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淮陰工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關于城鄉(xiāng)大學生城市認知狀況的綜合分析
劉 巍
(淮陰工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本文是在對我國“蘇北”地區(qū)的五個三線城市的典型高校學生進行調查、訪問的基礎上,考察農村生源學生與城市生源學生在認識城市(尤其是他們所預期的就業(yè)城市)的意識、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嘗試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期望能夠引起人們關注不同生源學生之間的差異,以促進其平衡發(fā)展,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與人士重視思考城市選擇與個人發(fā)展之間的重要關聯(lián),加強在這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
城鄉(xiāng)大學生;城市認知;預期;分析與研究
本文是在前期各項調查與相應成果①基礎上的綜合分析。這些前期調查與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城鄉(xiāng)大學生在城市認知方面的整體狀況不佳:一是整體認知水平較差,且不用說他們所預期的就業(yè)城市,即使對他們目前正在就讀的城市也知之甚少,僅限于日常生活經(jīng)驗范圍內的過眼見聞,而對于城市人口、面積、近期規(guī)劃、發(fā)展前景、戶籍政策、人才政策、支柱產業(yè)等能夠確切回答的寥寥無幾。情況稍稍好一點的是旅游飲食和房價方面,這要歸功于市政或相關旅游組織,以及開發(fā)商們各種渠道的宣傳和造勢;二是整體認知意識較弱,甚至可以定義為集體無意識,也就是說目前學生們所掌握的相關城市信息基本為被動所得。然而,在經(jīng)過我們調查與走訪后,再問及他們是否愿意去認識城市時,結果是幾乎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回答“愿意”,也就是學生們對于城市的認知意愿還是非常強烈的。并且,關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也顯得比較有趣,比如有的學生說:“要是有人提供資助,我非常愿意深入了解我所向往的城市”,有的回答:“如果有人代我復習考試和實習,我現(xiàn)在就愿意去詳細了解我未來想要工作的城市”,還有的說:“愿意了解,但是除了上網(wǎng)查,我沒有別的辦法,誰叫我是窮‘屌絲’呢!”……三是認知能力方面,由于整體缺乏認知意識,學生們的認知能力基本表現(xiàn)為潛在能力,即家庭的經(jīng)濟能力、社會資本能力與學生自身的活動能力等。當然,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最基本、最直觀的能力就是運用網(wǎng)絡的能力,在問到“如果現(xiàn)在讓你去認識一座城市,你會通過哪些途徑,采用何種方式?”回答最多的是“上網(wǎng)”、“百度”……其次依次為“旅游”、“去那生活一段兒時間”、“實地訪問調查”等。這些是在我們所考察的在校大學生們(主要為準畢業(yè)生)那里獲得的較為普遍的、整體性的情況。然而,通過對他們所掌握的城市信息具有狀況的分析也能判斷出他們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在比較出差異之后。
第二,不同生源的大學生在城市認知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對相關城市(主要是指他們所就讀的城市和預期的未來就業(yè)的城市)信息的掌握方面,基本上是“城市生”的水平略高于“農村生”,見下面表1;認知意識上“城市生”稍稍強于“農村生”;認知能力上“城市生”也強于“農村生”,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途徑與方式”的調研結果上:除去家庭經(jīng)濟能力,還有父母教育文化程度、職業(yè)與交往狀況等社會資本方面也屬于個人認知能力的范圍,在此,“城市生”的優(yōu)勢是不言自明的;其次,便是學生自身的空間感、理性分析能力、調研能力和已有“城市印象”等方面存在的差異。
第三,在我們的調查與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校與教師并不太重視學生們(包括準畢業(yè)生們)在城市認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這方面的工作基本是空白。我們課題組著重考察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業(yè)指導”等課程,從教材到授課,從教師到輔導員等學生工作者,基本上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忽視了城市與個人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問題。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國過渡階段城市轉型與人口流動等方面發(fā)展變化的太快,讓人有種措手不及與無所適從的感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種工作是存在一定難度,沒有相應理論指導和長時間的調研功夫是不可能獲得有價值的資料的。這在筆者早期和后期的文獻調查中也有所察覺,以在“中國知網(wǎng)”的調查為例,在以“城市認知”為主題搜索詞的搜索結果中只有129條記錄,在以“城市認知”為篇名關鍵詞的搜索中只得到了17條記錄,除去建筑學意義上的、歷史學意義上和商業(yè)旅游意義上的篇章,與本文有關的的記錄不到10條,這也給我們的分析和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項目組成員也共同感受到了我國城市信息工作方面有很大的作為空間。