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恕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原名熱河,熱河以水得名,是指從熱河泉到避暑山莊小南門五孔橋流出匯入武烈河的一段水系,曾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收入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這里修建了避暑山莊,這個“名號不掌于職方,形勝無聞于地志”[1]的小村才開始成為了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現(xiàn)在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已被列入世界物質(zhì)與文化遺產(chǎn),成為聞名于世的旅游勝地,“承德”地名的由來及其考證工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本文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結合歷史史實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對雍正皇帝心理的探究,試圖為“承德”地名的由來做出另類的解釋。
承德是由雍正皇帝命名的。雍正皇帝還是皇子時,曾多次跟隨康熙皇帝來到熱河,據(jù)紀欣、付際紅統(tǒng)計,康熙14年間共駐山莊21次,雍正15次隨行。[2]但他繼位以后,就再沒有來過熱河。但他給后代定下了規(guī)矩:“后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盵3]由此看來,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沒能再來承德,心里是有說不出的苦衷的。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設置了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又將熱河由廳升為州,并親自命名為“承德州”。雍正帝在諭旨中說:“我國家光宅區(qū)夏,薄海內(nèi)外咸隸版圖,而熱河由密邇畿輔,置道分廳,吏治賅備,近復改設府州縣,歸置與內(nèi)地等?!盵4]從此,熱河有了承德之名。按現(xiàn)在通常的說法:承德,意為“承天之德”或“承受德澤”,出自《尚書》的《周官》篇:“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傳《周官》篇為周成王所作。承德一詞,最早是官職名。作者對這種說法存有疑問,感覺還應該有探討的余地,隨著《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圖書和電視劇的火熱,這個疑問似乎有了些許眉目,如果分析康熙和雍正兩朝的政治經(jīng)濟大背景,承德地名出自蠱卦六五的象辭:“干父用譽,承以德也”[5]更加具有歷史史實的象征意味。
首先,承德地名出自《尚書·周官》的說法與清朝歷史另一個叫承德的城市相同,這個城市就是今天的沈陽市??滴跛哪?,設承德縣,宣統(tǒng)三年廢承德縣,名并入奉天府,所以沈陽又曾一度稱為承德。[6]清初史料中常見的“承德”一名,均指奉天,以至于很多人將它與后來的承德弄混,據(jù)說就連博學多聞的魯迅先生,也曾將兩者混為一談,后來他自己發(fā)覺了,又做了更正。[7]然而作為雍正皇帝,他是不可能不知道滿清龍興之地還有一個叫承德的地名,何況那時的承德縣為奉天治所,是滿族的發(fā)祥地,且為雍正皇帝的父親康熙皇帝設立的。兩個承德并用,且典出同源,對熟識經(jīng)典和以德行孝道治天下的雍正皇帝來說,從心理上是無法接受和認同的,雍正命名承德應該另有原因:雍正是想混淆視聽,轉(zhuǎn)移視線,把人們對承德典出的注意力引向奉天的承德,這樣做既沒有辱沒先考,又巧妙地澄清和顯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改革偉業(yè)。況且“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解釋為:“六服”,泛指各地;“群辟”,指諸侯、卿士;“宗周”,指王都所在。這句話的意思是:各地諸侯,無不承受德澤,歸于周的王都。如果說在康熙朝之前,“各地諸侯,承受德澤,歸于大清”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那時,臺灣還沒有回歸版圖,南部三蕃還在。但到了雍正朝,清朝早已經(jīng)完成了統(tǒng)一的大業(yè),已不存在什么“各地諸侯”的情況了,所以,熱河改為承德,如果還按照典出《尚書·周官》的話,那就失去了當時的歷史意義了。但既然要混淆視聽,就仍然可以這樣來理解,才符合雍正皇帝命名承德的心理,而真實的目的也同樣在雍正皇帝的心里。本文正是基于心理分析的角度,結合歷史史實,認為另有蠱卦一解。
其次,雍正是在康熙帝八十誕辰之際,將熱河賜名“承德”的。有一種說法是這是為了緬懷康熙皇帝,表示承受父親的德澤。雍正也正是想借康熙帝八十誕辰的日子,將熱河賜名“承德”,有告慰先考的意思。聯(lián)系歷史史實,蠱卦的六五的爻辭:“干父之蠱,用譽”。才符合雍正作為改革者的風范。而蠱卦六五的象辭說:“干父用譽,承以德也”,正是承德作為地名的由來。而且,雍正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將熱河由廳升為州,并親自命名為“承德州”。同年雍正奏準:“每年立冬后,內(nèi)務府護軍,每旗各一日,訓練兵二千名,鳥槍兵六百名,分為四日,并上虞處侍衛(wèi),鷹狗房執(zhí)事人等,由內(nèi)務府總管率領演習步圍”。[8]“演習步圍”應該預示著雍正皇帝將重新開始木蘭習武的定制。他講過“后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痹趺纯赡芩约簳抢饽兀?/p>
