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莊子的入俗與反俗

2014-04-10 13:18:55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12期
關(guān)鍵詞:仁義謂之世俗

李 生 龍

(湖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只要展讀《莊子》,就會感受到其中隱含著某些矛盾。莊子既有入俗的一面,又有反俗的一面,就是這種矛盾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分析這組矛盾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意義,對深入理解莊子有重要意義。

一、莊子的入俗

所謂俗,是一個中性詞,指人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風(fēng)習(xí)?!肚f子·則陽》(以下只說篇名)借大公調(diào)之口說:“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為風(fēng)俗也,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憋L(fēng)俗的形成是人們長期既求同存異又散同為異的結(jié)果,是趨同性與求異性的統(tǒng)一。風(fēng)俗的差異隱含著不同人群的思維取徑、生存取法、價值取則、文化取擇和審美取向等多方面的差異。同一族群內(nèi)部的不同人群也可能有不同風(fēng)習(xí)。不同人群的風(fēng)習(xí)可能會各美其美,甚至互相褒貶。從文化的角度說,不同人群的風(fēng)習(xí)差異常常被簡化為圣人與凡眾的對立,或圣哲與愚氓的對立。《齊物論》曰:“眾人役役,圣人愚芚?!背尚⑹瑁骸胺菜字耍Y逐前境,勞役而不息;體道之士,忘知廢照,芚然而若愚也?!本褪前逊菜着c圣人(體道之士)對舉。圣人、圣哲屬少數(shù)派,而凡眾則屬多數(shù)派。這個多數(shù)派多到非常普遍時,常被圣哲們以“天下”稱之;多到一定數(shù)量時,則往往被籠統(tǒng)地稱之為“眾”、“世”或徑稱之“世俗”、“俗”等。

道家以圣哲自期,清高自命,超凡出世,通常與俗眾格格不入,然而任何圣哲只要不遠(yuǎn)遁山林、隱跡魚鳥,就得同世俗共處,與凡眾為伍。故而從老子開始,道家就有入俗的一面?!独献印返?章、第56章都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說,講的就是“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世”[1]281,即與世俗同其波流之意。道家的入俗,往往表現(xiàn)為寄跡寰中而心超物表,或身居塵俗而居心玄遠(yuǎn)。它也是道家應(yīng)世的重要方式。

莊子思想承老子而來,自然也有入俗的一面。《山木》曰:“入其俗,從其俗(一作令)”,講的就是入鄉(xiāng)隨俗的意思。為什么要入俗?《人間世》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瓰槿顺甲诱撸逃兴坏靡??!薄安坏靡选比?,說盡了莊子入俗的原因。

《天下》曰:“獨(dú)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讠叔詭可觀?!币彩钦f莊子不譴是非,能與世俗和平共處。不譴是非,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通過取消是非對立來達(dá)成自我內(nèi)心的靈動圓轉(zhuǎn),謀取與他人的和諧圓融,這是莊子入俗的哲學(xué)基礎(chǔ)?!吨庇巍吩唬骸笆ト颂幬锊粋?。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背尚⒔忉尀椤疤幩缀凸?,利而不害,故不傷之也”[2]767,可知這里講的“物”,指的就是世俗。圣人與世俗雖然存在著矛盾,但圣人也因存在利物之心而與世俗相容,同世俗和睦相處。如果圣人同凡俗相爭,會因處于少數(shù)派而受到世俗的傷害,因而主動地“與物無傷”,是圣人入俗的重要生存策略。