此外,在“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以“城市”為書名關鍵詞搜索共有記錄3637條,但是這里面涉及最多的,是美學意義上、交通和建筑學意義上、政績意義上的城市建設和規(guī)劃類的著作,而關于“城市與人”、“城市與生活”等方面的書籍非常少,不超過十本,其中有幾本著作很不錯。比如李孝梯編的《中國的城市生活》,這本書收有13篇文章。是臺灣“中央研究院”主題計劃“明清的社會與生活”的成果之一。它們分別從歷史、藝術史、文學史的角度,對明清及民國初年的衣、食、住、行、娛樂、商旅、節(jié)慶、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質文化進行了廣泛的、實證性的研究……其實,今天的中國,對于這類的研究和成果也是十分渴求的;再比如秦甫和王國均著的《現(xiàn)代城市工作概述》,這本書立足城市實際,就城市工作的主要內容,即城市經(jīng)濟、城市財政、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經(jīng)營、城市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闡述;還有王東立的《我們的城市》,這本書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規(guī)劃課題成果著作,主要對國家級文明城市建設戰(zhàn)略的啟動、西部城市包頭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的策略做了詳盡、豐富的論述;從經(jīng)濟建設、文化建設、法制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入手,深入研究城市文明建設的細節(jié)完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這樣的書籍或資料每個城市都有建設,并公開發(fā)表,應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無論對于這座城市,還是那些打算和已經(jīng)生活在這里的人們。
此外,還有兩本關于城市生活常識類著作:一本是王春秀,熊勇主編的《城市生活小常識》,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tǒng)地介紹了城市生活的基本常識,包括穿衣打扮、飲食生活、居家生活、交通出行、求醫(yī)問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廣大農民朋友能了解城市生活中的基本習慣和常識,知道一些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能選擇一些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使自己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好?!雹诹硗庖槐臼恰冻鞘猩罹蜆I(yè)基本能力簡明讀本》,這本書是沈陽市農村成人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初中畢業(yè)生職業(yè)技術培訓系列教材。它主要圍繞城市生活常識、家政服務、餐飲服務、推銷業(yè)務、汽車美容、建筑常識等內容,為沈陽市農村初中畢業(yè)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一定的指導。筆者認為,像這樣的工作也是每個城市的相關部門,每個高校的學生工作者應該為廣大畢業(yè)生們的就業(yè)和生活而努力去做的。
對于城鄉(xiāng)兩種生源學生在城市認識方面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的一直存在,其原因筆者主要總結如下:
(一)社會資本方面的不同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lián)——社會網(wǎng)絡、互惠性規(guī)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③由于與城市生源的學生關聯(lián)的社會網(wǎng)絡多是處于城市之中的,這些關系網(wǎng)絡中的個人或組織對于城市的認知相對全面和準確,這自然會在長期的生活中傳遞或滲透給他們。比如他們的“城市印象”會比農村大學生的客觀而多元,而“農村生”多少會受到浪漫主義幻想或傳說的影響,當然,也有人會有相反表現(xiàn),即對城市有厭惡或緊張感。這也意味著城市大學生在社會空間與結構中所處的優(yōu)勢在中國也是不言自明的,那么這種空間與結構中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資源也是相對優(yōu)越的。
(二)學生個人素質方面的不同
這方面的不同仍然來自于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制”的社會結構,“城市生”一直以來的城市生活經(jīng)驗就注定了其與城市之間的默契,那種熟悉是不用刻意教授的,同時,他們在優(yōu)良的教育資源下接受教育,其求知意識和求知能力方面整體上看會強于農村大學生,他們眼界更寬闊,空間感更好,思維更理性化,在城市中的實踐能力也更強。
(三)人們重視程度不夠
“城鄉(xiāng)二元制”在校園內的延伸是一個長期存在卻并沒有得到充分認識的現(xiàn)象。當年“馬加爵案”曾經(jīng)引起過一段時間的社會討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漸漸淡忘了城鄉(xiāng)差異給農村生源學生造成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負面影響,進而引發(fā)更為深層次的社會疼痛與不公。筆者希望相關部門和人士能夠充分重視這個問題,就以本文探討的課題為例,希望社會與學校能為即將走向各個城市工作崗位的學生們提供最大限度的幫助和引導。
