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勇,張彩云
(1.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玄學穿透的復式審美思維構建
——簡釋謝赫“六法”的玄言意蘊
張兆勇1,張彩云2
(1.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不可否認,一直到今日,謝赫“六法”都是引領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思維域?!傲ā焙我杂腥绱索攘εc意義在于它整個思路均穿越著玄學,作為玄學后期的著作,它同時定格了玄學依然的生命力與困惑。
落點;切入;寫實;問題域
謝赫南朝齊人,工人物肖像,精研畫理,因總結(jié)了所謂“六法”受后人尊重。他的價值在于找到了切入玄理評估山水畫的思路及落點。即是說此理路不僅從創(chuàng)作者來講找到了以畫表現(xiàn)山水怎樣才能切入玄理。即使從欣賞批評者來說也給予了如何才是畫家筆下的山水切入玄理的思路。如何去考評它的玄理切入點等,并且表現(xiàn)出其審美框架建構的復式性。《古畫品錄》理路是這樣的,在序中首先定位了什么叫畫品,其云:“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yōu)劣也?!盵1]355直接了當,在他看來古往今來的一切畫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深沉平截寂寥,披圖可鑒”。而一個好畫在于更能夠?qū)崿F(xiàn)這個目的。原因是一幅好畫能盡到六法,言下之意,六法雖罕能盡賅,但它是眾畫畫品優(yōu)劣的標準。謝赫也因此感慨只可惜古往今來創(chuàng)作副好畫雖有六法為其標準,但很少能有實現(xiàn)者,即“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賅”。
六法者謝赫備述如下: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1]355
此以上六法,謝赫雖是魚貫平行推出,但仔細推敲一下,發(fā)現(xiàn)它們卻并不是一個平面上的概念。它們所構成的是一個玄學穿透的復式審美思維。
“氣韻生動”是核心,它所給予的是一副成畫的總體審美效果參數(shù),而此正是依據(jù)玄學所致。從《古畫品錄》的實際運用來看,它并不空洞,約言之是指一幅成功好畫或一個畫家的成熟思路,要之是以實現(xiàn)對自然的窮理盡性,極妙參神為目標,而效果體現(xiàn)在畫上,即是有韻。又在謝赫看來,韻在不同審美對象面前又有不同呈現(xiàn),其中包括神韻、體韻、情韻。而此韻總體上即總括為氣韻,氣韻者生動也。特別值得討論的是,后來的中國學人關于氣韻生動越來越從兩個思路明確其內(nèi)涵:一者體悟氣韻與生動的關系,二者氣韻與生動的相含融的審美效果,個中代表也就是文人畫興起。結(jié)果中國學人越來越明確用神韻總括其最高境界,以為氣韻與生動為一體不二的關系。在潛意識里肯定了謝赫所依據(jù)的玄言理想。(中國后來好多畫家均以神、妙、能、逸分類之)①
“骨法用筆”是謝赫強調(diào)的第二個核心。骨法者即線描也,在謝赫看來,一副畫雖所傳是韻、是神情,但過于飄忽,捕捉它確實還需要走一條扎實踏實樸實之路,即將筆寄予當下,從線描做功夫。換言之,以筆抓住質(zhì),以質(zhì)達于韻的復現(xiàn),這無疑是受玄學的影響或以玄學有無之辯為理念。值得注意并可加以比較的是中國戲曲有“咬文嚼字”,中國詩詞有以聲填詞均是在走這樣一條扎實路??梢哉f明這個思路不是孤證。而“六法”的首要性,從中國美術史上看,中國繪畫雖有各種豐富多姿的成畫方法,但最早成熟也是基礎的基礎則是線描。古代畫家總結(jié)中國繪畫有所謂十八描,②我理解線描的意義在于它使中國繪畫始終走一條扎實質(zhì)樸的寫實之路。魏晉之后雖有各種所謂沒骨法、潑墨、皴法的成熟,但自始至終一個思路沒變,將尋求超逸、尋求神韻建立在寫實之上。(立足于當下,將超越內(nèi)在捕捉變化的去來,挖掘當下)。
“傳移模寫”與“應物象形”應是謝赫強調(diào)的第三個核心。所謂“傳移模寫”故名即是對照山水自然正面臨摹。這與劉勰當時批評的模范山水氣息應是同一個問題域,只是劉勰一股腦反對模山范水,③謝赫卻不,他一方面肯定去模山范水,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幾個原則,使這個問題具體化,約言之:
第一,就是應物象形,即隨其事物的變化來捕捉其形狀,這一點在他這里是極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他是以此為標準來批評顧愷之的,如其云:“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1]360謝赫這里批評顧愷之即是指責他用筆雖細致,但呆板不能隨物變化而逮意。他可能因此對顧愷之的這一點很不滿意,并將其放到第三品。
第二,謝赫強調(diào)傳移應當不閑其思,亦即是帶著神思來傳移,這樣一來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模范而是移畫。將自然山水整體移畫,傳達其整體生命也。他把陸探微放到第一品第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試讀其云“窮理盡性,事絕言像,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盵1]356此所謂包前孕后獨立者,無疑是“不閑其思”的結(jié)果。
