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比干的人格與神格的轉(zhuǎn)換
——“神道設(shè)教”的典范

2014-04-10 13:18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12期
關(guān)鍵詞:財神仁者

葛 榮 晉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比干子姓,名干,沫邑(今河南衛(wèi)輝市北)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年,終年63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xué),后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從政40 余年。他一生忠君愛國,倡導(dǎo)“民本清議,士志于道”。主張輕賦稅、減徭役,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鼓勵冶煉鑄造,提倡富國強兵。殷商末年,紂王帝辛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多次以死諫君,被后世譽為中國第一忠諫之士。

一、“仁者”是一種理想人格

“仁者”是孔子對比干人格的評價,也是孔子對比干人生境界的贊美。

在比干廟里,現(xiàn)有一通石碑,傳說是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殷比干莫(與“墓”字通)”四個字,被中國人稱為“天下第一碑”。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 歲,他從魯國游學(xué)到衛(wèi)國,因為得不到衛(wèi)靈公的重用,就帶著弟子到匡城蒲鄉(xiāng)(今河南長垣)。經(jīng)過牧野時,得知這是衛(wèi)地,他非常激動,就親自到比干墓地,祭奠這位忠臣。正是這次對比干墓地的親自考查和切身體驗,他對比干才有了一個正確的認(rèn)識和評價。據(jù)《論語·微子》記載:殷紂王時,“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殷有三仁焉’”。殷商末年,因紂王昏亂殘暴,淫亂于政,微子“數(shù)諫,紂不聽”,便離開了他,箕子佯狂而為奴,比干諫諍而被殺??鬃訉ξ⒆印⒒雍捅雀筛叨仍u價說:“殷有三仁焉?!痹凇叭省敝?,孔子贊頌比干為“三仁之首”(《孔子家語》》),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仁”。

那么,“仁者”比干理想人格的內(nèi)涵是什么?通過《史記》以及其他史料可以找到答案。

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

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于政,微子數(shù)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以何能為!”于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于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于上,紂沉湎于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并興,相為敵仇。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于今?!痹?“太師,少師,我其發(fā)出往?吾家保于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fù)鲆髧?,乃毋畏畏,不用長老。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彼焱?。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被釉?“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fā)佯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史記·殷本紀(jì)》亦載曰:

(帝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冣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xiàn)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xiàn)洛西之地,以請除炮烙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p>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蹦藦娭G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逼时雀?,觀其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fā)兵拒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懸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xù)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悅。

唐朝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援引《括地志》,進(jìn)一步對比干的理想人格具體地描繪說:

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边M(jìn)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諸?”遂殺比干,刳視其心也。

在殷商王朝即將滅亡之時,面對昏庸暴君紂王拒諫,有三種政治態(tài)度:一是“微子去”,二是“箕子狂”,三是比干“死諫”。三人都是“仁者”,而比干“死諫”則“忠之至也”。

從上述文獻(xiàn)資料中,我們可以將“仁者”比干的理想人格概括為四個字:忠、勇、仁、義。比干是集四種美德于一身的仁人志士。這種“仁者”精神表現(xiàn)為愛國愛民、忠于職守、無私無畏的高貴品格。他說:“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比干忠于社稷百姓,忠于職守,敢于諫諍。又說:“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彼啻我运老蚣q王進(jìn)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可謂“忠之至也”。比干明知進(jìn)諫會帶來殺身之禍,依然奮不顧身地向君主進(jìn)諫,“之子彌忠讜,憤然更勇進(jìn),撫膺誓殞越,知死故不吝”。他是我國最早敢于忠諫而被殺的政治家,是歷代忠諫之臣的榜樣。他明知忠諫有殺頭危險,但是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比干自覺地選擇了以死進(jìn)諫的盡忠方式。面對紂淫亂不止,比干曰:為人臣者,“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比干認(rèn)為君王如有過錯,自己作為人臣,如果不以死諫君,則會對老百姓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他“修善行仁”,以博大的仁慈胸懷,一切為國家社稷黎民百姓著想,公正無私,正義凜然,敢于殺身成仁,可謂“仁矣”。林氏《西河九龍族譜》記載,比干曰:“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jìn)退自有尚盡之大義?!彼耙粤x自持”,在權(quán)力和利益面前,勇于舍生取義,可謂義矣。這種舍生取義、無私無畏的精神,激勵了后世屈原、岳飛、文天祥、林則徐、黃花崗林覺民七十二烈士等,鑄造了一批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和直言忠諫的名臣賢相。這就是比干的“大義”精神。

