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江蘇宿遷 223800)
存在的沉思
——論嚴歌苓小說中理想主義精神的建構(gòu)
劉媛媛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江蘇宿遷 223800)
自由的生命這一概念在嚴歌苓小說中經(jīng)常得以體現(xiàn),她經(jīng)常以女性形象來表明她對存在的思考而雙重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她能夠以一種超越東西方文化的自由心念來觀照自身和他者。本文以嚴歌苓小說中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為基礎(chǔ),分析了其對存在的思考及理想主義精神的建構(gòu)。
自由的生命;文化反思;理想主義精神的建構(gòu)
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認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種自由,這種自由的核心是自我選擇。“自由的生命”這一概念在嚴歌苓作品中經(jīng)常得以體現(xiàn)。當不少新移民作家焦躁的書寫“黃金夢”、“美國夢”之時,嚴歌苓卻氣定神閑地注目于人自身,以各種各樣的生存活體(尤其是一些女性)來表明她對存在的思考。即她讓我們認識到只有認可存在的合理性,人類才有可能建構(gòu)合理性的存在。
“文學是人學……任何能讓文學家了解人學的環(huán)境、時間、生命形態(tài)都應被平等地看待,而不分主流、邊緣。文學從不歧視它生存的地方,文學也從不選擇它生根繁盛的土壤。有人的地方,有人之痛苦的地方,就是產(chǎn)生文學正宗的地方?!盵1]160文化也應如此,那些暫時的強勢文明也許會通過“強制性”和“勸誘性”的方式慢慢向弱勢文明滲透,但弱勢族群有選擇接受與否的權(quán)力,并且任何人都沒有消滅他的權(quán)力。
從一般的意義來說,華裔留學生常會“感覺自己在兩個世界里都與常規(guī)有異,他們既失去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同時又感覺自己在新的環(huán)境里表現(xiàn)失敗,同胞的次文化及自己國家的形象,都不足以緩和這個打擊”。①嚴歌苓卻不同,她與中國文化主流有本質(zhì)的承傳,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又使她感受著西方文化的異質(zhì)與異彩。這種雙重文化的生存背景反而使她能夠以一種超越東西方文化的自由心念來觀照自身和他者,并以反叛的眼光來審視民族文化中的陰暗因素。因此,她的作品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創(chuàng)作主體的豐富和游離,感受到作家文化精神的突破。
在這里用文化精神的突破來指稱嚴歌苓作品的內(nèi)涵,是因為筆者看到,無論是寫一個女人的歷史(《一個女人的史詩》),還是寫一代人的歷史(《人寰》),亦或是寫一個民族的歷史(《第九個寡婦》),她都讓人物在閱盡滄桑與苦難之后發(fā)現(xiàn)某些希望的曙光,即她總是以滿含溫情的目光注視著人間的悲喜交集,傳達著自己的理想主義情愫。這種敘事立場代表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她一直都在努力尋找當人類面對災難和痛苦時,如何坦然面對,各安其命,像野草一樣堅韌而自由地活著。
解讀嚴歌苓近期的小說,我們發(fā)現(xiàn)其作品中的歷史逐漸由幕后走到臺前,并以一位參與者的身份,行走在文本的話語空間。嚴歌苓一方面還原著歷史的本來面目,另一方面,在掀開歷史面紗的同時展現(xiàn)出人性的復雜與微妙。她筆下的那些浮雕般的人物迫使我們放慢慣于在現(xiàn)代社會中前行的躁動的步伐,潛下心來,在沉寂幽深的歷史隧道中去探詢?nèi)祟愇幕纳?去理解人類文化的真諦,去思考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古老的問題。
