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菲利帕·格里高利著滕芮譯
希望出版社2010年版
你是我的姐妹
《傲慢與偏見》
[英] 簡·奧斯汀著
王科一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
命運的偏見和傲慢,都有機會被真愛化解。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200年前的暢銷小說,今天讀起來依舊好看有趣,而且百看不厭。班納特家有五個待嫁閨中的千金,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故事里每位千金的最后歸宿,放到今天也全都可以作為婚戀教材來觀察,或許可以讓大家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愛情觀。
第一印象到底有多重要,一見鐘情比較好,還是像伊麗莎白與達西再見鐘情更靠譜?婚姻的幸福是否靠命運?這些疑問其實不論讀多少遍小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可能統(tǒng)一,甚至同一個人每次讀的感受也都有不同。我想這是因為簡·奧斯汀對細節(jié)的細致描繪,才使得我們想象的圖畫有了更多可能,加上她俏皮詼諧的語言,自然不論怎么讀都不會累。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經批評奧斯汀視野狹隘,認為她的描寫太細枝末節(jié),小說情節(jié)都是小事情,不符合激情浪漫主義的悲喜交織,但我覺得這是風格問題。激情浪漫主義雖然高潮迭起,看起來很有起伏,但作為睡前小說,我還是選擇《傲慢與偏見》放在床頭相伴。
你是紅色的安妮,還是白色的瑪麗?
雙生花,傳說中只能在黑暗中生長,卻一身潔白美麗。同氣連枝,為了生存,卻不斷互相爭搶,不惜致對方于死地。安妮和瑪麗正是波琳家這樣一對雙生女子,在無休止的宮廷斗爭中,彼此相愛卻互相傷害著。然而雙生花在一枝死去時,另一枝也會悄然委靡。安妮和瑪麗在《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故事的進展中,經歷著一場場幻滅。
“沒有安妮的世界對我來說是不完整的,可又沒有世界能同時容下我們兩個”,在安妮即將來到自己身邊的時候,瑪麗就明白這個道理。兩個人有著近乎同樣的生長環(huán)境,安妮卻處處要與眾不同?!耙驗槿烁饔兄尽總€女人都要做些讓自己獨特的事、引人注意的事、眾所矚目的事”,一語成讖,安妮成功當上了王后,后又因通奸罪被處死。無論是在王宮中的做派表現(xiàn),還是退出歷史舞臺的方式方法,都為世人所矚目。
行刑臺上手起刀落,瑪麗認為她和另一個波琳家女孩之間的漫長較量結束了。其實宮廷的爭斗又何止存在于那個混亂的都鐸王朝?最終他們的子嗣還是回到那個宮廷,一半是都鐸、一半是波琳的“波琳家的女孩”還在繼續(xù)開創(chuàng)著屬于她的時代。
安妮和瑪麗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個爭強好勝,只為成為王后,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繼承王位,哪管對其他人造成的無盡傷害;一個隨波逐流,安于居室,喜愛安靜恬淡,純良地希望對所有人都無所虧欠。歷史最終給了她們各自想要的結局,盡管在世人看來,多了些血淋淋的不堪和殘忍:安妮最終也沒有生下一個男孩,但是她的女奧斯汀那逗趣的語言里,處處都藏著小智慧:無論是班納特太太的喋喋不休,還是班納特先生裝傻的躲避,抑或是伊麗莎白與達西的針鋒相對,都能讓人看得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揪心著迷。在現(xiàn)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里,反而會需要這種細致的描寫,讓我們慢下來去思考。
太多時候,我們都會帶著自己的傲慢與偏見,為他人匆匆下判斷,卻忘記問一句“真的是這樣么?”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傲慢與偏見”依舊會在200年后的現(xiàn)在不斷上演,并且持續(xù),這大概是命運所設置的考題,每個人可能都逃不過,而答案也許就在這本小說里。兒伊麗莎白開創(chuàng)了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瑪麗在這場龐大的宮廷游戲中“玩夠了”,想要獲得安寧,最終與威廉相濡以沫,幸福終老。
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符號性的時代,或奢靡,或混沌,光鮮華麗的外表下掩蓋了太多的灰暗面。也許“波琳”這個姓氏不為眾人熟知,但“波琳家的女孩”卻銘刻于歷史。不得不佩服作者菲利帕·格里高利,她為我們寫下了一個時代的傳奇,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填補了對靡亂時代的認知空白。既可以滿足大部分讀者的獵奇心理,又在歷史卷軸中還“波琳”這樣一個帶有歷史厚重感的家族一席之地。
有關于歷史的文字讀上去總是會多一份沉重感,可以預想的,往往只是在一番爭斗歸于平靜后留下的陣陣唏噓。試想,若不是生在都鐸王朝,若不是面對亨利八世,若不是長在宮廷,若不是安妮那樣對待瑪麗,“波琳家的女孩”會不會相安無事一輩子?然而,現(xiàn)實就是一場幻滅,無論用文字和想象把生活構思得多美麗,現(xiàn)實的繩索一捆緊,就注定走向一片荒蕪。歷史不給我們假設的機會,格里高利的小說已經闡釋出真實的結局。
彼岸雙生,人生的路選擇很多,惟愿殊途同歸,每個人最后選擇的世界都是自己想要的。
[美] 菲利帕·格里高利著滕芮譯
希望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