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薛斐
(宜興均陶研究,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均陶堆貼花畫面的寫意性風格
方薛斐
(宜興均陶研究,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均陶是一門古老且優(yōu)秀的陶瓷藝術,造型、畫面、釉色都極具特色,其中畫面裝飾中發(fā)展最為成熟的是大拇指堆貼花手法。本文在介紹宜興均陶獨特的堆貼花裝飾技法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宜興均陶圖案的獨特的寫意性風格。
宜興均陶;大拇指堆貼花;寫意性
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造型、畫面和釉色一直是很重要的三大元素,在陶器的領域中,均陶有著三大特點:大件鑲片成型、大拇指堆貼花、均釉,其中畫面裝飾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即用大拇指堆貼花技法來完成。歷代傳承技法有印模、泥繪、塔花等等,塔花就是大拇指堆貼花的早期稱謂,發(fā)展到今成為成熟完美的大拇指堆貼花,這個手法在中國陶瓷裝飾技法中是獨樹一幟的。
何為大拇指堆貼花?作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大拇指作筆,色泥作墨在坯體上完成一幅完整漂亮的畫面,其中泥坯就代替了紙,區(qū)別在于紙是平整的而泥坯是立體弧形的,凹面凸面各種形狀都有。藝人們用色彩泥料在手掌中搓出泥條,有粗有細長短不一,或者一頭大一頭小等等,針對設計構圖需要的圖案來選擇做出不同形狀的泥條,然后在已做好的泥坯造型上用大拇指堆貼出人物、動植物等。
堆貼花的畫面從明清到當代一直在不斷演變,從早期簡單的肌理圖案到后面能貼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人物等,其風格、技法都體現(xiàn)出每個時代的特點。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發(fā)展,均陶也是從普通日用器皿發(fā)展成為帶有畫面裝飾的作品。
堆貼花手法講究的是運用手的技藝,憑感覺用大拇指操作,主要堆貼指法有“捏、搓、撳、攤”等(見圖1、2、3、4),無論哪一種指法,都像圖畫講究筆法一樣,要求自然順暢、氣韻生動。畫面的濃淡、疏密、主次一般靠腕力調(diào)節(jié),細微處運用小工具修飾。
從發(fā)掘的古窯址和收藏家的藏品來看,唐宋時期的作品已經(jīng)開始具有圖案造型的意識(見圖5)。明代早期的堆刻花陶罐作品(見圖6)已是相當美觀。作為早期的日用品,均陶最早以水缸、醬壺、油壺、米甕等實用品為主。江南是“魚米之鄉(xiāng)”,自古以來生活富足有余,官員商賈在物質(zhì)富足之后開始希圖精神上的享受,使得均陶作品從日用品向工藝品邁進,對器型、畫面、釉色有了更高要求。
江南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雅士的鐘情之所,宜興各種類的陶器都滲透進了濃郁的文化氣息。無論是紫砂還是均陶,在文人的參與下,加上制作者勤學好進,明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具有濃厚文化味的作品。自明清開始,每一代都有高手能制作出形神皆美的優(yōu)秀均陶作品,當然每一代的作品受當時的人文、制作工藝、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又具備自身的特點。均陶作品一路經(jīng)歷過簡單機械的模印刻花技術,到中期的單調(diào)指法,再到結合詩、書、畫的豐富的現(xiàn)代指法,宜興均陶畫面的表現(xiàn)力愈加突顯。
圖1 捏法Fig.1 Pinching
圖2 搓法Fig.2 Rolling
圖3 撳法Fig.3 Pressing
圖4 攤法Fig.4 Spreading
圖5 貼花執(zhí)壺 唐代 徐俊杰藏Fig. 5 Ewer with appliqué decoration, Tang Dynasty, collected by Xu Junjie
圖6 青釉堆刻花陶罐 明早期Fig.6 Pottery jar with appliqué decoration, early Ming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意,寫意是指“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tài)的表現(xiàn)和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情趣?!盵1]吳昌碩認為:“墨池點破秋冥冥,苦鐵畫氣不畫形。人言畫法苦瓜似,掛壁恍背莓苔屏?!绷硪晃淮蠹引R白石道:“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復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爾可得也。”觀兩位大家話語,寫意之妙,在似與非似間,要求作品在形和具象的基礎上,突出所畫物體的精氣神。前輩唐志契曰:“蓋氣者,有筆氣、墨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既謂之韻。而生動外,則又非韻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窮,深遠難盡,動者,動而不板,活潑迎人。要皆可默會而工能明言?!弊匪菥赵缙谧髌罚浑y發(fā)現(xiàn)其中氣韻生動的特質(zhì)。
圖7 明代荷花缸 宜興均陶研究所藏品Fig.7 Lotus vat, M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Yi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Jun Pottery
圖8 明代 宜興均陶研究所藏品Fig.8 Lotus vat, M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Yi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Jun Pottery
