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婭
【摘 要】本文從趙元任、石毓智提出的“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出發(fā),探討光桿NP的指稱性質及其影響因素。具體解讀主語傾向有定,賓語傾向無定的規(guī)律并提出質疑。在很多情況下,語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光桿名詞短語的指稱性問題。光桿NP的指稱并不符合該規(guī)律所指出的傾向,不能依靠動詞的位置來評判名詞短語的性質問題。
【關鍵詞】光桿NP;定指;非定指;語境
1.引語
光桿NP指前面沒有指示代詞、數量短語、領屬性定語等限制性修飾成分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如陽光、空氣、水等。在很多情況下,帶有一些非限定性成分來修飾的名詞短語,如描寫性的名詞短語,修辭性的名詞短語等等,也都屬于光桿名詞短語范疇,如美麗風景,幸福生活等等。
我們把光桿NP的最初的指稱性質稱作為泛指或通指,而那些沒有嵌入一個完整的句子的光桿名詞是類名。泛指的語義要點強調其非獨立性,它并不代表那些具體的獨立個體,而是指一類或一群集合的東西。泛指重視其內在而非其外延,它隱性的外在就是其整體。正如戴煒棟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所言,語義上詞語有上義詞和下義詞的區(qū)別,范疇種類的區(qū)別,泛指名詞短語也有上下、大小的區(qū)別,如書本、課外書、專業(yè)書,這些都是類名,但細細比較而言,書本是上義詞,也就是大類名,課外書、專業(yè)書都是其下義詞,是小類名,他們都是具有泛指意義的光桿名詞。
現代漢語光桿NP的指稱性質比較復雜。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但最終都歸結到了趙元任所說的傾向性問題:“主語傾向于是有定的所指對象,賓語傾向于是無定的所指對象,這是非常強的傾向性”。因為在傳統(tǒng)的中文語法中,我們所指的光桿NP可以自由的在句中充當著主語或謂語成分,而英語不然,我們必須在可數的單數名詞前加上定冠詞或不定冠詞。
2.光桿NP的有定性問題
名詞或名詞短語除了有句法方面的位置自由,光桿名詞短語的指意功能也較復雜,有定指和不定指兩種,這一對表示名詞指稱性質的特征屬于有定性范疇。評判標準即為話語中的光桿名詞短語是否可與實際語境相聯(lián)系。
假設一個發(fā)話人在發(fā)出一個名詞短語或者名詞是,受話人可以輕易的將他所聽到的詞與現實語境中的某個事物相聯(lián)系起來,而且不與這一語境中存在的其他實物相混淆,那么我們認為,這個名詞或名詞短語是一個定指名詞短語,不然,其為不定指名詞短語。但從我們實際接觸到的漢語來說,大部分的定指成分都可以從一個名優(yōu)明顯標記性的光桿名詞短語中體現出來。從以上討論得知,從名詞短語的指稱問題來看,當代漢語的語法問題中的定指性問題包括以下三個類屬:不確定指、定指、不定指。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光桿名詞短語的指稱性質才是明確的。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判斷一個光桿NP是否有定指,完全是根據它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因此,趙元任曾確切指出,主語傾向于是有定的所指對象,賓語傾向于是無定的所指對象,這是非常強的傾向性。但這種被奉之為經典的理論發(fā)表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受到了很多批判和質疑。石毓智(2002)提出了一個“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認為現代漢語擁有一個嚴格的句法規(guī)律:對于沒有任何修飾語的光桿名詞,以謂語中心動詞為參照點,動詞之前的被賦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賦予無定的特征,即NP(有定)+VP+NP(無定)。
既然如趙元任和石毓智所言,這只是一種傾向性,也就是告訴我們“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并不是一個嚴謹的規(guī)律,一個名詞的定指非定指性并不是絕對依據它在句法位置上的關系。本文認為動詞前名詞傾向是有定的,動詞后名詞傾向是無定的這一規(guī)律存在著缺陷,“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質疑,光桿名詞短語若出現在動詞前,也有可能是定指的,如果出現在動詞后,也有可能是不定指的。
3.光桿NP的指稱性質
光桿名詞短語的語義問題和很多因素相關,如句型,語境,還有它在句中所處的位置等等。在實際的語境中,它可以是有指的(所指是具體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無指的(沒有具體的所指對象,即光桿NP只有概念意義沒有指稱意義),可以是通指(其所指是一類人或事物的全部)的也可以是專指(所指是人或事物的個體)的,可以是定指的也可以是不定指的(陳平,1987)。
3.1主語傾向有定,賓語傾向無定解讀
光桿NP的指稱上的不確定性表現在其所指是定指的還是不定指的要受到句法環(huán)境或話語環(huán)境的制約。按趙元任(1968)和石毓智(2002)的觀點,動詞前的光桿NP傾向于有定,動詞之后的光桿NP傾向于無定。例如:
a.客人來了。b.來客人了。
上述例子被多次提及,大部分的漢語語法書籍和期刊都會提到這兩個句子。它們也出現在趙元任和石毓智的專著中,其中第一句中的客人位于動詞之前,這個名詞短語所指代的對象存在于語境中,是聽話人和說話人都知道的,因此這時它是一個定指的光桿NP,但第二句中的客人位于動詞之后,它所提及的對象并不是此時此刻存在于語境中的,因此不是定指的。
3.2“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反例解讀
句法位置的影響對于光桿名詞短語的指稱性問題而言,作用有限,我們還應把更多的注意力和關注度放在它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情況,觀察其在話語語境中的定指情況,看它是否仍然符合石毓智所提出的規(guī)律解讀。如上文的例子:
喲,來客人了?
