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視域中的興趣內(nèi)涵探索與價值體現(xiàn)研究

2014-04-07 18:13:38宋劍祥
關鍵詞:個人興趣內(nèi)涵個體

宋劍祥

(1.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圖書館,云南 昆明 650033;2.俄亥俄州立大學 教育與人類生態(tài)學院,美國 哥倫布 43210)

一、引言

興趣是一個既古老又現(xiàn)實的話題。伴隨著個人的成長和成才,興趣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和事業(yè)等產(chǎn)生重要影響。興趣反映個體當前的活動傾向,是個體未來發(fā)展的積極信號和引導方向。興趣內(nèi)涵研究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揭示興趣的產(chǎn)生、發(fā)展、影響因素和本質(zhì)規(guī)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西方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的特別關注。為此,本文擬就西方視域中的興趣內(nèi)涵研究與價值體現(xiàn)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對興趣的理性認識、主動發(fā)現(xiàn)和有效利用。

二、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發(fā)展

興趣有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芭d趣”一詞,在中文里有起始、走、共同、取或趨向、奔赴、合作與互動之義;在德文里為interesse,有趣味、愛好和利益等含義;在英文里為interest,詞源來自拉丁語inter-esse,有興趣、愛好和利益等含義,有事物間或兩者間的意味,表達著主客體間的聯(lián)系??v觀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筆者試作以下劃分和探討:

(一)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萌芽發(fā)展時期

人類對興趣的關注由來已久,但對興趣內(nèi)涵進行理性闡釋和研究,主要還是近現(xiàn)代以來的事。在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發(fā)展歷史上,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提出,認知、意志和情感三種能力分別對應著三種理性的自律的興趣,同時還有經(jīng)驗的他律的興趣。即興趣可區(qū)分為經(jīng)驗興趣和理性興趣[1]。而西方近代興趣教育的有力倡導者,法國思想家和哲學家盧梭則將兒童興趣與教學過程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認為興趣源于有用的東西或現(xiàn)實的利益[2]。

興趣內(nèi)涵學說形成于19世紀。最早對興趣進行界定和專門研究的學者,德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一種內(nèi)心的愿望,是專心所追隨的,審思所積聚的對象,是心靈中的積極力量[3]。他認為興趣是人內(nèi)在的和明顯地表露出來的活動力與積極性的總和,既包括經(jīng)驗、思辨和審美的知識興趣,也包括同情、社會和宗教的情感興趣。赫爾巴特強調(diào)“多方面興趣”是課程教學最重要的基石,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其“多方面興趣”理論標志著西方興趣學說的真正創(chuàng)立[4]。

興趣內(nèi)涵研究在19世紀后期和20早期受到歐美教育科學化、兒童研究運動以及教育心理學的積極關注和探討。特別是美國,一大批學者先后對興趣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讀和研究,并對后世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美國本土早期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個人最早為之著迷的原生興趣是對所有事物產(chǎn)生思考的源泉,并強調(diào)興趣和行為的重要性[5]。被稱為美國心理學聯(lián)結(jié)主義的建立者和心理學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桑代克從1912年開始對興趣和能力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學習者必須要有某種需要,其體現(xiàn)就是興趣和欲望[6]。

對現(xiàn)代興趣內(nèi)涵研究影響最為廣泛的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赫爾巴特的興趣理論,認為興趣是從天生傾向中產(chǎn)生的意向,本能是興趣發(fā)展模式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興趣是成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顯示著活動發(fā)展的動力狀態(tài);興趣為預見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觀結(jié)果,是個人的情感傾向多方面的綜合統(tǒng)一。興趣是與個人意志、努力密切相關的活動,標志著在行動的內(nèi)容和結(jié)果之間沒有距離[7]。他強調(diào)真正的興趣是自我通過行動與某一對象或觀念融為一體。杜威把興趣分為與身體活動相關的學習興趣、使用工具達到目的的工作興趣、純粹的理智的興趣以及社會的興趣。同時他從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角度把興趣區(qū)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8]。杜威興趣內(nèi)涵的解讀,標志著現(xiàn)代意義上的興趣學說的建立,并引領著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和黃金期。一批學者從教育和心理學等視角,不同程度地對興趣內(nèi)涵進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二)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成長發(fā)展時期