總之,“仁者”比干的理想人格是由忠、勇、仁、義四種高貴品德所構(gòu)成?!叭收摺笔且环N道德型的理想人格。從“仁者”這一理想人格出發(fā),可以推衍出忠諫文化、仁義文化、官德文化、財富文化、根祖文化和祭祀文化等。比干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二、由“仁者”變成人格化的“神”

比干本是殷商末年一位道德型的“仁者”,卻被中國后世不同社會人群根據(jù)自己的利益需求,逐步地將他變成了“官神”(亦稱國神),而后再變成“財神”。考其源流,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出于維護(hù)政治統(tǒng)治的考慮,都特別看重以死諫諍的忠臣。所以,他們對于仁者比干不斷地加封稱頌,不斷地修墓立廟。經(jīng)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比干的理想人格就被逐步地由“仁者”人格升華為神格,塑造成了“官神”,奉為神靈崇拜。

據(jù)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載,比干廟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和保護(hù)。

周武王“封王子比干之墓”。周武王為安撫殷民、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在周滅殷商之后,駐軍朝歌郊區(qū),發(fā)現(xiàn)無辜被殺的比干還沒有得到安葬,就立即“命徒封旅”,即用棺槨埋葬比干,并封比干為國神。周武王在太行山的森林里找到了比干夫人及其兒子,就賜予林姓,封他為林穆公,深得民心?!妒酚洝ひ蟊炯o(jì)》載:“封比干之墓,……殷民大悅。”《史記·周本紀(jì)》載,周武王“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軍,乃罷兵西歸”?!妒酚洝R太公世家》亦載:“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興天下更始。”由此可見,封王子比干墓是周武王穩(wěn)定政權(quán)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從目前所見先秦史料,新王朝對舊朝忠臣進(jìn)行封墓,以比干墓為最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墓立廟。北魏孝文帝崇敬比干的忠諫精神,曾在太和十六年(492)、十七年兩次率領(lǐng)文武大臣到比干墓憑吊祭奠,放聲痛哭,無限懷念。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拓跋宏因感念比干忠心而因墓立廟。他面對長眠于地下的無心英魂,深情地說:“朕非武發(fā)(姬發(fā)),封墓誰因?嗚呼介士,胡不我臣!”(《金石萃編·孝文帝吊比干文》)意思是說,要不是周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成功,誰來為你封墓?我贊嘆你這位忠直之土,能為我做一名大臣那該多好啊!

南朝陳宣帝撰《祭比干文》。南朝太建元年(569),陳宣帝撰寫了一篇《祭比干文》(乾隆版《汲縣志》)。他對比干評價極高,指出:“自獨夫肆虐,天下崩離。觀竅剖心,固守臣節(jié)。忠喻白日,義概秋天。羲皇以來,一人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頒發(fā)《贈殷太師比干詔》。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東征高麗時,路過衛(wèi)輝,親率文武大臣到比干墓前祭拜,并頒發(fā)了《贈殷太師比干謚詔》。在這篇祭文中,他極為崇敬比干的“見義不回,懷忠蹈節(jié)”,“不以夷險易操,不以利害變節(jié)”的忠義精神。他向全國下詔追贈比干為“太師”,謚“忠烈公”,命令州、縣官吏春秋二時,祭以“太牢”之禮。同時,他告誡自己以比干為鏡,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一代明君李世民,因感念鐵骨錚錚的比干,“帝詞出樂石,國饌羅芳馨”,將比干的事跡鐫刻在石碑上,設(shè)國饌祭祀。唐代所以能夠出現(xiàn)唐太宗這樣虛懷納諫的明君,出現(xiàn)魏征這樣的諫諍之臣,無疑是受到了比干人格魅力的影響。

