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關鍵在于應用。教育信息化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就要將信息化教學應用到每一節(jié)課中去,使之成為一種常態(tài)課,而不僅僅是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展示課。教育資源是制約信息化教學應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信息化教學能不能普及,關鍵在于是否有豐富的、組織結構良好的有效資源,供教師日常備課時使用。沒有相應的資源支持,談普及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紙上談兵。由此可見,對教育資源建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合理體系尚未形成
很多老師反映,要上一節(ji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公開課,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去找資源,進行資源的整合和篩選??赡苡行┤藭苫?,現在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怎么可能找不到資源?的確,資源的極大豐富常常會導致資源的極度匱乏。目前資源建設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市場上有很多資源庫產品,從量上看可謂是“資源豐富”,但教師又普遍反映不易找到合適的資源,有效資源內容匱乏,要忍受著資源缺乏的饑渴。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余勝泉教授認為,造成這種結構性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施新課改以后,教材趨向多樣化,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使得公司不知所措。二是公司課件開發(fā)人員對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實踐不了解,絕大多數資源是停留在幫助教師講授的層次上,而沒有真正實現以促進學為主體的服務,技術和教育的融合很不理想。三是資源內容建設合理體系尚未形成。一方面,絕大部分廠商建設資源主要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源,而非制作資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資源與新課程標準、新教材不相符合,使其可用性比較差;另一方面,由于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使得不同資源產品出現內容雷同的局面。再者,由于原創(chuàng)性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yè)大投入不能大產出,打擊了原創(chuàng)資源建設者的積極性。
三種途徑豐富教育資源
南京教育資源平臺在建設工作中探索出了可操作性較強的新模式,通過三種途徑解決教育資源平臺里資源的建設問題。一是通過自建的方式,由市里統(tǒng)一規(guī)劃,整體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乃至職業(yè)教育階段資源建設總體的規(guī)劃。市電教館和教研室開展深入合作,執(zhí)行三零行動計劃(正在報市政府批)。三零行動計劃里將會成立一個南京市數字化教學資源評審委員會,這個評審委員會資源進行評估,可能有很多資源可以在平臺里呈現,評審委員會會找出哪些資源是更有利于教師使用,它既符合課程標準和現行教材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教育教學管理層面上的要求,也符合教師更快的獲取獲得的要求,這就相當于把資源分兩級。一級資源就像海量資源,教師可以自己去找。還有一類資源是經過精選的資源在資源平臺中呈現出來,老師能看到這個資源是經過評估委員會認定的一種比較優(yōu)質的資源。第二個途徑是采取征集方式。學校很多老師手上有很多好的資源,所以南京電教館建立一個征集的機制,征集教師手中已有的優(yōu)質資源,并對其進行評估,對提供優(yōu)秀資源的老師給予一定的獎勵。教師即是資源的使用者,又是提供者。第三種是購買的方式。通過征集、自建、購買的方式來建設資源庫能夠做到全學科、全年段覆蓋?!跋M@樣能為老師們提供更多的服務,但可能不是一個小段時間里就能完成的,在2015年之前,資源庫按照這樣一種工作方式和思路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為教師提供服務的可能?!蹦暇┦须娊甜^館長陳平如是說。
