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童年是流淌在人們心中的一首歌,不同的人可以唱出不同的味道,但其中有一種味道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向往快樂、追求快樂——那正是童年的味道。在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我們也可以找到這種童年的味道。
放眼望去,百草園里,從低到高,無不充溢著各種各樣的樂趣,單是那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足以令人流連忘返。這里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趣味無窮。瞧,那可憐的斑蝥,被強大的力量按住,就只能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逃脫。這一幕多么類似于我們曾經(jīng)將那忙著趕路的螞蟻圍得團團轉(zhuǎn),將那恃強凌弱的蛤蟆趕出自己的領(lǐng)地,將蜻蜓捉到帳子里,讓它吃掉那煩人的蚊子……可以說昆蟲是每個孩子童年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到了冬天,百草園里可就沒那么好玩了。百草枯萎,動物冬眠,似乎再沒有什么可玩的了,但兒童又怎會甘心就這么待著呢,他們是不會錯過任何一點創(chuàng)造樂趣的機會的。雪地捕鳥雖不是自己擅長的,但也足以滿足兒童那強烈的表現(xiàn)欲了,即便只捕到幾只麻雀,他們也能興奮許久??傊?,百草園符合兒童追求快樂的每一個要素: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豐富多彩、變幻無窮,所以離別才會顯得那么困難。小腦袋把自己能想到的理由都琢磨了一遍,仍舊想不通,只能無奈地與百草園告別。而此時,蟋蟀們、覆盆子們、木蓮們……都早已成了“我”心中最親最愛的朋友。
相比較而言,三味書屋里就單調(diào)了許多?!耙簧群谟偷闹耖T”,“一個高而瘦的老人”,“一條戒尺”和一堆讀不懂的文章……一幕幕畫面,總讓人聯(lián)想到那腐朽落后的封建教育。所以有人認為,寫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是為了與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形成對比,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意圖是揭露和批判脫離兒童實際、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本文的主題到底是什么?是描寫一種單純的人生況味,還是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挖掘?要解開這個疑團,還得從作者本人說起。對于本文的寫作初衷,魯迅說:“是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笨梢婔斞笇戇@篇文章,不為聲討戰(zhàn)斗,也不為痛惜哀憐,只為尋找一片心靈的祥和之地,讓精神得到片刻的憩息。
百草園帶給作者的是快樂,三味書屋里的快樂又何曾缺失過。因為兒童是最偉大的發(fā)明家,只要那顆童心未泯,那么追求快樂的步伐就永不停止,即使是在大家看來最單調(diào)無味的地方——學(xué)校,他們也依然可以捕捉到快樂。溜到三味書屋的后園子里折臘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這些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為了避免受罰,想盡辦法“瞞天過海”的那些情景,無不觸動著我們的心弦,引得我們會心一笑。先生也是十分可愛的,雖有戒尺卻不常用;雖有罰跪的規(guī)矩,卻總不過瞪幾眼;他念書時投入的樣子,讓我們也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文學(xué)。雖然每日只是讀書、習(xí)字、對課,但我們的知識在一天天積累豐富。此外,在三味書屋,“我”還能看到上學(xué)前連長媽媽都難得找到的各種小說,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后來還賣了錢。這對于少年魯迅來說,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說來,三味書屋不但不可怕,反而是一個值得回味一生的好地方。
百草園讓作者親近自然,三味書屋讓作者接觸文學(xué),都是作者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孰輕孰重,難做論斷。但是百草園也好,三味書屋也罷,作者都采用了卷舒自如的筆調(diào),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兒童讀來拍手稱快,成人讀來點頭回味,晚年的魯迅讀來,必定也是沉醉其中。
盡管魯迅的筆是用來革命的“匕首”,但是對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我們何妨放下重負、遠離硝煙,去品味那難得的祥和與單純的快樂。這又何嘗不是魯迅先生在心底追求的那片寧靜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