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并為比干立碑塑像。

元朝劉敏中的《敕修比干墓碑》也是一通著名的碑刻。

明孝宗于弘治七年(1494),重建比干廟?,F(xiàn)存廟、墓合一的建筑群,多系明孝宗重建,稱為“天下第一廟”。

明嘉靖十七年(1538),《重修殷太師比干墓碑》。

清高宗弘歷修《御制詩文碑》。乾隆年間,清高宗御書《過殷太師墓有作》,為端正的楷書,筆韻嚴(yán)整雍容,華麗端莊,有帝王之風(fēng)。碑廊左側(cè)第四通石碑,為清朝劉希龍所寫的行書“三代孤忠”四個大字,氣勢磅礴,端莊得體。

嘉慶年間,清仁宗在比干墓前修建了一座日月丹心坊,上寫六個大字“殷太師比干墓”,頂脊上有醒目的“飛云日月捧心”的石雕,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氣萬古存”。石坊楹聯(lián)是“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寓意是比干的忠心如柏樹一樣萬古長青。上面東邊是太陽,西邊是月亮,代表著比干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中間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

清宣宗道光年間,修復(fù)比干廟正殿等。

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孟郊、陶潛、邵雍等留下贊美比干浩然之氣的千古絕句。他們都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亙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dāng)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為了紀(jì)念比干的忠心,殷都朝歌的摘星臺后改為摘心臺,上面建造一座石坊,上書“忠烈坊”三字,古樸蒼勁有力,中間石柱上刻有悲壯的楹聯(lián):“剛之忠之仁之勇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是對比干最好的贊詞。

由上可知,統(tǒng)治者推崇比干,并把比干由“仁者”塑造成“國神”,主要的推動力是歷代的明君帝王和社會賢達(dá)。他們都以比干為“人鏡”,以歷史為借鑒,為帝王和群臣樹立一個學(xué)習(xí)榜樣,從而達(dá)到維護(hù)與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

比干不但是一位“官神”,而且也是一位“財神”。比干是“官神”與“財神”合二為一的二重神。不管是比干廟內(nèi)的財神殿,還是春節(jié)民間年畫中的財神形象,都是文官打扮,面目嚴(yán)肅,臉龐清爍,五綹長須,頭戴官帽,身著蟒袍,手捧如意,足蹬元寶。既是頭戴官帽、賞罰分明、妒惡如仇的“清官”形象,又是“手捧如意,足蹬元寶”的財神形象。

從歷史角度來看,作為財神的比干不是一朝一夕鑄成的,而是通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國古代并無財神,財神信仰的出現(xiàn),完全是為了滿足廣大民眾的求財心理需求。正是在這種民族心理的驅(qū)使下,比干才逐步被中國人尊奉為財神的。自宋代特別是明中葉以后,隨著中國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西學(xué)東漸”的社會影響,隨著明清商人群體的出現(xiàn)及其價值觀念的轉(zhuǎn)變,更加激活了人們對社會財富的極度渴求。于是,中國人就創(chuàng)造出了滿足他們心理發(fā)財欲望的財神,最終形成了司管人間財富的各種財神信仰。

民間財神信仰的習(xí)俗,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在孟元老著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就有“財門鈍驢、回頭鹿馬”的紙質(zhì)財神畫像的記載。當(dāng)時人們認(rèn)為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的“鈍驢”、“回頭鹿馬”等,就是中國最早的財神畫像雛形。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有“財馬、回頭馬”等記載。這里所謂“財馬”就是紙質(zhì)的財神畫像。這位被畫在紙上的財神,很有可能就是比干。

民間財神信仰,成熟于明清時期。從明代中葉起,隨著“西學(xué)東漸”和市民階層啟蒙思潮的興起,出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儒學(xué)“農(nóng)本商末”思想進(jìn)行批判的社會思潮。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講:“四民異業(yè)而同道?!痹紫鄰埦诱J(rèn)為:“商通有無,農(nóng)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nóng),則農(nóng)病。農(nóng)不得利本穡以資商,則商病?!笨隙r(nóng)與通商不是本與末的關(guān)系,而是互補的關(guān)系。啟蒙思想家李贄對于商人寄予極大的同情,指出:“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shù)萬之資,經(jīng)風(fēng)濤之險,受辱于官吏,忍垢于市易,辛勤萬狀,所挾數(shù)重,所得者末?!痹谶@種進(jìn)步觀念的潛移默化中,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經(jīng)商的行列,“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nóng)而為工商者,三倍于前人矣”。正是在這種進(jìn)步思想觀念的支配下,中國歷史上的比干、范蠡、關(guān)羽等一批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人物,就被人們逐步地“神化”,將道德型的人格變成了人們尊奉的“財神”。財神信仰的出現(xiàn),不僅表達(dá)了一種民間求財、發(fā)財?shù)脑竿覟樽非蟾笊鐣敻坏纳虡I(yè)行為提供了神靈的保障。因為比干是公正無私的典范和忠心廉潔的理想化身,人們對他寄托著無比的期望,并賦予他越來越多的高尚情操。于是,比干就被人們塑造成了中國最早受人敬奉的人格化的財神。