現在市面上不缺資源,缺少的是對資源的一種梳理。公共服務平臺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種良好機制,其次從操作的層面來說要盡可能做到簡單,資源平臺的定義一定是綠色的生態(tài)平臺,因為越簡單的操作越利于老師的使用,信息化也是有逐步培養(yǎng)的過程,開始建的幾個平臺操作都要很簡單,由易到難,等到了十個平臺的時候操作復雜了,但老師也已學會了使用,所以其實平臺的資源建設是對簡單的事情不簡單的堅持,而這種堅持一定要靠機制來完成。
堅持商品化與自主性原則
為了更有效地建設好地區(qū)教學資源庫,使其在質量、效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有更強的保證,并充分發(fā)揮地區(qū)教育行政部門的優(yōu)勢,避免重復建設工作,在一定區(qū)域內資源內容的建設應該采取由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出面組織,以本地的教材的知識點或目錄作為組織綱要,以教師建設為主、購買為輔,分布建設、共享使用的資源內容建設模式。
資源的建設應處理好購買和自主開發(fā)的關系,總體上應該是搜集購買與自主開發(fā)并行,若開發(fā)的難度比較大,但購買的價格又不高的話,可考慮購買,但是為了更好地與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相結合,應該盡量發(fā)動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在購買的素材庫的基礎上,根據學科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定制開發(fā)。根據以上原則,一方面可以進行自主開發(fā)。例如建立網上應用研究開發(fā)項目的申報制度,形成開發(fā)項目面廣、立項多、質量高的局面,使資源建設充分體現出群體性參與的特色。另一方面是積極引進。收集國內外的教學平臺、教學軟件,購進成熟的教育教學資源產品并經過標準化改造后放在網上,實現資源共享。除了自建資源之外,還通過與國內大型的教育資源開發(fā)商合作,采用購買方式并使用會員制加密碼的形式,供整個地區(qū)的教師使用。
此外,資源建設還要堅持“開放、共建、共享”原則。開放就是資源要采用比較方便修改的方式組織,比如用網頁的形式來組織,Flash動畫提供源代碼等,不能像以前的CAI軟件,鐵板一塊,不能拆分;共建就是要發(fā)動所有的老師,按照本地區(qū)所使用教材目錄將資源建設的任務以課或單元為單位分解,每個教師或學校承擔部分建設任務;共享是要將教師所做的資源有效組織,為所有教師免費使用。實現這個原則的基礎是資源整合規(guī)模要適中。一提到共享,人們就想到全市共享、全國共享,其力度、規(guī)模太大,組織者無法深入一線,與實際做資源的老師距離太遠,不具備可操作性。實際上整合的單位應該是小而精,最理想的是以基層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為主體,即以學校的上一層機構為單位,比如一個區(qū)或縣為單位,對轄區(qū)學校直接管理,有實際的號召力和組織力。
相關鏈接:
為進一步發(fā)揮教育資源的利用價值,激發(fā)有效教學的新生活動,山東臨港經濟開發(fā)區(qū)在精致化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建設了智力資源、課程資源與課題資源三維資源庫,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是構筑智力資源庫,在人氣上下功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基于此,區(qū)教體局實施了智力資源庫籌劃行動。將獲得市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的教師、省市級教學能手和臨港名班主任編入智力資源庫,并將其組織起來,在全區(qū)中小學、幼兒園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課巡展,舉行“名優(yōu)教師校校行”活動,加大名師公開課、示范課、下水課的帶領力度,以切實發(fā)揮名優(yōu)教師“傳幫帶”的輻射引領作用,狠抓教育智慧和教學理念的傳播。
二是匯聚課程資源庫,在課堂上做文章。課程資源是教育活動不可或缺的精品資源。為解決課程資源評選后出現無人問津的閑置窘況,區(qū)教體局組織全區(qū)教科室工作人員把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課程資源,添加進全區(qū)課堂教學資源庫中,做好數字化資源的“云共享”工作;對于彌足珍貴的教學實物實行復制、仿樣,將能夠體現鄉(xiāng)土文化氣息的手工制作進行攝像記錄,切實讓每所學校、每名教師都能享受到這一優(yōu)秀成果,以“隨手拽入”教學活動設計中。
三是建設課題資源庫,在學術上急行軍。去年,教體局推行了微型化、校本化課題研究,為解決“零散”問題,以做大課題研究的教科研“蛋糕”,區(qū)教體局實施了收編整理工作。對全區(qū)微型化、校本化課題的研究項目進行鑒定審核,并將有價值的課題成果編入臨港區(qū)課題研究資源庫,使課題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得到了資源共享和智慧流通,有效解決了課題研究成果出現的散兵游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