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旺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形的“到位”可以區(qū)分為三個不同的語法單位。如:
(1)安全檢查部門要保證人員到位,繁忙機場要盡可能將安檢通道全部啟用。(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2)目前,補償所需資金已經(jīng)到位,經(jīng)過張榜公示后補償款將以最快速度發(fā)放到農(nóng)民手中。(同上)
(3)聯(lián)合國在報告中指出,中國致力于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目標的承諾已相當?shù)轿弧?同上)
上面三個例子都有“到位”這一語法單位。例(1)中的“到位”是“到屬于位移主體的某一確定位置”的意思,“到位”中間還可以插入“了”等語法成分,“到位”是述賓短語;例(2)中的“到位”是“到達適當?shù)臓顟B(tài)或預定的地點”的意思,“到位”是述賓式動詞;例(3)中的“到位”是“達到合適或令人滿意的程度”的意思,“到位”是形容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述賓式詞語“到X”大都由同形述賓短語“到X”凝固而成,并進一步語法化為更虛的語法單位。如蔣協(xié)眾認為“作為唯補副詞的‘到家’,是由短語‘到家’詞匯化為形容詞以后進一步語法化的結(jié)果”,[1]張秀松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到底’的評注語氣副詞用法和疑問語氣副詞用法都直接源于短語用法而非時間副詞用法”,[2]張文同時又承認時間副詞、評注語氣副詞、疑問語氣副詞“到底”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而是先有述賓短語“到底”,再有時間副詞、評注語氣副詞“到底”,最后有疑問語氣副詞“到底”。由此可見,無論是“到家”還是“到底”,都是由短語到詞再進一步語法化,且語義越來越虛。至于“到X”系列詞詞匯化與語法化演變的不平衡性,我們將另文討論。
也許是同義短語“就位”替代的原因,我們通過北大語料庫、國家語委語料庫搜索,古代漢語中“到位”例較少,大多見于清末及以后;我們又通過翰堂典藏語料庫,“到位”最早見于宋元時期。綜合搜索到的語料,我們認為:1.述賓式動詞“到位”來源于述賓短語“到位”,形容詞“到位”來源于動詞“到位”;2.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形容詞“到位”才形成。
為了行文方便,我們把短語“到位”記作“到位1”;動詞“到位”記作“到位2”,形容詞記作“到位3”。
“到位1”表示“到屬于自己的某一確定位置”的意思,“到位”中間還可以插入“了”等語法成分,是一個表趨向的動詞“到”加一個表處所的“位”構(gòu)成的述賓短語?!拔弧北硎緦嵲诘奶幩拍?,主語一般具有[+生命]的語義特征,如:
(4)短短一個小時內(nèi),100多名教職員工迅速到位,在第十八中學的體育館、辦公樓和60多間教室內(nèi)安頓好了100多名疏散的群眾。(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5)這兩支車隊各有一名車手空缺,其余6家車隊新賽季的車手都已到位。(同上)
這兩例中的“到位”,中間都可以插入“了”且句子意思基本不變。例(4)表示“教職員工達到屬于自己的特定位置”,例(5)表示“車手到達屬于自己的特定位置”。
“到位2”表示“到達適當?shù)臓顟B(tài)或預定的地點”的意思,“位”的意義比較空泛,有些時候甚至看不出空間處所的意思,如:
(6)從開灤等地請來的200名工程專家及技術人員全部到位,正在全力搶險。(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7)要加強領導,明確任務,密切配合,真正做到思想到位、組織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確保建國55周年慶?;顒尤〉脠A滿成功。(同上)
例(6)中“到位”表示“工程專家已經(jīng)全部到了”,“到位”兼表完成時態(tài);例(7)中“到位”的主語甚至是[-生命]的事物,表示主語達到“位”這種狀態(tài)。這時候,“到位”已經(jīng)不能拆開,不再是簡單的由位移動作“到”和位移終點“位”加合了。
另外,“到位2”后可以帶賓語,構(gòu)成“動賓+賓”格式,如:
(8)出口總額增長10%,外貿(mào)出口總額增長15%,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65億美元。(同上)
(9)到31日凌晨,武岡市共到位消毒藥品280件,已發(fā)放200件,計2000公斤。(同上)
“到位2”前后還可以出現(xiàn)動量詞,受動量詞修飾,如:
(10)董事長俞永民首先說:“石化股票上市后,股價一步到位,并穩(wěn)步攀升,這說明股民是看好石化股票的。(1994年報刊精選)
(11)美國國家地質(zhì)局的一位顧問認為,青藏鐵路在技術路線上“一次到位”是明智的。(同上)
(12)這支計劃中的部隊有1800人,經(jīng)費預計2600萬美元,目前只到位一半。(同上)
從組合功能上看,做為形容詞的“到位3”除了不能帶賓語外,還符合性質(zhì)形容詞的其他主要特征,具體如下:
A.能受程度副詞“很”“相當”等修飾。如:
(13)廣西丁當鎮(zhèn)一位姓盧的村民說:“政府的措施很到位,我們很安心?!?2004年新聞稿)
(14)聯(lián)合國在報告中指出,中國致力于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目標的承諾已相當?shù)轿弧?同上)
B.能受否定副詞修飾。如:
(15)對監(jiān)督機關來說,法律賦予的監(jiān)督權(quán)力,監(jiān)督不到位,也應該承擔失職的責任。(同上)
(16)政府經(jīng)濟調(diào)節(jié)的功能增強了,但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還不到位,政府職能轉(zhuǎn)變與經(jīng)濟體制轉(zhuǎn)型存在著時間差。(同上)
C.能修飾名詞做定語。如:
(17)新上項目598個,建成480個,其中上千萬元的項目65個,到位資金10億元,從而一舉創(chuàng)造了宏觀調(diào)控大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濟發(fā)展奇跡。(同上)
(18)因而他們既是黨內(nèi)監(jiān)督的重點,又是在黨內(nèi)實現(xiàn)廣泛、到位的監(jiān)督的重要條件。(同上)
從充當句法成分的功能上看,“到位3”主要作謂語、補語,也可以作定語、狀語和賓語。
“到位3”作謂語時,它所陳述的對象一般存在寬泛的外延,比方說程度深淺等,如認識、動作、技巧等。如:
(19)但是,一些地方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到位,路面管理不到位,宣傳教育不到位,齊抓共管機制沒有形成等問題,道路交通安全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同上)
(20)再加上一些不恰當?shù)男麄骱图夹g指導不到位,一些棉農(nóng)誤認為抗蟲棉就是“無蟲棉”。(1996年人民日報)
(21)雖然他們的一招一式并不十分到位,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04年新聞稿)
“到位3”放在動詞后作補語,這時動詞一般具有[+有界]的語義特征,因為,“到位”最初表空間位移,“V+到位3”雖然看不出有空間位移存在,但是,在說話人的潛意識中,“V”是一個“V開始——V過程——V結(jié)束”連續(xù)統(tǒng),“V+到位3”強調(diào)的是這一連續(xù)統(tǒng)的末端,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V+到位3”是說話人的一種心理位移,如:
(22)燈展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安全保衛(wèi)方案不落實,有關部門職責落實不到位。(同上)
(23)因此,不把衛(wèi)生教育做到位,投入再多,措施再好也是沒用的。(同上)
例(22)(23)是“到位3”做粘合式補語,當“到位3”做組合式補語時,一般是否定形式或要受狀語修飾,如:
(24)因此錯誤的確是犯了,工作還是做得不到位。(同上)
(25)把檢查變成消閑度假,唯恐這些人在吃喝玩樂的哪個環(huán)節(jié)上舒服得不到位。(1994年報刊精選)
(26)我總覺得那旋律對《蒙娜麗莎》的油畫詮釋得很到位。(作家文摘1995)
(27)蓮子把作家、總編、主婦的角色都扮演得很到位,她是充實的、幸福的。(《蓮子的生存智慧》周唯)
“到位3”做定語如上述例(17)(18),做狀語、賓語例子較少,尤其是做狀語,“到位3”前往往帶有動量結(jié)構(gòu),如:
(28)此外,越來越多的數(shù)字攝像機和照相機也將采用DVD作可以將影像一步到位地記錄到DVD盤片上,免去了從其他存儲介質(zhì)轉(zhuǎn)錄到DVD盤片的麻煩。(2004年新聞稿)
(29)把目標直接瞄準國際和國內(nèi)先進水平,堅持高起點起跳,一步到位地建立了一批具有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水平的企業(yè)。(1994年報刊精選)
(30)可以說無論各方面改革,政策是到位的,動作也是很果斷的,步子邁得不小。(1993年人民日報)
嚴格意義上說,短語“到位1”,其主語是人,“位”是屬于其領屬者的特定處所,如“座位”“站立空間”等。在翰堂典藏語料庫中,“到位”在宋元時期就做為述賓短語出現(xiàn),其主語一般是人,“位”是屬于其領屬者的,直到清代還有這種用法,如:
(31)見長史、司馬并見任本路監(jiān)司及寄居過往監(jiān)司、諸州知州,俟親王出廳系鞋,贊請某官,俟到位贊揖就坐。(宋·《會要輯稿》)
(32)皇帝舉酒時,上下侍立官并再拜,接盞,畢,候進酒官到位,當坐者再拜,坐,即行臣使酒。(元·《金史》)
(33)候著東方發(fā)白,俺就到位,借這一股陽氣,那四個人這才一個都逃不掉,統(tǒng)統(tǒng)關會一當?!?清·《續(xù)濟公傳(中)》)
這些“到位”在句中一般充當謂語,其主語一般是人,表示人經(jīng)過位移過程至位移終點——“位”,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位”都是確定的空間處所。
需要指出的是,在清末,我們發(fā)現(xiàn)了“到位”主語是[-生命]的事物,如:
(34)殷長貴那敢違拗,便說道:“ 副爺命下,敢不盡力。但有一層,必須三日后方得到位。”那武官笑道:“只要你承允了,就過個三日五日何妨,我還怕個殷十萬家少我的銀子嗎?” (清·《續(xù)濟公傳(下)》)
