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是燒錢的游戲。報名、參選都要交錢,動輒成百上千萬地交。打廣告要錢,插旗子要錢,發(fā)傳單和選票要錢。還有些可能有但不能說的,買票啦賄選啦……
臺上臺下兩本賬 臺灣幾次“大選”,2004年陳水扁創(chuàng)下花錢最高紀錄,達20億元。4年后,被陳水扁貪腐案拖累的謝長廷很苦,只募到4億元,卻花了4.2億元,倒貼2000多萬元。同一年,馬英九和蕭萬長政治獻金收入6.7億元,最后結余3746萬元。2012年,民進黨又財大氣粗起來,蔡英文花掉了10億元,而勝選的馬英九卻只花了6億多元。
其實,以上都是賬面數(shù)字,實際究竟花多少錢,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臺灣《聯(lián)合報》的評論文章直言,眾所皆知,政治人物慣用兩本賬,定期向監(jiān)察部門申報的,充其量只是美化過的賬目。
按照臺灣“選罷法”的規(guī)定,參選“直轄市”議員,選舉花銷不超過1000萬元,但一名參加過選舉的人士對記者透露,參選“至少得花2000萬元”,花個三四千萬元也毫不稀奇;而參選縣市長,規(guī)定只能花3000萬元,但實際“最起碼要花1億元”。
超過了封頂怎么辦?沒關系,賬不要走選舉辦公室,只需走諸如“后援會”、“某某之友會”,選舉賬面漂漂亮亮審查過關。
臺灣的選舉相當多,加起來要花掉多少錢?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為此做過統(tǒng)計:“大選”,藍綠兩黨保守估計各花10億元,加起來就是20億元;縣市長選舉,一個人最起碼要花1億元,兩大陣營、23個縣市,等于是50億元以上。100多席“立法委員”,參選近300人,一個人就算只花2000萬新臺幣的話,加起來近60億元;還有縣市議員選舉20億元;鄉(xiāng)鎮(zhèn)市長選舉20億元……加起來,每4年一輪的選舉季,得花掉190億元。
黑金白金怎么分得清 這么多錢從哪兒來?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政黨補助,二是捐款。捐款包括個人捐款和企業(yè)捐款,其中企業(yè)是大頭。個人捐款可能會滿懷理想和憧憬,企業(yè)捐款則更多地可以理解為“公關費”。企業(yè)從來不和權力過不去,不說爭先恐后,至少要齊頭并進,而且往往是寶押兩家。
根據(jù)公開的資料,2008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捐給馬英九、蕭萬長百萬元以上的企業(yè)政治獻金有146筆,謝長廷和蘇貞昌有96筆。其中遠東集團是捐款最多的企業(yè),共捐給馬英九、蕭萬長4400萬元,同時捐給謝長廷、蘇貞昌1800萬元。
參選人也會出一些別出心裁的招,來吸引個人捐款。比如2012年“大選”,馬英九競選辦公室就開了一個“臺灣贊助加油贊”商店,賣印有選舉標志或者參選人形象的潮流T恤、安全帽、馬克杯、小包包等籌款。而蔡英文團隊則借一個3歲小孩捐小豬撲滿的事件,推出小豬撲滿募款行動,鼓勵民眾往可愛的小豬撲滿里放錢。
李登輝上世紀90年代在島內推行“民選”,然后,就出現(xiàn)了內幕交易、黑道從政、錢權交換等花樣百出的選舉手段,政客通過政策給企業(yè)輸送利益,企業(yè)和黑道為政客買票、護票,這就是臺灣所說的“黑金”。
臺灣2004年通過了“政治獻金法”,但陳水扁2008年世紀貪腐案爆發(fā),仍把所有的錢都推說成“政治獻金”,畢竟,企業(yè)送錢有沒有目的,有時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甚至可以說,哪筆獻金沒有利益的考量呢?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