20世紀30年代以后,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逐漸進入了一個有關興趣穩(wěn)定性、結(jié)構(gòu)性、社會性和預測性探索的成長發(fā)展時期。學者們試圖通過不同的結(jié)構(gòu)、形成和層次對興趣內(nèi)涵進行解讀。弗賴爾提出興趣的穩(wěn)定性問題,認為興趣從孩童到青年都有改變,但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特別的穩(wěn)定[9]。皮亞杰認為,興趣是方法的決定因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10]。這一時期,興趣的影響因素與應用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庫德和斯特朗對職業(yè)興趣與測試進行探討。其中斯特朗討論了興趣與滿意、興趣與人格和興趣與能力的關系,認為興趣是長久的,并不受到為將來行為預測奠定基礎的職業(yè)培訓和體驗的完全影響。他的研究表明,興趣并沒有特別受年齡的影響,個人的興趣到25歲時形成穩(wěn)定,成年人的經(jīng)歷會對興趣有小幅度地改變[11]。此后,興趣的影響因素開始受到重視和研究,并集中反映在決定興趣的五個因素上——興趣產(chǎn)生于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興趣有生物遺傳性的;興趣是個性品質(zhì);興趣是動機、動力或需要;興趣是自我概念或意識的表達[12]。

職業(yè)興趣是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學者們(Berdie, 1944; J. L. Holland, 1959, 1969, 1973; G. F. Kuder, 1966, 1977;J. P. Guilford, P. R. Christensen, N. A.Bond, & M. A. Sutton, 1954; A. Roe, 1956, 1964, 1969; D. J. Prediger, 1976; E. I. A. Meir, 1978)認為,職業(yè)興趣是對某一工作類型傾向的反映,并從職業(yè)角度探討了興趣的構(gòu)成要素與分類,編制了許多有關興趣或職業(yè)興趣測試量表,為興趣實證研究做出了貢獻。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霍蘭德提出的職業(yè)興趣類型理論,認為大多數(shù)人可分為現(xiàn)實技術型(R)、調(diào)查研究型(I)、形象藝術型(A)、社會公眾型(S)、經(jīng)營管理型(E)和常規(guī)事務型(C)六種類型[13],指出職業(yè)興趣和人格特質(zhì)具有相同意義,是人格特質(zhì)和工作環(huán)境的一致。

同時,學習興趣也是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原蘇聯(lián)的一批教育專家對學習興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B. A.蘇霍姆林斯基(1982)探討了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西·索洛維契克(1983)對學習興趣進行了實驗與研究。休金娜等人提出興趣是學生的一種選擇性傾向,它指向認識領域,指向該領域的對象及掌握知識的過程[14],并強調(diào)興趣不僅能促使學生思維過程積極化,表現(xiàn)出積極探索,大膽猜測,刻苦鉆研問題的傾向,而且還能使學生思維活躍,靈活運用知識,迅速調(diào)動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各種任務[15]。

(三)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多元化發(fā)展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更加活躍。興趣作為一種動機變量,受到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界的深入研究。學者們從興趣的分類和結(jié)構(gòu)等不同視角對興趣內(nèi)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出現(xiàn)了蓬勃的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幾下方面:

1.興趣的發(fā)展階段說

興趣與人的成長和經(jīng)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倫特等人認為,興趣有強烈的意向成分,經(jīng)歷有助于形成人的興趣[16]。興趣被描述為一種從事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一種需要通過人與環(huán)境互動發(fā)展,并隨時間而重新投入特定訓練內(nèi)容的傾向。很多學者(K. A. Renninger & S. Hidi, 2002; J. M. Harackiewicz, K. E. Barron, J. M. Tauer, & A. J. Elliot, 2002;S. Hidi 2006; S. Hidi & K. A. Renninger, 2006; A. Krapp, 2002, 2005, 2007)從個人成長與興趣產(chǎn)生的過程提出了興趣發(fā)展的四個階段[17]:激發(fā)、維持、出現(xiàn)特征和良好發(fā)展的個人興趣。激發(fā)興趣是第一階段。即產(chǎn)生觸發(fā)性的情景興趣。如果興趣繼續(xù)被保持了下來,那么就會向維持興趣的第二階段發(fā)展。第三階段是興趣的發(fā)展轉(zhuǎn)變,出現(xiàn)個人興趣特征。第四階段是發(fā)展良好的成熟的個人興趣。在興趣發(fā)展的過程中,如果離開了其他人的支持,那么任何階段的興趣都會變得靜止、倒退和回歸到前一個階段,或完全消失??死仗貏e關注興趣與隨時間發(fā)展自我之間的關系[18],把興趣發(fā)展與心理需要聯(lián)系起來,在興趣和自我決定方面的關聯(lián)進行了研究,提出當自主性、能力和社會關聯(lián)性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興趣就產(chǎn)生了。興趣在不同階段通過有意的認知過程或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因素而得到發(fā)展。

近年來,一些學者(I. Katz, A. Assor, Y. Kanat-Maymon, & Y. Bereby-Meyer, 2006;S. Hidi & K. A. Renninger, 2006; A. M. Durik & J. M. Harackiewicz, 2007;R. Lipstein & K. A. Renninger, 2007;J. M. Harackiewicz, A. M. Durik, K. E. Barron, L. Linnenbrink, & J. M. Tauer, 2008; Y. M. Tsai, M. Kunter, O. L¨udtke, U. Trautwien, & R. M. Ryan, 2008; A. Krapp, 2007; U. Schiefele, 2009;K. A. Renninger & S. Hidi, 2011)還從個人所處的不同的興趣發(fā)展階段提出了興趣導致或影響學習方式的變化,如學科認知類型、興趣體驗和接受能力等。興趣發(fā)展階段說是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2.興趣的生物遺傳說