考古發(fā)現(xiàn)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原始的堆貼花雛形圖案,唐宋開始,堆貼塑手法并用,至明代大拇指堆貼花已經(jīng)走向完整成型。明代早期花缸體表花卉圖案立體浮雕效果明顯,其中有用印模和手工堆花相結合的手法,真正開始運用右手大拇指制作出各式畫面,如明代早期大缸(見圖7),畫面是一朵盛開的纏枝牡丹,枝干上有花也有葉子,門頭做得也很好看,是不規(guī)則橢圓形,畫面很簡單,體現(xiàn)了那時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標準;它的葉子做得不是很到位,就手法而言,先用一粒泥抹開成形,再用竹片等小工具壓出紋線代表葉莖,而花的制作手法是通過印模來完成的。到明代中晚期,畫面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這個金魚缸(見圖8)比第一個略小,門頭是長方的,畫面是一只牛歡快的在草從中蹦跳耍樂,畫面貼滿樹木小草之類,雖然這個牛從五官四肢、身形體貌上來說不是很寫實,但是那種抽象夸張的牛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好的,神情動態(tài)還有歡樂的樣子極具感染性。另一幅畫面中(見圖9)是一尾奮力躍起的鯉魚,好像在努力想要躍過龍門的姿態(tài),這件作品的畫面非常鮮活靈動,畫面的構圖布局已經(jīng)有了國畫的雛形,也可以認為是均陶寫意畫面初見端倪??茨囚~眼、魚嘴、魚鱗和魚鰭無一不顯示出作者的技藝高度,魚身下那一排水花充滿了流動性,這也是畫面著意刻畫的寫意味濃厚的主要部分;從畫面裝飾中可以看出,當時已經(jīng)有專門制作常規(guī)紋樣的小工具(見圖10),作者把那種向往跳去更寬廣天地的情思展示在觀者面前。
圖10 制作小工具Fig.10 Pottery making tools
圖11 清代 宜興均陶研究所藏品Fig.11 Lotus vat, Q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Yi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Jun Pottery
圖12 清代 宜興仇家藏品 葛明祥Fig.12 Lotus vat by Ge Mingxiang, Q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the Qiu’s of Yixing
圖13 民國 宜興均陶研究所藏品 鮑六芝Fig.13 Lotus vat by Bao Liuzhi, Republic Period, collected by Yi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Jun Pottery
到了清代,關于龍的圖案開始多了起來(見圖11),以四爪金龍為主,龍頭、龍身、龍尾簡潔流暢,形象簡練概括,龍的基本塑形都已經(jīng)完整貼出,清代早中期的作品,在指法技藝方面已經(jīng)具有很高的造詣,像著名的清中期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的一件六方畫缸(見圖12),便是一件均陶精品。作品上方口沿處施藍均釉,下部施那時常見的黃釉,一共有六幅畫面,其中一幅是有一頭驕傲的雄獅站在一座山上,立在一棵松樹下,松樹和山是輔景。雄獅前腿微曲后退伸直,在仰頭長嘯,卷曲的鬃毛向后緊貼身體伸展,鬃毛濃密,體型健碩,體現(xiàn)了它的氣勢和精神,好像在宣示自己是林中之王,有著無可匹敵和不可侵犯的霸氣,獅子在它的領地中那種唯我獨尊的氣概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人們的眼前。
圖14 民國 宜興均陶研究所藏品 楊耀森Fig.14 Lotus vat by Yang Yaosen, Republic Period, collected by Yi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Jun Pottery
走過清代進入民國和解放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寫意均陶畫高手有鮑六芝和楊耀森等。鮑六芝的八駿圖(見圖13),每匹馬都是神態(tài)各異,有在吃草的,有飽食后在嬉戲的,有跳舞狀的,有奔跑狀的。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固然不像歐洲藝術家那樣,很早就懂得通過解剖來學習動物和人體的骨骼肌肉走向,他們只有通過自己對真實動物的長期觀摩去了解它的生活習性、動作狀態(tài),可見鮑六芝在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做出靈活生動的馬,圍繞著馬的是一棵棵柳樹,那柳條絲絲縷縷,雖非寫實,卻讓人一望便知是柳樹。另一位寫意均陶畫高手楊耀森擅塑人物,他貼的人物大多來自于戲曲故事,是他在觀看表演后通過自己的回憶揣摩整理,演繹出一幀幀畫面。如下圖的大缸(見圖14),開有四個門頭,每一個門頭里面都是一幅畫面,一個鏡頭,合起來是一出完整“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構圖布局合情合理。畫中人物形象逼真,從變成太子的貍貓到黑臉膛的包公,一眼即明了其中的人物關系,門頭間還適當?shù)卮钆淞藰渲鸵恍┹o助動物,每個人的表情、服裝、發(fā)髻、手里拿的身邊擺的,絲絲入扣,讓觀者心情跌宕起伏,如同看了一場電影,實為一代佳作。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Freehand Style Applique Decoration on Jun Pottery of Yixing
FANG Xuefei
(Yixing, 214221, Jiangsu, China)
Jun pottery from Yixing is an age-old form of ceramic art distinguished with its own shape, decoration and glaze. Of all the decorative techniques, the appliqué by a thumb is the most m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nique appliqué technique for Jun pottery of Yixing and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freehand style of its decorated patterns.
Jun pottery of Yixing; appliqué decoration by a thumb; freehand style
TQ174.74
A
1006-2874(2014)06-0053-04
10.13958/j.cnki.ztcg.2014.06.012
2014-10-10。
2014-10-12。Received date: 2014-10-10. Revised date: 2014-10-12.
方薛斐,男,國家級工藝美術師,講師。Correspondent author:FANG Xuefei, male, Crafts, Lecturer. E-mail:176590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