這個例子中的客人到底是定指的還是不定指的,我們可以有多種解讀。
(1)A:喲,買了這么多菜!你們家是不是來客人了?
B:是呀,是來客人了。
(2)(甲到乙家串門,看到乙家的一位親戚來了,就打招呼說:喲,來客人了?
(1)中的“客人”是不定指名詞短語,(2)中的“客人”是定指名詞短語,盡管它們都位于動詞之后,但并不受其影響。
(2)快跑啊,城管來了!
“城管”是主語,它的指稱對象也許是一位或一群城管,說話的人不一定可以確認其人數,就更別提受話人的辨別情況了,盡管它的句法位置是在動詞前,但我們仍能夠確認城管在這里也是不定指的。這說明動詞之前作主語的光桿NP在一定語境下也可以是不定指的,它也并不總是定指的或通指的。
4.語境中的光桿NP
大量語言事實表明,在特定的語境下,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并不能常常發(fā)揮其作用,也就是說,光桿名詞短語到底定指與否并不總是有其與動詞的位置關系而決定。我們認為,在很多情況下,語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光桿名詞短語的指稱性問題。在這里的語境包括語篇內的上下文語境和語篇外的現實語境。
4.1上下文語境對“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的影響
我們在此指的影響主要指的是回指性的光桿NP無論在動詞之前還是之后,都是定指的。例):他不怎么經?;丶遥莻€沒有人情味的家庭,充滿這讓人抑郁的氛圍。
另外,如果光桿NP的所指與上文曾經出現過的一個名詞性成分的短語有直接過間接的關系,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樣的光桿NP(包括動詞后做賓語的光桿NP)總是定指的。該類光桿NP可叫做可推知性光桿NP。例如:
a)桌子上總是有一碗亮晶晶的葡萄,葡萄是園子里剛摘下的。
b)那個母親嘆了一口氣。
4.2現實語境對光桿NP的影響
如果一個光桿NP的所指是發(fā)話者當時所在場景的人或者物,我們認為,這個光桿NP一直都是定指的,不管它處在句法位置中的動詞前還是動詞后。盡管有些時候我們所使用的表達形式如“朵花”“杯水”,諸如此類的非定指NP,這種省略了數量詞的NP,我們仍認為該名詞短語是定指NP。上述的光桿名詞短語,我們將之稱為情景性光桿名詞短語。例如:
你拿花?/你拿朵花吧!
請喝水/請喝杯水吧!
上述例中的光桿名詞短語,它們指的都是說話者周圍正在發(fā)生的事物,屬于現實語境范疇,因此不管這些名詞短語的句法位置是出于動詞前抑或動詞后,對于交際雙方而言,它們都是可認知的事物,是雙方都知道的事物,所以是定指的名詞短語。
4.3 邏輯判斷句中的光桿NP
主題判斷和非主題判斷是邏輯判斷的兩種基本形式。前者對應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謂兩分式邏輯判斷類型,即每個簡單的邏輯判斷都由主語與謂語兩部分組成。
邏輯判斷的主項與謂項通常對應于語法主語(一般為名詞詞組)和語法謂語(一般為動詞或形容詞詞組)。傳統(tǒng)所說的“述謂結構”的信息結構模式是“舊信息+新信息”,主題是已知的定指的舊信息,述題是未知的新信息,是句子的焦點(謂語焦點結構,其焦點成分通常為賓語):而表達非主題判斷的句子的信息結構模式是新信息+新信息,其語法主語與語法謂語表達的都是新信息,屬于全句焦點結構。由此可知,當光桿NP充當表達主題判斷的句子的主語時是定指的或通指的,表達非主題判斷的句子的主語時則具有不定指的傾向。例如:
鞋子舊了。
此例屬于主題判斷,其中的“鞋子”是主語兼話題,是定指光桿名詞。
快撤吧,城管來了!
壞了,飯燒焦了!
城管來了和飯燒焦了我們都是把他們看成非主題判斷句來認識理解:說話人對于一個突然發(fā)生的事情有了一個全局性和全面性的陳述,他所關注的問題并不是這句話中主語所代表的是誰,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整個事情上,這個句子所代表的事件整體,對于受話人來說,其中的名詞短語是不定指NP。
5.結語
目前的漢語研究中,大家普遍承認趙元任先生提出的傾向性問題,也就是“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的前身,定指光桿NP的常規(guī)位置在動詞之前,不定指的光桿NP的常規(guī)位置在動詞之后。通過反例解讀、語境及邏輯判斷等相關因素的介入,我們發(fā)現在特定的語境,在現實的語言中,這個規(guī)律就會失去作用,語境對光桿NP指稱性質的影響會大于句法位置的影響,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動詞的位置來評判名詞短語的性質問題。
反過來說,本文僅立足于語境,這一語用學重要概念,指出并分析構式語法缺點,并非主觀夸大語境的作用,只是指出并希望語境能成為解決“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缺陷的一個途徑,讓中文語法的發(fā)展也能促進語境理論的進一步擴展,推進語言學各分支的深入合作,讓語言學的羽翼更加豐滿。
【參考文獻】
[1]陳平.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J].中國語文,1987(4).
[2]劉丹青.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J].中國語文,2002(5).
[3]沈園. 邏輯判斷基本類型及其在語言中的反映[J].當代語言學,2000(3).
[4]石毓智.論漢語的句法結構和詞匯標記之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2(1).
[5]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