興趣內(nèi)涵包括先天的與生俱來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后天成長發(fā)展的因素影響。早先,杜威以生物學本能論為基礎,強調(diào)興趣是自我本能所發(fā)出的尋自我獨立成長的一種情感輸出;是個體天賦而具有的一些對外界事物進行語言、社交、探究和藝術的本能[19]。特拉弗斯認為,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20]。如新生嬰兒就具有廣泛的興趣,他們會以一種自決的方式與周圍社會和物理環(huán)境產(chǎn)生互動。吉布森指出,嬰兒知覺和注意引起的行為在沒有任何學習的情況下就可以產(chǎn)生。人的意識中的預料和預期也可以成為興趣的來源[21]。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H. Schiefele, A. Krapp, M. Prenzel, A. Heiland, & H. Kasten, 1983;C. Sansone & D. B. Thoman, 2005; B. Barron,2006)提出,興趣的潛能存在于個人的遺傳組成之中,內(nèi)容和環(huán)境決定了興趣發(fā)展的方向。另外一些學者(J. Panksepp, 1998, 2000;R. J. Davidson, 2000)對大腦回路方法和探尋行為的神經(jīng)科學研究表明,興趣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所有哺乳動物都有一種生物學基礎的興趣活動,并認為興趣是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科學研究支持的一種姿態(tài)。學者們(J. Panksepp, 1998; S. Hidi, 2006; M. J. Kang, M. Hsu, I. Krajbich, G. Loewenstein, S. McClure, J.Taoyi Wang, & C. Camerer, 2009; D. Palmer, 2009)指出,興趣有一種生理上或神經(jīng)上的基礎,個人有沒有興趣從事活動,關鍵在于其大腦的興趣點有沒有被激活罷了。海蒂特別指出,興趣的情感和認知成分都有生物性根源[22]。興趣生物遺傳因素的探索,對于了解興趣的產(chǎn)生機制,激發(fā)、維持和形成良好的個人興趣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興趣的生物遺傳學探索研究還有無限的空間。

3.興趣的結(jié)構(gòu)特征說

西方學術十分注重結(jié)構(gòu)性分析。興趣研究也不例外,多年來學者們(W. Kintsch,1980;S. Hidi,1990, 1992;A. Krapp et a1. , 1992;U. Schiefele, 1992;G. Schraw et a1. ,1995;D. A. Bergin,1999;G. Schraw , S. Lehman, 2001,etc.)從結(jié)構(gòu)特征對興趣內(nèi)涵進行了分析解讀,普遍認為興趣在總體上可以分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其中又可進行不同的興趣細分。

(1)個人興趣。作為對特定主題活動的偏愛,個人興趣是隨著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發(fā)展起來的。很多學者從與主題內(nèi)容,與知識、觀念和價值觀,與情感和認知等關聯(lián)程度對個人興趣進行了不同的探索。

1)與主題內(nèi)容關聯(lián)的個人興趣。學者們(H. Schiefele,et al, 1983;K. A. Renninger & R. Wozniak, 1985; K. A. Renninger, E. Ewen, & A. K. Lasher, 2002, etc.)認為,興趣的潛能來自于個人,主題內(nèi)容促進和決定了興趣的發(fā)展方向。即興趣有具體的主題,而不是適合所有活動的傾向。即使是被高度激發(fā)的個人興趣,通常也只是特定區(qū)域中的一個主題內(nèi)容。一些學者(J.L. Holland, 1985, 1997; A. Krapp, S. Hidi, & K. A. Renninger, 1992; A. Chen, P.W. Darst & R.P. Pangrazi, 1999; P.J. Silvia, 2005)指出,個人興趣追求感到滿足的具體的目標,涉及注意力集中和從事專門的活動或事物。海蒂特別強調(diào)興趣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重新接入特定目標、事件或思想類型的傾向[17]。

2)與知識、觀念和價值觀關聯(lián)的個人興趣。興趣具內(nèi)在的和相對持久的特性。有些學者(E. L. Deci, 1992; S. Hidi, 1992)提出,個人興趣以個體已經(jīng)存在的知識、經(jīng)驗及情感為基礎,是個體相對穩(wěn)定的指向一定客體、活動或某一知識領域的心理傾向性。還有一些學者(U. Schiefele, 1991, 2001, 2009;S. Hidi, V. Anderson,1992;A. Wigfield & J. Cambria, 2010)認為個人興趣是與特定主題、人物或活動等內(nèi)容有關的一系列的知識、信念和價值觀,并需要持續(xù)認知處理的建構(gòu)。個人興趣是那些與個人價值一致的文本所引起的興趣,是內(nèi)在的、積極的和與特定的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興趣形式。當個人興趣被激活時,它直接影響內(nèi)在的動機。內(nèi)在性是個人興趣發(fā)展的重要特征。

