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偉
●新書評論
披星半百隔古今,載月吹風覓文慶
——簡評張亞群教授《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
程 偉
我國自引入新式高等教育已逾百年,百余年間,一些著名大學經過漫長、艱苦而曲折的奮斗歷程,留下了極為豐富且寶貴的經驗教訓。這些大學之所以能夠弦歌不絕、聲名遠播,離不開一大批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先驅們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貢獻。尤其是那些辦學有成的著名大學校長,他們豐富精粹的教育思想、卓越高遠的辦學理念、惠澤后世的實踐業(yè)績,理應受到中外學者的肯定和尊重〔1〕,尤其是那些因受歷史和時代思潮影響,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其辦學實踐與業(yè)績不為人們所知曉,其歷史地位與作用未得到應有肯定,而他們的辦學經驗早已被歷史證實適合國情和校情的大學校長,更應該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總結。
基于此,廈門大學教育史研究所所長張亞群教授撰寫的《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以下簡稱《林文慶》)一書,正是對曾經為廈門大學的奠基與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而歷史地位與作用銷落湮沉的第二任校長——林文慶 (Lim Boon Keng,1869-1957)的教育思想與辦學業(yè)績之總結的一部力作。該著作共六章近三十五萬字,以高等教育史的視角,全面考察和深入探究了林文慶校長的成長背景、教育思想、辦學活動與歷史影響。不僅使人們了解到近代中國這位著名大學校長獨特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追求,而且從一個側面讓人們認識到私立時期廈門大學歷史文化演進的內在邏輯。細讀全書,其特色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該書所傳人物林文慶既是一位著名大學校長,又是一位著名醫(yī)生、華僑領袖、社會活動家和學者,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南洋社會影響極大,其生平業(yè)跡與思想主張生前逝后多有記載,那么如何在眾多史料中選擇那些能夠代表其執(zhí)掌廈大期間的教育思想、辦學活動與業(yè)績的史料,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其在廈門大學發(fā)展中的地位與貢獻則絕非易事。尤其是在“近代中國政局動蕩,抗戰(zhàn)時期廈門大學遷校長汀,加之年代久遠,有關林文慶的檔案資料幾乎全部遺失”〔2〕的情況下,給林文慶校長任職廈大期間的研究無疑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盡管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難度極大,但作者深為林文慶校長的教育追求和辦學業(yè)績所感動,力排困難,盡力搜集、整理廈門大學校內外相關史料,歷經五載,日積月累,深思求索,查閱了大量私立時期廈門大學出版的《廈大周刊》、《廈大???、《廈門大學季刊》、《廈門大學學報》、《廈門大學文科半月刊》、《廈門大學商科布告》,廈門大學有關《周年紀念特刊》、《畢業(yè)紀念刊》、《同學錄》等現(xiàn)存的原始資料,以及《教育雜志》等民國時期重要的學術期刊。并結合《廈大校史資料》、《廈門大學校史》、《抗戰(zhàn)前廈門大學建筑史》、《廈門華僑志》等史料進行佐證。同時還參照《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等民國期間對早期廈門大學辦學活動的報道。此外,還利用廈門大學圖書館和南洋研究院所保存的有關新加坡華僑華人的史料,結合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等地出版的相關傳記和著作進行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于此足見作者所用文獻之豐富翔實,征引史料之廣泛博大。
但作者在充分占有文獻材料之后,并非一味地兼收并蓄、不加甄選地利用材料,而是對這些史料進行匯集、整理、辨析、甄別、取舍,從廣博的史料當中選取足以反映林文慶校長之教育思想和辦學業(yè)績的史料。因此作者首先明確了該書的研究范圍,并在章節(jié)安排上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主旨。該書分為六章,第一章“南洋學子”部分,雖然對林文慶校長的家庭出身、求學生涯、事業(yè)發(fā)展及文化認同等方面進行了考察,但該章著墨不多,論述精要。如此一來,不但為其后詳細介紹其辦學理念、在廈大辦學活動與舉措保留了研究空間,而且使讀者得以了解和認識他的教育思想形成的根源,可謂是構思精巧,匠心獨運。這于第四與第五章對林文慶校長前期辦學舉措與后期艱難辦學條分縷析、細致入微地考察與探析中可窺一斑。其次,在具體章節(jié)中也同樣體現(xiàn)取材精要這一主旨,比如在“受聘校長”一章中,作者在介紹林文慶出任廈大校長前,非常精要地介紹了廈大校主陳嘉庚先生的辦學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立廈大以及校長更替的時代背景,這就為詳細論述林文慶出任校長一職作好了鋪墊。再次,雖然該書重點研究林文慶校長受聘廈門大學私立時期16年的辦學活動,但作者并不僅限于其辦學活動的介紹,而是通過追溯其成長歷程以及與辦學活動密切相關的辦學理念來反映其人生理想和教育抱負。于此三者可知,作者選取史料之精要、論述重點之突出,行文詳略之得當。
正如作者在該書后記中所言“人物評論當以事實為依據,忌空泛、模式化,對于大學校長辦學活動之研究亦不例外?!薄?〕為跳出以往大學校長研究模式化的窠臼,深入探究和總結林文慶校長的辦學經驗,作者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長,以高等教育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的視角,系統(tǒng)考察和深入闡釋了林校長的教育背景、文化認同、教育理念和辦學舉措,多層次展現(xiàn)了其辦學特色及教育貢獻,可謂是研究視野開闊。這種多學科研究思路早在該書撰寫之前,作者已經將之自覺運用到對南洋華人華僑文化教育問題的研究當中,曾經在《華僑大學學報》、《海外華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廈門大學學報》、《東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過相關學術論文多篇。這些研究多以高等教育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展開,正體現(xiàn)了作者運用多學科視角研究教育問題的嘗試與自覺。
