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綸
為自己的死做點什么,聽上去好像不太吉利。但是人人都有這一天,如果什么也不做,到時候會有麻煩。
心理準備要盡早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但是人在比較健康的時候總是認為,這事離我還遠;等得了重病,又十分憂慮,害怕死亡。其實,正確的生死觀是對死不憂也不怕,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心里認定這個必然。
記得小時候,鄰居家的老高頭每天在菜地里忙活,干累了就隨便往哪兒一歪,睡了,整個腮幫子隨著他的呼吸,上下呼扇。我們問他:“您這腮幫子怎么老呼扇呼扇的?”他說“找墳地呢!”那時候的人越老對死越不避諱。實際上,心里做好這個準備,不但能讓自己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淡定應對,也會讓自己和家里人更珍惜現(xiàn)在大家一起相處的日子。
遺囑的內容不僅僅是財富的繼承
最近,老張家要翻蓋老房。因為雙親已故,也沒分過家,姐弟三人就想共同出錢,蓋三等份平房,一人一份,免得以后生是非。據(jù)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統(tǒng)計,因為沒有遺囑而引發(fā)的繼承糾紛高達73%。所以,為自己的死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寫份遺囑。中華遺囑庫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立遺囑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發(fā)達國家的老年人寫遺囑是很普遍的事。美國人如果不愿意請律師,在網(wǎng)上就能找到專門的軟件和現(xiàn)成的合乎法律要求的表格,下載,打印,填好,簽字就行了,只是簽字的時候要有兩個見證人在場。比請律師簡便省錢,當然,復雜的情況還是需要找律師的。
美國人的遺囑一般包括,(1)自己可以接受或拒絕的治療手段;(2)重要的聯(lián)絡方法:如單位電話,保險機構的電話,親戚和朋友的電話等;(3)財產(chǎn)的分配順序和份額,不動產(chǎn)的位置,動產(chǎn)的存在方式、密碼等。上述內容不僅要寫下來,還要告訴家人,并且每隔幾年需對財產(chǎn)和其他內容的變化進行檢查和更新。
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們都知道,遺囑里肯定會有遺產(chǎn)分配,但是對“自己可以接受或拒絕的治療手段”就比較陌生了。2003年,美國的一所大學曾經(jīng)作過調查,在生命垂危之際,64%的醫(yī)生愿意通過書面形式說明自己在沒有決策能力的時候,愿意和不愿意接受的搶救措施,而普通大眾這樣做的比例僅為20%,在我國,這個比例還要小得多。不過,我覺得這一項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很有必要。
這讓我想到同事老劉,他去八寶山參加一個朋友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回來的路上突然倒下去了,雖然被立即送到醫(yī)院,但醒來后一直不認識人,不能說話,不會自主大小便,靠鼻飼活著。家人一開始非常著急,后來就轉到收費相對便宜的醫(yī)院,就這么過了兩年多,直至終了。難道老劉自己愿意這么走?如果事先有個交代,是不是會減少醫(yī)生和家屬的顧慮,自己也少受罪?雖然這也牽扯到醫(yī)學倫理問題,但是“我的生命我做主”,自己可以事先有個交代。
生存長度和生存質量經(jīng)常是相悖的。比如臨終的搶救,醫(yī)生會對病人進行心臟按壓起博,切開氣管、插進直徑超過3厘米的管子,以及上呼吸機、24小時補液等。這可能會延長病人幾天或者幾個月的生命,但是病人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對于這種搶救,也許有人贊成,但很多人都不愿意用這種痛苦、這些醫(yī)療資源去換取一段不太長的沒有生存質量的日子。如果寫遺囑的時候留下書面說明,家里人也許不會因此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