3)與情感和認知關聯(lián)的個人興趣。琴斯科把興趣分為情緒興趣和認知興趣兩類,認為情緒興趣是由文本信息所引起個體的情感反應而產(chǎn)生的;認知興趣是個體從材料中感知到重要性或新奇等認知因素而產(chǎn)生的興趣[23]。一些學者(K. A. Renninger & R. Wozniak, 1985; S. F. Harp & R. E. Mayer, Harp & Mayer, 1997; M. Ainley, S. Hidi, & D. Berndorff, 2002; K. A. Renninger, & S. Hidi , 2011)也認為,個人興趣具有認知和情感的成分,雖然各自的相關份量可能根據(jù)興趣階段而不同。另一些學者(M. A. McDaniel, P. J. Waddill, K. Finstad, & T. Bourg, 2000; S. Hidi, 2001; P.J. Silvia, 2005; E. Schaeffner & E. Schiefele, 2007; K. A. Renninger, & S. Hidi, 2011)則把興趣視為是一種重要的吸引注意力的認知變量和情感動機變量。西爾維亞指出,如同所具有的幸福、擔心和氣憤一樣,興趣是個人的一種基本情感[24]。作為維持自我的動機,興趣引領人們?yōu)榱俗陨戆l(fā)展而獨特地為人處世。還有一些學者(G. Schraw, S. Lehman, 2001;K. A. Renninger, & S. Hidi 2002, 2011;A. Krapp, 2005)強調(diào),個人興趣是個體具有的認知和情感品質(zhì),是內(nèi)部激活的;個人興趣包括潛在的和現(xiàn)實的興趣,其中潛在興趣又細分與感情相聯(lián)的和與價值相聯(lián)的興趣;個人在引起興趣時可能沒有感覺到,或在活動過程中并不總是意識到自己的興趣,但之后他或她則可能完全被吸引在活動中而忘卻了自我。也有的學者(M.Ainley et al., 2002;M.Ainley 2007, 2011)把興趣視為一種支持學習的情感經(jīng)歷,認為興趣狀態(tài)是參加活動的關鍵要素,情緒、性情和情景交融影響個體對任務的情感反應。

(2)情境興趣。很多學者把情境興趣劃為個人興趣的一種類型,是由情境的某些方面引起的,取決于事件期望和與個人的相關性。海蒂認為,情境興趣是即時的和自發(fā)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激發(fā)興趣和維持興趣[25]。不少學者(K. A. Renninger; S. Hidi, A. Krapp, 1992; K. A. Renninger, S. Hidi, 2011)認為,興趣是個人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于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是人與特定情境內(nèi)容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德西認為,情境興趣是活動或?qū)W習任務的特征對個體產(chǎn)生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個體形成一種即時的和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即時性和自發(fā)性等特點,易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而改變,主要依賴于活動本身的特征和個體對其的特殊感受[21]。在一定的條件下情境興趣可能發(fā)展為相對持久的個人興趣。賓特里奇和申克認為,興趣是個體的個人興趣與有趣的環(huán)境特征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26]。科拉普指出,情境興趣是由當前環(huán)境里的某些條件和刺激在個體中產(chǎn)生的興趣,可劃分為基于文本、任務和知識的三類興趣。它常常對個體的知識和參照系統(tǒng)只有短暫的作用和邊緣性影響[27]。塞維卡斯認為,興趣是涉及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有注意力集中在環(huán)境的某些方面的特征[28]。海蒂強調(diào),情境興趣是當前環(huán)境里的某些條件和刺激在個體中產(chǎn)生的興趣,對個體的知識和參照系統(tǒng)只有短暫的作用和邊緣性影響,是對環(huán)境輸入的一種反應[29]。

需要指出的是,學者們注意到了興趣結(jié)構(gòu)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與相互轉(zhuǎn)化的關系。米切爾認為,情境興趣可以發(fā)展為個體興趣,而個體興趣也可能滯留在僅有少許情境興趣的水平上[30]。施洛等人認為,情境興趣是可以轉(zhuǎn)換的,它由環(huán)境激活并依賴于具體情境,它自發(fā)地產(chǎn)生并很快地消退[31]。西爾維亞指出,情境興趣只有在不斷放大的重復體驗中,才能激發(fā)個體興趣的發(fā)展[24]。帕爾默認為,情境興趣由新奇性、意義性和投入引起,不僅來源于閱讀、數(shù)學等非科學領域,科學課程及方法也是也是重要來源[32]。海蒂強調(diào),情境興趣向個體興趣的轉(zhuǎn)化伴隨著知識與學習策略的變化[33]。

