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法院判決書的政治性
——兼論柏威夏寺案的裁決

2014-04-10 04:25:03劉甦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國際法院政治性審判

劉甦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國際法院判決書的政治性
——兼論柏威夏寺案的裁決

劉甦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判決書目標價值的自然正義與其根源于俗世社會的沖突導致了判決書的政治屬性。而國際法院的建成背景、法官作為俗世人所固有的缺點和“秩序法”的理論共同決定了國際法院的判決書具有政治屬性。在國際法院對于柏威夏寺一案的1962年判決和2013年針對先判決解釋的兩個法律文書中判決書的政治性主要體現(xiàn)在法律語言的準確與模糊、法律推理的嚴密與松散和法官所附個人意見的避重就輕。應當明確判決書政治性的絕對禁止范疇,以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國際法上的公平正義。

判決書;目標價值;政治性;柏威夏寺案

一、判決書的目標價值

在法理層面上,一般將判決書視為凝結(jié)法律精神的現(xiàn)實結(jié)果。英美法系國家法官每做出一個判決,就是對爭議事項相關經(jīng)典法律思想的一次重溫與再現(xiàn)。其判決書一般包括事實(Facts)、問題爭點(Issues)、原告的主張、被告的主張、訴訟過程、可適用的法律、理由、結(jié)論和判決①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27-174頁。。其中法理精神以及法官的智慧集中體現(xiàn)在判決書中的Reason(一般翻譯為說理)部分。不同于大陸法系國家在判決書的說理部分基本以“三段論”為邏輯導向,英美法律國家法官的Reason部分帶有強烈的自然法色彩,如法官會將羅馬法的法諺作為判決得以成立的論證依據(jù)。這一點體現(xiàn)在“遵守先例”的判決和“開創(chuàng)先例”的判決書中②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45-295頁。。在司法層面上,判決書是對法院和當事方在法律層面的交代。對于法院而言,判決書一方面是個案“案結(jié)事了”的書面憑證;另一方面也是啟動二審或者再審程序的必要憑證。對于當事人而言,判決書表明了現(xiàn)行法律對于某行為的態(tài)度,其所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會對當事人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在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判決書所蘊含的目標價值應當包括:正當、合理和公正③朱迪絲·N·施克萊:《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6-148頁。。

判決書的正當性要求對權利與義務的考察必須合理、公開和一目了然④羅伯特·曼戈貝拉·昂格爾:《知識與政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08-414頁。。同時也應當明確,正當價值其踐行的主體是法院,媒體和大眾的作用更多的體現(xiàn)在外部監(jiān)督和制造社會壓力方面⑤安德魯·奧爾特曼:《批判法學——一個自由主義的批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6-125頁。。在柬埔寨訴泰國的柏威夏寺一案中,需要考慮的權利和義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對1904年2月13日,暹羅(泰國舊稱)與法國(當時柬埔寨的保護國)締結(jié)的邊界條約的權利和義務的行使與履行;二是在締約后當事國基于國家主權進行的國際實踐中存在的權利和義務的行使與履行①徐愛國·肯尼迪:《批判法學的教皇》,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0-160頁。。聯(lián)系上述正當性的要求以及國際法院在1962年6月15日作出的關于爭端實質(zhì)問題的判決的主文,可以看到,判決的主文更傾向于論證泰國政府是否對1908年附件一地圖有“事實承認”的行為,而非具體分析當事各方依據(jù)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對于相關權利正當性的問題。在這里所稱的“權利”當然性的包括對于柏威夏寺的所有權和由其衍生的訴訟權利。再者,國際法院判決在論證泰國“默認”附件一地圖的效力時,所采取的觀點是從實質(zhì)意義上可以認為是:逾期的抗辯即為默認②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zh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58-87頁。。當然,這種觀點并非所有法官均認可③林正編譯:《據(jù)理力爭》,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1年,第83-140頁。。

