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摘 要: 古詩語言精練、字字珠璣。古詩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如何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古詩,是讓幼兒愛上學習古詩、愛上生活的關鍵。如何讓幼兒愛上古詩、愛上生活,品味古詩中的優(yōu)美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常常遇到的難題。文章對此問題作了探討。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古詩教學 教學方法
古詩的語言精練,篇幅短小,具有跳躍性。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期,也是孩子語言發(fā)展與積累的關鍵時期。幼兒的特點是具體思維形象,性格活潑好動,可愛又淘氣。他們樂于接受有趣、生動、形象、生活化的事物;相反,脫離現(xiàn)實生活,就會過于抽象、理性,而使得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或空洞無物,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們提倡將古詩學習與生活融合。
一、內(nèi)容選擇的生活化,讓古詩貼近生活
古詩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寫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說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們可以根據(jù)古詩的特點,對其進行篩選,從短到長,由淺入深,先學五言,逐步過渡到七言,先學絕句,再教律詩,先選些描繪具體形象、敘說具體事件的,后選些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氣氛意境的,讓幼兒的學習循序漸進。
首先,我們可多選擇一些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亢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tài),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自然而然能記住詩句。其次,我們可選擇與季節(jié)、節(jié)日相符的古詩內(nèi)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許多古詩是詩人贊美季節(jié)特有的景物、景色的。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為了讓幼兒在節(jié)日中能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和特有的風土習俗,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fā)幼兒的情感,從幼兒的實際領悟能力入手,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主題活動的過程中,選擇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如春天時孟浩然的《春曉》、夏天時楊萬里的《小池》、秋天時杜牧的《山行》、冬季梅花開放時的《梅花》等。
二、教學目標的滲透化,讓古詩走進生活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jīng)驗制定具體、明確的古詩教學目標。如有的古詩注重道德教育目標,有的古詩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情趣,有的古詩重視對幼兒情感的體驗。我們在分析古詩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提煉,從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目標。如古詩《賦得古草原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边@首詩是對草木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這首詩的目標可以定位為激勵幼兒向草學習,在生活、學習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做堅強的人。
三、教學形式的實效化,讓古詩融入生活
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習古詩,要做到教為學服務,采用多種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養(yǎng)幼兒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幼兒與古詩產(chǎn)生情感共鳴,受到熏陶感染。
1.改變體裁,想象體會。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精練,可以說字字珠璣。幼兒迫切想要了解詩詞意,明白整首古詩的大概意思。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我常把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古詩內(nèi)容編成一個個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講述,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nèi)容,生活化地學習古詩。如可將孟浩然的《春曉》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詩人,他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寫詩寫累了,就睡著了。春天不冷不熱,睡覺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聽到外面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也沒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明。當他醒來的時候,聽到外面處處傳來唧唧喳喳小鳥的叫聲。他就趕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門一看,呀!夜來的風雨可不小啊,花園里許多花被打落了,滿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這位詩人看到這個情景,覺得春天的小鳥很可愛,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筆,寫了一首題為《春曉》的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把古詩中所描寫的東西串成一個故事。通過了解改編后的故事,再對照原來的古詩品讀,幼兒就能突破狹窄的詩意空間,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動手畫畫,其樂無窮。
常言“詩如畫”,把古詩的圖片出示在幼兒面前,可取得直觀的視覺效果,借助畫面讓幼兒理解詩意,這種方法讓幼兒接受起來更容易。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靜謐、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一些比較簡單的詩句,可讓幼兒與教師一起參與畫出來。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幽深的小路),樹頭花落未成蔭(路邊樹上的花已經(jīng)凋謝了,樹葉還沒長大沒有樹蔭可以蔽日)。兒童急走追黃蝶(孩子們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蝴蝶飛進了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當這一幅畫出現(xiàn)在幼兒的面前時,整首古詩的大意就不言而喻了。
3.情景表演,大家喜愛。
情境表演是教師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游戲性,很受幼兒歡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先為幼兒創(chuàng)設表演的情境,再請兩個幼兒一個扮大人,一個扮童子。童子在松下游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教師這時旁白“松下問童子”后,大人問:“喂,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呢?”教師旁白“言師采藥去”后,童子答:“我?guī)煾挡伤幦チ?。”大人說:“你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教師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后,童子答:“我?guī)煾稻驮谶@座大山中。山上到處都是云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通過這樣生活化的表演,幼兒形象生動地理解了古詩。
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作用。古詩的字里行間滲透著語言美、語感美。其短小精練、節(jié)奏優(yōu)美、形象生動、內(nèi)蘊幽遠,是積累審美經(jīng)驗的絕佳材料。古詩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希望通過改變古詩體裁發(fā)揮幼兒無窮的想象力,動手畫畫讓幼兒體驗古詩中的學習樂趣,情境表演讓古詩教學更具生活化,讓幼兒愛上古詩。
參考文獻:
[1]朱志仁,徐志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簡明教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