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 要】音樂評論家楊燕迪先生撰寫《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借由評論自己所寫的《琴聲中的朝圣》一文,分析了音樂評論界中學術與感官的矛盾沖突,并從音樂本體和個人情感等方面描述了音樂評論的本質(zhì)。本文擬從音樂評論中常見的理性與感性認知之爭出發(fā),揭示《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一文在評論取向和藝術內(nèi)涵的價值。
【關鍵詞】音樂評論;楊燕迪;音樂評論實踐;方法論
音樂之所以難能可貴而又光彩迷人,不僅僅是因為她有著永恒不褪色的魅力,更多的是因為她代表著人類思想與情感的升華,精神與意志的閃耀。i音樂評論作為針對音樂生活的評價性的文學形式,結(jié)合了音樂學、社會學、文學、哲學、美學等或單純或綜合的眼光,常常自身帶有著鮮明的個體性印記,更多傾向于作品的演奏技巧與藝術內(nèi)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樂評本身所帶有的主觀審視性,造成這種文體在行文論事時不可避免的糅雜進作者的專業(yè)偏好和學術情感;另一方面,樂評者撰寫評論時,過多的拘泥于音樂作品的藝術高度,忽視樂評本身的文學價值。這種現(xiàn)象在樂評界早已司空見慣,學者在樂評中注重學術價值遠高于感官效果,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音樂評論家楊燕迪先生在他的文章《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中,借由評判自己的樂評《琴聲中的朝圣》,進而對樂評界的這種現(xiàn)狀進行了反思,為音樂評論界帶來一縷清爽的新風。
一位偉大的音樂評論家,一方面應當不單單只懂得把握音樂理論和節(jié)奏曲式,更必須對音樂中體現(xiàn)的精神層面和感性思考加以分析和解剖,這要求他們對音樂之外的領域也有著極為深刻并且廣博的認識,比如歷史和文學,評論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并推及到作品產(chǎn)生過的歷史意義。只有把產(chǎn)生作品的時代背景了解清楚了,才能將作品的歷史意義評論清楚。另一方面,那些懂得用很高超的文字技巧的音樂評論家們,他們對文字駕馭能力和技巧性比他人更敏感,更懂得如何表現(xiàn),有時甚至會沉淪于這種文字使用的快感之中,將音樂評論變成了一種文字表演,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弱化了原本的音樂地位。
正如《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的作者楊燕迪在文中所述:“在漢語世界的音樂文字中,存在著兩種我個人不敢茍同的處理音樂作品的敘述方式?!眎i這里談到的音樂評論中的“左傾”和“右傾”現(xiàn)象,實際上歸根結(jié)底,是理性與感性認知上極端式的矛盾沖突,它們自然是不可取的,音樂評論要求詩化的境界,是黃昏,黎明;是陰暗,光影,也是卓越,他們需要實際的感覺,當然不可離實際太近,太近便失去音樂的魅力,也沒有想象舒展的余地,要求我們必須用整個心靈去浸潤,感受音樂的那份純粹。做一個真正的對音樂進行文字還原的評論家,其最高的目的是重現(xiàn)音樂的美麗。但評論必須建筑在音樂的基礎之上。不應拋開內(nèi)容談形式,更不應拋開形式談內(nèi)容,藝術的成就是統(tǒng)一和諧和完整。然而做到這一點很非常難得的,需要評論家長年累月的學習和積累,需要高深的專業(yè)音樂知識和文化積淀。就拿耳朵來說,真正的音樂評論家就應該有一付“天耳通”式的耳朵,能夠聽人籟,聽地籟,聽天籟,能夠傾聽大地的呼吸,欣賞高天的流云,聆聽大海浪濤的漲落,那都是絕妙的自然音樂。iii還要能夠傾聽人們心臟跳動的聲息,傾聽民間疾苦的呼聲……慧耳所聞,能夠穿透音響的層面而直逼文化的奧秘。
楊在評論陳宏寬演奏莫扎特《a小調(diào)回旋曲》時,寫到“主題是清冷的色調(diào),節(jié)制的口吻,‘欲說還休。iv兩個插部中,或是傳來一絲溫暖的慰藉,或是恍惚回到往年的嬉戲?!边@樣的描述性文字為文章增色不少,充滿感性的表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讀者也能夠身臨其境,作者也認為這樣的表述既詮釋了主觀的感受,也交代了音樂的客觀結(jié)構,這是音樂評論最本真最動人的地方,他運用詩一般鮮活的語言以及較高的理論水平向人們還原了音樂會現(xiàn)場震撼的聽覺盛宴。
作者在文中提到:“我冒險僅憑一場音樂會的印象就對這位鋼琴家進行了演奏風格上的判斷和總結(jié),甚至大膽涉足了包含其中的某些東方審美觀念的解釋。顯然,這完全是基于直覺的猜測和感性的判斷。評論家可能會發(fā)生錯誤,但這是評論家應盡的義務?!弊鳛樵u論家,敏銳的視角和獨立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因為聽眾不能很迅速準確地感受到作品的藝術內(nèi)涵和文化價值,評論家的觀點也許不一定是正確,但正如作者所說,只要能自圓其說,依然會有它的價值,依然能夠為聽眾服務。
在原文中作者還說道:“在筆者以往針對中國當代作曲家和作品進行現(xiàn)場評論時,也基本依靠自己的獨立感受。即便筆者和這些作曲家熟識,我在寫作評論時依然避免受到他們的直接影響,希望保持評論和評論家的某種獨立品格”;“我再次冒犯了一般音樂評論的‘行規(guī),即音樂評論一般只談論藝術上的形式創(chuàng)新和技巧成就,而避免觸及藝術之外的道德內(nèi)涵和倫理教化?!?/p>