判決書的合理性要求在參與者的權利、義務與結(jié)果之間存在邏輯關系④桑斯:《無法無天的世界——當代國際法的產(chǎn)生與破滅》,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1-195頁。。最嚴密的邏輯關系即三段論,這一點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判決書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典型的即為刑法的判決書。以我國《刑法》的盜竊罪為例。盜竊罪的構(gòu)成要件為:主觀上要求故意;客觀上要求有偷盜的行為。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將被告的行為套入其中,進行判決,此即典型的三段式推論。在國際法院裁決的柬埔寨訴泰國一案中存在的一個大的三段論:禁止反言是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且由其產(chǎn)生的權利具有正當性(大前提)——泰國的行為根據(jù)禁止反言原則已構(gòu)成“默認”(小前提)——柬埔寨對于柏威夏寺?lián)碛兴袡啵ńY(jié)論)。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推理,但是仔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問題。首先,在本案中禁止反言原則集中體現(xiàn)在抗辯時間的延遲上,那么,抗辯時間的延遲是否能成為自然權利消滅的正當理由,如果能夠成為,有無客觀的事件標準。其次,一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未抗辯”與本國的基本國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包括國家內(nèi)部是否和平、一國的國際法水平如何以及國家發(fā)展的重心在何處等。由上述原因?qū)е碌目陀^上的“未抗辯”事實,在裁決時是否應該納入考量的因素。最后,具體大前提的選擇沒有客觀標準是否會造成裁決結(jié)果的不公正。在柏威夏寺一案中,實際上適用的是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和排除原則,但卻對于為何沒有適用有效占領理論的理由,無論在正文還是隨附的個人意見都未進行說明⑤湯維建:《關于證據(jù)屬性的若干思考和討論》,《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第129頁。。

判決書的公正性要求司法裁判者中立于結(jié)果之外⑥張杰:《美國法院系統(tǒng)司法權的政治性》,《河北法學》2009年第8期,第171頁。。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均采取措施以保證判決的公正⑦於興中:《基本矛盾、虛假的必然性與司法裁決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鄧肯·肯尼迪的<司法裁決批判>簡評》,《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4期,第142-148頁。。有些學者認為判決的公正取決于司法是否獨立⑧蘇力:《判決書的背后》,《法學研究》2001年第3期,第3-18頁。。證明這一點是否正確,可以以國際法院為例,國際法院作為解決國際間爭端的法律機構(gòu),是獨立于聯(lián)合國大會的??紤]其判決是否公正,最基本的一點是考慮法官的選任。首先,國際法院在法官的選任上盡量兼顧各大州人口和法律發(fā)展水平⑨何志鵬:《大國政治中的司法困境——國際法院“科索沃獨立咨詢意見”的思考與啟示》,《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55-62頁。;其次,各成員國平等的享有提出候選人的權利;最后,各成員國平等的享有投票權。從表面看,法官的選任是公平的,但是深入考慮可以看到實際上法官的選任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聯(lián)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進行的,而聯(lián)合國大會和安理會是政治性極強的聯(lián)合國政治機構(gòu),此時,法官的選任難免會有政治色彩。

在法院實踐中,判決書的整體內(nèi)容是符合其所蘊含的價值目標時,此種判決則認為是正義的。而對于那些判決書的主文并不符合一般而言所要求的價值目標是,我們稱判決書做了道德保留⑩萬毅,林喜芬:《從“無理”的判決到判決書“說理”——判決書說理制度的正當性分析》,《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第29-34頁。。

二、判決書具有政治性的依據(jù)