情境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很多學者(W. Kintsch, 1980;K. A. Renninger & R. Wozniak, 1985;S. Hidi, 1990; M. Mitchell, 1993; G. Schraw, R. Bruning, & C. Svoboda, 1995; U. Schiefele, 2001; M. A. McDaniel, P. J. Waddill, K. Finstad, & T. Bourg, 2000; A. Krapp & D. Lewalter, 2001; K. A. Renninger, S. Hidi, 2002)對情境興趣給予了高度關注[17],認為情境興趣能積極地影響認知表現(xiàn),如閱讀理解和使用計算機工作;還可以縮小推理范圍,集中注意力,與前面的知識信息進行融合,并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情景興趣對認知、回憶、持續(xù)性、努力性、學習動機和學習水平等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4.職業(yè)興趣的深入探索

20世紀80年代以來,職業(yè)興趣與測試應用成為興趣內(nèi)涵深入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特別是霍蘭德的職業(yè)興趣理論的提出,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積極關注和深入研究,先后出現(xiàn)了大量嘗試對職業(yè)興趣與測試的跨文化探討,開發(fā)了一些職業(yè)興趣的測試工具,并進行了相關的實證研究。普雷迪格 根據(jù)工作任務的性質(zhì),把數(shù)據(jù)、觀念、事物和人物結(jié)合起來,建立了職業(yè)興趣2個維度4種類型的結(jié)構(gòu)模型[34]。加蒂指出,興趣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可能要經(jīng)過連續(xù)的幾步,在每一步中,個體興趣在某一特殊水平上在某一特定興趣領域內(nèi)產(chǎn)生分化[35]。在吸收與融合的基礎上,加蒂提出了3分組模型,以層級模型來表示職業(yè)興趣結(jié)構(gòu)。羅伊提出職業(yè)興趣八種類型的圓形結(jié)構(gòu)[36]。巴特勒等人將職業(yè)興趣分為3類8種職業(yè)興趣[37]。特蕾西等人提出了人物/事物、數(shù)據(jù)/觀念和名望3個維度構(gòu)成的8種基本職業(yè)興趣類型,并提出了職業(yè)興趣結(jié)構(gòu)的球形模型[38]。一些學者還對職業(yè)興趣的內(nèi)涵進行了解讀。如拜茲華斯等人認為,職業(yè)興趣是喜歡且持久的一種取向,是了解個人職業(yè)和教育行為有用的工具[39]。蒙特等人指出,職業(yè)興趣是個體對某一工作類型傾向的反映[40]。艾德金格等人指出,職業(yè)興趣通過對某一工作活動和工作環(huán)境的偏好來影響行為的相對穩(wěn)定性[41]。

三、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價值體現(xiàn)

通過對西方興趣內(nèi)涵研究的發(fā)展探索,筆者認為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興趣促進個人學習

興趣對于個人學習具有改善了學習過程,促進學習成果,提高學習質(zhì)量的作用。西方近代興趣教育的有力倡導者盧梭認為[42],興趣在促進求知、保持注意、形成習慣和引發(fā)快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強調(diào)要啟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興趣性是所有優(yōu)良教育的基本原則:培養(yǎng)兒童有愛好學問的興趣,當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1806)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中,闡述了“多方面興趣”是課程教學最重要的基石[4]。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1897)認為,兒童本能興趣和能力是教育的“素材”和“起點”,是決定課程進度的“基礎”[43]。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與努力是有區(qū)別的,杜威指出[2],是興趣而不是努力導致了更深層次的學習。興趣與訓練是相互統(tǒng)一的。興趣不僅是個體基本心理能力的資源,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礎。強調(diào)了興趣觀念對教育理論的重要意義和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許多學者探討了興趣促進個人學習過程,并取得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海蒂認為[44],興趣起到了注意指向的作用,在決定如何選擇和加工某種類型的信息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斯切爾菲勒[45]和克拉普[27]等人發(fā)現(xiàn),興趣不僅能促進回憶信息的數(shù)量,而且對學習質(zhì)量有重要的影響。布魯納強調(diào)興趣在學習活動中的巨大作用,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46]。薩森等人提出[47],當個體認為活動有價值時,他們會主動地運用一些使任務變得更有趣的調(diào)節(jié)策略,成為積極的學習者。陳和達斯特認為[48],興趣因為帶來學習的快樂而影響個人的學習成績。一些學者(J. M. Harackiewicz, A. M. Barron, K. E. Tauer, & A. J. Elliot, 2002; K. E. Johnson, J. M. Alexander, S. Spencer, M. E. Leibham & C. Neitzel, 2004; S. B. Nolen, 2007; D. Palmer, 2009)的研究指出,興趣不分年齡,對所有不同年齡的學習者來說,興趣都一樣能促進個人學習。另一些學者(M. Ainley et al., 2002; K. A. Renninger, et al, 2002; J. H. Denissen, N. R. Zarrett, & J. S. Eccles, 2007)發(fā)現(xiàn),興趣以不同的滿意度大小來促進學習。海蒂指出[17],個人興趣水平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被證明的主要作用有:集中注意力、明確目標性和提高學習水平。