當然,這種工作難度過大,目前學界還比較缺乏有價值的全面理論和指導思想,這是需要在長時間深入的調查與研究才有可能形成的。而這種調研工作既要做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又必須保證足夠的時間跨度,甚至可能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跟蹤調研,才有可能得到就業(yè)城市選擇與個人發(fā)展之間關聯(lián)性的有效資料和信息。另外,人們可能經(jīng)常習慣性地認為就業(yè)城市選擇屬于非常個人化的問題,偶然性的很強,難以控制,因而沒有必要去指導和幫助。而學生和校方也會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碰到哪里是哪里”的宿命論思想;同時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學生選擇城市就業(yè)和生活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客觀社會現(xiàn)象,不需要第三方的人為操縱;加之近些年大學生就業(yè)困難沒有得到很好地緩解,學生們經(jīng)常是“病急亂投醫(yī)”,甚至會說“有個單位就不錯了,還管它在哪里”。但是,許多事實證明在畢業(yè)季里盲目選擇城市,經(jīng)常會導致學生們在不同城市間兜轉,浪費了許多個人情感成本、事業(yè)成本和經(jīng)濟成本——事實上,學生與社會各方的在就業(yè)城市選擇的意識方面是需要而且能夠培養(yǎng)的,相關工作無論多難,只要開始就會成功的一半。
①詳見本人拙作《夢歸何處-城鄉(xiāng)大學生預期就業(yè)城市調查與比較研究》及《城鄉(xiāng)大學生城市認知狀況調查與比較研究》。
②http://sslibbook2.sslibrary.com/cardbookpage. jsp?ssnum=12432302&d.
③趙延東,洪巖璧:社會資本與教育獲得——網(wǎng)絡資源與社會閉合的視角[J]社會學研究,2012/05.
[1]鄭素俠.個體經(jīng)驗與城市認知:農民工子女眼中的城市[J].中國青年研究,2014,2.
[2]鄒君,楊立國,游偉怡.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高師院校實習考核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區(qū)域與城市認知實習為例[J].黑龍江教育,2014,9.
[3]艾淑平,黃平槐.從城市認知地圖到社會認知地圖的思考——試論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認知地圖的存在及其構建[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3,6.
[4]陳巖松.大學生就業(yè)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5]劉永和.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導[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6,9.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ity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u Wei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is article is to our country "subei regions" five tier 3 cities, access of the typical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students and urban students students in cities (especially they expected employment city)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difference,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expect to caus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also hope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city important relation between choic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side in the face of stude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students; city of cognition; expectations; analysis and research
F590
A
1000-9795(2014)09-000337-02
[責任編輯:鮑 雨]
劉 巍(1978-),女,黑龍江安達人,法學博士,淮陰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城鄉(xiāng)大學生預期就業(yè)城市調查與比較研究-以蘇北高校為例”部分成果,項目編號為2012SJB84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