上文所稱判決書中的道德保留,有學者認為其為法律直接或者間接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王申:《法官的理性與說理的判決》,《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12期,第86-96頁。。具體而言體現(xiàn)在普通的法律判決文書之中(12)黃偉:《國際法院的改革》,《國際觀察》2007年第6期,第34-40頁。。若預設政治是做出道德保留的原因之一,則此前提的成立意味著判決書具有政治性是有其理論依據(jù)的。證明該前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從歷史淵源來看,西方的法律判決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古希臘雅典的五百人會議可視為具有現(xiàn)代形式意義上的行使司法審判職能的機構(gòu)。然而,解決古希臘雅典法律問題的主要機構(gòu)是五百人會議,但是五百人會議的主要功能卻并非是司法而是落實公民大會決策。質(zhì)言之,五百人會議是兼具司法職能的行政機構(gòu),其職能類似中國古代的縣衙。此時,司法權和行政權集于一體的國家機構(gòu),所做出的判決即會受到政治影響。典型如蘇格拉底之死。究竟蘇格拉底之死是民主的復興還是民主的死亡,難下定論。但是有兩點是不可否認的,一為蘇格拉底當時所主張的言論與思想自由是與當局思想相左的;二為蘇格拉底是在經(jīng)歷五百人會議的“民主表決”程序之后,被宣判死刑的。深入探求該判決后的政治性,必須聯(lián)系五百人會議議員如何任命。議員的選舉,一般分為兩個階段:首先,以村社為單位的雅典城邦選出候選人,再進行抽簽,原則上前三個財產(chǎn)等級的公民才有資格;之后,進行議員和候選議員的抽簽①許章潤:《活著的法律宣諭者——<司法過程的性質(zhì)>與卡多佐的司法藝術》,《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第133-146頁。。此時,要注意一點,在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城邦將公民定義為:年滿十八周歲,父母俱為雅典人的男子,外邦人和婦女兒童以及奴隸均被排除在外,并出現(xiàn)了“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稱其為一邦的公民”的說法②孔祥?。骸恫门兄械姆?、政策與政治——以知識產(chǎn)權審判為例》,《人民司法》2008年第13期,第24-27頁。。并且,擁有前三個財產(chǎn)等級的公民多為貴族。此即,公民與城邦政治密不可分,那么由此種選任方式擇選出的公民做出的判決難以脫離當權者的影響。尤其是,當代對于法官的選任從本質(zhì)上說與古希臘雅典是一脈相承的,其相似處尤其體現(xiàn)在國際法院法官的選任過程中,上文已作介紹。由法官的選任程序所折射出的政治因素是之所以強調(diào)判決書具有政治性的原因之一。

從法學理論上說,稱判決書具有政治性,是有理論基礎的。強調(diào)此觀點的兩個重要思想流派即法社會學流派和批判法學流派。法社會學流派并不是直接將判決書和政治性關聯(lián)起來,而是強調(diào)法律和國家及社會之間的關系。首先,尤根·埃里希的“活法”理論,將法律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且強調(diào)社會秩序這一概念;之后,馬克思·韋伯在對“法”下定義時,直接將這種秩序等同于“法”,結(jié)合社會秩序本身所固有的政治屬性,此時,政治與法律之間的聯(lián)系即建立起來;再者,羅斯科·龐德的社會工程學理論將整個社會看作有機聯(lián)系整體,各部分相互作用,那么,政治和法律也在此范圍內(nèi)互相影響。批判法學流派相對而言則更直接一些。羅伯托﹒曼戈貝拉·昂格爾提出觀點,認為在自由主義法律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法律體系應不足以支撐判決的確定性,判決是法官的政治決定③羅歡欣:《國際法院在解決領土爭端中的局限性》,《法治論叢》2010年第1期,第114-120頁。。他的觀點是在承認了哈特的法律開放性理論的基礎上,認為法官在理解法律條文時采取的是目的論的解釋。這種解釋方法既擺脫不了法官內(nèi)心的主觀任意,也無法證明其政治獨立性。那么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則包括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和已形成的先例,就只是規(guī)范上的“出發(fā)點”,而非其“最后的依據(jù)”④禾木:《國際裁判中的法律爭端和政治爭端》,《中外法學》2013年第6期。。從這個層面上理解,判決書不具有政治性是無法證明的。

從當代實踐考慮,判決書是法官審判終結(jié)的書面憑證,法官審判從其職能上看是行使法定職權的行為,法官行使此職權實質(zhì)上是將書面的法律轉(zhuǎn)化為實踐的法律,而法律的功能從本質(zhì)上而言是社會秩序的實現(xiàn)。社會秩序是指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zhàn)”的混亂狀態(tài),相互締結(jié)契約而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在法律出現(xiàn)之前已存在。那么,之所以強調(diào)法律的功用是基于法律能夠更好的達到這一目標的認知。與此同時,社會秩序這一命題包含一個重要概念即:政治秩序。換言之,法律的目標功能中包括政治秩序的實現(xiàn)。既然法律是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那么,這個工具就必須為達到預定功能而服務。一國運用法律的終極目標是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自身功能性目標是社會秩序的實現(xiàn)。政治秩序既已包含其中,當然反過來會影響法律。這種影響體現(xiàn)在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各方面。在立法方面,國家會認為的社會事務區(qū)分重要等級,進而立法的層次和緊迫度會有所區(qū)別。這種等級的劃分之中即體現(xiàn)了政治的影響。以我國為例,在每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后,在會議中所強調(diào)的問題,其立法即會被提上日程。在司法方面,政治的影響體現(xiàn)為二。一者,對于一些造成重大社會惡劣影響的案件,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可能會造成忽視法律條文的“媒體審判”或者“民間審判”的結(jié)果。典型的如劉涌案,二者,插手案件審理。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審判前對法官“遞條子”的現(xiàn)象。在執(zhí)法方面,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面臨著執(zhí)法難的癥狀,然而,若某些案件與政府有關聯(lián),這里主要指案件審判波及政府形象。那么,對于個案的執(zhí)行會有“多部門齊出手”的行為。此時,其他案件的公平正義在執(zhí)行階段就會無法保障。上述所稱造成的影響,均在判決書中有所體現(xiàn),質(zhì)言之,判決書中的政治性有跡可循。