宋以后,民間傳說、民間話本(如宋、元間的《武王伐紂平話》等)及文學(xué)作品(如明代許仲琳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等對財神的最終成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許仲琳著《封神演義》,在第26回《妲己設(shè)計害比干》中,敘述了比干之死。據(jù)《封神演義》記載:有一日,殷紂王正與妲己及新納妖婦喜媚共進(jìn)早餐,忽見妲己口吐鮮血,昏迷不醒。喜媚認(rèn)為妲己舊病復(fù)發(fā),須有玲瓏心一片煎湯,吃下即愈。于是,殷紂王急向比干索取其心。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隱于肺內(nèi),坐六葉兩耳之中,百惡無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心乃萬物之靈苗,四象變化之根本。吾心有傷,豈有生路!老臣雖死不措,只是社稷丘墟,賢能盡絕。今昏君聽新納妖婦之言,賜吾摘心之禍;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紂王怒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臺上毀君,有污臣節(jié)!如不從朕命,武士,拿下去,取了心來!”比干破口大罵妲己,望太廟大拜八拜之后,接劍自剖其腹,摘心擲于地,走出午門,上馬而去。因為比干早已服飲了姜子牙的靈丹妙藥——符水,故在剖心后并未死去,他的六魄入地,三魂升天。比干升天后,被封為文財神,掌管人間財庫。他來到民間廣散財寶。比干心被挖空后,成了無心之人。這里所謂“無心”,即是無“私心”而有“公心”。正是因為他有“公心”,故辦事公正無私,不偏不向,深受百姓愛戴、稱贊。民間傳說在比干蔭佑下的生意人,都是沒有“心眼兒”,無詭計,公平交易,童叟無欺,互不坑騙。所以,比干被后人奉為財神,在民間早已成為公平正義的化身,深深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廣為敬奉。

三、由人格化的神又變成了“仁者”

不管是作為“官神”還是作為“財神”的比干,從本質(zhì)上都是人格化的神,都是職能化的神。這種神不在彼岸的天國,而在現(xiàn)實的人間;不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主宰者,而是活在人們心中的好人。按照中國人“神道設(shè)教”的思維方式,塑造“神道”是為了教育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通過“神道”的教育,提高人的道德品質(zhì),凈化人的心靈,從而將人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以構(gòu)建豐富多彩的精神家園。為了達(dá)到這一人生境界,完全有必要從比干“神道”中吸取思想文化資源。

面對當(dāng)前市場經(jīng)濟中“見利忘義,金錢至上”的錯誤導(dǎo)向,我們必須堅持與弘揚比干“以義自持”的價值觀念。所謂“以義自持”,就是儒家大力提倡的“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什么是“義”呢?“義”是指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價值,“利”是泛指物質(zhì)利益。義與利是用以標(biāo)志道德價值與物質(zhì)利益、公利與私利的一對哲學(xué)范疇?!傲x以為上”是指在處理“義”與“利”的關(guān)系時,必須堅持道義價值重于物質(zhì)利益、公利高于私利原則,凡立身行事應(yīng)從道義出發(fā),以公利為指導(dǎo)?!傲x以為上”命題含有兩層意義:一是在如何賺錢上告誡人們對于財富應(yīng)堅持“見利思義”,即在人的求利行為上應(yīng)以“義”作為取舍標(biāo)準(zhǔn)。如果不是“見利思義”而是“見利忘義”,必將招致社會怨恨。所以,儒家主張“君子不以利害義”,就可以避免恥辱與怨恨。現(xiàn)代儒商應(yīng)以義為利益取舍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違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一味強調(diào)“利益驅(qū)動”,必然會出現(xiàn)數(shù)不清的假冒偽劣產(chǎn)品,使“金錢至上”的人生欲望極度膨脹,導(dǎo)致社會道德的嚴(yán)重滑坡。要醫(yī)治市場經(jīng)濟中這一“現(xiàn)代文明病”,使市場經(jīng)濟從無序走向有序,除了采取法律手段外,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繼承和弘揚比干的“以義自持”和儒家的“見利思義”的價值觀念,也是一劑對癥的良藥。二是在如何正確處理與使用社會財富上,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樂善好施的博愛精神,努力做到既能“自奉儉約”,又能“慷慨好施”。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要求儒商根據(jù)“義以為上”原則,致力于“公益化經(jīng)營”,努力“回饋社會”,這是作為“企業(yè)公民”應(yīng)盡的社會責(zé)任。

