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晴
(吉首大學 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圣地本是一個物質的存在,但對于朝圣者而言卻是心理之承載物,它包含了朝圣者的思想、情感、欲望和反應性行為模式”[1]。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圣地一詞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逐漸被運用到文化、政治等領域。本文所指的圣地意指一種情結,一種意識上的認同,并藉由永順縣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兩個要素來加以分析、闡述。從表征上看,二者為不同的文化事項:前者可視為宗教信仰圣地(土家族人視其為祖先之所),后者毋庸置疑為政治圣地(后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實際上,二者在發(fā)展脈絡上卻有驚人的相似:在商品經(jīng)濟浪潮的沖擊下,類似于以上數(shù)以千計的圣地在一度沉寂后再也無法保持往日的清凈、莊嚴和肅穆,一步步卷入商海,邁向世俗。
老司城和塔臥皆位于湘西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縣境內。走訪其間,歷史厚重的老司城遺址和閃耀紅色光芒的革命根據(jù)地撥動人的心弦。而形形色色的人及道聽途說的事跡也無不豐富圣地的內涵。
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都是歷史遺跡且具有厚重的歷史感。但二者在外觀上仍有很大的不同,老司城的精妙布局與建筑之宏偉令人望而興嘆;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則跟大多數(shù)紅色圣地一樣,充斥著紀念碑、舊址等,然令人深思的要數(shù)其位置選擇。
1.老司城:一個沉睡近千年的 “古都”
老司城自2001年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直至2012年被列為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后,方才在當?shù)卣臉O力打造及宣傳下漸為眾人所知。走進老司城的歷史現(xiàn)場,祖師殿、墓葬區(qū)、衙署區(qū)、德政碑等錯落有致的排列:土司墓葬群主要集中在雅草坪,大大小小幾十座,表面上看與其他墓碑并無差別,有也只是規(guī)模上的差異或把砌墳的石頭、石片變成石磚。深入墓地,所有的不懈瞬間被打碎,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問號和震驚:為何墓碑碑門分為拱形、方形,寓意何在?而墓室內部的構造及雕刻:巨大的石板門后宛如一座雄偉的房屋,莊嚴的神龕臺,周圍精細的石板雕刻等都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土司對死后生活的勾勒。然整個大家族如此多的墳墓何以在山坡上相連得如此完備,在雨水較多的季節(jié)如何防止被沖刷?這就與土司的生存智慧緊密相連。結合當?shù)氐牡匦螝夂?,土司在衙署區(qū)和墓葬區(qū)建有發(fā)達的排水系統(tǒng):排水溝寬約一米,高約一米,全用鵝卵石鋪設、砌成,即使現(xiàn)世的鋼筋水泥也難以媲美。
如果說這樣的布局是為了現(xiàn)實需要,那衙署區(qū)和墓葬區(qū)的相互連接,則被賦予了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墓葬群在衙署區(qū)旁邊,這不僅可以讓衙署區(qū)辦公人員在祖先 “監(jiān)督”下嚴格要求自己,而且也方便對先人的祭拜與瞻仰,謹記先人功績??傊?,老司城有許多角度有待開發(fā)與保護,但不管是其自覺發(fā)展還是被申遺打造,個人以為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發(fā)掘與詮釋。
2.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山窩里的星星之火
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現(xiàn)存舊址較多: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省委舊址、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分校舊址等。在以上幾個舊址中,保存的相對完整的還數(shù)湘鄂川黔省委舊址,據(jù)解說員介紹,老一輩革命先烈任弼時、賀龍、張子意等曾在這里住過。這里的房屋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占地面積十分廣闊。這引起筆者的思考:這座房子原屬誰所有?賀龍等革命家是通過何種方式入???他們入住后原來的主人搬去哪里?還有便是為何賀龍等要選擇住在塔臥鎮(zhèn)的中心城區(qū)?傳統(tǒng)經(jīng)驗告訴我們,占地面積如此之大的住房大多是有錢有勢的地主所有,賀龍等革命家到達此地后,通過宣傳打到地主、分割其家產(chǎn)等趕走了地主,在人們的擁戴下住了進來,在此住宿、辦公等;也有一種可能是賀龍等通過教化地主,使其主動放棄財產(chǎn),轉而加入革命隊伍,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綜上所述,不管是老司城還是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只要走進他們,就可以使人感受到前人的生存智慧,這種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構造上,也體現(xiàn)在生存之道上。
前文粗略記述了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各自所具有的價值與神圣性,而后人的認同更是增添了其為圣地的可能。
1.后人對老司城的景仰
老司城一直以來便被土家族人視為祖先發(fā)祥之地,土家族人每每提到它都會不經(jīng)意的流露出對它向往。自1956年土家族確認以來,土家族子孫后代繁衍無數(shù),社會各個階層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但無論他們身處何地,他們對老司城的認同沒有改變,甚至因為對它的熱愛而影響了更多異族同胞。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證:
