“讓”等思想,又反映出佛教“空”、“緣”以及道家“虛靜無為”的思想。跆拳道禮儀是在繼承我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現(xiàn)代西方民主思想而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兩種禮儀是“繁”與“簡”以及“源”與“流”的關系。在強調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代,傳統(tǒng)武術禮儀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它依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汲取與推廣傳統(tǒng)武術禮儀的精華,對增強民族自豪感、構建和諧社會、凈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現(xiàn)實意義。
[1]毛海濤,劉樹軍.傳統(tǒng)武術禮儀教育的文化學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4):88-90.
[2]蘇勇.武術“抱拳禮”的儒學內涵探析[J].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2009,(33):86-87.
[3]朱倩倩.淺析東盟獨特見面禮儀——合十禮[J].法制與經濟,2010,(1):132-133.
[4]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張令.從跆拳道、柔道禮儀看中華武術禮儀[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1):128-129.
[6]李愛華.從跆拳道禮儀看中華武術的武德教育[J].搏擊武術科學,2008,(11):19-20.
[7]潘曉波.從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J].成都大學學報,2007,(2):82-84.
[8]任海.中國古代武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