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禮
(天津城建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84)
戲劇是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各國的戲劇是世界文學遺產(chǎ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是一種舞臺藝術,演員將某種情節(jié)以動作、歌唱或對白等方式表演出來,所以語言的作用非常重要。戲劇語言必須要性格化,要能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腔調;戲劇語言還要求質樸、通俗易懂,易于被觀眾和讀者所接受。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四大著名喜劇之一。莎士比亞在該劇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細膩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特點:安東尼奧的高尚正直、仗義疏才;鮑西亞的聰明美麗、機智勇敢;夏洛克的冷酷無情、貪得無厭。《威尼斯商人》通過對友誼、愛情的歌頌以及對貪婪、殘酷的鞭撻,表達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
莎士比亞戲劇的一大特點是:人物的語言極具個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其語言特色都不相同,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必須準確地翻譯出人物的語言特色,才能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和獨特魅力。
在莎士比亞的37部劇本中,朱生豪譯了31 部半,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在質量上也堪稱杰作。相對于朱譯的散文體,方平譯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采用詩歌體進行翻譯。兩個譯本的《威尼斯商人》都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個性特征,把人物的對白翻譯得妙趣橫生,生動形象,使人如歷其境,如見其人。
譯者的風格受到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原作的現(xiàn)實態(tài)度、遵循的翻譯標準等各方面的影響,而朱生豪、方平這兩位譯者在這些方面的差異,使得兩個譯本的風格各有其獨特之處。
朱生豪認為,介紹莎士比亞要雅俗共賞,通俗易懂,而且要便于在舞臺上演出,所以他決定用白話散文的形式進行翻譯。他自謂,每譯一段后,“必先自擬為讀者,察閱譯文中有無曖昧不明之處。又必自擬為舞臺上之演員,申辯語調之是否順口,音節(jié)之是否調和。一字一句之未愜,往往苦思累日”。因此,他的譯文念來上口,聽來順耳。而方平的翻譯方法是:原文是散文就譯成散文,原文是詩體就譯成詩體。這樣處理,目的是使譯文在語氣、語言節(jié)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方平用戲劇家的眼光看待莎士比亞,翻譯是按照莎士比亞作品當初的情形加以還原,讓它回到原來的舞臺上。兩位譯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熱愛以及字斟句酌的嚴謹工作態(tài)度,成就了兩人的非凡成就。
下面筆者就影響譯文風格的幾個因素,結合朱生豪和方平的譯文,對《威尼斯商人》中譯者風格的顯形進行分析。
朱生豪和方平這兩位譯者學貫中西,有著良好的語言基本功。朱生豪在20世紀30年代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時,主修國文,兼修英文,受業(yè)于一代詞宗夏承燾,國學基礎扎實,具有精深的中國詩詞修養(yǎng),并廣泛閱讀英語原著,醉心于莎劇研究。方平在解放后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中英文知識積累深厚,翻譯經(jīng)驗十分豐富。兩位譯者對原作內容的理解上出入不大,但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他們的翻譯立場不盡相同,這在譯文中無疑會有所體現(xiàn)。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例1 Duke:…From brassy bosoms and rough hearts of flint,
From stubborn Turks and Tartars never train’d
To offices of tender courtesy.
We all expect a gentle answer, Jew.
“From stubborn Turks and Tartars never train’d”一句,朱生豪采用了“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原則,對原文進行了歸化,將“Turks and Tartars”譯為“野蠻人”;而方平則采用異化策略,直接譯為“哪怕是那橫蠻的土耳其人、韃靼人,他們從沒受過文明的熏陶”,字字相對,與原文完全吻合,毫厘不差。兩位譯者遵循不同的翻譯主張,采用相異的翻譯策略,譯文自然大不相同。朱生豪為何措辭謹慎,略去“Turks and Tartars”不譯,語氣又較為委婉呢?這與譯者的翻譯立場不無關系。在朱生豪翻譯莎劇的年月里,日本帝國主義者氣焰囂張,譏笑中國文化落后到連莎氏全集的譯本都沒有。在這種壓力之下,朱生豪滿懷為民族爭氣的熾烈愛國熱情去完成艱難而偉大的莎劇翻譯任務,飽受民族歧視的朱生豪在此省去有種族歧視之嫌的“Turks and Tartars never train’d”不譯,將其歸化為“野蠻人”,是有其原因的。與朱譯相比較,方平所處的年代就少了這種顧慮,方譯的立場在于促進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因此方平在翻譯時就可以大膽使用異化策略,將原文內容一字不漏地傳達出來。
譯者對原作的態(tài)度不同,翻譯時對語言的選擇就會不同,從而造成譯文風格的差異。朱生豪對莎士比亞真誠地崇拜,對莎劇無比地熱愛,他反復吟誦英文版莎劇,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方平對莎士比亞也十分推崇,一生摯愛莎劇。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一斑。
例2 Bassanio:Antonio, I am married to a wife
Which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But life itself, my wife, and all the world,
Are not with me esteem'd above thy life;
I would lose all, ay, sacrifice them all,
Here to this devil, to deliver you.