我們針對當(dāng)前官場中存在的官僚習(xí)氣和腐敗現(xiàn)象,應(yīng)大力提倡比干“忠”與“勇”的高貴品德。什么是“忠”呢?比干所謂“忠”,除了“臣事君以忠”即盡心竭力侍奉君主外,還含有更廣泛的意義。一是“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在國家、民族患難之時,出于保位固寵而不分是非、善惡,順君之惡、逢君之好,知君之非而不敢諫,這是一種不忠的行為。只有出于公心而非出于私心,努力做到“忠于民”、“忠于國”。只有這種無私之公心,才是真正的“忠”。如前所述,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边M(jìn)諫不去者三日。二是“忠于事”。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將“忠”的對象移于事業(yè)。他說:“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得成功,如果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所不惜,這便是忠?!笔裁词恰坝隆蹦?無畏無懼是“勇”的基本內(nèi)涵。要求人在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中,面對困難、艱險、進(jìn)犯、脅迫、壓力、阻力而從不膽怯、退縮、回避、氣餒。這是君子應(yīng)具備的美德之一。儒家把“勇”分成“德義之勇”和“血氣之勇”兩類。所謂“血氣之勇”,是指一時感情沖動而鼓起的勇氣,如暴行、蠻干、斗毆、自殘等;所謂“德義之勇”,是指由道義而激起的堅持真理、百折不撓的勇氣。在儒家看來,只有符合道義的勇,才是“德義之勇”。賈誼云:“持節(jié)不恐謂之勇?!?《新書·道術(shù)》)要求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守道義而不動搖,堅持真理而不顧安危,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君子之勇”。比干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死諫爭、毫不畏懼,真正體現(xiàn)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只有按照陳云同志所說的“不唯上,只唯實”的實事求是精神,才能達(dá)到這一人生境界。

我們面對當(dāng)前社會中存在的極端利己主義,應(yīng)當(dāng)繼承和弘揚比干的“仁愛”精神。那么,什么是“仁”呢?

從內(nèi)涵上看,“仁”的本質(zhì)即是“愛人”。這里講的“愛人”,并非特指愛某類人群,而是泛指愛一切人類,即孔子所說的“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xué)而》)或韓愈所說的“博愛之謂仁”(《原道》)。要求以愛己之心愛護(hù)、關(guān)懷、尊重他人,做到與他人友善,和諧共處?!皭廴恕庇袃蓷l原則: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論語·雍也》)。自己欲立欲達(dá)的事,也要尊重他人有立與達(dá)的權(quán)利和愿望。這是從正面而言。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認(rèn)為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強加于他人。這樣,才能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是從負(fù)面而言。

從外延上看,“仁”是全德之稱,兼統(tǒng)人的各種美德。二程云:“仁者,全體;四者(義禮智信),四支?!?《河南程氏遺書》卷2)朱熹說:“仁者,本心之全德。”(《論語集注·雍也》)陳淳曰:“仁含百善,能仁則百善在其中矣?!?《北溪字義·仁義禮智信》)儒家認(rèn)為,“仁”蘊含有“自愛”、“親親”、“仁民”、“愛物”四個層次。它是一個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遠(yuǎn)的“愛”的推展過程,具有遠(yuǎn)近和厚薄之分。