為了發(fā)揮興趣對學習的促進作用,需要做好興趣的轉(zhuǎn)化。米歇爾提出了包括抓住與保持的情境興趣模型強調(diào)[30],抓住是運用能激起個體對某一活動產(chǎn)生最初興趣的變量;保持是運用使個體對某個特定的目標力圖進一步掌握的變量。他發(fā)現(xiàn)“抓住因素”和“保持因素”能很好地預測學生對課程的主動參與。博金提出在課堂情境中抓住和保持興趣的方法[49],如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歸屬感,提高學生對任務的認同,讓學生模仿新的技能,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用游戲和活動提高課程的新穎性等。斯科洛、福勒爾蒂和拉赫曼從文本、自主性和加工水平方面提出提高學生興趣的建議[50]:在文本方面,老師要選擇生動的、組織結(jié)構(gòu)良好的材料,并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背景信息;在自主性方面,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并提供反饋;在加工水平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以及設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促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西爾維亞提出[24],教學中如能夠以不同的方式,重復激起學生對某一問題或主題的有趣性的反復體驗,將有助于學生穩(wěn)定持久興趣的養(yǎng)成。海蒂認為[33],四階段發(fā)展論說明學生學習興趣的發(fā)展與變化,必然伴隨著知識、價值、投入、學習策略等因素的變化,而最為重要的是認知與情感的轉(zhuǎn)化。

(二)興趣促進個性發(fā)展

興趣引領個人對事物的集中或離開的導向,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人的成長有不同的發(fā)展時期,興趣的發(fā)展有不同的階段。興趣在人的不同成長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并隨年齡、學業(yè)和見識等變化而對人的個性發(fā)展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作用。興趣對個人當前的個性發(fā)展起推動作用;對未來的個性發(fā)展起準備作用。在個人興趣發(fā)展的激發(fā)、維持、出現(xiàn)個人興趣特征和發(fā)展良好的興趣的不同階段,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讓個體體驗到激發(fā)興趣的情景,幫助個體維持對任務的關注,使他們保持注意力,以激發(fā)和保持他們自己的好奇心,同時提供選擇問題解決或促進策略產(chǎn)生的資源[17]。

由于興趣有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特點,個人興趣和認知的相互作用經(jīng)常導致一種持久而穩(wěn)定的興趣認知傾向。當這種興趣傾向在個體身上得到內(nèi)化而經(jīng)常地表現(xiàn)出來時,就會表現(xiàn)為穩(wěn)定的邏輯思維、操作活動、感情體驗和社會交往等不同個性傾向?;籼m德把職業(yè)興趣等同于職業(yè)人格。在興趣的指導下,相同類型的人可以被塑造為相關領域的專家,如理論家、行業(yè)技術專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等。個人對某種活動(學科或職業(yè)等)發(fā)生興趣時,他就能發(fā)揮整個身心的積極性,感知和關注該活動的知識和動態(tài),并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就會情緒高漲,想象豐富;就能增強記憶效果,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即興趣促進人的個性形成與發(fā)展,成為推動學習和工作的動力,把學習和工作引向深入。

(三)興趣促進心理健康

興趣往往能帶來快樂。原因在于有趣的事物和體驗能滿足個人動機。索里和特爾福德認為[50],興趣的實質(zhì)是使人減少焦慮和增加快感。在追求興趣活動的過程中,個體因為關注于外界事物,并被自己喜歡的興趣活動所吸引,忘卻了內(nèi)心的壓力,所以興趣愛好有利于個人克服焦慮,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興趣活動能滿足個人心理的需要,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個人心理健康發(fā)展,還能使個人的主動性和意志力得到檢驗和培養(yǎng)。一些學者(K. A. Renninger, & S. Hidi; A. Krapp, 2001, 2002)認為,興趣包括作為單獨的卻是互相作用系統(tǒng)的情感和認知成分。興趣的情感成分描述積極的感情陪伴,而認知成分指理解和代表相關的活動[17]。當學習者接受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新奇感和挑戰(zhàn)的學習任務時,它會激發(fā)學習者高的注意和探索愿望要求,并在人與任務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快樂。有興趣愛好并且經(jīng)常參與活動的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yōu)于那些缺乏興趣愛好,或雖有興趣愛好但不常參與活動的人[48]。興趣活動是一種快樂的體驗,也是潛移默化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途徑。