莊子的不譴是非、與物無傷或和光同塵、混世揚(yáng)波的應(yīng)世理念在哲學(xué)上被視為相對主義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從處世的角度說,未嘗不隱含著某種平等意識、容眾心理。《秋水》曰:“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dāng)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贝笕嘶蚴ト酥鲃油脖娬{(diào)和,實際上也隱含著圣人對群生一視同仁、對俗眾地負(fù)海涵、對時俗因循順從的寬容心態(tài)和高遠(yuǎn)格調(diào)。這種包容還往往被賦予某些道家政治的含義,如《天地》說:“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jìn)其獨(dú)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薄秳t陽》說:“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并而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zhí);……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特別是莊子的應(yīng)世理念還有外圓內(nèi)方、與世逶迤的內(nèi)涵。它有多種用途:“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養(yǎng)生主》),是一種保身全生之道;“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dá)之入于無疵”(《人世間》),是一種誘導(dǎo)愚暴之方;“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養(yǎng)生主》),是一種順應(yīng)死生之策;“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應(yīng)帝王》)、“呼我為牛也而謂之牛,呼我為馬也而謂之馬”(《天道》),是一種混同毀譽(yù)之術(shù);“周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山木》),是一種權(quán)宜自處之謀;“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qiáng)陽則我與之強(qiáng)陽。強(qiáng)陽者又何以有問乎”(《寓言》),是一種虛與委蛇之計……總而言之,人間多故,世事多變,要想在俗世生存,只有消除我執(zhí),放低身段,隨順物情,因應(yīng)時世,方能以平和制躁動,以不變應(yīng)萬變。它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是智慧與明達(dá)的表征,切不可簡單地視之為滑頭主義、玩世不恭。

盡管莊子本人就是隱士,而隱士本身又有不同俗眾的一面,如《讓王》所載“有道者”子州支伯以不接受舜所讓天下而“異乎俗”。但有時莊子也并不對隱士的離世異俗予以肯定?!犊桃狻肪驼J(rèn)為離世異俗是山谷隱者之事,非圣人所為,如說:“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薄熬退挐?,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在莊子看來,這些離世異俗的“避世之人”跟“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的“圣人”比起來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莊子的反俗

所謂“反俗”,即與世俗相反或同世俗背向而行。莊子的反俗表現(xiàn)在思維取徑、生存取法、價值取則、文化取擇和審美取向等諸多方面。

道家與世俗的重要差別之一,是他們往往取一種逆向思維路徑。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2章)這就是一種逆向思考。莊子比老子更加逆反,他反對慣性思維,敢于對定勢思維加以質(zhì)疑、批判。《胠篋》曰:“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边@里講的“天下”,是世俗的同義語,只是說這種世俗現(xiàn)象特別普遍而已。世俗慣于探討未知的領(lǐng)域,卻不知反思已知的東西;慣于批評大家早已認(rèn)定的所謂不善,卻不知道反思那些久已被肯定的所謂善是否真善。比如智慧,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已是一種反思,莊子則把這種反思推廣到更深的層面,他指出,人們普遍“好知”,認(rèn)為可以依仗智慧探索未知,卻沒有意識到恰恰是智慧使自然蒙難,人類遭殃。“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胠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在宥》)善良人的智慧總是比不上那些心術(shù)不正的人,你有一套防盜的方法,他就有一套更高明的偷盜手段,直到利用智慧來竊國。所以,“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莊子否定了這種世俗的知,而主張真人之真知。所謂真知,就是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即明確自然與人的職分,采取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天道自然無為,其變化之理、運(yùn)行之秘非人之智力所能及,不必強(qiáng)求知之;人之智力有限,對無法知曉的窮達(dá)之事、死生之理不必費(fèi)心勞神,把關(guān)注點(diǎn)集中到生命本身就夠了。把自己的智慧用于外因任自然、內(nèi)放任心身,浩然達(dá)觀,使自己能“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大宗師》),就是最高的智慧。這種方法,也就是以不知為知,以無為為為,它是莊子用來應(yīng)對智慧戕害人類自身的根本策略。

逆反思維也稱求異思維。莊子本人求異,思維與世俗反向而行,也希望全社會每個人都保持各自的獨(dú)異性,反對權(quán)勢者、壟斷者按照少數(shù)人的意志強(qiáng)行求同,把求異思維變成壟斷思維。《在宥》曰:“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本褪桥u世俗之人強(qiáng)求他人同己的做法。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他人與自己意見相左,而喜歡強(qiáng)迫他人附和自己,使自己凌駕于他人之上。其深層意識是以己為是而以人為非,是求異思維轉(zhuǎn)向壟斷思維的表現(xiàn)。有這種壟斷思維的人雖然能領(lǐng)袖群倫,卻容易導(dǎo)致專斷獨(dú)裁,反而得不到眾人的擁戴。只有打破霸主心態(tài),尊重眾人的獨(dú)異性,才能真正成為獨(dú)超群外的雄杰。壟斷思維容易導(dǎo)致文化專制,造成文化荒漠,蘇軾對此有非常深刻的認(rèn)識。他批評王安石說:“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xué)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3]1427