(1)田家洞長官司后裔對老司城的緬懷
田家洞村位于古丈縣斷龍鄉(xiāng),為歷史上著名的 “六長”之一。據(jù) 《明史·土司傳》載: “洪武五年,永順宣慰使順德汪倫、堂安撫使月直遣人上其所受偽夏印,詔賜文綺襲衣。遂置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隸湖廣都指揮使司。領州三……,長官司六,曰臘惹洞,曰麥著黃洞,曰驢遲洞,曰施溶溪,曰白崖洞,曰田家洞?!盵2]現(xiàn)在的田家洞自然村仍以田氏居多,且他們自以為末代長官司的后裔為榮。既是六長之一,應統(tǒng)屬與永順老司城,而這種痕跡在現(xiàn)今的田氏人中仍有體現(xiàn)。據(jù)田宏順老人介紹:“田氏族譜差不多是從永順那邊找來的,老司城可以說是我們土家族的發(fā)源地,就是一直沒機會去祭拜?!保?012年8月6日,筆者于湖南省古丈縣斷龍鄉(xiāng)田家洞采訪田宏順老人所得)同樣的話也可以在田祖湖等老人口中得知。對于這樣一個重要而神圣的地方,老人們都很是向往,只是由于種種原因,還未曾面其真容。老司城,無疑成了田氏族人的掛念。
(2)祖師殿土家族后人的虔誠守護
如果說田氏族人對老司城的認同與掛念是因為其是長官司后裔的話,那守殿的老人則將自己對老司城的眷念付諸實踐。走進祖師殿,解說員提到一個老人,無怨無悔守護祖師殿三十年。彭永慶老師也在晚上的討論中提到:“我來過老司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這個老人,但就是這次沒見,或許是我們的行程太趕,沒來得及上到最上面,說不定他就在上面呢?據(jù)說老人現(xiàn)年已七十多歲,終身未娶,而且無償守護祖師殿近三十年。”(2013年7月22日,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舉辦 “第一屆兩岸三地研習營”,第一組彭永慶老師所言)說到這里,筆者突發(fā)奇想,老人終身未娶,沒有后代,會不會是因為沒有住的地方,生活窘迫,所以到這里避風擋雨?但此想法瞬間消失。三十年的無償守護,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容去踐踏。三十年的風雨無阻,你說老人無聊?或許更多的是虔誠與責任。
(3)部分知識分子對老司城的認同
除以上普通民眾的認同外,部分知識分子也表現(xiàn)出對老司城神圣性的認可。如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的彭永慶老師,她是土生土長的土家族,對老司城的感受一直難以用一個詞來形容。直到民委一個老干部說老司城是土家族人的圣地時,她才覺得 “圣地”對老司城的描述甚是恰當,“如果沒有老司城,湘西土家族的發(fā)展或許不會是今天這樣,可以說,土家族幾十年的發(fā)展與老司城是分不開的。”(2013年7月22日,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舉辦 “第一屆兩岸三地研習營”,第一組彭永慶老師所言)當然,還有一批知識分子如吉首大學瞿州蓮教授、成臻銘教授等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訴說著對老司城的情愫。這不以學者的研究內容為限,可折射出土家族人對老司城的情結。
2.后人對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景仰
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中,莊嚴的黨旗石雕,高聳的紀念碑,古樸的省委舊址、紀念館等依次呈現(xiàn)。這一星火之源,自1986年成立紀念館以來就相繼被中宣部、省委宣傳部、州委宣傳部、吉首大學等單位作為教育基地進行掛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和體驗革命先烈英勇作戰(zhàn)的理想歸宿。然毫不起眼的塔臥何以有 “南方延安”之稱?除了他在上世紀30年代起到的作用外,更多的是時人對它的認可。對紅色圣地而言,總會有老一輩的革命志士前去緬懷和瞻仰,他們滔滔不絕,感慨萬千,最后得出沒有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就不會有今天美好生活的結論??稍谀贻p一代的人身上,這樣的情形并不多見。然研習營的某男生說:“不知為什么,參觀老司城,走在歷史遺跡上,我沒有感覺,或許是我本身對之不了解。但走進塔臥,看到紀念碑及其上面的雕刻,加上解說員激情的講解,上世紀30年代的那段歷史仿佛一幅畫不斷在我腦中呈現(xiàn)。賀龍等談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戰(zhàn)斗的勇往直前都歷歷在目,瞬間讓人肅然起敬。”聽到這里,心里一股暖流油然而生,這就是歷史存在感,現(xiàn)實感。然就其老司城的無感和對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激動而言,筆者更關心為何會存在如此差異。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記憶鍛造,掌權者需要以此來強化人群的凝聚,使 “人們從社會中得到記憶,也在社會中拾回或重組這些記憶?!盵3]
綜上,無論是老司城還是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因自身的特性毅然存在,雖然其間一度被湮沒,無人問津。但今天,在政府努力及世人的認同與瞻仰下早已成為圣地。
以上兩個文化事項,在本身具有歷史痕跡和神圣性之后就能成為圣地?事實上并不如此:這不僅與其自身有關,還與國家、政府、地方精英人物(Local elit)等相關聯(lián)。就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而言,兩者皆有濃厚的歷史沉淀:一個是始建于公元910年的溪州彭氏政權司治所在地,一個是1934年創(chuàng)建的重要革命根據(jù)地,都有豐富的歷史內涵。然為何20世紀80年代以前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要弄清此緣由,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改革開放后,中國儼然已寄于世界之林,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不斷充實。