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黃莉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我們要理解兒童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的給予支持和滿足。作為幼教工作者, 我們如何促進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速度獲得實實在在的成長, 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安排、不去迎合成人的評價,成為自主、自信、有獨特思維的人? 基于兒童的立場,我們利用戶外的小山坡,開展了兒童自主游戲的活動與研究。
戶外小山坡,蘊含豐富的教育元素,小山坡活動帶給孩子別樣的欣喜。 這一次,我們設計了“山坡上的自主性游戲——搭橋”的活動。 方案的目標是:利用山坡上的小溝壑,讓幼兒大膽使用各種材料進行搭橋,嘗試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小問題。而教師的作為在于:以研究的態(tài)度追隨孩子的腳步,用發(fā)現的眼光關注兒童有價值的探究,以支持的行動創(chuàng)造有助于兒童發(fā)展的機會,從而建構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活動。
活動一:孩子們找來堆放在附近的木板、廢舊輪胎和可用于搭橋的各種材料。 最開始孩子們僅僅是了試木板的長度,隨意在奶粉桶和輪胎上搭了一會兒,就沒有再繼續(xù)下去,更多的孩子是使用木板進行挖土的活動。
分析:兒童的原發(fā)興趣,是來自于活動建立的基礎。 即:孩子的前期經驗和當下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孩子們中斷搭橋,還是經驗缺乏和問題關注不高。
活動二: 這一次, 我們發(fā)現有個小朋友似乎對“走”獨木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小心翼翼的走了幾步,但最后因為不太牢固,而且木板很窄,一直未能走到終點。這時她又被其他組的游戲吸引了,沒有再繼續(xù)嘗試下去。
分析:有時,兒童的興趣是短暫的,會因為一些因素的干擾停滯不前甚至放棄。面臨這種情況,我們思考,這樣的活動是否存在對兒童能力的挑戰(zhàn)?我們可以用什么策略支持兒童的下一步探索?
活動三: 鑒于搭橋活動的興趣激發(fā)和過橋難度的解決,教師的支持行為是:安排了大帶小的結對活動,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合作的項目和共同發(fā)展的機會,同時,新增加了一種材料——梯子,希望對孩子們的探索有所幫助。果然,哥哥牛牛一下子就對用長梯搭橋的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和弟弟商量了一會兒,分工后,開始簡單的搭建。試了幾次,找好比較堅固的地方將長梯兩頭固定好, 一座簡單的橋搭就好了??傻艿馨舶膊旁谏厦孀吡藘刹?,就從中間的空隙處掉下橋,看樣子還得加點什么呢。牛牛選了幾個木塊,和同伴一起在梯子上替補著鋪空隙,又用手按了按,由于木板的寬窄、長短、厚薄都不一致,似乎還是不太穩(wěn)固。牛牛先將最窄的木板用兩塊進行拼接,并邀請女孩子進行試走, 似乎又失敗了。 弟弟安安提議,將豎放的木板變?yōu)闄M放,這樣似乎牢固了很多。終于,兩個孩子穩(wěn)穩(wěn)地走過了“小橋”!但落腳處好像還不夠特別穩(wěn)固呢。在評價環(huán)節(jié),牛牛向同伴提出了自己的求助,希望下一次能在橋下加上“支撐”的物品。于是,孩子們針對應該找尋怎樣的物品作為橋下的支撐談論起來,孩子們期待著下一次的探索!
通過這次活動的實施與研究,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在自主性的合作游戲中,教師不要以自己的想法貿然干預孩子游戲,而是提供切實的支持。 所謂支持,有時候是靜靜地觀察,隨機送給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有時候是一個小小的提示,一件材料的提供。 這些,都能助力孩子的自主探索,發(fā)展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