這種研究思路與視角在《林文慶》一書中得到了更為充分地體現(xiàn)。例如,在“辦學理念”一章中,作者從歷史學和文化學的視角出發(fā),認為西方教育的影響和儒家文化的浸潤是林文慶校長辦學理念之思想與文化的淵源。并以林文慶的代表作《孔教大綱》為藍本,從高等教育學的視角出發(fā),理性地分析了林文慶對大學的性質與立學宗旨、大學教育的內容與功能、教育變革的目標、途徑及要求、傳統(tǒng)高等教育資源的改造與利用等方面的認識。并根據他本人的報告、演講、論文、著作和辦學舉措等原始史料與辦學活動,具體而微地剖析了其辦學宗旨、辦學原則、大學職能觀、大學發(fā)展觀、人才觀等辦學理念。在“教育成就與歷史地位”一章中,作者力圖從林文慶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以為當今大學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供足資的借鑒,極具史學“載筆之用”的價值??梢姡髡哌@種自覺地將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意識,以發(fā)揮史學經世致用的做法,恰體現(xiàn)了作者學術視野的開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但視野開闊,而且分析史料又極其細致入微。比如,在對林文慶校長辦學理念的認識上,作者并沒有停留在史料考釋的層面上,而是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廈門大學發(fā)展的影響,并就此內容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從而更好地彰顯了林文慶校長辦學理念的特色所在。又如,在分析廈門大學歷史上發(fā)生的兩次學潮原因時,作者從林文慶儒學文化認同與時人的沖突、廈大內部人事派別的矛盾、學生“驅林”運動詳細過程以及林文慶校長懲治措施的失當?shù)榷喾N因素切入,精辟入微地分析這兩次學潮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這種敏銳的歷史洞察力和入微的分析力,正是作者研究視野開闊的直接體現(xiàn)。
秉筆直書,歷來為史家信奉為最高指標;信而求真,乃學術研究之第一要義?!读治膽c》一書作為一部教育人物傳記,正如作者所言,始終堅持“人物評論以實事為依據”的原則。該書對林文慶這位具有多重身份經歷,跨越海外與中國,幾經重大歷史轉折,人生跌宕起伏,思想文化頗為復雜,曾經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作者溯其教育思想和社會活動之源流時,述其是而不飾其非,論其功而不掩其過,力圖做到“直書其事”、所下結論竭力“信而有征”??傊瑢嵤虑笫?、論從史出是作者始終堅持的治史態(tài)度與原則,也是該書又一大特色。
比如在對林文慶的歷史地位評價上,作者并沒有囿于一時一地、一家一人之言說,而是從歷史和比較的視角出發(fā),考察不同時期海內外學人對林文慶在廈大辦學活動評價的各種言論,在介紹這些言論時,作者盡量把所有關于其正面和負面評價的言論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并理性客觀地分析產生這些言論的時代背景。這種把歷史的本來面目呈現(xiàn)給世人,讓讀者辨別和判斷歷史人物是非功過的做法,足見作者實事求是、直書其事的治史精神。
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在評價人物時能夠做到“不溢美,不隱惡”。一方面,作者關于林文慶的各種評價言論,不為既往成見所左右,而是依據翔實可靠的史實對其辦學活動力求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作者認為,就林文慶在廈大辦學活動而論,可用三句話概括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他是陳嘉庚傾家興學的執(zhí)著追隨者,中國近現(xiàn)代頗具影響的教育家,廈門大學校園文化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4〕,這種建立在史實基礎的評論無疑是客觀公正、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作者在充分肯定其歷史地位的同時并沒有掩蓋其過失。比如,作者在分析私立時期廈大第一次學潮起因時,就明確指出林文慶校長處置學生的失當,其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又如,就林文慶1942年被日本脅迫出任“華僑協(xié)會”主席,籌集5000萬元“俸納金”獻給日軍一事,認為其雖屬日軍威逼所致,畢竟是其人生污點,也很難說他沒有責任。〔6〕由此可見,作者在評價林文慶這一歷史人物以事實為依據,述其是而不飾其非,論其功而不掩其過,又不求全責備,對其辦學成就、教育地位真正做到了事實求是、客觀公正的評價。
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卻不會完全消逝,它還以潛在的形式存在我們周圍〔7〕。林文慶校長雖然已經作古,但他的執(zhí)著的教育追求和突出的辦學成就,在廈門大學校史乃至于在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史與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2007年是林文慶校長逝世五十年周年,當時新加坡政府和民間社團舉行了多項紀念活動,曾有海外學人賦詩以紀念他。其中一首題為《詩憶“林文慶”》的七言律詩之首聯(lián)“披星半百隔古今,載月吹風覓文慶”,表達了當時海外華人對林文慶一份“遲來的紀念”。而時隔5年后,張亞群教授 《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一書的出版,其意義已經超越作為一部學術著作對林文慶校長教育思想、辦學業(yè)績與經驗的重視和總結,更多的是代表大陸學者對林校長歷史地位與作用的肯定,也是對其本人最好的紀念。
〔1〕〔2〕〔3〕〔4〕〔5〕〔6〕張亞群.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 〔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31-532、532、489、466-480、477.
〔7〕劉海峰.科舉學導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98.
(責任編輯:鄭芳)
程偉,男,河南商水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理論與科舉學 (廈門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