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鋒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中文系,湖南 婁底417000)
湖南省中部城市“婁底”為省屬地級市,下轄兩縣兩市一區(qū),即新化縣、雙峰縣、冷水江市、漣源市和婁星區(qū),全市戶籍人口432 萬(據(jù)第6 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市區(qū)地處北緯27°35'46″—27°58'31″之間,東經111°53'24″—112°7'42″之間,位于漣水中上游,為湘黔鐵路和洛湛鐵路的交匯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關于“婁底”得名的由來,本地的人們口頭上普遍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婁底為古代二十八宿中婁星和氐星的分野,婁星和氐星在這里交相輝映,故名婁底。這個傳說盡管美麗,卻經不起推敲,存在以下三點漏洞:首先,古代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州國來劃分,據(jù)王力《古代漢語》[1],二十八宿之婁星對應的諸侯國分野是魯國,對應的古十三州分野是古徐州,在今山東江蘇一帶。二十八宿之氐星對應的諸侯國分野是宋國,對應的古十三州分野是古兗州,在今河南山東一帶??梢姡瑠湫呛拓敌堑姆忠熬辉诮裉斓暮暇硟?。其次,婁底在1978 年建市以前稱為婁底鎮(zhèn),只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級的小地名,用范圍如此之大的星宿分野來命名,顯得有些不匹配。據(jù)筆者的調查,婁底市以內及周邊地區(qū),再無以星宿分野來命名之例。地名是成系統(tǒng)的,這樣的孤例不可信。再次,婁底得名如果真和星宿分野有關,那么在用字上應當選擇“婁氐”,不應當棄簡用繁選擇“婁底”,“婁氐”不但筆畫更簡,而且字面上與“婁星氐星交相輝映”的美麗傳說相吻合。
那么,“婁底”得名的由來和理據(jù)何在呢,筆者擬做如下探討,以求就正于方家。
筆者近年來對婁底市及周邊地區(qū)的村落鄉(xiāng)鎮(zhèn)地名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也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有一類村落鄉(xiāng)鎮(zhèn)地名是十分常見的,那就是“標志性地貌﹢方位”地名。比如“石口、路口、山口、江口、水口、壕口、巖口、洲上、坪上、堤上、圳上、嶺上、洞下、塘下、江下、巖下、山下、竹山下、石塘邊、大橋邊、廟邊、高車邊、寨邊、灣頭、橋頭、河西、洞底、河底、塘底”等等,其中的“石、江、巖、洞、塘、廟、寨”等是便于識別記憶的標志性地貌,其中的“口、上、下、邊、頭、底”為方位詞。
“底”作為方位詞中的成員,是地名常用字,表示某地位于某標志性地貌之下或底部,其作用與“下”相同,只不過與“下”錯開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名雷同。據(jù)筆者調查,婁底市范圍內有如下幾例“底”字村名:婁底市婁星區(qū)杉山鎮(zhèn)石底村,婁底市婁星區(qū)雙江鄉(xiāng)坪底村,婁底市新化縣孟公鎮(zhèn)坪底村,婁底市新化縣吉慶鎮(zhèn)江底下村,婁底市漣源市水洞底鎮(zhèn)水洞底村,婁底市雙峰縣鎖石鎮(zhèn)山底村。
如果把范圍擴大到湖南省,“底”字村名還有:郴州市嘉禾縣石羔鄉(xiāng)背底塘村,湘西自治州瀘溪縣洗溪鎮(zhèn)洞底坪村,懷化市涂浦縣水田莊鄉(xiāng)洞底村,懷化市溆浦縣油洋鄉(xiāng)河底江村,懷化市沅陵縣筲箕灣鎮(zhèn)洞底村,懷化市沅陵縣馬底驛鄉(xiāng)馬底驛村,懷化市沅陵縣馬底驛鄉(xiāng)巖底村,懷化市麻陽縣板栗樹鄉(xiāng)南木底村,懷化市鶴城區(qū)石門鄉(xiāng)塘底村,永州市東安縣石期市鎮(zhèn)大榮底村,永州市零陵區(qū)凼底鄉(xiāng)凼底村,永州市零陵區(qū)水口山鎮(zhèn)樓子底村,永州市零陵區(qū)富家橋鎮(zhèn)木山底村,永州市雙牌縣塘底鄉(xiāng)塘底村。