巴薩尼奧:安東尼奧,我愛我的妻子,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一樣;可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以及整個的世界,在我的眼中都不比你的生命更為貴重;我愿意喪失一切,把它們獻給這惡魔做犧牲,來救出你的生命。(朱生豪譯)
巴珊尼:安東尼,我新娶了媳婦兒,我愛她,
就像自個兒的生命;可是生命也好,
媳婦兒也好,就算是整個世界,
在我的眼中,都比不上你的生命。
我情愿丟了這一切,呃,犧牲了它們,
全拿去獻給這個惡魔,來救你。(方 平譯)
兩種譯文語言風格大不相同:朱生豪的散文體語言比較含蓄、正式,并且注意內在的節(jié)奏和神韻,如“我的妻子”、“我自己的生命”等;而方平的詩歌體語言則趨于口語化,如“媳婦兒”、“自個兒的生命”等,這些地方味十足的語言突出了語言的戲劇性和通俗性。這些差異顯示了譯者對原作的現(xiàn)實態(tài)度不同,從而造成翻譯時的價值取向不同。朱生豪在《譯者自序》中指出,莎士比亞與希之荷馬、意之但丁、德之歌德同為“籠罩一世,凌越千古”的“詞壇之宗匠”、“詩人之冠冕”,并且認為,莎士比亞的成就遠在其他三人之上。對原作的這種態(tài)度,使朱生豪在翻譯時采用比較正式、典雅的語句,以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風貌。而現(xiàn)當代莎學強調莎士比亞及其戲劇的現(xiàn)代性,即莎劇作為世界文學的寶貴遺產(chǎn),不宜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只作為文學經(jīng)典供人閱讀借鑒,而應發(fā)揮其舞臺藝術的鮮明特色,通過舞臺演出形式、現(xiàn)代影視手段,更直接、更廣泛地接近人民大眾,以增強莎劇的活力和持續(xù)影響。本著這種觀點,方平試圖使自己的譯本更靠攏“舞臺之本”,因而采用了更加口語化的語言。
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必然遵循一定的翻譯標準。通過下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遵循不同的翻譯標準,呈現(xiàn)出來的譯文面貌也會不同。
例3 Shylock:These be the Christian husbands! I have a daughter;
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ra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夏洛克:這些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丈夫!我有一個女兒,我寧愿她嫁給強盜的子孫,不愿她嫁給基督教徒!(朱生豪譯)
夏洛克:基督徒的丈夫就是這樣!我有個女兒……
哪怕她跟巴拉巴的子孫做夫妻,
也強似嫁給了基督徒!(方 平譯)
朱生豪在《譯者自序》里坦率地說:“中國讀者耳聞莎翁大名已久,文壇知名之士,亦曾將其作品,譯出多種,然歷觀坊間各譯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實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結果,不僅原作神味,蕩然無存,甚至艱深晦澀,有若天書,令人不能閱讀,此則譯者之過,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庇捎诋敃r莎劇譯本質量低劣,譯文晦澀,不堪卒讀,所以朱生豪在翻譯莎劇時,以“忠實”、“通順”作為標準,在傳達原文內容及精神風貌的同時,盡量使譯語符合中國讀者的接受習慣。比如,Barrabas是古時一個強盜的名字(典故出自《圣經(jīng)》新約第27章),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讀者對這個典故還是比較陌生的。朱生豪回避了這個中國讀者不熟悉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名字的表意功能,將這個典故歸化為“強盜的子孫”。方平則是直接翻譯過來,再用加注的方法對“巴拉巴”進行解釋。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方平對翻譯莎劇有自己的獨特看法,認為翻譯莎劇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因為藝術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原著的藝術性越高,越應該尊重其藝術形式,對經(jīng)典的翻譯,存形求神尤為重要,因此翻譯莎作要“亦步亦趨”。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最優(yōu)秀的喜劇作品之一,也是在我國最先上演的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朱生豪和方平的譯本由于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原作的現(xiàn)實態(tài)度、遵循的翻譯標準、對原作精神實質的把握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略有差異。兩位譯者的譯文在傳遞原文神韻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烙印。朱生豪和方平同為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史上的坐標性人物,但兩人所代表的意義明顯有別:如果說朱生豪翻譯莎劇“為中華民族爭一口氣”,替近百年來中國翻譯界完成了一件最艱巨的工程,實現(xiàn)了魯迅“于中國有益,在中國留存”的殷切期望,從而結束了一個時代的話,那么方平的意義就在于倡導更接近于原作體裁、風格的翻譯,以新的戲劇樣式,結合現(xiàn)代莎學研究成果,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馮穎欽.朱生豪譯學遺產(chǎn)三題[J].外國語,1991(5):39-43.
[2] 甘險峰.“我與莎士比亞60年”——方平論莎士比亞翻譯史[J].文學界:專輯版,2010(9):52-53.
[3] 李偉民.把美與詩凝鑄在與莎士比亞的對話中——方平先生對莎作的翻譯與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8(5):131-136.
[4] 潘俊梅.談談譯者的翻譯立場——以《威尼斯商人》兩譯本的比較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9):372-374.
[5]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喜劇5種[M].方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6]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7] 吳潔敏,朱宏達.朱生豪和莎士比亞[J].外國文學研究,1986(2):16-21.
[8] 楊永芳.論戲劇翻譯——以《威尼斯商人》譯文比較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