三、國際法院對柏威夏寺案的裁決

國際法院對泰國和柬埔寨有關柏威夏寺案的處理結(jié)果,包括兩個判決。一是在1962年6月15日做出的柬埔寨訴泰國的隆端寺一案(即柏威夏寺案)判決,另一個則是2013年11月11日針對柬埔寨請求對1962年判決的執(zhí)行部分做出的解釋。下面以此案為例,分析國際法院判決書中的政治性。

首先,法律語言的準確與模糊。美國丹寧勛爵說過:要想在與法律有關的職業(yè)中取得成功,你必須盡力培養(yǎng)自己掌握語言的能力。法學其實也是一門法律語言學。法律語言這一術語源于西方,在英語中它原指表述法律科學概念以及用于訴訟和非訴訟法律事務時所選用的語種或選用某一語種的部分用語,后來亦指某些具有法定法律意義的詞語,并且擴展到語言的其他層面,如“法律文句”、“法庭訴訟語言”等。法律語言本身所具有的屬性一般而言包括:準確性、模糊性、簡明性。法律語言的準確性是指其用詞準確。這也是法律語言最本質(zhì)的特點,因此可以說,準確性是法律語言的生命線。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也是其固有屬性。這在具體案件審判判決書的書寫時會起到劃出框架性邊界的作用。以柏威夏寺一案在國際法院的裁決為例,裁決書中出現(xiàn)一詞“vicinity”一詞。但是卻沒有對其進行個案的解釋,導致在后期對于判決書的理解當事方無法達成一致,造成執(zhí)行不能的問題。在2013年的判決書中仍然使用了“vicinity”一詞,仍然未對其精確,僅就具體爭議事項進行答復。此時,“vicinity”作為一個法律上的精確用詞,其內(nèi)涵卻是模糊的。造成此模糊性的原因在于,泰國與柬埔寨在柏威夏寺附近區(qū)域就此已有武力沖突,且此區(qū)域是由泰國武裝占領,所以國際法院僅就其之前所做審判做出了在執(zhí)行力允許范圍內(nèi)的解釋,這很難稱得上是一種正義的解釋。

其次,法律推理的嚴密與松散。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與事實兩個已知的判斷為前提,運用科學的方法和規(guī)則,為法律適用提供正當理由的一種邏輯思維活動。法律推理的嚴密性是指整個推理在邏輯上的難以推翻。法律推理的松散則是指邏輯推理走向上具有不確定性。目前,國際法院的審判并非是嚴格的“三段論”的推理模式。以柏威夏寺案為例,1962年判決書的框架為:案件事實、管轄和受理、執(zhí)行條款和結(jié)論及隨附個人意見。其對于最后結(jié)論的得出是在自命題的前提基礎上作出的,并無先例。在此前,地圖在邊界爭端案件中的證據(jù)效力不高,更多是作為補充性證據(jù)使用。而在此案中對于地圖的“默示承認”成為判決的決定性理由。若此案依據(jù)當時的國際法院在審判案例時將條約的證據(jù)效力置前的實踐來判,結(jié)果則截然不同。這就導致,現(xiàn)在國家不會輕易將國家間領土爭端提交國際法院,因為國際法院時刻在創(chuàng)造著“先例”,而這種法律上的創(chuàng)造結(jié)果對于一國主權而言是莫大的挑戰(zhàn)。再者,柬埔寨在2011年提出請求國際法院解釋1962年判決的部分執(zhí)行條款時就默認要說明管轄權問題。但是在2013年11月11日的判決書中,其所稱的對于案件的管轄權實質(zhì)上是基于1962年判決的有權審理,而1962年判決本身就有管轄權異議。以自身審判的爭議事項的結(jié)果來證明具有再審議權,本身其合理性就是待議的。由此,不得不考慮推理時,法官所受到的其他影響,此即昂格爾所稱:自由主義下的法治只是避免最壞結(jié)果發(fā)生的權宜之計。