另外,通過湖南地名網的搜索,在湖南還有102 個含“底”字的村民小組,其中婁底市85 個,懷化市17 個。
上面已經討論過,“婁底”之“底”為地名常用字。按照地名的系統(tǒng)性原理進行推理,“婁底”當歸屬于“標志性地貌﹢方位”型地名模式,但是“婁”并非標志性地貌,所以“婁”當為假借字,應當另有本字。根據(jù)婁底方音推斷,“婁”的本字當為“垴”,理由如下:
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tǒng)中,“垴”與“婁”聲韻調無一相同,但在婁底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中,它們的讀音十分近似。從意義上看,《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收有“垴”字,其釋義如下:“垴。方言。小山頭。如:削垴填溝。多用于地名。如:壇唐垴(在河北省);高虎垴(在江西省)。”[2]顏清徽、劉麗華編纂的《婁底方言詞典》也收有“垴”字,其釋義如下:“垴,小山頭:斗牛~,婁底市郊的一處地名?!保?]“垴”“底”相連,其義為“小山頭底下”,語義連貫,合情合理。
湖南省為山地丘陵地帶,境內山頭林立,山名眾多。山名用字主要有“山、峰、嶺、頂、尖、寨、巖、坡、界、侖、垴”等等??梢?,“垴”是湖南“山”類地名中的重要成員,如: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有獅子垴,張家界市慈利縣有朱公垴,邵陽市綏寧縣有菩薩垴,邵陽市隆回縣有狗垴寨,婁底市漣源市有大排垴,郴州市汝城縣有天光垴,懷化市中方縣有白巖垴,懷化市辰溪縣有大坡垴、斜坡垴、羊角垴、云盤垴,懷化市洪江市有尖峰垴、羊牯垴,婁底市雙峰縣有豬公垴。
湘方言把人或動物的頭稱作“腦”或“腦殼”,人或動物的頭位于軀體的頂部,具有高的特點,因而高出地面的小山頭就被稱作“垴”,所以“垴”是“腦”的同源分化字。事實上,湖南的許多山名是寫作“××腦”的,如:郴州市桂東縣有大灣腦里、和尚腦、石板腦、譚官腦、灣江腦上,郴州市汝城縣有大寨嶺腦、狗吉嶺腦、人形腦、羊角腦、觀音腦、獅子腦、龍腦上,郴州市桂陽縣有花山腦,郴州市北湖區(qū)有馬腦上,衡陽市衡東縣有馬腦寨,衡陽市常寧市有獅子腦,懷化市會同縣有大古腦、虎腦坡,懷化市靖縣有大腦古,懷化市沅陵縣有鍋鍋腦、雙尖腦,懷化市新晃縣有破腦界,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有狗榮腦,永州市雙牌縣有大腦殼,永州市祁陽縣有三分腦、雁鷹腦,永州市道縣有獅子腦,株洲市炎陵縣有灣江腦上,婁底市雙峰縣有洞腦上、高峰腦、棉花腦、雷王腦、人字腦、銅鑼腦、曾夫腦、寨子腦,婁底市婁星區(qū)有石壁腦、丫柱腦、大頂腦、沙帽腦。
以上“垴(腦)”字山名都是在地圖上可以找到的,或者是在湖南地名網上可以搜索到的,至于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垴(腦)”字山名,那更是不計其數(shù),難以一一列舉。
婁底市城區(qū)以湘黔鐵路為分界線,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是1978 年以后新建的政治、文化區(qū),婁底人稱之為“新區(qū)”;北區(qū)是原婁底鎮(zhèn)所在地,是工商業(yè)集中的地方,婁底人稱之為“老城區(qū)”或“老街”,即今婁底火車站以北的沿河地帶,早先的“婁底”,指的就是這一帶。今天的婁底市區(qū)主街道樂坪街在建城開發(fā)以前曾經是一個不太高的小山頭,樂坪街西端至今還有“關家腦”這樣的小地名,婁底老城區(qū)正是位于樂坪街以北的地勢偏低之處,在幾十年之前確確實實是位于“關家腦底下”的一處小地方。
