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剛 宮長勝
遼寧省第八地質大隊 (本溪 117000)
區(qū)內礦體主要賦存于太古宙鞍山群大峪溝組黑云角閃變粒巖及太古宙斑狀黑云斜長花崗巖中,展布方向與地層基本一致。
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局部增厚有膨脹收縮和分支復合現(xiàn)象。地表出露礦體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30-46°。延長60-900 m不等,厚度2-50 m不等。
礦石以角閃磁鐵石英巖為主,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楚,圍巖主要有黑云角閃變粒巖、斑狀黑云斜長花崗巖。
區(qū)內通過本次工作共發(fā)現(xiàn)17條鐵礦體,其中礦界內地表出露5條礦體編號為:Fe1、Fe3、Fe9、Fe10、Fe12。其余均為隱伏礦體。礦區(qū)范圍內(670 m標高以上)礦體編號為:Fe1、Fe2、Fe3、Fe5、Fe6、Fe9、Fe10、Fe12;擬擴界范圍(670 m標高以下)礦體編號為:Fe4、Fe7、Fe8、Fe11、Fe12、Fe14、Fe15、Fe16、Fe17、Fe18。據(jù)地表采場及深部鉆探工程控制,主要礦體地質特征分述如下:
Fe1礦體:是本礦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礦體,約占礦區(qū)資源/儲量的43%。由25個鉆孔控制。礦體埋深0-261.5 m,賦存標高837-577 m。礦體北西走向,傾向西南,整體傾角30-40°,礦體呈似層狀。
礦體由角閃磁鐵石英巖構成,最高品位TFe26.61%,最低品位 TFe20.26%,礦體平均品位TFe23.35%,品位變化系數(shù)5.29%。
Fe7礦體:本礦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礦體,約占本次核實資源/儲量的21%。位于670m標高以下。由15個鉆孔控制,礦體埋深343-768m,賦存標高536-64m。礦體呈北西走向,傾向西南,整體傾角30-39°,礦體呈似層狀。
該礦體由角閃磁鐵石英巖構成,最高品位TFe25.23%,最低品位 TFe20.11%,礦體平均品位TFe23.32%,品位變化系數(shù)6.07%。
(1)礦石組構特征
礦石結構主要為區(qū)域變質過程形成的各種不等粒粒狀變晶結構,其次是后期在變質結晶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復雜氧化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以細條帶狀構造為主,在此基礎上,部分礦石疊加有次一級的柔皺狀構造或角礫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磁鐵礦、角閃石、黑云母等。
(2)礦石化學成分
有益有害組分:本次沒有采取組合樣品,而鄰區(qū)(本溪市大連洲鐵礦)核實時采取了22件組合樣品,分析結果表明,硫含量在 0.04-0.114%之間,均小于2%;磷含量在0.062-0.112%之間,均小于1%,硫、磷含量均未超過允許含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因本區(qū)與鄰區(qū)鐵礦體為同一礦床,礦石類型一致,礦物成份、結構構造相同,有益有害組分也相同,故借鑒)。
(3)礦石礦物成分
小陽溝鐵礦賦存于太古宙鞍山群大峪溝巖組三段含鐵巖系中,屬典型的“鞍山式”鐵礦,礦石中的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有用礦物為磁鐵礦,脈石礦物石英為主,含少量黑云母、角閃石、白云母、陽起石等。石英它形粒狀,粒徑一般小于 0.7 mm。含量一般在40-70%。磁鐵礦半自形~它形粒狀,粒徑多為0.0035-0.3mm,粒度總體細小,含量一般5-35%左右。角閃石細小纖柱狀,柱長一般小于0.2 mm。