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雍正皇帝命令將他前后所降諭旨及曾靜歷次口供,編成《大義覺迷錄》,頒布到全國各地。他在上諭中說:“著將呂留良、嚴鴻逵、曾靜等悖逆之言及朕諭旨,一一刊刻,通行頒布天下各府州縣遠鄉(xiāng)僻壤,俾讀書士子及鄉(xiāng)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貯一冊于學宮之中,使將來后學新進之士,人人觀鑒知悉”,而后又恐嚇說:“倘有未見此書、未聞朕旨者,經(jīng)朕隨時察出,定將該省學政及該縣教官從重治罪”。[9]試想雍正能將曾靜在投書岳鐘琪時曾列舉自己的“十大惡”:一謀父,二逼母,三弒兄,四屠弟,五貪財,六好殺,七酗酒,八淫色,九誅忠,十任佞[10]連同自己上諭中對十條惡行逐條的駁斥一同刊發(fā),不會僅僅是在表明雍正皇帝的胸襟寬廣,而恰恰是在表明此時雍正皇帝的改革成果在一一見效。經(jīng)濟有了發(fā)展,心中底氣十足,所以才會有容人的雅量。而且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時,康熙朝形成的太子黨、阿哥黨的爭斗就已經(jīng)得到了基本的解決,雍正皇帝又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政治得到了穩(wěn)定,他才可以舒展眉宇,將目光重新投向他久未關注的避暑山莊,于是將熱河改名為承德。如果雍正皇帝在位時間再長些,他應該來到承德,一展胸懷。而事實是他沒有來承德,那么,“歸于宗周”中“宗周”的“王都所在”同樣解釋不通了。然而,解釋不通無關緊要,關鍵是雍正即位后沒有來承德的原因,如果說是因為雍正皇帝政務繁忙又加之時刻擔心有人篡位而不敢或不能離開北京的話,那么,他將熱河改名為承德又是何意呢?有人據(jù)雍正的“后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解釋為:雍正雖然來不了承德,但他告戒子孫一定要承襲祖上之德,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此處恰恰能夠細品出蠱卦的意味,雍正皇帝心里對承德的典出和解釋有顧忌,影響了他的承德之行。
第三,乾隆皇帝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繼位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世宗胤禛死,高宗弘歷即位。乾隆一反雍正所為,即位一個多月后,便下令逮捕曾靜、張熙。同年十二月,又下令將曾、張二人解送至京凌遲處死。并下詔禁毀《大義覺迷錄》,已頒行者嚴令收回,有敢私藏者罪之。因此《大義覺迷錄》在其后一個多世紀中成為禁書,極少流傳。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取消了雍正時設的承德州,恢復了熱河廳。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將承德州取消,應該是忌諱蠱卦“干父之蠱”的說法。因為康熙和乾隆祖孫倆的感情是十分密切的,乾隆皇帝處處都以康熙皇帝為楷模。甚至有說法稱雍正做皇帝的原因是康熙對乾隆的喜愛。況且乾隆剛剛登基,一方面要自主行政,另一方面年輕氣勝,對父輩的做法還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乾隆皇帝在繼位之初當然不會允許對祖父不敬的事情發(fā)生,更不用說是發(fā)生在承德這個大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地方了。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立承德州,他尚有兩年的時間可以來承德,遲遲未來應該同樣是忌諱蠱卦的說法,他的心里也同樣在承受著“干父之蠱”的痛苦。由此可見,正是雍正混淆視聽的小聰明害得他無法面對承德。乾隆將承德州取消也是為父去了一塊心病。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熱河廳又改升為承德府。[11]此時的乾隆政治上已經(jīng)成熟,心態(tài)也已經(jīng)十分平和了,對父皇的理解應該是更加深刻了,看來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果然是名不虛傳的。
如果從現(xiàn)代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孩子總有超越父輩的心愿和情結,但同崇拜和超越其他偶像不同,超越父輩的行動往往是默默的,在背后進行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封建社會的帝王之家也不例外,而且雍正的改革確實與蠱卦的意象十分相似。所以有值得聯(lián)系的可能性。
那么,這個蠱卦何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蠱卦是《周易》第十八卦,意為整飭修治。蠱是事的意思,《雜卦》云:“隨,無故也;蠱,則飭也?!睙o故是自己沒有主意,這樣才可隨人?!帮啞笔钦喰拗危褪且卫碚D“隨人”后出現(xiàn)的事。是按照自己的主張,自己有所作為。既然要整飭修治,那就一定不是什么好事,這個事就是天下喜樂日久,萬民隨從而漸漸滋生出來的官僚腐敗等弊端、弊政。事指的就是像官僚腐敗、違法亂紀、以權謀私、縱欲僵化等問題。我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世襲制,子承父業(yè),“慎終須盡三年禮,追遠常懷一片心”、“三年無改父之道”才可稱為孝道,但《周易》蠱卦卻不這樣認為,蠱卦初六象辭說:“干父之蠱,意承考也?!本褪钦f:兒子應當革除父輩時養(yǎng)成的弊政,使祖宗的基業(yè)能夠長久,這才是先父最根本的愿望。而這樣做才是從思想上繼承了父輩的意志。這樣做的結果才會如蠱卦六五象辭說的:“干父用譽,承以德也。”救正父輩弊政這種方法才會使父輩獲得好的聲譽,不被后人指責,這才是以道德來繼承大業(yè)。雍正繼位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就雷厲風行地連續(xù)頒布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托;不許庫錢虧空,私納苞苴;不許虛名冒餉,侵漁貪婪;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克扣運費,饋遺納賄;不許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許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一舉打破康熙末年陳舊凝滯的社會和政治氣氛。[12]