自覺而自為的藝術家會竭力不受外界固定信息的干擾,做到以藝術作為第一感知來完成作品。《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一文的作者,用評論對象音樂家的作品作為自身創(chuàng)作的先驗材料,反復聆聽唱片曲目,仔細比較演奏版本,從文中“例如大鋼琴家拉多魯普,獲得很高評價的舒伯特《C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演奏版本,聽下來就不如陳的演奏更富于推動力。相比陳的演奏魯普的感覺較為笨重,速度稍慢,缺少陳的那種緊迫感?!边@樣的文字,我們可以明了其音樂評論創(chuàng)造的純粹性和客觀性。音樂評論不同于藝術研究,它是一種音樂表達者在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作,楊真正做到了把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的興奮劑,并且在理想的狀態(tài)里賦予其評論作品一些普遍和獨特的成分,他沒有被某些權威所影響,而且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判斷,很客觀的給出評論,發(fā)表獨特的觀點。
如原文作者所說,所謂“藝術之外的道德內(nèi)涵和倫理教化”v的融入絕不是一種簡單虛妄和矯飾的重現(xiàn),而是真誠,藝術上的真誠,靈魂上的誠凈,拋棄文學之文學,藝術唯藝術的機械死角,音樂評論的激情漸趨專情,并恰當?shù)匾赃@種方式來表現(xiàn)或再現(xiàn)而非單一靠語境順推或曇花的靈感來描寫。因為音樂評論中所謂靈感不是寫作本身而是一句話或具象偶感的刺激和引發(fā),而是走出文字,由音樂帶來的氛圍和哲學意境上的某個點促使思考疊出,經(jīng)由長時間的蘊藉將美麗的片段化成整個和諧。
人們常常抱怨中國的樂評距離老百姓太遠,不夠貼近生活,學院式的音樂評論側(cè)重于專業(yè)的文字,常?;逎y懂,對社會音樂生活介入不夠。而“非專業(yè)人士”的評論又太過感性,注重花絮描寫,缺乏專業(yè)的視角和批評的立場。因此音樂評論要注重時代性,要“近距離觀察”,進步的評論能夠培養(yǎng)大眾的音樂審美和審美趣味,能夠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藝術觀點,楊的文字恰恰是“接地氣”的,敢于說真話,有獨立的觀點,文中的修辭確實夸張,如“令人窒息”、“令人昏厥”“奪人魂魄”,但這正是他對現(xiàn)場演奏最直觀的感受,是那么的如癡如醉,這些詞語高頻率的出現(xiàn)又加強了音樂的緊張感。作為評論家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從一個聽眾的角度對音樂會進行客觀的評價。楊很清楚的道出了自己寫這篇樂評的初衷,完全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釋放,從聽眾的角度寫樂評,沒有以往評論家大篇幅的譜例,技術性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
從讀音樂評論,到評價音樂評論,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我有一點卻是越來越明確的:樂評的隨機性與原則性,不應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面,或者說“原則”層面,而是“音樂評論的寫作,其真正的意旨對象并不是被評論的音樂家本人,而是音樂的接受者——具有文化興趣的、范圍更為廣闊的觀眾和聽者”。音樂評論的語言應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不要將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和概念化,在這一點上,感謝《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一文,打破固守自封,給中國音樂評論帶來一股新風,卻正是“小雨東郊氣象新,蕭蕭清吹爽衣巾”。
注釋:
i 但秀芳.淺議音樂理論中的音樂要素[J].音樂時空,2013(14):39-42.
ii 楊燕迪.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 從陳宏寬獨奏會樂評談起[J].音樂愛好者,2005(7):17-20.
iii 李媛.淺談如何欣賞音樂理論中的音樂要素[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2):49-52.
iv 楊燕迪.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 從陳宏寬獨奏會樂評談起[J].音樂愛好者,2005(7):17-20.
v 劉健.從“能量”角度試探音樂在時空中的展衍態(tài)勢[D].上海音樂學院,2013.
【參考文獻】
[1]楊燕迪.琴聲中的朝圣之旅——記陳宏寬鋼琴獨奏音樂會[J].音樂愛好者,2005(3).
[2]楊燕迪.音樂評論實踐的方法論札記[J].音樂愛好者,2005(7).
[3]楊燕迪.再談貝多芬作品106的速度處理——回應朱賢杰先生的質(zhì)疑[J].鋼琴藝術,2005(12).
[4]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1993:1.
[5]邵奇青.中國樂評人手記[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6]梁茂春.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