從生存取法與價值取則的角度說,世俗皆以傳統(tǒng)的、外在的立德立功立名為價值標(biāo)準(zhǔn),以富貴榮祿、高官顯爵、飛黃騰達(dá)為最佳生存效果。莊子則反俗而行,對這些身外的東西予以貶斥,而以生命、精神、自由等作為評價生存質(zhì)量的準(zhǔn)則,為此他常常以嘲諷的口氣談?wù)?、奚落世俗的種種生存狀態(tài)與人生追求,宣揚(yáng)自己的生存理想和價值取向。例如,在《逍遙游》中,他指斥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國的俗人如鸴鳩、斥鷃之類,而以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為最高范式,以顛覆世俗的生存法則與價值標(biāo)準(zhǔn)。在《駢拇》中,他尖銳地指出,全社會的人都在不知不覺充當(dāng)某種世俗價值標(biāo)準(zhǔn)的犧牲品:“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痹凇肚锼分?,他嘲笑相位有如腐鼠,面對楚使的重聘,明確告知自己情愿“曳尾于涂中”。在《列御寇》中,他譏諷使秦得車百乘的曹商為舐痔。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同世俗相反的生存取法與價值取則。

有時莊子還站在世俗的角度分析、說明為什么不采納世俗之價值標(biāo)準(zhǔn),如《天地》寫世俗祝堯壽、富、多男子,堯拒絕這種祝福,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p>

同世俗相比,莊子更多地看到了追名逐利潛在的風(fēng)險與消極后果,不失時機(jī)地警告世俗為了生存可能會付出的慘重代價?!跺羞b游》警告惠施說:“子獨(dú)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jī)辟,死于罔罟?!薄读杏堋份d:有人見宋王得車十乘說:“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齏粉夫!”又對前來聘請他的楚使說:“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于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這種危機(jī)感或人生憂患意識,使莊子對生存的理解比世俗深刻,并由此引出了他與世俗不同的憂樂觀?!犊樞浴吩唬骸肮什粸檐幟崴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薄吨翗贰吩唬骸敖袼字鶠榕c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yù)無譽(yù)?!?/p>

莊子的諸多顛覆世俗生存方式、價值取則的言論與行跡,給后人以憤世嫉俗的鮮明印象。宋人陳藻稱“莊周,憤悱之雄也”,“看來莊子亦是憤世疾邪而后著此書”[4]140。清人胡文英說莊子“每多憤世嫉邪之談,又喜歡譏誚出名大戶”[5]6。王先謙《〈莊子集解〉序》說得更具體:“故以橛飾鞭筴為伯樂罪,而撽髑髏未嘗不用馬捶;其死棺槨天地,而以墨子薄葬為大觳……嫉時焉耳。是故君用天殺,輕用民死,刺暴主也;俗好道諛,嚴(yán)于親而尊于君,憤濁世也?!盵6]1在思想史上,許多學(xué)術(shù)流派如儒家、墨家都有否定世俗的一面,但都沒有莊子這樣旗幟鮮明、痛快淋漓。故后世反俗之士,自然而然會取法莊子。

從文化取擇來看,莊子反對當(dāng)時以儒、墨為代表的學(xué)術(shù)文化,而對堯舜之前的上古文化極力推崇。儒墨都標(biāo)榜仁義,并以是否踐行仁義來區(qū)分人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駢拇》)莊子則對仁義的弊端批判不遺余力:“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駢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盜跖》)“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在宥》)“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乎禽貪者器?!?《徐無鬼》)仁義講愛人,其本身可能難以說它不好,問題在于它流弊無窮?!短斓馈份d孔老對話,孔子說:“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答:“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薄缎鞜o鬼》曰:“愛民,害民之始也;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本C觀莊子之意,仁義本身雖無問題,但他看到,在當(dāng)時仁義已經(jīng)被利用為某些人謀私的工具,用這種已經(jīng)工具化的仁義來治理天下,只能導(dǎo)致天下虛偽叢生,紛亂日滋。