康熙皇帝一生除鰲拜、平三蕃、視察黃河、疏通漕運、任用良將、南收臺灣、北定疆界,等于把江山重新打造了一遍,表現(xiàn)出一個大政治家的銳氣和進取精神。但到晚年,康熙的思想漸趨保守,與早年積極進取的精神相比,沒有了變革現(xiàn)實的銳氣。再加上身體虛弱,皇子們的儲位之爭耗費了他的大量精力,康熙逐漸失去了蓬勃的朝氣??滴跷迨辏?711年)三月,康熙皇帝對大臣們說:“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笨滴跤谖迨辏?717年)進一步說:做君主的準則,就是要安靜不生事,不要標新立異以為能出奇績,也不要夸夸其談,博取虛名。[13]由此可見,康熙在晚年功成名就的意識使其開始自滿于以往的業(yè)績,變得安于現(xiàn)狀、庸俗倦怠,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并且也開始逃避現(xiàn)實,反對改革,對社會現(xiàn)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弊端和矛盾卻是客觀存在的,大清帝國實際上已陷入了政治腐敗和權力爭斗的嚴重困境,社會矛盾有所上升。雍正皇帝當時所處的客觀歷史條件為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可能性,而且,當時吏治堪憂,貪風日盛的時代太需要這樣一位鐵腕人物振綱除弊了。而雍正皇帝的銳意進取、立志革新、永往無前的精神與品質(zhì),才會使改革得以實現(xiàn)。他曾在康熙朝奉旨處理過一些政事,對實際情況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尤其對當時國庫虧空、錢糧短缺的情況非常清楚,因而當興利除弊的思想一經(jīng)形成后,面對千頭萬緒的政治局面,雍正知道從哪里入手。通過整頓吏治、廢除賤籍、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反對朋黨、整飭官衙書吏、狠剎攤派之風等項改革,基本上扭轉(zhuǎn)了康熙朝后期濫征加派的歪風,澄清了吏治。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幅度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從而確保了國家財政的穩(wěn)步增長,據(jù)統(tǒng)計,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國庫存銀由康熙六十一年的800萬兩增加到雍正末年的6000多萬兩。[14]為后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吨芤住沸M卦可以說是雍正皇帝繼位以后的真實寫照,并且也可以說是雍正皇帝銳意改革的精神動力。而承德也可以說是雍正皇帝為自己的改革成果立下的一塊豐碑。
雍正這位“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15]的皇帝死后葬于河北易縣泰陵,可謂獨領一宗。其實,如果把隨卦、蠱卦、觀卦的意象與康熙朝后期、雍正朝、乾隆朝前期的歷史史實聯(lián)系起來,就會看到他們是驚人的相似,這也說明了封建王朝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
[1][清]和珅.梁國治纂修.欽定熱河志(校點本)卷七十九[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紀欣、付際紅.雍正與清代承德開發(fā)[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6).105.
[3][清]和珅.梁國治纂修.欽定熱河志(校點本)卷二十五[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清]和珅.梁國治纂修.欽定熱河志(校點本)卷一百一十二[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5]李振剛.《周易》導讀(內(nèi)部資料).2007.11.
[6]方殿春,張克舉.沈陽故城[J].北方文物.1985,(3).
[7]http://blog.ceconlinebbs.com/BLOG-ARTICLE-28394.HTM.
[8](清)托津.等纂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二零一)[Z].趙云田點校.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9]夏建軍.清朝《大義覺迷錄》案始末[J].文史天地.2009,(4).
[10]王俊義.雍正對曾靜、呂留良案的“出奇料理”與呂留良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5).
[11]付際紅.清朝前期承德府、廳、州、縣的設置及原因[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3).
[12]倪愛山.雍正思想述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3).
[13]梅朝榮.大改革家雍正:反對利益集團實錄[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6.
[14]李應和.雍正皇帝的懲惡倡廉[N].中國檔案報.2002-04-19-002.
[15]楊新.養(yǎng)心殿聯(lián)匾注釋[J].紫禁城.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