第三,傳移有時甚或可以單取精靈遺其骨法,極妙參神,不被體物所限,此甚或是后來沒骨寫意畫的理論前奏。此種特征在顧愷之叫“遷想妙得”。
“隨類賦彩”是他強調(diào)的第四個核心,謝赫雖沒有指出隨類賦彩與骨法用筆的關系,但看得出來,謝赫同是按寫實思路來強調(diào)之的,如果說骨法用筆所致只是其形,那么隨類賦彩則是致其態(tài),同樣是為了達到寫實的目的,只是從謝赫實際所品看,他并沒有注重“彩”對一幅畫的意義。實際情況亦是這樣,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中,“彩”在自身沒有出彩之前,即所謂“五彩”沒有達到它的亮點時,即被墨之一彩所替代了。中華士人從墨中看到了“彩”之自藏的“五彩”(濃淡干濕枯)。試讀一下《古畫品錄》中謝赫所褒揚的無論是神韻還是體韻情韻均不見其從“彩”而得出,當然也并沒有從自藏五彩而得出。關于這一點,若貼近玄學來評估的話,宜在于玄學生動逸氣氣化飄忽已經(jīng)成就了中國畫的色彩意趣,謝赫可能因此也沒有進一步偵得隨類賦彩與氣韻生動間的距離。
順便說一下,六朝以后,唐代雖有金碧山水讓眾彩亮麗了一段時間,但終也沒有獨領風氣,因為當時就有吳道子以線描與之抗衡,并且很快王維就以潑墨徹底拋棄了用彩來傳移的思路。
現(xiàn)在來總結(jié)從六朝到王維的中國繪畫可以說是:一方面繼承了謝赫忠實于寫實這一條,整體上是遵循玄學的,即從寫實達于超越思路,另一方面無論在氣韻審美含融上還是從達于的方法上,均又做了反復的自我融煉而最終找到一條合適之路,此是中國美術的發(fā)展途徑。
經(jīng)營位置是他強調(diào)的最后一個核心,“經(jīng)營位置”毫無疑問是后來中國繪畫的極重要概念。從《古畫品錄》來看,我覺得在此應對謝赫的評價是:一方面他最先提出此說法,應是他的功勞;另一方面,從《古畫品錄》中,我們又很難找得到謝赫從經(jīng)營位置而強調(diào)的氣韻實現(xiàn)思路,這也不能不注意。推測一下個中原因在于,一者,當時繪畫還沒有更富有詩意構圖文本供其評論,比如從顧愷之畫云臺山水構思即能看出,這正好說明玄學自身的困惑,即廣大的追隨者均處理不了有與無的關系,出與處的關系。④二者,尤其是到了六朝后期士人眼中玄言理想如遠去的諸神,它們越來越僅以生命,生命的孤寂亮點示人,不能在整體上震撼也。謝赫同時代的《世說新語》不寧即如此。而展子虔《游春圖》則在其后,故此謝赫的認識度亦差矣??墒撬吘固岢鰜砹?這就是貢獻,如果說中國后來的文人畫在用墨上找到了直接捕捉士氣的語言,⑤那么經(jīng)營位置應是他用作傳道語言的語法樣式,后來的成功文人畫應是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而在此問題上謝赫的價值在哪里?我們認為理清流變就可以了。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后來文人畫賦予經(jīng)營位置以厚實的涵義及語言功能與意義,經(jīng)營位置意象化了,審美化了,試讀一下北宋還沒有完全文人畫的山水模式即有三種傾向。郭熙云:“凡經(jīng)營下筆,必全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夫畫道之,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干濕之章?!盵2]93
注釋:
①自五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以“神、妙、能、逸”四品評畫、分類畫家后,這種審美思維框架影響了宋元以來許多畫家與畫作。
②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詳細總結(jié)了中國畫的線描手法。
③這應是中華文藝傳統(tǒng)史上的一個公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反對受玄理影響的山水詩以玄對山水,圖解《老》《莊》,不能發(fā)揮自我神思,這個論斷上世紀以來被學人反復炒作。
④湯用彤先生在《佛學·玄學·理學》一書中曾分期魏晉玄學,以為晉宋是玄學發(fā)展的后期。在筆者看來后期不僅體現(xiàn)在時間上,亦體現(xiàn)在自身的形態(tài)上。后期玄學主要表現(xiàn)為追隨玄學的士人如陶淵明、謝靈運等人所表現(xiàn)出的關于玄學理想的困惑。關于此可參閱筆者的《蘇軾和陶詩與北宋文人詞》一書。
⑤在筆者看來,到了北宋中后期,伴隨道學理想的成熟,中國繪畫的主題越來越聚焦,越來越以充實著道學精神而表現(xiàn)出的文氣。與此相應,中國畫在表現(xiàn)方式、方法上也有革命性變革,此尤其表現(xiàn)在用墨和構圖上,因此有文人畫的美譽。當然關于文人畫自身問題還很多。
[1] 古畫品錄[M]//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 郭熙.林泉高致·畫訣[M].北京:中華書局,2010.
責任編輯:張彩云
J205
A
1671-8275(2014)05-0075-02
2014-05-17
1.張兆勇(1965-),男,安徽五河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 2.張彩云(1975-),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詩話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