該例“到位”主語是“銀子”,“位”并不是指空間處所,而是指“銀子湊足規(guī)定的數(shù)”,這里的到位就很像現(xiàn)代漢語中“到位2”了。又如:
(35)據(jù)伺席的張紅進里這樣說法,并說真濟公允許老爺飯后斷將四個妖怪一齊拘獲到位呢。(清·《續(xù)濟公傳(中)》)
該例“到位”主語是[+生命]的事物,“位”卻不表空間處所,而是指“四只妖怪全部捉到”。
可見,述賓短語“到位1”詞化為述賓式動詞“到位2”的充分條件是“位”的概念的泛化,即不再表示確定的空間處所義,而是表示整體概念義?!暗轿弧痹~匯化后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是其主語可以是無生命的事物,例如技巧、動作等,如例(7)——(12)。由此可見,萬江波考據(jù)“‘到位’一詞本為球類運動項目術語”[3]值得商榷,因為我們在古漢語中就發(fā)現(xiàn)了用例,如例(35),該例“到位”所陳述的對象是[+生命]的事物,而“位”卻不表空間處所了,可見,“到位2”的形成時間還可以推前。
為什么“位”的概念泛化后“到位1”詞匯化了呢?我們認為這是隱喻認知模式在起作用。“到位1”到“到位2”是由物理空間位移義到心理位移義的一個投射,“位”在漢族人的觀念中是一個特殊的概念,象征著人的身份等特征,如“王位、權(quán)位、位高權(quán)重”等,從初始位置位移到“位”需要一個物理位移過程,因此,隱喻認知模式起作用后,人們往往忽略了心理位移過程而注重心理位移結(jié)果,即“位”的狀態(tài),如“資金到位”“傳球到位”等。
形容詞“到位3”的形成有兩條路徑:1.直接來源于“到位1”;2.來源于“到位2”。如果是第一條路徑,那么仍是詞匯化的范疇;如果是第二條,那就屬于詞義引申。據(jù)筆者考察,“到位3”在古漢語中幾乎沒有,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才出現(xiàn)并繁榮,因此,我們認為“到位3”來源于“到位2”,是“到位2”詞義的引申。
那么為什么“到達適當?shù)臓顟B(tài)或預定的地點”會引申出“達到合適或令人滿意的程度”義呢?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1.現(xiàn)代漢語中“到位2”的高頻使用;2.“到位1”到“到位2”的詞匯化過程中還伴隨著“主觀化”過程。第一個原因只是“到位1”詞匯化后的表現(xiàn),當然反過來對“到位2”義有影響,端木三指出“一個詞出現(xiàn)的幾率越高,信息量越低”,[4]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E. C Trautgott認為主觀化是一種語義——語用演變,即“意義越來越依賴說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主觀信念和態(tài)度”,[5]可見,“到位1”到“到位2”的過程中,“到位”的客觀意義越來越淡化,其主觀意義得到加強,即“對位移結(jié)果以及位移后所處狀態(tài)的看法”。又由于有一個心理位移過程的存在,要達到位移終點是不十分容易的,因此“到位2”很容易引申出“達到合適或令人滿意的程度”義,即“到位3”。
“到位3”形成后,其語法特征開始多樣化,它不僅可以出現(xiàn)在謂位,也可以出現(xiàn)在定位、補位、賓位、狀位。作謂語時所陳述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生命]的事物,更多的是需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事物,如“政策”“理解”等;作定語時,修飾的對象往往是其陳述的對象,也就是說“到位3”可以重新回到謂位,如例(17)(18);作補語時,其補充說明的對象往往是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動作,如例(26)(27)。
本文先從共時平面分析了“到位”的使用情況,再從歷時平面分析了“到位”詞匯化的原因?!拔弧庇杀硖囟ㄌ幩臻g義泛化是“到位”詞匯化的誘因,這也是認知由行域到知域的隱喻過程。由于缺乏足夠多的古代漢語語料,我們只能大致擬測:“到位1”最早見于宋元時期,明清時期開始詞匯化為動賓式動詞“到位2”,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到位3”才開始出現(xiàn)并繁榮。
[1]蔣協(xié)眾.“到家”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漢語學習,2010(6):45-50.
[2]張秀松.語氣副詞“到底”的歷史形成[J].古漢語研究,2012(1):57-65.
[3]萬江波.“到位”一詞的考據(jù)及雙語詞典處理[J].辭書研究,2010(2):188-189.
[4]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語言的分類[J].語言科學,2007(5):3-16.
[5]Trautgott,E. 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C].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 Eds. D. Stein & S. Wri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