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兩岸瑰寶何日合璧呢?也許遺憾有遺憾的魅力。
向往著臺北故宮。
落成于1965年8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稀世珍品70萬件,一想到馬上就要看到傳說中的珍寶,我們的心跳不禁加速了。
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故宮里的東西,大都是被國民黨“揀剩下來的東西”。
20世紀(jì)30年代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為了保護文物安全,國民政府先將北平文物遷至南京,后來又從南京送至四川,抗戰(zhàn)勝利后又由四川遷回南京,直到1948年國民黨撤退時一同遷到臺灣。
問題是,國民政府當(dāng)年撤臺時根本來不及拿走全部物品,于是只能精選,最后只挑了北京故宮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當(dāng)然大多是價值連城的精品。其中器物、書畫5萬余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陶瓷也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
我們梭巡著,一看到“汝窯”,不禁“眼睛發(fā)綠”,直勾勾盯著。
宋代青瓷中質(zhì)地最好也最為罕見的自然是汝窯瓷,宋人記載汝窯為宋瓷之冠,它以細(xì)膩的胎體、精巧的片紋和淺藍(lán)、天藍(lán)與淡青釉的虹彩而聞名于世,現(xiàn)存于世的僅65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宮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有7件),而且是最上乘的。
所謂人間極品是青花,天上極品是汝瓷。老實說,到臺北,看的就是你汝窯!
汝窯之美,難描難繪。那天展出的是只“天青蓮花式溫碗”,千年以下,真不知如此尤物當(dāng)年是怎么弄出的,它有天庭的“滋潤”,潤得恰到好處——任何藝術(shù)的顛峰狀態(tài)都是“恰到好處”——減之一分嫌瘦而增之一分嫌肥,和它相比,南宋官窯似乎過于肥腴,而南宋龍泉窯則稍嫌清癯了。
關(guān)于“天青色”,古人的感覺似乎和我們不同。周世宗“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燒將來”中的那個“青”色,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認(rèn)定的“青”呢,看來不是。那時候沒有標(biāo)準(zhǔn)色板,偏綠或者偏藍(lán)的甚至微紫的,都可以說是“青”。
“天青蓮花式溫碗”,就是微綠泛藍(lán)的。而同時展出的“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也是天青,卻是偏藍(lán)而微綠的,更接近現(xiàn)在的“天青”色。古人所謂“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確有這樣的無上境界。
說起“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可謂天下第一絕品。眾所周知,汝窯釉面大都有細(xì)如蟹爪的開片,所謂“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絕”,其中,沒有開片的更加珍貴,“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逼近了怎么看都不見一絲細(xì)紋,聚釉深處泛碧,釉薄處,則淺泛粉青,完全符合宋人“汝窯宮中禁燒,內(nèi)以瑪瑙為釉”的說法,到此為止,全世界65件汝器唯此一件無紋,稱之為“廣陵絕響”,毫不為過。想象當(dāng)年工匠從無數(shù)汝器中遴選出這件神器,該是何等地狂喜啊。
我們梭巡著,發(fā)現(xiàn)瓶底燒印有“豐華”兩字的一只梯形的青藍(lán)色瓷瓶尤其華貴,那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貴妃劉夫人的宮中之物。
官窯青瓷弦紋簋、哥窯灰青葵口碗、宣德霽紅蓮瓣壺……只能用目不暇接、神醉心迷來形容此刻情形,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徽宗(趙佶)的瘦金真跡;畫卷中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還有大量為目前有關(guān)當(dāng)局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臺北故宮真是珍品絕藏的海洋。
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曾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shù),文化藝術(shù)之美,盡在故宮?!迸_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館藏孰優(yōu)孰勝?應(yīng)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shù)之“精中之精”,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珍稀度差一些,但是近幾年出土的一些珍品同樣無人匹敵。
兩岸瑰寶何日合璧呢?也許遺憾有遺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