本礦床鐵礦石為需選鐵礦石,礦石工業(yè)類型為磁鐵貧礦及磁鐵低品位礦。
礦石自然類型為角閃角閃磁鐵石英巖,灰黑色,粒狀變晶結構,條帶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磁鐵礦,含少量黑云母、角閃石、白云母、陽起石等。石英它形粒狀,粒徑一般小于 0.7 mm。含量一般在40-70%。磁鐵礦半自形~它形粒狀,粒徑多為0.0035-0.3 mm,粒度總體細小,含量一般5-35%左右。角閃石細小纖柱狀,柱長一般小于0.2 mm。以石英為主體斷續(xù)排列形成淺色條帶;以磁鐵礦、角閃石為主體形成暗色條帶,兩者共同形成淺暗相間條帶狀。
經1779件樣品基本分析結果得知,本區(qū)鐵礦石中TFe含量一般在 10%-32.77%之間,TFe最高品位為32.77%;mFe含量一般在2%-26.18%之間,根據(jù)磁性鐵(mFe)占有率 60%(mFe/TFe×100%)及野外肉眼觀察、室內顯微鏡下鑒定,本區(qū)的礦石主要為磁性鐵礦石,適合于磁選。
本溪市大連洲鐵礦(鄰區(qū))詳查時,在ZK5鉆孔中采取了10件鐵礦石樣品進行了物相分析。物相分析結果如下:cFe含量為0.75-1.25%,一般0.90%左右,平均0.89% ;siFe含量為0.75-2.70%,一般1.50%左右,平均1.56%。上述分析結果表明,本區(qū)鐵礦石中:cFe及siFe含量均較低。
礦區(qū)內大峪溝組地層總體上位于大面積花崗巖中,礦體圍巖主要為黑云角閃變粒巖和黑云角閃石英片巖,其次為片麻狀花崗巖,圍巖完整性均較好。礦體中常有多層厚度2—28m不等的夾石,夾石巖性主要為黑云角閃變粒巖、極貧礦,其產狀與礦體產狀基本一致。
全礦床共計發(fā)現(xiàn)54條鐵礦體,按礦石自然類型,依據(jù)地質規(guī)律,以工業(yè)指標為基礎,結合礦體特征、控礦因素、分布規(guī)律、核實工程間距按下列原則圈定鐵礦體。
(1)單工程礦體圈定原則
單工程鐵礦體的圈定,按工業(yè)品位(TFe≥25%)、最小可采厚度≥2 m進行圈定礦體邊界。對于 “低品位鐵礦”,按TFe20-25%,最小可采厚度≥2 m進行圈定礦體邊界。
①單工程礦體的圈定,首先根據(jù)樣品分析結果,按不同礦石類型分別圈定磁鐵礦體。
②凡分析結果等于或大于邊界品位的樣品均圈入礦體內,對礦體內部不夠邊界品位而小于夾石剔除厚度的樣品,在帶入后仍能滿足業(yè)主要求時,亦一并圈入礦體。
③夾石的剔除
本次資源量估算中夾石的含義是指工業(yè)礦體、低品位礦體中厚度大于2 m的低于邊界品位或無品位的連續(xù)巖段。
(2)剖面圖上礦體的連接
資源量剖面圖上礦體連接是在充分研究地質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礦體的形態(tài)、產狀、自然類型及其變化特點等規(guī)律進行礦體連接。
礦體與夾石的連接,均為直線連接。礦體連接時,工程之間的礦體推測厚度不得大于工程控制的實際厚度。
見礦工程之間被斷層、脈巖切割時,則礦體按地質規(guī)律進行圈連。
(3)礦體外推原則
礦體的圈定、外推在資源量估算剖面圖上進行。
①控制的資源量(332)工業(yè)礦體、低品位塊段邊界的圈定
以200×100-200 m網度按實際控制的邊界圈定。
②推斷的資源量(333)工業(yè)礦體、低品位邊界的圈定
依據(jù)規(guī)范按400×400 m的網度及(332)工業(yè)礦體、低品位礦體,采用有限外推及無限外推,按下列原則進行工業(yè)礦體邊界圈定。
兩相鄰工程或兩剖面之間,一個見礦,另一個不見礦時,按工程間距或勘查網度的1/2尖推。若礦體中存在夾石圈定原則相同。
單工程或單剖面見礦時,礦體無限尖推勘查網度的1/2。若礦體中存在夾石時圈定原則相同。
若相鄰剖面或相鄰工程間存在斷層時,雙向向斷層做柱體連接。
資源量估算的最低標高為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