孔子認(rèn)為,“愛人”首先要“自愛”,“自愛”是“愛人”的前提。要想得到他人的愛,首先要“自愛”;要想得到他人的尊敬,首先要“自尊”。在孔子看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要想“成仁”并得到他人的敬愛,“難矣哉!”(《論語·衛(wèi)靈公》)只有把自己修養(yǎng)成“仁人”,真正做到“自尊”、“自愛”,才能由“自愛”而“愛人”??鬃釉?“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自愛”、“自尊”是建立在“我欲仁”的基礎(chǔ)之上。漢代揚雄把“自愛”視為“仁之至”。他發(fā)揮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認(rèn)為要使他人“愛之”、“敬之”,必須以“自愛”、“自敬”為前提,指出:“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法言·君子》)“自愛”、“自敬”是“仁者愛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自愛”、“自敬”的基礎(chǔ)上,進(jìn)而要求由“自愛”推展到愛、敬自己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這是“親親”之愛。這種“親親”之愛是建立在至純至真的血緣關(guān)系基礎(chǔ)上的。孔子弟子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孔子把這種對親人的愛,推廣到“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xué)而》)?!吧鹘K(父母之死)追遠(yuǎn)(追思祖先),民德歸厚矣”(《論語·學(xué)而》)。只有在家庭中真正做到“孝悌之道”,方可以愛心對待他人、尊愛他人;只有以愛齊家,方可以愛治國、平天下。

當(dāng)儒家將“仁愛”思想由社會領(lǐng)域拓展到宇宙萬物時,提出了精辟的“愛物”觀點。從“天人合德”的模式出發(fā),孔子提出兩條“愛物”的原則:一是“不時不食”(《論語·鄉(xiāng)黨》)??鬃硬坏皭勖瘛?,而且熱愛自然,熱愛生命。所以,凡是不合時令的谷物瓜果,未成的幼小動物,他是不吃的。有時,孔子把“孝”不只限于子女對父母之孝,這叫“小孝”。如能博施“仁愛”于宇宙,以成全天地萬物之發(fā)展,這叫“大孝”?!抖Y記·祭義》云:“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dāng)嘁粯?,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痹谌祟惿鷳B(tài)環(huán)境遭到嚴(yán)重破壞的今天,能將仁愛之孝推展到宇宙萬物,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孟子在“不時不食”的思想基礎(chǔ)上,根據(jù)動植物依“時”(季節(jié))變化而發(fā)育成長的生態(tài)規(guī)律,進(jìn)一步明確地提出了“取物以順時”的生態(tài)道德觀念。他指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在《王制》篇也進(jìn)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孟子的“不時不食”思想,認(rèn)為“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產(chǎn)卵)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淵沼川澤,謹(jǐn)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山無草木)而百姓有余財也”。二是“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鬃又鲝堉挥脻O竿釣魚,而不用大繩掛漁網(wǎng),橫欄在河道中捕魚。他雖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但不用它射歸巢歇宿的鳥,這叫“取物不盡物”。由此,后世儒家也主張捕鳥“不覆巢”,打獵“不合圍”,以免殺傷過多,滅絕生靈。不論是由“不時不食”引出的“取物以順時”,還是由“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引出的“取物不盡物”的思想,都是現(xiàn)代人類制定生態(tài)環(huán)保法律的重要文化資源。

猜你喜歡
財神仁者
仁者愛人
大仁者大愛——感悟蒲劇大家王秀蘭
南極仙翁、財神送寶
推己及人
遇見財神(大家拍世界)
財神香火旺
財神到
象鼻財神
仁者
『仁者愛之理』
定安县| 正安县| 神农架林区| 建平县| 疏附县| 平远县| 昭苏县| 永丰县| 甘谷县| 双鸭山市| 镇远县| 鄂托克旗| 吴川市| 策勒县| 宁陕县| 云龙县| 梁河县| 临桂县| 雷山县| 永新县| 交城县| 前郭尔| 麟游县| 沅江市| 西丰县| 筠连县| 乌拉特后旗| 通辽市| 临沧市| 灯塔市| 丹巴县| 苗栗县| 开原市| 武夷山市| 通海县| 库车县| 法库县| 阿巴嘎旗| 澎湖县| 德昌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