(四)興趣促進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興趣是開發(fā)智力和個人成才的起點。興趣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你所喜歡的學科知識,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啟迪智慧并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工作。因此興趣促進個人對有效地學習、悅愉地工作、全力投入工作和鉆研從事的活動。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從事有興趣的工作能夠更多地發(fā)揮個人的全部才能。戴西指出[21],興趣一旦發(fā)生,就成為進一步激發(fā)認知加工、進行評價、問題解決、判斷與推理和尋求新結(jié)果的動力條件。艾琳和海蒂認為[52],興趣是帶著目的或目標去了解新穎的、不確定的或令人困惑的現(xiàn)象。興趣能夠激發(fā)個體的主動性,促使人深入鉆研,發(fā)揮個人的潛力,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使個體在學習、生活和職業(yè)活動中取得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成果,促進個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事實上,古今無數(shù)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成就者都是在強烈的興趣驅(qū)動下取得事業(yè)的成功。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著名科學家愛迪生一生之中的發(fā)明有一千多項,電燈、電影、留聲機、蓄電池等等都是他智慧的結(jié)晶。而這一切與他從小的科學興趣是分不開的[53]。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54]。它可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興趣是擇業(yè)就業(yè)的重要依據(jù)

興趣促進個體尋找和選擇未來職業(yè)方向,增強職業(yè)生涯的適應性和滿意度,獲得職業(yè)發(fā)展與成功,有助于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因此興趣和職業(yè)興趣測試是中學生報考大學或填報志愿、選擇專業(yè)和決定未來方向的參考依據(jù)。通過職業(yè)興趣測試量表可以推測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和潛能,幫助其確定自己的“最佳專業(yè)”和發(fā)展方向。同時,興趣也是擇業(yè)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時的關鍵參考和依據(jù)之一。職業(yè)興趣影響個體就業(yè)過程中的職業(yè)選擇。尤其是隨著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和個人潛能發(fā)展需求的提高,這種考慮越來越變得現(xiàn)實和必要。按照霍蘭德職業(yè)興趣六邊形模式理論[55],個人從事與興趣匹配或適合的職業(yè),就會樂于作出極大的工作投入,從而提高職業(yè)的滿意感、成就感和穩(wěn)定性,使人達到理想的工作狀態(tài)。興趣不僅影響人們的職業(yè)選擇,也影響著人們的工作表現(xiàn),包括追求什么樣的工作活動;對這些職業(yè)活動盡多少努力;這些活動堅持多長時間[41]。因為有興趣,個體可能更主動地獲得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缺乏興趣則會使人工作表現(xiàn)不佳。比如現(xiàn)實型任務的工作 (與藝術型相對),如果員工現(xiàn)實型職業(yè)興趣高,那么就可能比現(xiàn)實型職業(yè)興趣低的員工更主動去學習這些任務。很多學者(R. W. Lent, S. D. Brown, G.Hackett, 1994; E. D. Pulakos, S. Arad, M. A. Donovan, & K. E. Plamondon, 2000; P. J. Silvia, 2001; M. R. Barrick, M. K. Mount, & R. Gupta, 2003; B. A. Sullivan & J. C. Hansen, 2004;K. A.Renninger, & S. Hidi, 2011)都強調(diào),興趣對選擇的職業(yè)目標有長期的影響,興趣與工作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系可能在要求有變化的工作環(huán)境中更為明顯。因為持續(xù)不斷地學習是決定性和日常性的,而興趣正是有效促進履職的動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林 暉.康德的實踐理性中的興趣問題[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2]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9-369.

[3]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47.

[4] 郭 戈.興趣教育思想發(fā)展的“三部曲”——盧梭、赫爾巴特和杜威的興趣說[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4):38-45.

[5] William James on INTEREST. From Talks to Teachers, Chapter 10. [EB/OL][2014-1-29] http://www.uky.edu/~eushe2/Pajares/interest.html.

[6] Thorndike E L. The interests of adults. I. The permanence of interes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35(26): 401-410.

[7] (美)約翰·杜威.民主·經(jīng)驗·教育[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8] (美)杜威.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 Fryer D 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est[M]. New York, N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1.

[10] 盧 溶,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2.

[11] Strong E K.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men and women [M]. Palo Alto,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3:381.

[12] Hansen J C.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Issues and futre and directions// In S. D. Brown & R.W. Lent(Ed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st ed) [M].New York:Wiley,1984:99-136.

[13] Holland J. L. (1973).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4] 高 文.蘇聯(lián)教學論中關于認識興趣問題的研究[M]// 杜殿坤.原蘇聯(lián)教學論流派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 王同軍,司繼偉. 興趣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6):11-14.

[16]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4(45):79-122.

[17] Hidi S.,Renninger A. K.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6(2):111-127

[18] Krapp A. Basic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5(12):383-409.

[19] 張 娟. “興趣”的內(nèi)涵評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3(4):18-20.

[20] Travers R. M. Children’s interests.Kalamazoo[D].Michigan:Michigan University,College of Education,1978.

[21] Deci E. L.The relation of interest to the motibation of behavior: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M]//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Lawrence Erlbaum,Hillsdale, NJ, 1992:43-70.