嚴歌苓曾說,有人看了《扶桑》之后,感覺很不舒服。其實這種痛感正是作家所追求的表達效果——并非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警示。我們看慣了粉飾的生活,結(jié)果那些真實的東西反而讓我們不適應了。華人在美國曾遭受到比黑人更悲慘的命運,兩道排華法令使許多中國男人單身一生。入了美國國境的中國人也被長時間囚禁在天時島,最長達到三年。這段歷史中國國內(nèi)人不了解,就是在美國的老華僑的后代也很少有人知道(更有可能是即便知道了也毫無興趣,因為這畢竟是一段屈辱不堪的歷史)。然而歷史并不會因為你的無視就不存在,甚至我們還可以這樣斷言,任何一個不敢正視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沒有前途,更無法遑論進步。所以,嚴歌苓以她不斷地書寫逼使我們往回看,忍著痛去拔除自己身上的刺,最終我們也就在這種慢慢清晰起來的腳印中找出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其次,嚴歌苓也并不回避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痼疾。她對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人生現(xiàn)象和生存困境作了一種轉(zhuǎn)換性的思考,從而挖掘出了新意。
嚴歌苓并不是簡單地對某種文化系統(tǒng)進行評判,她更多的呈現(xiàn)的是中國文化構(gòu)成的復雜性,這種文化構(gòu)成的復雜性也正是作者心靈反映復雜性的表現(xiàn)。身為移民,在所居住國處于弱勢群體,無法與主流文化抗衡,因此嚴歌苓首先身有感觸的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忍讓哲學。
在《扶桑》中,作者對民族性格貌似寬厚仁厚的“忍”作了反思:千百年來作為文化修養(yǎng)來看待的忍讓淺層表達的是世俗的生存哲學,而深層包含的卻是人性的兇殘和惡毒,是人的功名利祿心,因為暫時的忍耐是為了將來更大的報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男尊女卑,造成了男女人格的不平等,也是嚴歌苓不斷反思的一種關(guān)系。如《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田蘇菲、《小顧艷傳》中的小顧、《人寰》中“我”的母親、《我不是精靈》中的母親等等。
《小顧艷傳》是其中一個典型的文本。深深愛著并崇拜著丈夫的百貨大樓售貨員小顧為了“配得上”知識分子的丈夫楊麥,盡最大努力改變自己。她拼命“惡補”話劇、名著、學琴、學書法、學畫畫、穿著打扮“樣樣照搬名角兒朱依錦”[2]188、說話咬文嚼字、……由于文化程度低,小顧越努力,她的缺點反而愈加突出,不時遭致鄰居的笑話和丈夫的歧視。新婚不久,丈夫楊麥就開始不斷的出軌,但是小顧不改初衷,依然努力地改變著自己,與“第三者”做斗爭,對丈夫加倍的好,以維護自己的家庭。1969年,丈夫楊麥被打成“現(xiàn)行反革命”,逮捕入獄。為了救丈夫出獄,小顧想盡一切辦法,最后不惜以自己的肉體賄賂軍代表,以換得丈夫在監(jiān)獄里的稍好待遇。丈夫出獄后一直對此事耿耿于懷,最終拋棄小顧另娶新婦??杀氖?被丈夫拋棄的小顧似乎還沉浸在自己一廂情愿的愛中,她希望再來一次文革,因為那曾經(jīng)是丈夫楊麥最需要她的日子,也是她一生最好的日子。此外,《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田蘇菲對丈夫歐陽萸;《人寰》《我不是精靈》中“我”的母親對“我”的父親等等,無一不是愛得癡情、愛得專一、愛得完全失去自我、奉獻一切,但最終卻都被自己最愛的男人拋棄或背叛。
這些妻子和母親,深愛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們沒有自己的事業(yè),她們的事業(yè)就是男人和家庭,服務(wù)于男性、獻身于男性似乎是她們別無選擇的命運。嚴歌苓讓我們看到,這些傳統(tǒng)女性,她們的幸福與否只能聽憑男性對她們的態(tài)度,她們雖能為逆境中的男人帶去慰藉,卻不能贏得男性真正地尊重和平等對待。這種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男女關(guān)系的透徹理解確是嚴歌苓不斷反思中國文化的結(jié)果。
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也是是嚴歌苓作品濃郁文化品格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嚴歌苓不僅面對苦難歷史,反思文化痼疾,而且她還試圖建構(gòu)理想化的文化圖景。