莊子還對世俗所普遍奉行的儒家倫理準(zhǔn)則在實踐中存在雙重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了分析,指出其內(nèi)在的悖謬:“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yán)于親而尊于君邪?”諂諛是一種虛偽欺騙行為,故世俗之人都知道不諂諛君親的人是忠臣孝子,于是把對君親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人看成不肖臣、不肖子。然而,人們卻往往對君父之外的其他人唯唯諾諾、言聽計從,不認(rèn)為這是諂諛,難道其他人比君父更可敬可尊嗎?這種人終身諂諛?biāo)硕蛔灾?,可見他們是多么迷惑、糊涂?/p>

莊子要求超越儒墨為代表的世俗倫理道德體系,返璞歸真,建立一種更能體現(xiàn)人性、更具超越性的道德體系?!熬又坏羲?,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至仁無親?!?《天運(yùn)》)“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庚桑楚》)之所以要在仁、義、禮、信等道德概念前加上一個“至”字,意思就是世俗的道德概念是功利化、工具化、低層次的,而莊子所提倡的同類道德卻是超功利的、符合人本性的、出自人真感情的、高級的道德理念。莊子又慨嘆這樣的真道德在現(xiàn)實中難以找到,因而他不斷地鼓吹回到上古,認(rèn)為那時民如野鹿,無識無知,提倡的道德自然就是真道德。

從審美取向的角度看,莊子反對世俗的虛偽矯情,而張揚(yáng)以“真”為特質(zhì)的審美追求?!稘O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qiáng)哭者雖悲不哀,強(qiáng)怒者雖嚴(yán)不威,強(qiáng)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Y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本托袨橐?guī)范來說,世俗看重的是依禮而行,非禮不動。然而,禮作為規(guī)范所導(dǎo)致的虛偽矯情是不道德的。只有依真性真情真心而動,才真正符合人性,才能產(chǎn)生強(qiáng)大的感染力。老子曾說:“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老子》第37章,《知北游》作“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莊子的求真也從反對世俗的求禮入手,故盜跖訓(xùn)斥大力倡導(dǎo)禮義的孔子說:“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盜跖》)孔子本人也感嘆其弟子仲由(子路)過于拘禮,以致傷害自身:“甚矣由之難化也!湛于禮儀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jìn),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漁父》)

真還包括排除世俗的雜念而追求純樸,反對偽飾,如說:“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仕匾舱?,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刻意》)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不能被世俗的審美趣味所拘束,因為世俗的審美能力是有局限性的,“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逍遙游》),“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天地》)要創(chuàng)作真正的藝術(shù),就一定要擺脫世俗的審美趣味與私心雜念。宋元君之畫史解衣槃礴而裸,創(chuàng)作的才是真畫(《田子方》)。梓慶造鋸,要齋戒數(shù)番,從不懷慶賞爵祿、非譽(yù)巧拙,直到忘掉自己的四肢形體,然后入山林,見成鋸而后加手,以天合天,以疑鬼神(《達(dá)生》)。

三、入俗與反俗之關(guān)系及價值

莊子的入俗主要是一種應(yīng)世方式,這是因為莊子雖是隱士,卻并不把離俗棄世、遠(yuǎn)遁山林當(dāng)做唯一的、理想的生存方式,而主張身在人間、心存超越。天下無道,人間多艱,福輕于羽,禍重于地,倘不能與世逶迤,一味反俗,必遭世俗戕害,故入俗也得有一套應(yīng)對之方。給匠石送夢的櫟社樹說得透徹:“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人間世》)這是說有才能者本來就容易招致世俗的忌妒、打擊,倘不入俗隨俗,所受傷害更甚。