[22] Hidi S. Linking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to interest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M]// In P. A. O’Keefe&I. Plante (Chairs), Developments in interest theory and research.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 LA. 2011.

[23] Kintsch,W.Learning from text,levels of comprehension,or:Why anyone would read a story anyway[J].Poets,1980, 9(1):87-89.

[24] Silvia,P.J.Interest and interests: the psychology of constructive capriciousnes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1( 5) : 270-290.

[25] Hidi S,Anderson V.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impact on reading and expository writing[M]//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ming and Development.Lawrence Erlbaum,Hillsdale,N.J,1992:215-238.

[26] Pintrich P. R.,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J].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6.

[27] Krape A.Interest,motivation and learning:An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 Europ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23-40.

[28] Savickas M L.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s[M]// In M. Savicksa ,A. Spokane(Eds.), Vocational interests: Their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use in counseling.Palo Alto, CA:Davies-Black,1999:19-56

[29] Hidi,S.Interest,Reading,and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3):191-209.

[30] Mitchell M Situational interest: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3):424-436.

[31] Schraw G. , Lehman S. Situational interes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23-52.

[32] Palmer D.International Jonmal of Science Education[J].2004(7):895-908.

[33] Hidi S., Renninger A K.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0(2):111-127.

[34] Prediger D. J.,Swoney K., Mau W. C. Extending Holland’s Hexagon: Proeedures, counseling applications, and researeh[J].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3(71):422-428.

[35] Gati I.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interest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109): 309-324.

[36] Roe A. Lunneborg P. W. Personality and Career Choicc [M],Career Choicc and Development.,1984:31-54.

[37] Butler T., Waldroop J. Discovering Your Career in Business[M].Basic Books; Pap/Dskt edit, 1996:12.

[38]Tracey T.J., Rounds J. Contributions of the Spherical Representation of Vocational Interest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6(48):85-95.

[39] Betsworth D G. Fouad N A.Vocational Interests: A look at the Past 70 Years and a Glance at the Future [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1) : 23-47.

[40] Mount M. K., Barrick M. R., Scullen S. M., & Rounds J. Higher-order dimension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Big Six interest types[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5(58):447-478.

[41] Iddekinge C. H. V., Putka D. J., Campbell J. P. Reconsidering Vocational Interests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The Validity of an Interest-Based Selection Test in Relation to Job Knowledge, Job Performance,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1(1):13-33.

[42] 盧梭.愛彌爾[M]. 李平漚, 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235.

[43] 呂 達,劉立德,鄒海燕. 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14.

[44] Hidi S.Interest and its contribution as a mental resource for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990:549-571.

[45] Schiefele U.Topic interest,text representation,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3-18.

[46] 唐 英. 學習興趣的結(jié)構(gòu)研究綜述[J].商品與質(zhì)量:理論研究,2012(6):180-181.

[47] Sansone C.,Wiebe D. J.,Morgan C. Self-regulating interest:The moderating role of hardi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J].Journal of Pemonality, 1999(4):701-703.

[48] Chen Ang, Darst P. W.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physieM education:afunction of learning task design[J].Res Q Exere Sport,2001(2):150-64.

[49] Bergin D. A. Influences on classloom[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9(2):87-98

[50] Schraw G.,F(xiàn)lowerday T.,Lehman S.Increas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the Classroom[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3):211-224.

[51] [美]J M索里,C W 特爾福德教育心理學[M].高覺敷,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467.

[52] Ainley M.,Hidi S.,Berndorff D.Interest,Learning,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3):545-561.

[53] 張 華,周學文.職業(yè)興趣——職業(yè)選擇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J]. 職業(yè)技術,2010(2):55.

[54] C. 塞利希. 愛因斯坦[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44.

[55] Spokane A R.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in Holland’S theory of caree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5(26):306-343.

猜你喜歡
個人興趣內(nèi)涵個體
活出精致內(nèi)涵
理解本質(zhì),豐富內(nèi)涵
2018年12月大學英語六級作文試題評析(四)
英語世界(2019年7期)2019-09-10 07:22:44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挖掘習題的內(nèi)涵
淺論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nèi)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體育學習興趣研究新進展
體育教學(2015年8期)2015-08-28 03:16:26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东丰县| 临洮县| 辉县市| 怀集县| 开化县| 三河市| 呼图壁县| 合川市| 邹平县| 富川| 淮北市| 四会市| 东乌珠穆沁旗| 甘肃省| 浮山县| 新安县| 余庆县| 岳普湖县| 廊坊市| 锦州市| 邯郸县| 左权县| 霍州市| 秀山| 威远县| 贵定县| 青州市| 台北县| 枣庄市| 藁城市| 金溪县| 乌鲁木齐县| 留坝县| 舒城县| 水城县| 珲春市| 文昌市| 会泽县| 福泉市| 甘孜县|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