一個地方的名字,會因為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文化演進等因素而發(fā)生改變,最初的地名是實事求是的,有時甚至是粗俗不堪的,后來人們覺得難聽,就有了求雅的需要。好比人們對于衣服,最初只限于保暖御寒,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xiàn)代人對衣服的需求,已不再停留于保暖御寒的原始需要,而更看重它是否美觀大方,稱心如意;人們對于食物,最初也是茹毛飲血,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隨著文明的進步,后來也有了色香味俱全的審美需要。地名也是一樣,最初只是為了便于識別記憶,不避粗俗,不求文雅。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地名慢慢就有了求雅的需要,最初求是的地名變成了求雅的地名,這種語言現(xiàn)象就是地名雅化。比如說,北京有一條街,現(xiàn)名“秀水街”,解放前叫“臭水街”,這里曾經是農副產品的集貿場所,販夫商賈們在這里殺牛、宰羊、屠豬,吆喝叫賣。由于無人管理,一些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除,整個市場臟水橫溢,臭氣熏天,所以人們實事求是地稱之為“臭水街”。再比如說聞名中外的北京“中關村”,其實原名“中官村”。中官者,宦官也,因其一生生活于皇宮之中而得名。據(jù)北京當?shù)乩习傩战榻B,這里曾經是明清兩代宦官死后的葬身之地,長期一段時間這里只是墳冢遍地,杳無人煙,人們稱之為“中官墳”。解放后,陸陸續(xù)續(xù)有人遷來聚居于此,形成了村落,就改名為“中官村”,再后來人們覺得“中官”有些不雅,就美其名曰“中關村”了,中關者,中樞關鍵之謂也。在北京,這類最初求是,后來變成求雅的地名還有很多,如:
啞巴胡同→雅寶胡同
張禿子胡同→長圖治胡同
牛血胡同→留學胡同
驢肉胡同→禮路胡同
干魚胡同→甘雨胡同
豬市口→珠市口
豆腐巷→多福巷
奶子府→乃茲府
老母豬斜街→楊梅竹斜街
這是北京的一些實例,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大家比較關注,也比較熟悉。其實地名雅化是普遍現(xiàn)象,不限于北京。如: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校內有一“桂子山”,原名“鬼子山”。在建校以前,這里只是一座墳山,荒草遍地,相傳還有鬼蛇出沒,故名“鬼子山”。建校以后,山上遍種桂花樹,每年秋季,桂子飄香,秋風送爽,成了讀書休閑的福地,昔日的“鬼子山”成了今天美名四傳的“桂子山”。
“垴(腦)底”,意為“小山底下”,作為村落鄉(xiāng)鎮(zhèn)地名,其實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地名類型;但是,作為省屬地級市的名稱,人們會覺得不夠氣派,難登大雅之堂,于是就雅化為“婁底”,并虛構一個“婁星氐星交相輝映”的美麗傳說與之呼應。
“地名的許多內容都與民族文化、社會生活、人類思維方式、心態(tài)等等密切相關,可以說地名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自己文明的歷史過程中留下的一個個足印?!保?]確實,地名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保存著民族人的集體思維模式;而地名雅化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文明告別野蠻粗俗后的心靈映射,只是我們也應當了解并且記住地名雅化的過程,因為它也是人類文化歷史的一部分。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2:841.
[2]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186.
[3]顏清徽,劉麗華.婁底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60.
[4]張燕來.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J].北京社會科學,200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