問題在于,入俗是要講究分寸的,過分同世俗對立,會造成世俗對自己的掊擊,使自己不能終其天年而中道夭;過分與世俗同其波流,又會使自己變成俗人,沒有了獨(dú)立人格,那就是被世俗同化掉了。這個分寸,莊子借孔子之口說了出來:“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知北游》)這種“外化而內(nèi)不化”的方法與意義,《淮南子·人間訓(xùn)》表述得很清楚:“得道之士,外化而內(nèi)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nèi)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內(nèi)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薄度莆摹肪?93載權(quán)德輿《張隱居莊子指要序》解釋說:“內(nèi)化者可以澤四海,外化者可以冥是非。欣然順物,內(nèi)外偕化,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边@種入世方法,后世士人多有仿之者?!按箅[隱于市朝,小隱隱于山林”,即是最明顯的入俗之論。《全隋文》卷33載釋彥琮《通極論》云:“原夫隱顯二途,不可定榮辱;真俗兩端,孰能判同異?所以大隱則朝市匪喧,高蹈則山林無悶?!边@是說,只要能保持真性,即使身處朝市這樣喧囂的地方,也不會與之俱化。

反俗可以付諸行為,如莊子之拒絕楚相、譏諷惠施、嘲笑曹商、鼓盆而歌、臨終不葬等,都是一種反俗之舉。這種反俗的方式對后世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如楊王孫之裸葬歸真、阮籍之違禮送嫂、嵇康之援琴赴喪、劉伶之荷鋤自埋、“八達(dá)” (畢卓、胡毋輔之、阮放、阮孚、謝鯤、羊曼、光逸、桓彝)之探頭狗洞等,都是極端的反俗之舉。行為上的反俗容易招致社會的非議,阮、嵇、劉輩為禮法之士所嫉,視之如仇,就是如此。盡管后世都把這些人的反俗歸因于莊子的影響,然而相比之下,莊子的反俗并沒有像他們那樣走極端,他還沒有發(fā)展到同世俗社會特別是權(quán)貴之類發(fā)生直接沖突的程度。

莊子的反俗更多地是一種思想、精神、態(tài)度、情感方面的與俗相反。他對世俗的已成之見加以反省,對人們的所作所為加以反思,對現(xiàn)有的文化體系、價值系統(tǒng)加以反觀,其思想之深刻、情感之激烈、措辭之犀利,振聾發(fā)聵,對后人很有啟發(fā)作用。王安石《莊周上》說莊子的反俗其實是為了矯正世俗之弊:“昔先王之澤,至莊子之時竭矣,譎詐大作,質(zhì)樸并散,……莊子病之,思其說以矯天下之弊,而歸之于正也?!盵7]724王先謙說,莊子對“藥世主淫侈,澹末俗利欲”,“庶有一二之助焉”[6]1。在反俗的同時,莊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各種理想,其中求真的審美理念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但莊子對儒家道德禮義的批判對后世社會,尤其是魏晉時代,也有很大的沖擊作用,故王坦之借莊子之言批評莊子說:“然則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莊子之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故曰魯酒薄而邯鄲圍,莊生作而風(fēng)俗頹。禮與浮云俱征,偽與利蕩并肆,人以克己為恥,士以無措為通,時無履德之譽(yù),俗有蹈義之愆。驟語賞罰不可以造次,屢稱無為不可與適變。雖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8]1624

參考文獻(xiàn):

[1]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林希逸.南華真經(jīng)口義[M].陳紅映,校點(diǎn).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胡文英.莊子獨(dú)見[M].李花蕾,點(diǎn)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

[6]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臺北:華正書局,1975.

[8]王坦之.廢莊論[M]∥嚴(yán)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猜你喜歡
仁義謂之世俗
行仁義與由仁義行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chǔ)處理中的應(yīng)用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不愿向世俗投降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38
仁義不過是“客?!??
仁義不過是“客?!??
錢本草
海燕(2016年2期)2016-12-13 01:10:33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小說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19
城市| 钟山县| 和政县| 商南县| 通山县| 满城县| 凤冈县| 博兴县| 乌拉特中旗| 阿拉尔市| 阳朔县| 台中市| 鄱阳县| 万源市| 清水河县| 汕尾市| 通道| 尚义县| 聊城市| 武宣县| 永川市| 绥德县| 九龙城区| 融水| 囊谦县| 武山县| 石城县| 新蔡县| 土默特右旗| 高邮市| 黎城县| 保亭| 蕲春县| 宁城县| 峨眉山市| 沂源县| 大姚县| 卓尼县| 万安县| 上蔡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