嚴歌苓通過對歷史真相的客觀敘說,把救贖和理想的希望寄托給了民間和女性,她的地母般的女性形象系列,無疑是她對人類社會拯救觀念的一個意指,一個想象,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她把拯救的途徑定位于人性的自我完善,定位于人類的隱忍、大度、寬容,兼容并蓄,如《第九個寡婦》里的王葡萄及眾多女性形象。
那個看似“渾然不分”的小女子王葡萄,在運動、革命紛起的當代三十年的歷史中,居然以寡婦——這一幾乎毫無隱私可言的身份,對抗著社會舞臺上的種種繽紛表演,硬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掩藏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將自己的公公,被判為惡霸地主的死刑犯孫懷清,藏在自家的紅薯窖子里三十年。其間,史屯政治階層的實力派人物雖然換了一茬又一茬,每次也都在不自覺地上演著“城頭變幻大王旗”般的熱鬧和混亂,卻始終奈何不得王葡萄,她還是照常瞪著她那雙渾頑未開、不諳世事、膽大妄為的眼睛,自顧自地干著自己該干的事,主意大著哩!是啊,當?shù)赖?、政治的偽面具被這些底層的老百姓撕下后,即便是在最貧窮、最極端的年代,老百姓們也自有一派人生哲學,以不變應萬變。祖祖輩輩,他們就是這么過來的,戰(zhàn)亂與運動其實都沒能改變他們苦日子里的這種活法,他們的韌性大到無法想像。
以弱小的個人對抗強大的政治集體,初看起來似乎毫無道理和荒謬,但細細品味之后發(fā)現(xiàn),嚴歌苓恰是以她特有的浪漫主義昭示出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即任何進步的和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在最初階段總是以弱小的面目示人的。王葡萄形象正是隱喻了這樣一種自我完善的道德力量,她憑籍著生命的自身能力,腳踏實地、自自然然地度過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政治斗爭和嚴峻的生存饑荒,并于其中享受著生命的歡愉和生活的饋贈。像王葡萄這樣的生存方式究竟是對?還是錯?我們姑且不去下結(jié)論,我們只是清楚地看到,在小說的尾聲中,嚴歌苓已經(jīng)不再讓王葡萄一個人獨守著那個天大的秘密,而是讓她和自己身邊親近的人,甚至是一個村莊的人,共同心照不宣地守護著屬于他們自己的、不愿為外人知的秘密。這時,史屯的人已經(jīng)忘卻了孫懷清惡霸地主的身份,重新回到生活的真實,他們記住的只是孫懷清的能干和有能耐。這就是蘊藏在民間的力量!它是人性的復蘇與覺醒!是一個民族得以繁衍、生存下去的根本。而以史屯黨委為象征的政治階層(這里的政治階層也是那些外在于“人”本身的體制、制度等的象征)也許貌似強大,但它們只能是一些“外來戶”,終究難以在自然形態(tài)下的史屯長久地扎根。
因此,在無限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文明、發(fā)展、進步,究竟是靠人性的自我完善呢?還是急功近利地借助于某些強硬的暴力手段?嚴歌苓正是以其獨到的寫作視角,以貼近大地的反思眼光,讓讀者在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中追問自身當下的存在,追思歷史的行進步伐,同時感慨于生命的自為狀態(tài)。
注釋:
①Maiorie H.Klein:《華裔學生在美國生活的感受:在不正常的環(huán)境中力求正?!?轉(zhuǎn)引自葛亮:《從“土生族”到“新移民”——從嚴歌苓的作品看在美華人的文化認同》,《華文文學》,2004年第2期.
[1] 嚴歌苓.主流與邊緣——寫在長篇小說《扶?!帆@獎之后[M]//波西米亞樓.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
[2] 嚴歌苓.小顧艷傳[M]//吳川是個黃女孩.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之 者
I206.7
A
1671-8275(2014)05-0085-02
2014-08-26
劉媛媛(1975-)女,江蘇宿遷人,宿遷高等師范學校高級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