最后,法官所附個人意見的避重就輕。判決書的Reason部分集中說理。首先分析的是管轄與受理,這也是國際法院接受案件時首要進行的工作。這一部分很多時候也是當事雙方的第一個爭議點。對于這些案件理應法官在其所附個人意見中對于不同意見有所記述,但是實際上,國際法院更多的只是在判決書的“管轄權和受理”中提出綜合案件審判結(jié)果的內(nèi)容,那些在投票時有異議的法官卻并不總會告知理由。有些案件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在法律上有了判決結(jié)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于爭議事項所有法官的意見是一致的,這也就導致了有些案件當事國會要求國際法院再次進行解釋,甚至有些國家對于案件的判決結(jié)果并不執(zhí)行。在柏威夏寺一案中,在2013年的判決書中,雖然對于各項結(jié)果并非一致通過,但是隨附意見卻未對此有任何的體現(xiàn),甚至來自巴西的大法官在隨附意見中只是在強調(diào)判決書做出時須考慮人道主義的因素。這種隨附意見已經(jīng)逐漸失去其本意,而導致其的原因,對于政治的回避首當其沖。

上述分析,事實上并不能夠直接證明國際法院在關于柏威夏寺一案的審理中所受到的政治影響是否對司法結(jié)果正義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但仍然說明了國際法院的審判,體現(xiàn)在判決書中是有著模糊之處和未盡之言的。而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政治首當其沖。

四、結(jié)語

上文已對判決書具有政治性進行了分析,表明了政治性在國際法院對于案件的審理所產(chǎn)生影響的不可避免性。這種不可避免性的特點為:對于司法的程序正義沒有影響;對于司法的實體正義的影響具有偶發(fā)性,且這種現(xiàn)狀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改變?,F(xiàn)階段,對此現(xiàn)象的作為傾向于在控制世界局勢相對平穩(wěn)的基礎上將判決書的政治性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而這種合理的限度的標準為何,如何實現(xiàn),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On political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court verdict

LIU Su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al justice in verdict target value and the earthly society led to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verdict.The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court,the inherent weaknesses of the judges as secular men,and the theory of Order Law resulted in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verdicts of international court.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verdict of Preah Vihear Temple Cas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in 1962 and the two legal documents explaining the prior verdict was mainly mirrored as accuracy and fuzziness of legal language,tightness and looseness of legal reasoning,and evasion of the judges'opinion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cope of absolute prohibition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verdict be made clear to maximize the possible justic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s.

verdict;target value;political nature;Preah Vihear Temple Case

DF9

A

1009-9530(2014)05-0040-05

2014-05-15

劉甦(1992-),女,安徽財金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公法。

猜你喜歡
國際法院政治性審判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國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國際法院適用反面解釋方法研究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50
國際法院對環(huán)境影響評價規(guī)則的新發(fā)展——基于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兩案的判決
翻譯的政治性與有效性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16
網(wǎng)絡政治參與與傳統(tǒng)政治性理的轉(zhuǎn)變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出版物中與港澳臺相關的政治性問題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論禁止反言在國際爭端解決中的適用——基于對常設國際法院與國際法院判例的考察
法大研究生(2015年1期)2015-02-27 10:13:59
兴文县| 东阳市| 金沙县| 安新县| 日土县| 大余县| 河东区| 绵阳市| 常山县| 蕉岭县| 科尔| 内江市| 伊吾县| 鸡东县| 壶关县| 东丰县| 恩平市| 临泽县| 米泉市| 白银市| 大厂| 凤冈县| 凌云县| 枣阳市| 永康市| 鄯善县| 泰和县| 三河市| 南江县| 万荣县| 望谟县| 左权县| 南阳市| 皋兰县| 专栏| 永定县| 迁西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沂南县| 德保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