但一些反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仍然存在并不時的進行分裂活動。其中尤以新疆、西藏的打、砸、搶事件甚為惡劣。面對如此情勢,加強民族團結和族群凝聚力成為現(xiàn)時要務。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既能加強土家族的族群認同,也能增強國家軟實力,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一系列準備工作已經(jīng)啟動,姑且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申報過程就已使老司城逐漸為人所熟悉,土家族人亦是為之驕傲?;蛟S其中夾雜著附會,但強調自身的土家族身份及土家族文化的展示等都不覺的加強了土家族的族群認同。但民間的族群認同對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而言仍有所欠缺,由此便派生出星羅棋布的紅色圣地來發(fā)揚民族精神,使后人感受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而進行的艱苦卓越奮斗,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感。所以,圣地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具體反映,具有深遠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而在認識它的過程中,我們需以一種與普通的社會觀念不同的眼光去理解,需明白其是被社會不斷建構的。
此外,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旅游已成為人們綜合性文化體驗與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在此影響下,永順縣地方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對當?shù)匚幕M行吸納、創(chuàng)造與加工生產(chǎn),為旅游產(chǎn)品注入靈魂,以此來發(fā)展旅游,帶動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誠然,這不僅是永順縣的做法,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的發(fā)展道路實際上大同小異?!鞍l(fā)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最具差別優(yōu)勢的元素和資源,打造獨特的品牌與品質,不僅是一種時尚,而且也是必須?!盵4]
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發(fā)展可能更多與執(zhí)政黨相關,但老司城之所以能有今天離不開地方精英的努力。這里需提到的是永順縣縣委書記李平,據(jù)了解他是龍山人,本科歷史學出生,所以對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歷史甚是了解。2013年7月23日晚上,李平書記給調查隊做了有關老司城申遺的專題報告,其間回答了調查隊成員的相關問題,既高度凝練,又不乏具體。但調查隊仍是憂喜交加。歡喜的是老司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學者的重視;擔憂的是申遺的明確目標——打響老司城這塊文化招牌,通過文化的深度傳播帶動當?shù)芈糜萎a(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最終帶動整個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身為地方精英或文化決策者,李平書記不僅有繁榮地方的責任感,同時也善于利用當?shù)氐奈幕厣?,通過發(fā)掘其歷史內涵帶來經(jīng)濟效益。試想如果在任的書記不是李平,亦或李平不是歷史學出生,老司城可能就不會走上申遺的道路,塔臥這樣不起眼的地方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紅色旅游。所以兩者的發(fā)展及其今天的圣地美譽,說到底與地方精英是分不開的。
在政府部門和地方精英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為圣地。不管其是否真正認同,但只要圣地能帶來利益,人們也毫不拒絕。但需要反思的是: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目標下,圣地逐漸轉型成旅游產(chǎn)業(yè),其圣地價值何在?老司城和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因相關部門和地方精英的重視成為圣地之后呢,他們將何去何從?
個人以為,在市場經(jīng)濟利益驅動下,除做好一些修繕或重建的工作,注重物質收益外,最重要的是豐富精神內涵,舉辦系列 “朝圣”尋根活動,發(fā)掘圣地背后的歷史文化,營造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的特殊文化氛圍。其間,在遵循社會大環(huán)境背景下,將地方文化特性納入全面考量,合理運用地方性、族群性文化資源,避免文化旅游的模式化,如千篇一律的景點、大同小異的紀念品和異曲同工的解說詞等。開發(fā)過程中的類似問題一方面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避免一味的仿效與模仿,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當?shù)匚幕膬r值。另一方面,交通不便、村寨封閉的土家族地區(qū)的土家族民眾應保持自身的傳統(tǒng),不能因外來旅游者的表層需要而背離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
[1]陳國典.試析藏傳佛教朝圣者的圣地情結[J].宗教學研究,2006,(1):182-186.
[2]張廷玉.明史·土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趙樹岡.歷史、記憶的建構與權力[J].思想戰(zhàn)線,2013,(2):9-15.
[4]熊宗仁.龍場悟道成歷史,王學圣地需打造[J].當代貴州,20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